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

哪怕是皇宮,到了這個時節,也是一片寂靜。在寂靜之中,惟有清脆的蟲鳴聲顯得愈發悅耳,愈發清脆。

徐平突然間有些後悔,自己何必去逼問樞密院有什麼方略,他圖之不圖之的,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党項就是鬧起來,也不過是邊疆不穩,你就是把關中讓出來,他都不敢帶兵去佔。不然大軍一圍,讓党項軍隊無法機動,吞掉他的戰略機動力量,然後就可以帶着大軍去接收党項地盤了。

說穿了,要不是党項反了會遮斷西北甚至西域的交通,會影響馬匹輸入跟經濟往來,要不是背靠契丹會牽制大宋的戰略力量,党項的地位也比交趾高不到哪裡去。甚至論起靈活性和迴旋餘地來,他還遠遠比不上交趾呢。

讓他反又怎麼樣?哪怕最惡劣的情況,自己也能去收拾過來。

唉,多嘴一句話,就引動了趙禎的心事,來逼自己寫什麼改革方略了。

改革朝政,說起來容易,現在上街隨便拉一個讀書人,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講上半天。若是在徐平前世,上網發個帖子,能夠辨論上幾天幾夜。

但是,真地考慮到可行性,有效性,還要降低副面作用,選擇就會少之又少。而且千頭萬緒,很難說從哪裡改起,一步一步怎麼做。

你只要定好了步驟,即使勉強把第一步邁出去,第二步百分之百地會走偏。這一點不用心存僥倖,也沒有僥倖的空間。改革只能有目標,有一個大方向,具體的過程和採取的措施,必須隨着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只有不斷調整,才能保證改革方向的正確,才能保證改革最終會實現目標。

你可以定出第一步的目標是什麼,實現了第一步之後,怎麼根據實際情況去邁出去第二步。但卻不可以說第一步應該怎麼幹,第二步又該怎麼幹。否則地話,等第一步落地,第二步就永遠沒有機會再向前邁了。

凡是事情一開始,不講目標方向,或者講了之後洋洋灑灑瀟灑地定好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這件事該怎麼做,那件事該怎麼做的,便就如宋太宗用錦囊妙計指揮戰爭一樣,打一百次敗一百次。而且不但會百戰百敗,還會把自己的信用和力量迅速消耗乾淨。

今天趙禎客客氣氣地在天章閣,虛心地問徐平改革的方略,等到真按着徐平說的辦了,發現跟今天說的有偏差,那可能趙禎就永遠不會再問了。

趙禎轉過身來,看徐平緊皺着眉頭,抿着嘴脣,一言不發。不由笑道:“時間還早,你儘可以慢慢想。說起來,自你回京,快一年了,難得像今天這樣,我們君臣二人說一說心裡的話。你與王拱辰一起開了家店,裡面賣的果酒味道甚是不俗,我讓人在宮裡也學着釀了些,今夜我們便痛快喝一回!”

徐平恭聲答道:“陛下有命,臣自當遵令!”

趙禎吩咐下去,不一會,一個小黃門提了一個大桶過來,裡面放了兩瓶酒。

徐平看了不由苦笑,這桶跟自己店裡的一模一樣,大小款式,幾乎就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就是趙禎這位老實皇帝,也一樣對臣下的私生活感興趣,而且還會派人刺探。皇城司的那些人,依然舊習不改。

上了酒,又擺了幾盤蔬果,兩人也沒有坐下,隨興地端着杯子隨便喝兩口。這裡是天章閣,上酒已經是不得了,不可能還幾大盤幾大碗有魚有肉。

一邊與趙禎聊着閒話,徐平一邊想着剛纔趙禎的問題。改革方略,說得雲裡霧裡模糊了不行,說得太明確了也不行,神仙也不能把每步都估算清楚。這中間度的拿捏是非常考驗人的,徐平不得不絞盡腦汁。

趙禎信任徐平,但終究不可能是無條件的信任。這一年就是觀察期,覺得徐平做事情有自己的主意,而且條理清楚,卓有成效,纔會來問他。今天党項使節的事件只是一個引子,沒有這個引子,趙禎過些日子也會找個由頭來問的。

徐平陪着趙禎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心裡則考慮着過一會話到底要如何說。

皇宮本來是唐朝時汴州的州衙,一個地方官府,規模終究是有限制。雖然五代時候經過幾次擴建,面積卻無法擴大,建築多了之後更加顯得擁擠。太祖登基之後一切從簡,宮裡只有幾十個內侍,就是加上宮女也不到百人,跟個普通大戶人家規模也相差不多,還不覺得擠。到了太宗之後,服侍的人開始多了起來,便就擁擠不堪了。

哪怕就是在天章閣裡,隱約還能聽到其他宮殿傳來的聲音,平添一份市進氣息。

徐平端着酒杯,看着夜色,聽着遠處傳來的人聲,突然間心有明悟。

范仲淹、歐陽修那些人,天天喊着以大道佐君王,其實他們說的很有道理啊。大道至簡,但大道又是經過無數實踐檢驗過的,必然不會錯的。當然那些人的大道徐平不懂,但他前世上過十幾年的政治課,有自己的大道啊。

