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星隕落

班超癡迷了一般,傻傻地、癡癡地站在門側道上,並不敢太靠近。

他正不知道下面該怎麼辦時,忽然又有幾輛軺車(注:單人或雙人無廂馬車,頂有華蓋)駕到,他趕緊閃開。擡頭一看,高大威嚴的門樓上,六個大大的紅色牛角燈籠間,是“鄧府”二個大字。而門樓頂上,“詩書仁義”四個大字,龍飛鳳舞,金光四射。

細看,不禁大驚,這竟然是御賜金匾,原來是建武大帝劉秀親筆手書!

建武中興後,建武大帝劉秀厚待功臣,但能得到門楣賜書榮幸者,南陽衆臣、河西衆將、隴右衆將中,惟南陽功臣之首高密候鄧禹一人。班超仰頭看着,爲這四個大字所深深震撼!

他明白了,這裡是大漢第一仁厚人家,被譽爲“仁者之所”,在整個雒陽城赫赫有名的鄧府。大門前連士卒都沒有,卻氣勢恢宏,懾人心魄。漢帝國第一世族,高密候鄧禹鄧大人的府第,這裡可不是尋常人敢來的。不說別的,班府的小宅院,與鄧府相比簡直就象泥牆田舍一般。

班超此時心中全是女公子的身影,他佇立良久,只到夜深風涼,纔不得不返身走回班府。二十歲的班超如在夢中,回府後見人也不說話,象丟了魂兒一般。鄧家女公子那“一瞥一笑”,把班二公子的魂徹底給勾走了。

此後連續數日,每天傍晚會一個人莫名其妙地來到鄧府門前轉悠一會。沒有目的,只是轉轉,回去便會睡得安逸。這些瞎轉自然是枉然,在接下來的整整十年時間內,他再也未見到那個讓他驚爲天人的豆蔻少女。

但思念的種子已經埋下,渾渾噩噩的班二公子,開始有心思了。

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春,中山國望都長一職空缺,班彪被從司徒掾任上晉爲望都長。所謂望都長,就是望都縣的縣長。東漢時代,沿襲前漢郡縣制。州下設郡(注:東漢初州不領郡,僅設俸六百石刺史),郡下設縣。大縣爲縣令,小縣則爲縣長。

班彪當年在河西張掖郡觻得城時,竇融倚重於他,秩比千石。後做徐縣令,仍然秩俸千石。繼而做司徒掾,由於資格老,且有貢獻,相當於現在地市級政府機關裡的處長吧,勉強給了個秩比三百石。到了望都長,只是一個秩俸四百石的小吏。

班固在太學求學,家裡開支很大。家裡清貧,班彪飢不擇食,實在沒得挑了。

陰曆三月初三,虞四月駕着輜車,載着病弱的班彪,勉強赴望都就任。小廝則載着另一輛輜車,攜帶滿滿一車家藏典籍書簡。

雒陽至望都一千五六百里,只到三月十五日,才風塵僕僕地趕到中山國治盧奴城(注:即今定縣),拜望了中山國尉、暫行國相事鄭衆,呈上公文。鄭衆對德高望重的班彪甚爲尊敬,留他在官署住了三天。又以事前輩禮,親自送班彪去上任。

鄭衆是經學家鄭興之子,通曉《春秋左氏傳》、《三統曆》、《易經》和《詩經》等,是東漢帝國著名大儒。 建武末年,皇太子劉莊和山陽王劉荊曾命虎賁中郎將樑鬆以縑帛聘請鄭衆,讓其出入皇宮,爲門下賓客,但遭到鄭衆拒絕。建武末年,鄭衆被建武帝劉秀外放至中山國,任中山國尉。當時因國相和屬下長史俱空缺,便由鄭衆暫代國相事。那時的鄭衆官並不大,秩俸只有區區六百石。

