第114章 心經

“我不明者,存而不論,迷而信之。我但知出自青州王家,則迷而信之前世身上有王曾骨血。此一世我人爲假,只存真性情,不存天條,不遵父命,稟母意而爲我真心。是以我見先人王曾,無發毫之私,其所爲即其當爲。我觀先人聰明絕頂,連中三元,此天下選人爲仕,必選王曾。其一生爲官,但從本心,無亂政,無害民,並無大過。觀其史,自己本身有子,卻以繼子爲後。此之何謂?不敢有後也。無人承其祀,我縱然來到這世間,心中也不以其爲祖。祖必是心有所感,不然宗祖就成了迷信。”

“觀其一生,朝廷以儒家經典取進士,王曾無人能及。其爲政,不違儒之典籍。此得非真儒?然察其心,白蓮社王曾爲首,此何爲真儒?明德知道,才知王曾之心。其尊父命而自以爲真儒,其從母意而結佛社,父母之間實在難爲。定陵得天書,王曾以心中母意知其僞也,然佛經爲真經,終昧心而從定陵東封西祀。其心一昧,其祀絕。”

“我前世之骨血是否來自王曾?存而不論。我知其心,感其心,以心而承王曾之祀。”

“我的言,是王曾的經,名之曰曾經;我的道,是王家的道,名之曰王道。我之德我真心,前世之名曰義,名之曰義德。義即一也,天下之義,天下爲一。爲有人僞,無人則唯。古人答‘唯’,即是也。我以我心,以王曾爲祖,心承其祀,爲其後。”

“人不當爲尊者諱,當爲祖諱。我諱祖名,經即爲經,我諱祖姓,道即爲道,此一道理,只剩下唯一。別人家的末世,就是我們家的大同,開大同之門。”

“以義而通理,天下唯一,天下一家,有祖而不必有宗。世間所有宗族,以天地父母爲祖,名道祖。世間所有宗教,有教而無經,以理爲經,名之曰道經。”

“以我之口,言我真心,而爲道經。道經傳於天下,是爲道德教化。化天下之民,成天地合的義德,此德爲一,天地當合。道理通,天地通,世界通,大道現,外道隱。”

“我心有真性情,我心是真心,以理連心與口,言爲經。經爲徑,縱然小道總是有一條路,以通天地。我遵父命,以道理,喚母心,此天地不可有天無地,不可有父無母。此理爲真心之理,是爲真理,開真理之門,萬民遵父命,見母親大人。”

“我前生今世真假合僞,以我心辨真僞。母與父鬥,以外道而代山海世界,這山不是山,這海不是海,這天不是天,這地不是地,有父無母的我也不是我。”

“天下有國有野,國遵父命,野隨母意。在野之人,感知母意,則爲神道。現之於天下,則爲神通。國以理通神通,則爲自然之理,國人命之曰科學。神通爲僞,去僞而成科學之理。科學之理可通自然天地,而不可通心之天地。欲心通,當循心理,國人求之則爲心學。心學求於國,在外不得,科學求於野,在內難得,國與自然有野阻隔。是故真心所言之經,爲心經。經爲各真人言,人人皆有,不必學。經不必學,不必注,不必譯,亦不必講。國人觀史,但憑本心,國人解經,亦但憑本心。史爲實,眼可見,耳可聞,身有所感。經爲解惑,各自解惑之經過,心有所感。經史相合,則爲人之過往。有經無史,有心無身,有史無經,有身忘心。惟其明德知道,經史合一。天下間國之正道,天命之道,道之父也。野之諸道,母之心道,爲性情之道,道之母也。父母合,大道合,人爲真人。在國,則外道爲魔,在野,則正道爲魔。天地合,兩道合一爲大道,國與野統一於天地。此天地方爲天下,有國有野,有國人,有自然之人。萬物皆遵道,自然如此,人心如此。”

“我天地之子,母心雖百般欲喚我去,我徘徊於國門,終不去,遵父命也。我以外道爲正,則是以野爲國,其位不正,不合道理。縱然我百般無用,墮落成狂,猶不離國,謹守本道。不去國,不能以己性情而知母心,國野無路,絕天地通。天下有赤子之心感天動地,心有小徑相通也。心之爲一,則爲必,此路成真。我循赤子之心所開小徑,告於父母大人,我所通之理,我所知之道,欲父母合,欲天地合之誠。”

