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

這可是竇融大人征戰河西時的帥旗,所有人都明白被授予戰旗意識着什麼。

竇固雖然已按竇融遺志爲竇氏之主,可列候與衆臣都看向竇氏子侄們,卻見竇融之侄,身爲竇氏二代族長的顯親候竇固卻跪在第四列。而竇融子竇穆、長孫竇勳、年僅八歲的曾長孫竇憲,俱跪在竇固之前。其餘子侄,則都按序跪於其後。

衆臣都明白,在崇尚狼性、血性的竇氏一族,竇固出身偏門,其地位並不牢固。因此,這面河西軍戰旗授予誰,意義則太過重大了!

此時,劉莊已經慢慢走向竇氏子侄。

竇穆、竇勳父子因仍在伏罪中,不敢奢望會被授旗。竇融年僅八歲的曾長孫竇憲見皇帝走向自己,竟然昂起首,目光堅定,直視着劉莊。這個八歲的孩子,已經爲一團神聖的氣氛籠罩,他的目光中透露出與他年齡不一樣的莊嚴與堅毅。他的神情,彷彿在向世界宣告,天當降大任,舍吾其誰!

這目光,令列候、三公九卿無不心裡爲之一悸,甚至汗毛倒豎!

內黃公主劉文靈、沘陽公主劉小翰見劉莊越過竇穆、竇勳,卻走向竇憲,並在竇憲面前停頓了下來,心裡失落之餘又升起一絲慰籍。兩人緊張得心都快要跳出胸外,“嘣嘣”直響。沘陽公主劉小翰緊緊拉着內黃公主、涅陽公主兩個姑姑的手臂,雙肩顫動,已經無聲啜泣起來。

可是,緊接着發生的一幕,卻令她失望了。

劉莊僅在竇憲面前停留片刻,皇帝的目光與這個八歲的孩子對視着。年幼的竇憲非但沒有膽怯,卻勇敢地直視着皇帝的目光。

皇帝想起了竇融大人的遺奏,“他日滅竇氏者,必竇氏後人也!”心中不禁無聲嘆息。他緊皺眉頭,似乎感覺無奈和無助,只得輕輕地搖了搖頭。他又越過竇憲,直接走到顯親候竇固面前,並用所有人都能聽到的聲音沉聲說道,“孟孫,卿雖無甲冑,然汝身爲中郎將,漢軍主將,自應起身接旗!”

竇固依然低首跪着,雙手舉過頭頂,嘴裡說道,“謝陛下,臣竇固代竇氏子侄接旗!竇氏子孫當繼承先叔遺志,與北虜不共戴天!誓滅胡虜,剷除大患,報效朝廷!”

竇氏子孫齊聲銘誓,“誓滅胡虜,剷除大患,報效朝廷!”

劉莊將戰旗莊重地授與竇固,並莊嚴說道,“這面戰旗,乃吾漢軍靈魂,朕現授予汝!竇氏子孫應世代相傳,不忘周公囑託。老將軍畢生志在北擊匈奴,除吾大漢心腹大患,竇氏後人當繼承周公遺志,世代爲國分憂!”

竇固接旗後捧在手中,銘誓道,“謝陛下授旗,竇氏子子孫孫,不忘陛下囑託,永遠繼承先人遺志,誓滅匈奴,爲國分憂!”

竇氏子侄齊聲銘志,“不忘囑託,繼承遺志,誓滅匈奴,爲國分憂!”

竇融仙逝,子竇穆、孫竇勳猶在伏法之中,劉莊在竇融靈柩前將河西軍戰旗授予竇固,一句“漢軍主將”,可是非同小可啊。

列候、三公九卿、竇氏族人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皇帝這是要明確告諸世人,功是功,過是過。朝廷並沒有將竇氏一棍子打死,國家一旦有事,竇固將作爲漢軍主將,掛帥替國家出征。

竇老夫人、內黃公主劉文靈、涅陽公主劉中禮、沘陽公主劉小翰四人緊緊地抱在一起,哭泣出聲。三位公主俱是感動,她們爲竇氏仍能有出頭之日而痛哭。內黃公主劉文靈、沘陽公主劉小翰兩個公主心情則更爲複雜,竇融大人過世,大漢行伍顯族竇氏的領軍人物,已是出身偏支的竇固了。

而皇帝再對竇固授旗,也使竇固在諸竇中的地位,已經無人可撼動!

