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

帳內沒有其他人,只有四位大人與班超。廷尉府只來了幾位掾吏、郎官,此刻便在營外候着。只要帳內四位大人定班超有罪,便可直接羈雒陽詔獄。如果真是那樣,班超便只有被處死一條道路!

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薛大人便受皇帝詔令,親自來查勘班超是否有輕敵、並導致枉斷士卒性命之罪。漢律嚴峻,失軍機是死罪。但這四位大人都親自查驗戰場,復原了當時的情景。經過激烈的爭論後,他們認爲班超的處置並無不妥之處。如果不將自己置於險境,以呼衍歷之能,又如何現身?

於是,他們經過認真磋商後,決心保班超一命。故而,薛大人此時說出這樣話兒來,其實是在給班超提供申辯的機會!

生死攸關的時刻,班超不敢隱瞞,他選擇實話實說,由四位大人來決定是否赦免他。“中丞大人,並諸位大人,永平五年,呼衍歷帶着手下死士在雒陽大開殺戒,一夜斬殺數十人。當時,吾曾與司隸校尉部郎官秋曹、河南尹麾下屠蘇將軍、雒陽劍俠淳于薊聯手,與呼衍歷在崤山之下大戰過一場。擊殺其手下死士和追隨者數十人,呼衍歷帶傷逃走。”

“呼氏非常人,已藏身在大漢腹地十數年,手下有死士百餘人,且在大漢境內來去自如。如大動干戈,彼未必會現身。此次爲誘殺呼氏,吾以自身爲餌,並以易攻擊之崖下爲營地。雖安排三層防範,由於輕敵在先,終致四卒被殺,權氏亦曾陷於死亡之地。此戰雖射殺、重傷呼氏各一人,然吾輕敵之罪不能恕,超認罪。現軍侯華塗正在追蹤,不日將歸!”

班超說完,薛大人與華鬆大人皺眉沉思,未再言語。班超是耿忠麾下,耿忠自然不便說話,於是楊仁大人便補充道,“各位大人,呼衍歷在漢境爲禍多年,且一直在朝廷監視之下。呼氏既爲秘物而來,或會再有其他使命,班超身爲漢軍假司馬,既知其來華陰,如無動於衷便是失職!當然,此爲機密,還請各位大人保密爲好!”

華鬆卻充滿憂慮地道,“呼氏來三輔,定然會與漢官員、世族勾連,司隸校尉部將嚴加監視。已過多日,軍侯華塗何時能歸?”

班超思忖着道,“按呼氏行事習慣,一戰不成,必隱身一段時間。因此,華塗不日當歸!”

只到十餘天后的一天後半夜,華塗一身獵裝,才突然出現在班超大帳。別部大營內警戒級別提高,夜已經很深了,班超大帳內,四位朝廷重臣還在帳議。這不同尋常的景象,讓華塗大感震驚。

原來,司隸別駕從事秋曹,派驛吏隱秘送來了重要情報。

幾日前,有三名神秘人物自太華山進入右扶風,在茂陵內的司馬氏莊園旁邊的浮屠內消失不見。秋曹憑敏銳的嗅覺判斷,這三人中,有一人正是當年在雒陽和崤山呂苑興風作浪的呼衍歷。但司馬浮屠信衆較多,隴右、漢中也有大量信衆來來往往,根本無法一一監視。秋曹請華鬆再派人手,以便查清三人去向!

四位大人正在連夜商議如何處置,華鬆因擔憂秋曹的安危,想加派人手秘入三輔。而楊仁卻反對興師動衆,他認爲呼衍歷倉皇逃出太華山,他是逃命,不可能有膽量在右扶風再興風作浪。二人正在爭執時,恰好華塗回來了。華鬆便直視着華塗問道,“逃走之人,共有幾人?”

