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

依徐平的記憶,這個時候最理想的棉花產地應該是江浙和南陽襄陽盆地。江浙一帶人口衆多,正處在開發的高潮期,並不適合大規模地種植棉花。而南陽周圍則人口稀少,荒地極多,京西路所開的營田務,基本都在那裡。只是因爲人口不足,一直以來都是隨建隨廢。在那裡因地制宜地開辦官方的棉花大種植園,大有可爲。

不過這涉及到三司和地方的協調,涉及到徵稅制度的變化,徐平做不了主。只能回去慢慢跟寇瑊商量,由他出面,向朝廷提出此事。

小黃門上了涼水來,衆人喝了解渴,說些閒話。

徐平的牙並沒有完全好,喝了一口冰水,便就覺得疼痛難當,只好放下。

乘着幾人說話的空當,徐平捧笏道:“陛下,諸位相公,剛纔只是說了下年開始擴大棉花種植,但種出來的棉花如何織成布,還要再議。”

趙禎有些奇怪:“現在三司織布的場務,不是隻忙了一個月便就閒了下來?下年種再多棉花,場務還會積壓在那裡?”

“微臣的莊裡,今年種的棉花全部都算上,也不到五千畝。如果推廣到下邊州縣去種,怎麼也要數十萬畝起。現在織布的場務,是遠遠不夠的。”

呂夷簡放下冰水,拿起桌子上的摺扇搖了搖,道:“京城北部五丈河兩岸空地還多的是,三司儘管再招人,把現有的場務擴大就是。”

徐平搖了搖頭:“相公,事情不是如此簡單。那些織布的機具,都要學習了才能夠使用,不是招人來就行的。而且這一年來,三司的新場務招了數萬人,京城的人口雖然衆多,也沒有什麼閒人了,招人並不容易。”

聽了這話呂夷簡不由笑了起來:“徐平,人人都知道,京城裡什麼人最多?自然是閒漢最多!爲了這些閒漢,開封府程琳是操碎了心,怎麼會沒有閒人!”

“相公,閒漢之所以是閒漢,是因爲他們遊手好閒,不是他們沒有事做。場務裡做活計是很辛苦的,哪裡比得上在街頭上閒逛,酒樓瓦肆裡混一混就有吃有喝?場務裡最不可能招到的人就是閒漢。對於朝廷來說,閒漢是沒有用的人。”

這個年代的閒漢就是後世的混混小流氓,而且還大多都有技藝。不過這些技藝都是說趣逗樂,吹拉彈唱,相撲蹴鞠,都跟勞動沒有關係就是了。這些人可不是工場歡迎的勞動力,招他們進去,管理者得頭疼死。更不要說,你不嫌麻煩想招,你家還不願意去呢。每天混一混就吃香喝辣,爲什麼要進工場做死做活?

開封城裡的閒漢多,是因爲王公大臣權貴富豪多,這些人有需求,才養了這麼個特殊的市場出來。場務的工作條件,怎麼能夠相比?

王曾道:“徐平說得有道理,那些閒漢怎麼可能是做活計的人?他們都是自小無賴,失了廉恥之心的人,纔會去安心做閒漢。這些人就是想進場務,也斷不能讓他們進去!場務缺人,還是別想辦法。”

梅詢道:“要不,讓周圍的州縣把充軍發配的犯人送入場務如何?現在開封府人犯都是送到鄭州賈谷山採石場,每日吸石末入肺,死人甚多。如果改配三司場務,不獨是有了人力,對犯人也是一項德政。”

聽了梅詢的話,徐平急忙道:“萬萬使不得!現在新場務的工人,都是每月領固定錢糧,衣食不缺的良善人家。在場務裡做事,向親戚朋友們說出去,在京城裡是件有面子的事情。如果雜配進犯人,豈不是尷尬?三司屬下的場務,只能招良人,無論如何不可以讓人犯到裡面做事!”

鄭州賈谷山採石務是京城官方建築石材的主要來源,包括開封府,周圍州軍的犯人都是發配到那裡,算是勞改。由於採石工作條件惡劣,容易得塵肺病,正常和僱根本招不到什麼人,主要就是靠的充軍發配的犯人。

徐平在三司開的是工場,代表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要給整個社會做榜樣的,怎麼可能變成收容犯人的場所。三司的工場是資本運行的憑託,徐平本人可不是資本家,不會爲了利潤不顧一切。三司既需要新場務賺出來的錢作政績,也需要場務裡的工人過得像個人樣做政績,這個衙門還是需要臉面的。

見徐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呂夷簡不快地道:“依你所說,場務裡在京城是招不到需要的人手了?那要如何?”