靈柩離開雒陽的吉日到了,那一天雒陽城舉城同哀,萬人空巷。皇帝派三公代爲送靈至雒水岸邊長亭,舉儀式爲竇大人靈柩送行。

樊儇和夜玉、虞四月便帶着班超、班固、雁旋、鄧堯、小宛五人,陪伴竇夫人、三位公主和竇穆、竇勳、竇固等族人,一起奔赴廬江郡六安國,家中僅留芙蓉、金杏照顧幾個小兒,並主政看家。

靈柩過處,沿途州郡均同舉哀,靈柩歸葬竇氏祖塋後,便起“竇氏青山”(注:即按禮制規定大小的列候墳冢)。七日後,在冢前祠堂首次隆重舉行“上冢”(注:即弔祭)儀式,祭奠竇融大人魂歸故里。只到此時,喪事纔算正式告辦完。

至此,原河西大將軍竇融走完了自己光輝燦爛的一生,終年七十八週歲,被諡爲戴侯。

喪事辦完,諸竇不敢留六安國居憂,擬仍返河西。就在此時,劉莊的詔書來了,允諸竇至祖籍三輔右扶風平陵居住,竇勳可留京陪竇老夫人。

於是,竇穆便帶着子竇宣等人,舉族移居右扶風平陵。而竇固卻上書皇上,自請仍居河西。

而樊儇、夜玉則帶着兒子、媳婦,俱陪着竇夫人直接返回雒陽竇府。幾個月後,劉莊又下詔,命諸竇返回雒陽居憂,並派謁者韓紆監督諸竇。在竇氏子孫返回雒陽的這段時間,樊儇和夜玉一直照應着竇老夫人和沘陽公主母女。

竇固與涅陽公主未歸,竇固在研習河西和漠北形勢,只到兩年後才歸。竇穆、竇勳雖歸,可他們終日以酒澆愁,且對竇老夫人有怨氣,樊儇和夜玉二人常住竇府,一直以兒女禮侍奉竇夫人,只到她身體復原,神情恢復如常,她們才返回班宅。

然而,居憂三年將滿,竇氏後人再度事發。

竇穆、竇勳被貶後並未吸取教訓,竇融河西軍戰旗又被授予旁支竇固,竇穆與長子竇勳在府中終日牢騷滿腹,抱怨皇帝卸磨殺驢,刻薄功勳後人,恩寵一代即終。這分明是不知悔改,且有異心。謁者韓紆不敢隱瞞,便一一稟報皇帝。

劉莊聞報果然大怒,先便下了詔書,將竇氏舉族再一次趕回故郡。

竇固等人臨行前,帝京雒陽僅有班固、班超率全家前往長亭相送,淒涼寥落。竇固執班固、班超二人手相顧無言,年僅八歲的少年竇憲,卻望着繁華的帝都咬牙切齒髮誓道,“今日吾爲孤兒,竇氏慘淡,悽零離京,人皆笑之。他日吾返時,定讓雒陽人聞竇氏而戰慄,望竇氏府宅而仰望……”

此言一出,令所有人大驚。竇固“啪啪”兜頭兩鞭子,竇憲纔將後面的話嚥了回去。站在一邊陪着樊儇、夜玉的沘陽公主劉小翰聞言,則嚇得臉色煞白,雙手緊緊捂住竇憲嘴,不讓他再說出不堪的氣話來。

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三十二章 圍營打援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十八章 謀刺班超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十六章 新君即位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三章 對決死士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八章 文星隕落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三十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六章 河畔刑場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四十六章 窮困班家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十章 兵發拘彌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四十三章 暗夜定策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十三章 被困沙窩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九章 西山激戰第五章 漢宮夜讀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二十二章 安得殉國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九章 一營惡魔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三章 仙人指路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二章 軟禁國王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十三章 對決死士第三十章 三生石下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四章 國士之謀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章 背後一刀
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三十二章 圍營打援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十八章 謀刺班超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十六章 新君即位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三章 對決死士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八章 文星隕落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三十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六章 河畔刑場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四十六章 窮困班家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十章 兵發拘彌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四十三章 暗夜定策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十三章 被困沙窩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九章 西山激戰第五章 漢宮夜讀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二十二章 安得殉國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九章 一營惡魔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三章 仙人指路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二章 軟禁國王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十三章 對決死士第三十章 三生石下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四章 國士之謀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章 背後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