華塗道,“稟報大人,北虜共有五人,登山攀巖上樓,如履平地,吾所率衆卒根本見不到其蹤影。寒菸公主鬥熊時,五人突然從草中現身,攻擊崖下班司馬。吾等便倉促弩射,擊殺一人,司馬從崖下射擊亦重傷一人。呼衍歷逃走前,還不忘一箭射殺大熊……”

班超急問,“彼現在何處?”

華塗回稟道,“這十數日,吾一直追蹤。彼在山洞內焚淨死亡與重傷二死士,剩餘三人驟然不見……太華山延綿不絕,吾逐澗探查,未見蹤影,便不敢耽擱,只好暫且返回稟報軍情……”說着,又痛心地道,“此次行動,別部受到重創,罪在塗一人。塗身負外圍保護之責,由於塗調度有誤,致亡四卒,罪不容赦,請各位大人治華塗之罪……”

四位大人沒有接華塗的話,華塗的話已經證實,呼衍歷殘忍地殺死重傷死士,現三人並未逃向河西,而分明是隱身進了司馬浮屠。

司馬浮屠爲司馬南兄長司馬瑞所建,司馬瑞曾專門至二千餘里外的楚國求經,受到楚王劉英洗禮併成爲佛陀信徒。回到三輔後,便以右扶風之名,募集民財,大興土木,前後歷經兩年,才建成了司馬浮屠。現在,司馬浮屠已經成爲三輔佛教聖地,信衆數萬人。

呼衍歷進入茂陵司馬浮屠,這消息讓四位大人隱隱有些興奮!

楊仁擺擺手,華塗便走出帳外。帳同只有四位大人與班超,楊仁才又對華鬆道,“華大人,太華山地域廣大,如彼藏匿山中,華塗未捉住呼氏情有可原。皇上早就懷疑呼氏與三輔官員有關連,然一直沒有證據。此次機不可失,別部已經無法再出手,請司隸校尉部緊密探查,或有大收穫!”

“楊大人放心,吾早有安排!”華鬆地位尊崇,聞楊仁言便傲然說道,“吾知楊大人定然也派有專員在三輔,大敵當前,老夫有一請,請侍中廬與司隸校尉部聯手辦案。此次如喪失戰機,皇上必不會饒恕吾等四人!”

二人當着御史中丞的面相爭,耿忠大感詫異,薛池卻閉目不言,似乎已經睏乏。楊仁卻當即做出決斷,“華大人言之有理!吾已派侍中廬郎官竇戈帶人進入三輔,將協助秋曹別駕力破此案。另外,司馬南道行深厚,呼衍歷梟勇無比,秋曹、竇戈未必是其對手,耿大人,吾意仲升當入三輔……”

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二十六章 殺出血路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四十一章 竇融仙逝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三十二章 情亂時分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五章 北嶺礪兵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七章 順藤摸瓜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十九章 生入玉門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二章 鐵血外交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二十三章 何罪之有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六集 閃擊西城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三十章 再埋禍端第三十六章 馬失前蹄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十五章 圍殺斥侯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八章 月黑風高第八章 驟奪山北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二十二章 進入伊吾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九章 狹路相逢第十章 直下車師第十六章 賴丹之後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五章 正主來到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二章 王者斧鉞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三章 被困沙窩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十章 張網以待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三十二章 促漢內亂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十章 何罪之有
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二十六章 殺出血路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四十一章 竇融仙逝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三十二章 情亂時分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五章 北嶺礪兵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七章 順藤摸瓜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十九章 生入玉門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二章 鐵血外交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二十三章 何罪之有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六集 閃擊西城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三十章 再埋禍端第三十六章 馬失前蹄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十五章 圍殺斥侯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八章 月黑風高第八章 驟奪山北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二十二章 進入伊吾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九章 狹路相逢第十章 直下車師第十六章 賴丹之後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五章 正主來到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二章 王者斧鉞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三章 被困沙窩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十章 張網以待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三十二章 促漢內亂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十章 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