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21章 割稻

bookmark

平靜的日子如同小河的流水,在不經意間嘩啦啦地就流向了遠方。

半年多的時間,白糖鋪子給徐家掙來了數萬貫的淨利潤,再加白沙鎮上的酒樓酒鋪,還有徐平田莊裡的收入,徐家已是身家十萬貫以上的大員外了。

自從經歷了上次的陳茶風波,徐正的心氣一下消磨了不少,不再一心想着掙更多的錢,而開始追求享受了。五月朝廷有旨意,今年又權停貢舉,到了六月徐正便在外城的永豐坊買了一座二畝多地的宅子,安下家來。內城當然更加繁華熱鬧,但也是寸土寸金,同樣的價錢,能夠買到座獨門小院也就不錯了。新家屬於新城城西廂,好壞也是在羅城裡面,而且離汴河商業區不遠,與開封府也只隔着三五里路,又方便治安又好,也是很不錯的地方。張三娘說了,這就是兩年後徐平和林素娘成親的新房,還特意請了林文思一家去看。

石延年已經到了濟州金鄉縣任知縣,給徐平帶了兩次信來,說了自己任職的情況,看起來很不錯。到了京東,以他的話說,是到了聖人之門,也結識了不少新朋友,邀請徐平有空可以到那裡遊歷。而且上次在金明池邊認識的石介,雖然在東京兩人無緣結識,到了京東卻多有交流,相見甚歡。

徐平自然不知道,自石延年到了濟州,一羣下層知識分子在幾年間迅速聚集起來,成爲了讓道學先生痛心疾首的“東州逸黨”。更加不知道那個在金明池邊沒說幾句話的年輕人石介,後來成爲“泰山學派”的創始人,開兩宋道學源流的先聲。這個時代是北方儒學最後的輝煌,自“徂徠先生”石介起,關學洛學相繼興起,石介所提出的“理”“氣”“道統”成爲宋儒的一大分支,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所創立的“徂徠書院”也成爲宋朝四大書院之一。

說到底徐平在這個時代只是個半吊子的讀書人,讀書功利性極其明確,就是爲了要考科舉,中進士,搏個出身活得舒服些。什麼儒學道學,徐平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在後世已經被淘汰的東西,又何必去深究。

這開封城外方圓十幾裡的莊園,纔是徐平用心的地方。種幾萬畝地,產上千百萬斤糧,纔是徐平在這個時代的氣魄。

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水壩邊的五百畝水稻漸漸成熟了,金燦燦地一片。這片水稻鬨動了中牟一縣,自在田裡水稻開始抽穗起,就有人從各地絡繹不絕地前來觀看,每個人都在等着水稻收穫的那一天,打着自己心裡的算盤。

就是官府方面,不只是中牟縣,就連開封府和周圍的幾個縣也都派人來看過,都等着徐平這片水稻成功了就在各縣推廣。開封府天子腳下,出了政績最容易被朝中大員看見,做得好了就一步登天。增加戶口,收更多的錢糧,是這個時代官員考覈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民以食爲天,水稻種植的成功每個主官都清楚意味着什麼。

倒是中牟的知縣徐平從來沒有見過,都是主簿郭諮忙裡忙外。後來才知道,這位知縣是罕見的以恩蔭入仕的官員,只等做過這一任就退休,萬事都不管,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恩蔭入仕做到知縣不少見,但做到開封府的知縣就鳳毛麟角了。要知道開封府轄下的很多知縣都是在外州做過通判的,這一任之後再外放就是大州知州,進入中級官員行列了。

八月二十,徐家莊正式開鐮收水稻的日子。之所以選在今天,是因爲八月十七皇上帶羣臣到皇莊裡觀看割稻,拖後幾天以示恭敬。

自一清早,莊子里人喧馬嘶,熱鬧非常,比上一次郭諮主持的農機具演示更多了幾倍的人。所有人都明白,皇莊裡的水稻是不計工本種出來的,而徐平莊裡卻是改善的鹽鹼地,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此次主事的人規格更高,以同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張君平爲首,中牟縣主簿郭諮爲輔,參加的還有其他幾個縣的知縣主簿。

徐平也是做了精心準備,不是爲了討好官府,而是想借着這個機會要點優惠政策。從官手裡隨便漏一點,就省他好多事。

張君平是個六十多歲的黑瘦老頭,表情嚴肅,在莊子裡喝過了茶,便帶着衆人到了麥場上。

此時割稻用的農具已經在麥場上一字擺好,有牛驅動的收割機,人力驅動的脫粒機,爲了晚上吃上新米,還有人力驅動的礱穀機和碾米機,以及用驢驅動的清選設備。除了沒有機械動力,也算是實現半機械化了。

隨着徐平做介紹的還有桑懌,前天特意從汝州趕來的。張君平因爲父親與契丹作戰戰歿補官,以精於吏事善於捕盜而升遷,以善於治水而成名,對於同樣精於捕盜的桑懌有好感,徐平便讓他與自己一起招呼。

看着一樣樣的農具,徐平一一作介紹,每件的原理是什麼,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些東西在這時代說出去也沒人能完全理解,張君平對機械方面也不精通,只是禮貌性地點頭。倒是郭諮算是專業人才,又向徐平的莊裡跑得勤,不時問上幾個問題。

至於其他的官員和周圍的莊主員外,只能跟在後面乖乖聽着看着,連個插嘴的機會都沒有,能懂多少算多少吧。

看看太陽升起,張君平道:“天已不早,田裡的露水想必已經幹了,小莊主這便安排人手開始割稻吧。”

徐平答應,叫過徐昌高大全和孫七郎來,讓他們各自安排人手,把五臺收割機擡進田裡,其他的莊客分成幾撥,分別打捆裝車把稻捆運輸回麥場。

一衆人到了地頭,三三兩兩分成一撥一撥圍着稻田,紛紛品評着。

張君平看見稻田裡滿布澆水的渠和排水的深溝,眼睛一亮,對徐平道:“你這地裡溝渠密佈,有什麼說法?”