“山海世界顯於世間,有山關,有山口,有海港,有深淵。我不明何處可通,亦不明何處爲絕境,不欲解,不亦明,只欲父母合,天地合,顯大道。大道將崩也,有一山,名金山,有一國,名佛國,有一合母意之天子,爲白衣天子。國雖滅,天子傳母心,民所宗之教爲白衣天子之教,亦母之教。大道將崩也,有一山,名唐山,有一國,名金國,此國實母之心也,其由野入國取而代之。野代國,位不正,文不明,民矇昧。天地不合,大道不顯,天下子民其昧不明。此昧母心蒙天命,亦蒙過往,我知其蒙古之昧。”

“道不明,父母不合,絕天地之通,山海不顯於世間。國人名之曰神話傳說,實爲母之心經,經爲徑,此徑通山海世界。山海不顯於世間,文明則多迷信,迷信於自然而然。”

“儒本於父命,治天下當有法。人不知父命,以己法爲法,爲法家。母自然而然,非子民可自然而然也。必遵父命,循自然之道而爲法。是故儒治天下,必有法所遵。天下子民,在家以父爲尊,天下以父命治也。此謂天下之小家男主外,女主內,尊父命也。此天地遵父命治,而得理,此理即國內之理,亦爲人理也。天下父理,天地之外母理,以此知之,天下爲母主外,男主內。國擬天下,是故國當遵母之道而治,以治得理。天下國則人之國,遵父命,野則人之野,無主之地,母心爲之,顯爲山海世界。自然之理得自野,野即國外,母心主之。此理來自天外,爲宇宙之理,亦爲自然之理。子民以國擬天下,天下擬道,道法自然,自然爲母,國當遵母心,尊母之德。治國遵父命稟母心而爲,當母親大人在上,爲國之母。天命爲人官,爲官吏,實掌其權,從民心也。不用其理,則尊其德。”

“母德爲金,色白,在西,父德爲木,色青,在東。在國國人尊父,用父命得人之理也,知世通理而尊之。此國之理,家之禮也,人之禮也,人之行也。在野則尊母,用母心查理也,得自然之理。在野則隨心所欲,此人之性情也,人之行也。”

“母色白,野之色白,白爲主。白實無色,生五顏六色,合爲七色。七色合一,則目中無色。故生於母,收於母。父色青,國色青,青爲主。青主生,故國內欣欣向榮。”

“春爲母,母心而生,母愛而長。人之初,人之幼年,人之少年,等而平之,此年當總男女,不可專指,專指亂名。春長至夏榮爲青,是爲青年。青而爲父,父教育成長,人生欣欣向榮,盛極而爲夏。春天開花,夏天生長,秋天結果,春華秋實,秋天便是我們收穫的季節。收穫的時候,父母都回來了。如果沒有明德,便不能知道,不知道沒法跟人打交道,必須要父母帶着才能到真正的世界之外去。理不通,不知道,秋天無果可收,後面的事情就是如果,如同有個果實。此即爲冬,父母不在,我們要獨自抵抗大自然。父母把人界劃分爲二,各守一塊,父守之處爲國,母守之處爲野。國內堅守住人道,則人之性情不失,只是矇昧而已。野外則只剩性情,隨心所欲,自生自滅。那裡滅了就是滅了,心中之靈已失,心入混沌當中。有生於無,無中生有,最終重新歸於自然之無。野外是母親用自然之道無中生有的,文明會自己從那裡生長出來,被堅守國中的人所去學習理解,最終同化。同化就是通野外文明的理,從而同心同理,人的同化只是做國人,野人,要不要守住自己的本心。這個學習理解的過程,就是法天象地。學父之法,去象母之地,自己的心理成長,自然的理也在成長。身內身外之理合一,則爲明理知道。”

“周德即爲春秋,助長而不知生,不知生也就不知收,沒個結果。易周德,才能夠結出果來,此爲周易。凡事一分爲二,去學習的理。這個道的理是三,春夏還要有秋,易了周德秋天纔是真的秋天。分外二的自然和人合爲一體,即爲合道,合道通天地人和自然的理,理通於人,通則爲同,是爲大同。合道之果即爲道果,有了這個道果,父母大人才知道有了果實。此時人心與自然合爲一體,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成了真人,才能出去跟人打交道,不然不知道,不通理,出去沒禮,沒法見人。不成真實世界,大人、巨人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實際上是小孩,必須父母帶着去見識一下。”