從勞動創造價值的角度來說,要生產更多的貨品,除了增加勞動人數之外,還可以改進勞動工具。中國雖然一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具體到這個年代,具體到這個地方,勞動力卻明顯不足。不然的話,也不會在天下最中心的兩京之間,荒廢了那麼多的耕地。可耕之地,開墾稼穡的不過十之二三,實實在在的地廣人稀。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結果顯然就是勞動力缺乏,必須要從勞動工具的改良上起辦法。

向呂夷簡拱手,徐平道:“相公,三司所能招納的人手就只有這些,再想多招急切間也不可能。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能從器具上想辦法。下官在棉布務裡試了新的紡織機具,不用畜力,而是用水力帶動,效果極佳。用同樣的人手,織出來的布比原來使用畜力時多了一倍不止。爲今之計,可以不招人,而是把機具改成水力的,就可以解來年的燃眉之急。”

呂夷簡道:“你一向心思靈巧,多有發明,三司獲利良多。如果真地有這種用人少又織布多的器具,自然是好事,如果合用當有賞賜。”

“相公謬讚,下官如何敢當?只是京城地處平原,河流雖多,能夠利用水力的卻很少。如今可以利用的河流,都建有水磨務。爲了來年不誤了織布所需,下官想請廢西水磨務,把那裡改成織棉布的工場。原來西水磨務所出的米麪,挪到他處改用牛騾拉磨,也誤不了事。如此一來,兩不耽誤。”

聽了這話,呂夷簡笑道:“何必多此一舉!你把織布的挪往他處,用牛騾拉着豈不是好?西水磨務供應着大內和城內禁軍所需的米麪,如何能廢?”

“相公有所不知,織布不能忽快忽慢,用水力可以築壩蓄水,修渠泄水,比牲畜平緩得多。而磨米麪不需要如此平穩,兩相交換並不耽誤。”

呂夷簡連連搖頭:“胡鬧!使不得,使不得!聖上在這裡,大內所需且不說,城內數萬大軍所需的米麪可不是小數,不敢出絲毫差錯!你一廢水磨務,少了禁軍的口糧,一旦喧鬧起來,你可知道後果?”

“怎麼會少了呢?只要計劃得當,備好餘糧,或者是先讓新的磨面所在建好再廢水磨務,並不會出什麼差錯。此事下官已籌劃良久,應是萬無一失!”

呂夷簡只是搖頭,面上出現了一絲無奈,好似對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徐平,你尚年幼,有的事情考慮不妥當,人之常情。京城所有的水磨務都不可廢棄,你只管另想辦法,此法絕不可行!這不是我難爲你,是因爲你經歷的世事尚少,明不明白?”

徐平沒想到呂夷簡會堅決反對,自己籌劃此事已久,所有可能出現的意外都已經考慮到,甚至中間過渡階段所需的米麪已經開始儲備,怎麼就不可行呢?

不自覺的,徐平擡頭向趙禎看去。趙禎皺着眉,只是微微搖了搖頭,沒說什麼。

徐平又看坐在呂夷簡一邊的王曾,王曾嘆了口氣:“口糧爲軍隊之本,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疏忽。呂相公說的沒錯,徐平,你別想辦法,水磨務無論如何不能動。”

一處西水磨務,每年出來的米麪不過數十萬斤而已,對於三司來說,根本就不是大數字。僅在自己鹽鐵副使的權限內,徐平就能把這些口糧預先儲備起一年的來,一年時間,什麼事情做不好?徐平想破腦袋,也不知道兩位宰相在擔心什麼。

徐平覺得有些茫然,看坐着的其他幾個人,也都是微微搖頭,顯然都覺得自己所說不靠譜。而且,徐平覺得這些人的表情後面,都帶着這樣一句話,任你再是天資縱橫,踏實肯幹,年輕終究還是年輕,竟然會想出這種主意來。

這種神情沒有任何嘲笑的意思,就像是晚輩對孩子,看着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又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說明白,無奈地搖搖頭。

徐平非常不喜歡這種感覺,當年自己剛剛回到京城,他就見到過這種神情,事實證明自己並沒有做錯。只是這一次,他是真地想不明白這些人在擔心什麼。

如果不能夠利用水力,怎麼在京城裡搞大規模的紡織工業?用人力自然可以,但這個年代哪來的那麼多人力?大宋建國六十餘年,人口還在恢復之中,離當年隋朝的戶口數還差着一大截。如果再算上江南閩越人口的暴增,中原的人口恢復更是慘不忍睹,開封城周圍,根本就沒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其實徐平不是因爲年輕,而是因爲在朝廷裡爲官的時間太短,不知道一些不能碰的禁忌。禁軍的口糧是隨便敢動的?西水磨務是供應禁軍米麪的,這一點就夠了。哪怕你就是在軍營門口把米麪堆成山,水磨務也依然不能動。

