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菩薩轉世

孫祖德、包拯和新任沙州通判兼監社使蔡挺立於檐下,看着趙滋帶着一班兵士,族擁着都僧錄契嵩,吹吹打打,出了州衙。

按說,這個西平王雖然只是郡王,一樣也要有中使,有宣詔使臣上門。只是因爲這個王主要注重於佛教方面,便由契嵩代替了中使,與都巡檢使趙滋一起去宣詔。

孫祖德臉面不好看,他覺得徐平這一次有些過於胡鬧了。西平王是正規郡王,一切待遇、禮儀皆比照郡王。但又說是這一帶的佛主,標誌就是在郡王公服之外,格外披上一塊紅緞,來自御賜。其餘既無袈裟,也無僧帽,還沒有紫衣法號。

徐平的原話是,官法即規矩。朝廷這樣定了,從此以後這一帶的佛事便如此處理。西平王享受着世俗郡王的待遇,作爲佛主,代表佛祖菩薩在這裡的象徵。不需要懂經,不需要念佛,只需要言行謹慎即可。真正解經、傳法的,由沙州僧錄司負責。

宋朝的佛教管理機構,國家級的稱僧統、僧錄,州郡稱僧正,縣級稱僧首。在沙州設置僧錄司,表示這裡是國家一級,規格極高。現今天下,只有在東京開封府和西京河南府設有僧錄司,這裡是第三家。沙州僧錄司在規格上要高於西京河南府,略低於開封府,是以設僧官七員。都僧錄一人,僧錄、首座、副首座,左右街各一人,比西京多一都僧錄。

契嵩是被緊急召入京城,親捧敕令,來這裡做都僧錄,管理佛事的。封的西平王實際只是一個象徵,真正掌管這一帶佛教大權的,是契嵩,和他管下的僧錄司。

宋朝佛教在社會上層比唐朝時大大衰落了,但在民間又大大發展了,後世除了元和清尊崇的喇嘛教,其本維持了宋朝的格局。

此時佛教已經深入到民間,不但是佛寺衆多,出家爲僧者衆,而且對社會風俗影響極深。民間喪葬法事,基本使用佛教禮儀,哪怕是宗室親王和宰相也無法與民俗抗衡。這個年代社會火葬率高達三成,與徐平前世相差不大,可想而知影響有多深遠。

在前世的時候,徐平經常聽別人說,自己也說,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如何。如喜歡紅紅火火,人要入土爲安,社會比較散漫,講究宗族家庭,其實大多來自於明清兩朝。從周朝到宋朝,漫長的歷史時期,社會文化和風俗並不是那樣。中國文化一般比較開明,民間並不強調長幼尊卑,人和人容易團結,紀律性強,家庭宗族觀念並沒有那麼濃厚,對土葬根本不執着。合股做生意,結社立契在民間非常普遍,注重契約精神,書契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民間的自我管理,經濟活動,大多是用結社立契的形式進行。

正是因爲佛教深刻影響了社會文化和風俗,政權必須管理掌控,不允許脫離社會自我管理。立西平王,設沙州僧錄司,便就是徐平嘗試整理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

一個僧錄司,一個監社使,用這兩個手段,儘快讓朝廷掌控社會的基層管理。

民間管理方法大多是從政權那裡學來的,就是一個從法到禮的過程。僧事的管理,僧人的學習升遷,會比照官僚制度。年深日久,習慣了,也就融合到一起了。

一時間沙州城裡鑼鼓喧天,一羣公吏批紅掛彩,在都巡檢司軍人前帶路。而在隊伍前面,是從民間招來的舞者,打扮得五花八門,有神有鬼,有男有女,塗脂抹粉,手中拿着綵緞搖搖擺擺開路。滿城百姓都出來看,好似年節一般熱鬧。

有人問:“如此熱鬧,那裡捧着緞匹無數,可是哪一家大戶娶親麼?”

身邊抱孩子的婦人笑道:“哪個大戶能有如此排場?這是大官家封了西平王,這些人捧着詔書,去宣詔的。沙州有一個郡王坐鎮,畢竟與其他州軍不同!”

“西平王?党項番賊未來之時,太師令公不是敦煌王麼?”