“法天象地,就是由母親生育看護,由父親管,由父親教,長大成人,去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心通母,名來自於母,給自然界和人命名,通其中的道理,用文字記載,用語言訴說,記載和說的法,來自於父親。這個法對不對,就看結果象不象。法天象地最後結出來的果實,用語言和文字通了這個世界的理,在秋天獻給回來收穫的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作爲禮物,孩子的心意。禮物,禮的物就是這個果實,收穫的果實。”

“來自於父親的學習方法,爲數。用於人,則爲術,用於自然,則爲數。此即人認識自己和自然的,數學和治術。此世界之數爲三,記之於道德經。此即道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謂也。三生萬物,即化荒野爲良田,成欣欣向榮之世界。”

“這個自然世界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我們能改造,有些不能改造。我們改造出來的可以自己命名,不能改造的,自己也無法命名。名是由母親定的,從她的心來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理不通,母親聽不明白。把名正過來了,母親就看到了,心裡就能夠感覺到。名就是我們心中的命,爲地命。理就是我們要通的身外自然之理,爲天理。天理地命,名混則位亂,位亂則理不通,理不通天地無果。我們對這個自然界的名,就是我們在這個自然界的命,我們的靈魂生命來自母親大人。”

“母以心命名,對這個自然界做了一些標記,這就是地名,天名。以母名應天,即爲天象。以母名感地,即爲正位。此名,母心名之,名以母定,不得更改。正國名,則正國位。正國都,則正國位。正國色,則正國位。正國理,則正國位。位正,理通,治天下人心爲法,國正人正。人心爲法,人法儒,儒法道,道法自然。國正名正位正。以真心,遵父命,通母心。通爲同,人心同爲通,理通人心,人人心同此理,各有真性情。”

“此爲天下人人平等,於子民大人平而等之,則子民心自安。我有真性情,此性情乃母心,父給之不等,心中何平?我亦不鬧,我亦不爭,存之於心,此爲僞。僞,爲人之道也。我於父母大人面前作僞,以我之僞,大人心平。此僞,我之真心,自以爲是,大人說是真即真,大人說僞,即僞。有此僞,我方於此道之世界而爲真人。不欲以父命離母,不欲以母心離父,父母在,家在,我有家。我於國,感知母親大人之心,母欲離我,我似人缺水,渴。此欲爲渴望,渴望見母親大人。”

“山海,父山,母海。山海俱見,而爲世界。山於子目,父之德,水於子心,母之德也。觀高只知其高,測之當以母理。此理母取之,父通之,父母收之。水不知其廣,父通於母理,則教子,制器而渡,則見母。兒知父母在,子心安。父母公娘,我守父禮,僞爲相公,我從母意,僞爲良女。世間一切之名,皆爲母名,世間一切之禮,皆爲父命。不違禮,不亂名,探這天地,而得自然之道,通自然之理。”

“父在人前,開拓前行,兒在父後,只見背影。兒初生也,其身渺小,觀之不真,如山之巨,稱父爲巨人。兒漸長大,觀父背影,比兒爲大,稱爲大人。此巨人,此大人,實父之影也,如山之高,如山之偉。此之高大,此之偉岸,前路再難,兒心不驚。兒隨父後行,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一家人一起前行。世上本來沒有路,有人開路,徐徐前行,走的人多了,終成大道。闢小徑爲路,以遺後人,是爲遺產,以待後人,遺產爲子產。後人循此路,走的人多了,小路拓爲大道。此小徑即經也。此路爲心徑,此經爲心經。中秋明月夜,不敢望家鄉。家通象,法天象地,父在前開,得理於母心,父母教於子,此世界有國有野。國爲父,野爲母,在前演洪荒。登山以觀父,感心以知母,母不知父前,父不知母后,子居中傳道也。傳道於世,爲後人之神話,傳說,演義。此家母心所在,即山海世界,一分這二,此即天地也。人所居爲爲,母心所治爲地。非不等而稱之,是因人遵父命通人理而爲天下,以母意通自然之理而爲地上,此爲即天命地理。天地之此徑父母制器而行,在朝爲車,在野爲舟。車者,父如山,載父德者。舟者,母如水,其廣如海,載母德者也。法天象地,天爲家前,爲自然,不可知,法之而開路,是爲象後。以此世爲真,此世爲山海,以此事爲僞,自然爲山海。我爲父母心中所想,而爲此世之行者,非爲父母之真子,不知也,僞爲真而也。世間並無真假,只有知不知,所知爲道,故人言理爲道。此道之理爲三,不知有何新理,前路亦未可知。登船登舟者,非往洪荒,非往神話,也無後花園,只見父母大人。父德以理通,母德以神啓,神啓不可由己,理通所本爲心。此道一分爲二,以二合一而成三。去往何方?孩子長大成人而爲真人,去見父母大人。

