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觀念衝突

范仲淹被貶之後,接任權知開封府的是龍圖閣待制張逸。聽到差役來報三司使徐平到來,急忙迎了出來。開封府和三司算是平級,不過徐平的官職高了太多,張逸持下官之禮。

迎到會客廳,請過了茶,張逸道:“省主撥冗到本府來,不知有何事吩咐在下?”

徐平忙道:“吩咐如何敢當?是有些小事,來與知府商量。”

“省主有話但講無妨,只要在下力所能及,必然不敢推辭。”

徐平斟酌了一用詞,才道:“三司治下橋道司新建,因天氣炎熱,不宜聚集大量人手做事。依韓綜的意思,這幾個月裡,先在開封府內做些小事,捏合一下治下的人和事。此事對開封府確實會帶來諸多麻煩,但對橋道司意義重大,還請知府玉成。”

張逸不高興地道:“省主言重了,在下忝知開封府,爲朝廷做事,豈有怕麻煩之理?韓綜前些日子是來拜會過我,不過所說的都是平整道路,栽植榆柳,甚至在路上栽花種草之類,不是急務。本來就天氣不對,這些事做了又無大益處,是以我回絕了他。”

徐平道:“這些事情確實多是可做可不做,但做了總是有些好處,知府何必拒絕?”

“省主,你主三司,管天下錢糧,當知每一文錢都來之不易!,民脂民膏!依着韓綜所說,做這些閒事,還花費甚巨,圖的什麼?現今朝廷的錢糧是寬鬆了些,也不能如此胡來!”

看張逸的臉上已經怒氣勃發,顯然是動了真怒,徐平不由一時怔住。

什麼事情都想到了,徐平還真忽略了這個問題。以前的財政原則是“量入爲出”,入了庫的錢就要儘量節儉,花一分便少一分,不夠了便就要從民間搜刮。所以做官的,節省民力不輕易興土木就是好官,反着來,就是不恤民力的大壞蛋。

現在有了銀行體系,向着商品經濟轉化,以前的小農思想也就要變一變了。但要變談何容易?徐平覺得做這些工程是拉動經濟,由官方投資,給社會經濟注入活力,張逸顯然不這麼看。酷熱的天氣,不讓民休息,白花錢做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他沒有罵徐平就錯了。

愣了一會,徐平才道:“知府,此事你有些誤會了。自從錢監製了新錢出來,民間卻乏錢使用,橋道司做這些事情,就是要向民間散錢。手裡有了錢,百姓就可以做些生意,生出更多的錢來。百姓手裡有了錢,他們的日子會過得更好,官府也可以收更多的稅——”

張逸嘆了口氣:“徐省主,你這話都是奇談怪論,恕張某不恭,我活了這麼多年,讀遍聖賢書,也是聞所未聞!只聽說治國,以不擾民爲先,要讓百姓休養生息,什麼時候亂用民力還是爲百姓好了?你這隻手裡散出了錢,另一個隻手就要從別的地方多收錢進來,於百姓何益?張某愚鈍,聽不懂你這些話的意思,此事再也休談!”

最近有些太順利了,徐平很少向改革會遇到的阻力上面動腦子,今天碰到張逸,纔算又清醒了些。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怎麼可能幾個月就能改變過來?利用公共工程拉到經濟在他前世是常識,這個年代可不是。這個時候,做這些無關緊要的工程,就是浪費民脂民膏,是大大的奸臣。什麼散錢?官府只有聚錢,還有急着向外散的道理?

這個時候,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如果張逸能夠轉變觀念,肯定就不會這麼認爲了。但他憑什麼要轉變?不換腦子就換人?徐平沒那麼大權力。

喝了口茶,徐平道:“張知府,前些日子,我們京西路官員合起來篇了一套冊子,上給朝廷,名爲《富國安民策》,不知您看過沒有?”

張逸硬梆梆地道:“看過了,不過在下愚昧,裡面講的很多都不能苟同!”

徐平想問問到底是哪些有不同意見,又覺得千頭萬緒,實在是不知道從何問起。這纔想起自己前些年在鹽鐵司的時候,建議趙禎把候選官員招集起來上課,結果自己一離開京城不久便無疾而終。現在連個對官員進行培訓的渠道都沒有,思想觀念不同,還缺少溝通討論的渠道。改革要進行下去,看來統一思想勢在必行。

張逸是個好官,傳統意義上忠君愛民的好官,益州爲官的時候,特別受百姓愛戴,視之爲神。對於這麼一位知府,徐平還真是沒有什麼辦法。呂夷簡那麼受玩弄權術,身後的風評也不怎麼樣,要不是兒孫爭氣,很多榮眷都保不住。即使這樣,面對一心要把他掀下臺的范仲淹,也是耐心等待對方露出破綻才下手,而沒有使用卑鄙的手段。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現在正是士大夫改變風貌,講究君子之風的時候。作爲改革的一方,如果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對付反對者,那就是給自己埋下敗亡的種子。徐平還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真正把改革進行下去,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就必須做事情堂堂正正,小聰明小手段是萬萬要不得的。徐平可以不做君子,但也絕不能被同僚視爲小人,否則什麼樣的功績都彌補不了這種傷害。對這一點,徐平心知肚明。

沉默了一會,徐平嘆了口氣:“算了,知府既然如此說,我也不好強人所難。不過我還是要說明白,橋道司要做的事情,絕不是虛耗民力,浪費民脂民膏。徐某爲官多年,不敢說爲國爲民做了多少事情,但不誇待百姓還是一經貫之。”

知道剛纔自己的話有些重,張逸的臉色變得平和,對徐平道:“省主在邕州,在京西路做的事情,我自然清楚。於國有功,於民有利,這八個字省主當得起。但現在正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候,一舉一動,都可能傷人命,還是於民休息地好!”