只要你一敢動,就會有傳言說是軍營的口糧會短缺,鐵定就會有士兵鬧事。京城裡的禁軍鬧事,後果根本就不敢想象。只要有一點點可能性,呂夷簡和王曾兩人就不敢開這個口子,徐平準備得再完備都不行。

禁軍傳承自五代軍閥牙兵,能打不能打是另一回事,造反鬧事那是一等一的,祖上傳下來的本事。衣賜食物但凡有一點點不如意,便就有人藉機喧鬧。更重要的是鬧過之後大多都是安撫,能夠把爲首的人繩之以法的,史書上都要記一句能吏。

這種情況下,別說是爲了織棉布,再大的事情也不能惹他們啊。

太祖是武將出身,在位的時候並不怎麼崇文抑武,讀書人在他眼裡是窮措大,只是要用而已,而且用起來比武將便宜。二十萬貫就堆滿你窮措大的屋子,回家慢慢數錢玩去。但如果是武將管地方,二十萬貫只怕還養不了幾個牙兵。

太宗由於繼位有爭議,大力提拔科舉文官代替武將勳貴,正式開始崇文抑武。但另一方面,太宗又怕人造反,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的手裡。而且爲了軍權,有意使用庸將統兵,又鼓勵下層士卒對抗統兵官,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局面。將領無能,沒有能力管理軍隊,士卒不服氣就更加驕悍,形成了一種平衡。庸將坐居高位,享受着優厚俸祿,對下面的士卒管不了也不敢管,下面的悍卒則無所不爲。

文官的地位高是不錯,但卻不能輕易過問禁軍的事務,軍權是握在皇帝手裡的百官禁忌。禁軍六十歲退休領半俸,老弱極多。但即使以宰相之尊,哪怕就是加上樞密使,也沒有能力淘汰禁軍士卒,那是天子賜下終身的鐵飯碗。

文官們儘可以在朝堂上對武將辱罵嘲笑,但卻動不了他們的分毫利益。不但是動不了,一個不滿意還要造反鬧事,被亂軍殺死的地方主官也不是一個兩個了。

這種情形,跟徐平當年在邕州,有蔗糖務的鄉兵做後盾有根本不同。那時候他真要逼急了,是可以拿着正規軍開刀的,反不了他們。現在禁軍大營就在皇城周圍,兩位宰相只想讓這些人過得舒舒服服不鬧事,怎麼還敢去惹他們?

徐平想用水力,可以。想要地方,可以。想擴招人手,也可以。這都是能給朝廷增加錢糧收入的,政事堂樂觀其成。但要動水磨務,或者是做其他什麼事情,影響到了禁軍,哪怕只是有個影子也不行。不但是宰相不同意,坐在這裡的皇帝和翰林學士也一樣,都覺得徐平還是太年輕,太天真了。

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26章 餘波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34章 鬧事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7章 學以致用第265章 瀚海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84章 蓄勢待發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63章 放生池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87章 攻防第110章 小大人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18章 農田輯要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42章 動盪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30章 分道揚鑣第240章 道理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35章 食物和酒第6章 買書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9章 進殿面對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91章 災年第59章 民間亂相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35章 食物和酒第51章 大典(下)第74章 埋伏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77章 交涉第20章 繡花枕頭第3章 屬下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66章 金光洞第13章 折支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0章 生財之道第14章 邊亂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67章 猜測第227章 拼桌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67章 選擇第27章 夜宴第114章 盛宴第258章 拆借第80章 小人難纏第35章 衆說紛紜第250章 修兵書第187章 時差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39章 黃師宓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64章 口袋陣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96章 取他人頭來
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26章 餘波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34章 鬧事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7章 學以致用第265章 瀚海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84章 蓄勢待發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63章 放生池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87章 攻防第110章 小大人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18章 農田輯要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42章 動盪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30章 分道揚鑣第240章 道理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35章 食物和酒第6章 買書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9章 進殿面對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91章 災年第59章 民間亂相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35章 食物和酒第51章 大典(下)第74章 埋伏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77章 交涉第20章 繡花枕頭第3章 屬下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66章 金光洞第13章 折支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0章 生財之道第14章 邊亂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67章 猜測第227章 拼桌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67章 選擇第27章 夜宴第114章 盛宴第258章 拆借第80章 小人難纏第35章 衆說紛紜第250章 修兵書第187章 時差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39章 黃師宓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64章 口袋陣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96章 取他人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