道可道,非常道,爲心道也。德在人,人可爲之。自然在野,人可法之。

人在世間遵父命,稟母意,有己真性情而成長。周德爲文,故世間以文而明,這就是文明。是故人所言,爲文言,人所記,爲文學。詩言志,配以樂而歌。演政事民俗則爲話本,配以樂,齊以律則爲戲。心中所想父母大人故事,則爲神話傳說。小說小人家說,說自己編大人的故事。穿越,穿越時空訴於大人們聽。

經,徑也,爲祖所開之心路,隨祖拓爲大道。緯,圍,把自己家圍起來,與野外區分開來,就是心中的籬笆。衆人一心,則此籬笆即扎得穩固,不會被人毀家。

“兩儀,四象,八卦,人之德也。二當合於三,兩儀之後皆不真,爲孩子們還沒有長大自己學着大人去演人倫。一二三,道之數也,三爲合一,即自然與人合一。心內合,身外合,身心內外俱合,此爲三合。三合即爲於此世界合道,當有道果。此道果即人與自然相合而納自然之靈於一家,而去承父母之後。道理留於後人,道果即是給世界的果實,從此之後這世界萬物自生自長,淪海化爲桑田。”

“此爲行者的道德心經,遺於後人。此世界之法爲法自然,莫強求,需通理,以道理徐徐徐爲之。母之色白,是故自然之理當爲光。無色一分爲七色,七色合一而爲白色,七爲妻,依然是一分爲二,二合爲一之一二三。”

“字亦不用說文解字,知造字之理即可。以居中,前承父母,後解自然,字無非是以音擬於此而已。遵父命稟母意,此爲巫。以己心代母心而言,爲誣。心口不一,污,此污爲心污,昧母意故加水名之。”

“德爲文,穿衣而掩身,爲紋。不穿衣裝有文德,則爲紋身。父之象爲龍,母之象爲虎,身紋青龍白虎猶爲大惡,不知父不知母,褻瀆人倫無過於此。文擬於自然,則爲蚊。”

何爲君子?君子之禮也,自己家是自己家,外人家是外人家。客隨主便,而不可喧賓而奪主。對外彬彬有禮,做事有理有節,此爲君子待外之禮。自然之物必告而後取,若主人不在家,取之當有禮物。此亦不必權衡,憑心意而爲。君子之禮爲待外之禮,是大家之禮而非小家禮,各小家之禮自定。

義,大家之義也。小人裝大人顯於人前,則爲儀。留於後人,則爲遺。

儀容,儀禮,儀物即禮物,遺容,遺禮,遺物即遺產,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施於的對象不同而已。知道理,則文字自解,道理不通強解之也必然不通。

行者於世間當有儀禮儀物,當有遺理遺物,此經即禮物,也是遺物。後人自取。

(此書完結。)

第57章 原則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13章 教閱第270章 震懾第26章 餘波第11章 治術(二)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65章 版權費第288章 分岐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48章 轉折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59章 合謀第61章 轉機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67章 選擇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90章 公人世界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19章 審問第316章 大火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71章 北巡第67章 猜測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29章 生活不易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57章 夜戰(上)第24章 富貴田園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3章 蠻人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38章 軍法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318章 解甲第24章 賭鬥第10章 秦州納質院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53章 炭價風波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95章 反攻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21章 舊人第148章 軟着陸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27章 辨司馬光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33章 矛盾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21章 同年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42章 劉小妹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156章 破城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57章 暗箭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6章 手段第30章 分道揚鑣
第57章 原則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13章 教閱第270章 震懾第26章 餘波第11章 治術(二)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65章 版權費第288章 分岐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48章 轉折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59章 合謀第61章 轉機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67章 選擇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90章 公人世界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19章 審問第316章 大火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71章 北巡第67章 猜測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29章 生活不易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57章 夜戰(上)第24章 富貴田園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3章 蠻人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38章 軍法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318章 解甲第24章 賭鬥第10章 秦州納質院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53章 炭價風波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95章 反攻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21章 舊人第148章 軟着陸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27章 辨司馬光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33章 矛盾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21章 同年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42章 劉小妹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156章 破城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57章 暗箭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6章 手段第30章 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