雖然到了後來的永平年間,先皇劉秀欽命輔國大臣、樑鄉侯樑鬆因勾連羌胡罪被下獄處死,鄭衆卻未受牽連,但也未被重用。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春,中山國相薛脩與中山國丞同時因罪下獄,鄭衆再一次代行中山國事,卻未有寸進,只是被司空府闢爲給事中。

其實,一個小小望都長到任,根本不需要他代行國相事親自送到任上。到了望都後,鄭衆在望都又住了三天,才返回盧奴。此後,他又多次至望都,與班彪暢談經史,交情深厚。

望都是一個小縣,然瀕臨邊地,民風彪悍、純樸。班彪上任後,因清廉爲官,辦事公允,望都很快便政風爲之一變,深受吏愛愛戴。不過班彪對仕途並不投入,處理完公事,他感覺身體大不如前,便夜已繼日,作《〈史記〉後傳》(注:即《漢書》)數十篇。

虞四月雖是武行伎伶出生,長期跟着班彪,應付一個小小的內陸小縣,根本不在話下。班彪用心於史,虞四月擔任縣衙賊曹掾史(注:相當於後世的捕頭),把縣府一班求盜(注:即後世的捕快)和諸屬吏調度得妥妥當當,一應冤獄都料理得一絲不苟,讓望都風清氣正。班彪也因此得以潛沉於史事,“專心史籍之間”。

閱讀和著述,是一個苦差事,在紙張尚未普及的東漢年代,尤其如此。班彪常常通宵達旦,秉燈奮筆,夜夜不輟。

冬天到來時,班彪身體愈來愈差,虞四月心裡着急。實在無計可施,便寫成一絹箋,命小廝飛馬送至雒陽,想請夫人樊儇來勸喻。可是,沒等樊儇來望都,好不容易熬過元旦(注:從漢武帝時起,以正月初一爲元旦,一直至清),班彪在一個寒冷的雪夜,突然病發,孤獨地離開人世。

這年的正月特別的冷,從冬至春,望都都被大雪覆蓋。東漢初,是中國古代氣候開始由熱變冷的劇烈變化時期。史籍中已見到“寒氣錯時”、“當溫而寒”等記錄。而到了東漢晚期,“當暖反寒”、“春常悽風”、甚至“夏降霜雹”等異常氣候記錄,頻繁見諸史載。

這天夜裡望都再降大雪,平地有一尺深。城關里正報警,言一股常山盜賊出沒街市,搶劫瞭望都大戶杜員外宅院。虞四月帶着縣衙的求盜們在大雪之夜蹲守半宿,將七名盜賊抓了個正着。後半夜時分,虞四月心裡惴惴不安,很是掛念主公,公事處理完便策馬匆匆趕回縣衙。

來到後堂,天井內雪花紛飛,門扉已被風吹開,廳內一任風雪肆虐,毫無生氣。虞四月腿一軟,知道不妙。他跌跌撞撞地衝進室內,只見室內燈油已燃盡,帷幔飄舞,鬼影瞳瞳,雪花飛濺。盆內炭已盡滅,且灰燼已冷。

室內冷風飛旋,與室外一般清冷,呼嘯的風雪中,似狂魔亂舞,其景象讓人魂飛魄散……

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五章 聖山王庭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六章 烏壘遺恨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十章 祖孫情深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一章 驟遇宋母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四章 暗度陳倉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六章 田舍大火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一章 掌控莎車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二十六章 雪寒風狂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五章 馬防徵西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十五章 防守反擊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一章 風瀟瀟兮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二十四章 運籌帷幄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二十二章 先折一將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二十四章 楊終發難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三章 慎之又慎第十一章 被困雪山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
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五章 聖山王庭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六章 烏壘遺恨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十章 祖孫情深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一章 驟遇宋母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四章 暗度陳倉第二章 鏖戰北嶺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六章 田舍大火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一章 掌控莎車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二十六章 雪寒風狂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五章 馬防徵西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十五章 防守反擊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一章 風瀟瀟兮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二十四章 運籌帷幄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二十二章 先折一將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二十四章 楊終發難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三章 慎之又慎第十一章 被困雪山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