婦人笑道:“現在立的西平王是張太保後人,如何肯再稱敦煌王?是以稱西平王。”

太師是檢校官之極,令公是對中書令的尊稱,官的最高一級。這是最後得到宋朝承認的歸義軍首領曹延祿的官稱。太師令公,已是升無可升。曹延祿在境內冒稱大王,指的是敦煌王。實際在他臨被殺之前,宋朝已封他爲譙郡王,也可稱大王。依此時的習慣,只要封王皆可稱大王,如果有排行,如皇子,則依大大王、二大王排下去。

張議潮最高的加官是檢校太保,他的子孫只有他是太保,故稱張太保就是指張議潮。

曹延祿被族人所殺奪權,此後掌權的曹家向契丹靠攏,最終亡於党項。現在到沙州來建立統治的是宋朝,治下百姓都知道,曹家最後投靠契丹,宋朝不會立他爲王。一說立的是張太保的後人,大家紛紛明白。中原王朝實際沒有封過歸義軍西平王,這王來自前朝。

前面的舞者一搖一扭,引得百姓觀看。走不了半條街,都已經知道,城西爲曹法律家放羊的張佛奴,因爲是張太保後人,被朝廷封爲西平王。爲什麼封個放羊的家奴呢?也不知道從誰那裡傳出來,不多時就滿城皆知,因爲張佛奴是菩薩轉世。不大一會,是哪個菩薩轉世,怎麼樣白日一道金光,都傳得有板有眼。

張家的後人,在張承奉之後實際已經沒有確切的說法,查訪也沒有真正實據。包拯和孫祖德把張佛奴奏上去,是因爲這個人忠厚老實,一生如同白紙一般,沒有絲毫污點。他自小清苦,稍微長大便賣身爲奴,近三十年都是掙扎渡日。自小又是在佛寺養大,可以說是佛子,在這個佛國特別容易讓人信任。

跟張佛奴一起奏到朝廷的,還有七八個人,都是有傳聞爲張家之後。包拯實際不看好張佛奴,這人老實是老實,但身份太低微,而且與人接觸不多。如果立爲西平王,不善待人接物的他,只怕不能很好勝任。沒想到奏章到了京城,徐平直接就把這個人圈了出來。

這就是徐平想象中完美的佛主,身份低微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清白。自小養於佛寺,與世無爭,他的一生沒有任何黑點。不善待人接物就更加沒有關係,他只要在百姓面前秉持佛戒,神容莊嚴即可。不管是管理僧衆,還是傳法論道,都不需要他做。真找個大德高僧來做西平王,事情就難辦了。張家後人只是借一個光環,以應民心,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張議潮之後,並不重要。即使不是,就當過繼過來,繼子也是子。

半天時間,張佛奴的身世便就被百姓自己編了出來,說明這個人已經被認可了。

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36章 堵截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6章 難處第54章 家賊第97章 布衣上書第22章 三司集議第9章 詠梅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07章 新錢之論第57章 暗箭第53章 秦二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73章 田二第55章 左右虞侯第89章 搶佔要地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24章 談判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47章 應對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186章 有錢人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304章 話從前第15章 對抗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97章 流年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45章 白砂糖第125章 搜尋第98章 破上思寨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78章 要知恥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199章 外任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13章 遊騎遍佈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304章 話從前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88章 棄杖不殺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295章 強兵策第15章 閒事第151章 新市場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19章 斷尾求生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40章 誰承其後第229章 講不清楚第57章 夜戰(上)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11章 潑皮第225章 新消息第99章 前奏第318章 解甲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40章 從前第97章 流年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47章 破綻第8章 雪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23章 流民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67章 晾到一邊
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36章 堵截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6章 難處第54章 家賊第97章 布衣上書第22章 三司集議第9章 詠梅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07章 新錢之論第57章 暗箭第53章 秦二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73章 田二第55章 左右虞侯第89章 搶佔要地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24章 談判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47章 應對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186章 有錢人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304章 話從前第15章 對抗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97章 流年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45章 白砂糖第125章 搜尋第98章 破上思寨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78章 要知恥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199章 外任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13章 遊騎遍佈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304章 話從前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88章 棄杖不殺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295章 強兵策第15章 閒事第151章 新市場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19章 斷尾求生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40章 誰承其後第229章 講不清楚第57章 夜戰(上)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11章 潑皮第225章 新消息第99章 前奏第318章 解甲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40章 從前第97章 流年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47章 破綻第8章 雪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23章 流民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67章 晾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