徐平恭敬答道:“這裡五百畝地,原先都斥鹵遍地,只長蘆荻荒草。開的水渠一是灌溉稻田,再一個是用清水洗滷,纔好耕種。那些深溝,是用來把地下深處的滷水排走,不然清水洗過也是枉然。”

張君平連連點頭:“小莊主是個行家!這些年來我治理河渠,深知滷水最難治理,你倒用三兩句話就說得明白了。”

徐平忙道不敢。

張君平又問:“河北一帶,多有人家引河水淤灌治理鹽滷,稱爲淤田,成效也是顯著。小莊主聽說過沒有?”

講中國鹽鹼地治理,必講黃河、海河及其支流的淤田,徐平怎麼可能不知道?尤其是中國古代治理鹽鹼,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就是王安石變法時引黃河汴河水淤灌,使開封一帶遍佈良田。這是當年歷史課的重要考點,徐平多少還是記得一點的。但此時離王安石變法還久,甚至王安石這個人出沒出生徐平都不知道,對淤田的效果卻是拿不準。要知道鹽鹼地的治理,必須要與排水結合起來,不然都只能一時得利。實際上也正是得益於張君平和其繼任者大力治理開封一帶的內澇,開挖了排水溝渠,纔給王安石淤田創造了條件。這個工作張君平此時剛剛着手一兩年,效果還不明顯,開封一帶淤田還是不合適的。勞動人民又不是傻子,河北淤田早有成熟技術,如果可行,開封及其周圍早就開始了。王安石只是把淤田的進程加速,也並不能無中生有。

想了一會,徐平才小心答道:“淤田技術我也有聽說,無非兩點,一是用清水洗去表層鹽鹼,再一個水退之後水中的新土蓋在表面,形成良田。但斥鹵進入地下,稍有時日,便會重新泛出。要想治本,還是必須要開挖深溝,把地下滷水排走,才能一勞永逸。”

張君平嘆了口氣:“正是如此!沒有深溝排水,鹽滷終究是不能除根。但開挖溝渠,又談何容易!”

他此時正兼着開溝治理河道的差事,從開封府往東往南,有十多個州府都接朝廷命令配合他,要把開封府的水排到淮河流域。雖然動靜很大,動用的民夫也是衆多,但依然困難重重。

看徐昌帶人已經進到地裡,五頭大黃牛拉着收割機已經準備妥當,徐平請示張君平:“提點,是否現在開始?”

張君平看着地裡金黃色的稻浪,沒說開始,卻問徐平:“你估一估這地裡的產量,每畝地能產多少新米?”

徐平道:“這不用估,前兩天我已經帶人算過了,平均畝產大約是兩石三鬥,比種麥要高一些。不過這是第一年種,再過兩年等地養得熟了,還能增長。那時畝產應該到三石多到四石的樣子,那就可觀了。”

張君平奇道:“畝產也能算?怎麼算?”

他到底沒當過底層的親民官,對於畝產估算不熟。當然此時估算畝產的方法也很簡陋,不能與徐平前世比。郭諮就明白許多,聽徐平講過之後,已經在中牟推廣新的估產方法,用作評地等級和判斷豐年災年的根據。因爲此時只要農田遭災,就可以上報要求免錢糧,到處虛報成風,這是個實用技術。

徐平便把自己前世估產的方法向張君平講了一下。至於選地塊,數苗數及仔細稱量這些都沒什麼難理解的,就是得到數據之後進行誤差分析超出了這個時代的知識,張君平半懂不懂,只是點了點頭。

把這些講完,張君平才放下自己的好奇心,對徐平道:“這便開始吧。”

徐平一聲令下,地裡的五頭大黃牛一起向前走去,後面一片片的水稻便齊刷刷地倒在一邊,比人用鐮刀割快多了。

收割機的刀具已經被徐平替換成了往復式割刀,與前世的收割機也差不多,只是動力弱了,一次只能收割兩行。但即使這樣,作業速度也增加了很大一截,而且人也不費力,可以連續作業,算是農業技術的一個飛躍了。

第63章 工場第38章 再見故人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13章 預算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77章 你倒黴第7章 雜談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5章 高大全第1章 再臨鄭州第69章 失意者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92章 餘波未了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64章 善後第40章 誰承其後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56章 破城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27章 西南邊事第62章 劉員外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42章 強買第183章 擒獲第173章 夜對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67章 晾到一邊第232章 狼煙第166章 初戰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181章 錢明逸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章 錢能通神第16章 越次入對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05章 先生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43章 算賬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45章 白砂糖第36章 釀酒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27章 牧草換豆第30章 斥責第8章 讀書第78章 彈劾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11章 潑皮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章 太后崩殂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1章 酒精燈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5章 和尚契嵩第3章 人之將去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0章 野味
第63章 工場第38章 再見故人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13章 預算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77章 你倒黴第7章 雜談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5章 高大全第1章 再臨鄭州第69章 失意者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92章 餘波未了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64章 善後第40章 誰承其後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56章 破城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27章 西南邊事第62章 劉員外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42章 強買第183章 擒獲第173章 夜對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67章 晾到一邊第232章 狼煙第166章 初戰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181章 錢明逸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章 錢能通神第16章 越次入對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05章 先生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43章 算賬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45章 白砂糖第36章 釀酒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27章 牧草換豆第30章 斥責第8章 讀書第78章 彈劾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11章 潑皮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章 太后崩殂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1章 酒精燈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5章 和尚契嵩第3章 人之將去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0章 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