徐平想來想去還是有些不死心,問張逸:“知府對《富國安民策》,真地對裡面所講不同意的地方多?若是有閒,不知可否對在下講一番?”

“從何講起?《富國安民策》裡,從一開始,就不顧先賢之言,重新立論。天理人慾如何理論,哪裡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講清楚的。不管那書是對是錯,都不是現在能夠斷言的。”

徐平點了點頭:“我明白了。不過,國事不能空談心性,對與錯,但看能不能對天下對百姓有益處。如果用了我在京西路的辦法,國家錢糧充足,百姓日子過得更好,我斗膽問一句,那個時候知府會如何看?”

張逸道:“省主,在下直言,天下事不能只談功利。即使做到了省主說的,還要具體斟酌,治國之道,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魯莽必然輕浮,慎重才能厚重。”

徐平拱手:“知府此言大有道理,受教了。”

徐平知道張逸說的意思,這種涉及到如何治國家的重大理論,怎麼可能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明白的?李覯的天理即人慾,人慾即天理,天人合一,只是立了一個骨架出來,要想真正地立住,還必須填充進足夠的血肉纔可以。

前世學的,唯物主義也是同樣的立論基礎,社會財富由人的需求而來。那樣一套理論體系經過了多少人的完善補充?僅僅是談論基本概念的專著,論字數就可能超過這個年代所有的書籍。但那樣一個體系,也遠沒有達到統一社會思想的地步。僅僅靠一套《富國安民策》,就想把這個時代的思想統一起來,真這樣想就太天真了。

要想真正成爲主流思想,需要填充的知識還有太多。怎樣根據這一套策子,引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怎麼樣用這樣一套思想處理政事,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在徐平的有生之年可能都完不成。要想把理論立起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下去,浮躁是要不得的。

把心裡面的包袱放下,徐平覺得輕鬆了許多。改革還是循序漸進地好,輕浮冒進不是好事,現在畢竟沒有到生死存亡的時候,有慢慢來的空間。

不再提讓開封府幫着推進工程的事情,徐平與張逸談些閒話,瞭解最近京城的經濟形勢。說起這些,張逸也輕鬆許多,說着市面上的變化。

由於銀行存錢給利息是個新生事物,一下子吸收了大量的社會閒散資金,最近市面上明顯乏錢使用,顯得蕭條了許多。以前手裡有閒錢對外放貸,那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普通百姓有個幾百文一貫兩貫的錢,又能夠貸給誰去?銀行開起來,首先吸收的就是這些普通百姓手裡的閒錢,他們手裡的錢少了,市面上的小生意便就受了影響。

開封城裡最大的變化,以前的繁華商業區大相國寺和東華門外,最近都有些蕭條。反倒是以前荒涼的城西北角,由於大量場務的存在,裡面做工的人手裡是活錢,商業迅速繁榮起來,與相國寺和東華門外鼎足而立,成了開封城的三個商業中心。

這是出乎徐平意料之外的,心裡想着要不要適當引入通貨膨脹,刺激一下商業。這念頭一起,就迅速被自己否定了。現在最重要提平穩,切不可操之過急,民間的普通商業一時受些影響不要緊,只要各個公司發展起來,這種情況肯定要迅速改觀。等到有一天公司裡的工人成爲開封城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改變。

第44章 細鹽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3章 我有秘法第16章 如和縣第59章 合謀第179章 意外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164章 口袋陣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99章 搞事情第31章 探花郎第20章 匪訊(下)第3章 洞房第145章 三不朽第173章 佈置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10章 小大人第51章 各有去處第97章 布衣上書第53章 秦二第100章 虎威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7章 回聲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154章 攻城(中)第157章 清場第87章 地方耆老第34章 同年歡宴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56章 驚變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0章 野味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75章 僵局第104章 學生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1章 治術(二)第157章 清場第80章 按規矩來第61章 轉機第82章 水淹三軍第90章 發酒發肉第16章 如和縣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17章 銀行(上)第122章 甩鍋第28章 意外之喜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48章 軟着陸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2章 星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93章 拔牙第66章 文臣武將第34章 同年歡宴第62章 政壇動盪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7章 學以致用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49章 舊部第225章 新消息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5章 報恩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55章 利用第98章 定策第96章 改天換地第22章 三司集議第4章 馬政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56章 銅版第196章 神針第121章 煙花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
第44章 細鹽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3章 我有秘法第16章 如和縣第59章 合謀第179章 意外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164章 口袋陣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99章 搞事情第31章 探花郎第20章 匪訊(下)第3章 洞房第145章 三不朽第173章 佈置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10章 小大人第51章 各有去處第97章 布衣上書第53章 秦二第100章 虎威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7章 回聲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154章 攻城(中)第157章 清場第87章 地方耆老第34章 同年歡宴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56章 驚變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0章 野味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75章 僵局第104章 學生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1章 治術(二)第157章 清場第80章 按規矩來第61章 轉機第82章 水淹三軍第90章 發酒發肉第16章 如和縣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17章 銀行(上)第122章 甩鍋第28章 意外之喜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48章 軟着陸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2章 星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93章 拔牙第66章 文臣武將第34章 同年歡宴第62章 政壇動盪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7章 學以致用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49章 舊部第225章 新消息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5章 報恩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55章 利用第98章 定策第96章 改天換地第22章 三司集議第4章 馬政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56章 銅版第196章 神針第121章 煙花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