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法,又何嘗不能作爲這個時代的大道?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多麼簡單明瞭,生產力到了一定的程度,發展的量變積累到質變,自然會要求生產關係與自己適應。如果生產力積累的能量不足以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那麼生產力便會倒退,依然被束縛在原有的生產關係之下。在中國這個大一統的社會,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束縛也遠大於世界其他地方,在別的地方可以引起驚濤駭浪的變革的生產力發展,在中國可能就只是一朵小浪花。所以徐平要在紡織工業搞重點突破,由點及面。

問改革方略,徐平現在能夠回答的只有在幾個重點方向的生產力發展,具體來說還是無非紡織工業,三司的商業佈局,用官府力量爲紡織工業商品化鋪路。

各種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徐平前些日子想的立言,其實就是意識形態,讓意識形態與未來的商品經濟相匹配。至於政治結構,在商品經濟的初級階段,三司的力量就足夠能夠適應了。而且這個年代,政治結構對商品經濟的束縛還是相對較少。

說穿了,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外在表現出來,無非就是那麼幾種。原始社會對應原始經濟,奴隸制社會在中國對應井田制,實際是莊園主,封建社會對應小農自然經濟,資本主義社會對應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社會對應計劃經濟。

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決定了什麼樣的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莊園主的經濟幾乎必然對應奴隸制,哪怕就是兩晉隋唐,大莊園對應的也是奴隸制。只是他們不佔整個社會的主流而已,主流還是小農自然經濟。

到了這個時代,大莊園主已經被一掃而空,不用擔心奴隸制的回潮。政治上又不抑制兼併,相應的小農經濟勢力也不強大,商品經濟發展的束縛幾乎是最小的時候。

資本主義不是資本家當政,沒有相應的經濟基礎,資本家當政會直接退回到奴隸制的莊園主經濟。說穿了,資本家的資本,土地是不作數的,如果土地資本佔了資本家資本的主流,那不但不會有資本主義,連小農經濟都將不存在,而只會讓奴隸制成爲主流,開歷史的倒車。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徐平不用在這上面動腦筋。

徐平要做的,還是那句話,發展商品經濟,讓商品經濟成爲這個時代的主流。至於在這樣的政治結構下會變成什麼樣子的社會,無非就是跟歷史上的歐美都不同,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社會而已。

小農自然經濟比莊園主先進在哪裡?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因爲級差地租的存在,也提高了地主提升土壤肥力改進農田基礎設施的積極性。純粹的農業社會之下,這就是最合理的制度。高品經濟比自然經濟先進在哪裡?在於生產、交換、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鏈條,一旦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環節斷掉了,商品經濟也就不會再存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也就不會再存在。商品消失,退回到自然經濟。

生產力的發展要維持住商品經濟的鏈條,這樣就維持住了經濟基礎,建立在之上的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結構還是意識形態就會站住腳。這條鏈條越穩固,社會就會越穩定,如果這條鏈條出了問題,那麼整個上層建築也就會根基不穩。

把這一點想通,徐平也就明白了改革要從哪裡入手,要怎麼做,將來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許每一步都不清晰,但最少保證走得穩,儘量避免反覆。

至於怎麼做?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前進。

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7章 西南邊事第12章 知己知彼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42章 配合第61章 官吏鬥法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226章 自助餐第47章 應對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8章 雪第35章 食物和酒第39章 黃師宓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62章 這有何難?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101章 七源州第82章 水淹三軍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6章 如和縣第84章 蓄勢待發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98章 定策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57章 夜戰(上)第28章 蟾宮折桂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3章 人之將去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6章 難處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78章 賈憲三角第77章 賬目第71章 戰場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45章 安撫第26章 慶祝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25章 歸正人第235章 天機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50章 大典(上)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69章 失意者第80章 按規矩來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47章 法外之地第94章 萬事俱備第96章 改天換地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60章 慶功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93章 汝州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32章 小縣第15章 理政(一)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38章 出仕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208章 老花鏡第93章 多方牽連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51章 大典(下)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6章 書生張載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7章 我做好人第220章 星空(下)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
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7章 西南邊事第12章 知己知彼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42章 配合第61章 官吏鬥法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226章 自助餐第47章 應對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8章 雪第35章 食物和酒第39章 黃師宓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62章 這有何難?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101章 七源州第82章 水淹三軍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6章 如和縣第84章 蓄勢待發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98章 定策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57章 夜戰(上)第28章 蟾宮折桂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3章 人之將去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6章 難處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78章 賈憲三角第77章 賬目第71章 戰場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45章 安撫第26章 慶祝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25章 歸正人第235章 天機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50章 大典(上)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69章 失意者第80章 按規矩來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47章 法外之地第94章 萬事俱備第96章 改天換地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60章 慶功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93章 汝州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32章 小縣第15章 理政(一)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38章 出仕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208章 老花鏡第93章 多方牽連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51章 大典(下)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6章 書生張載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7章 我做好人第220章 星空(下)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