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門重地

班家在樓煩僅歷班壹、班孺兩代,也就是從二世祖班孺開始,班氏就落戶關中,並歷代爲官。三世祖班長與四世祖班回僅爲朝廷小官,到五世祖班況(班超曾祖父)時,已成爲食俸二千石的漢軍越騎校尉,並在征戰匈奴時立下赫赫戰功。而班氏家族,也從此時起前漢的名門望族。

西北是班氏家族的生門,天下每有大亂,班氏總是遷陡西北躲避戰禍。雖然很多時候,遷徙是被逼的。西北地域廣漠,人煙稀少,有足夠的地域可以轉寰……

夜已經深了,寒風掠過大帳,帳外營內就寢的牛角號音已經“嗚嗚”地鳴過,不一會兒巡夜的刁斗聲又不時響起。但別部各營,仍在轟轟烈烈地製作軍糧。班騶、班秉一身胡服,與三位軍侯、淳于薊一起走進大帳,班騶稟報道,“司馬尕叔,時辰已至,該開撥了!”

中軍司馬華塗建議道,“司馬,是否再帶一些人,倘若遇到麻煩,也好有個照應?”

作爲別部副將,淳于薊則深知班超此行的兇險,故而一直堅持由他這個副將深入伊吾,而主將班超留下主持別部大局。一直到最後一刻,淳于薊還心有不甘地換上胡服。

“三人足也,吾爲斥候,非攻城撥寨,人多無益……”班超沒有理會衆人,他看一眼沙漏,默默地收起《北征賦》,珍重地疊好放入自己的行李,留在營內。又對淳于薊和三位軍侯道,“吾又稟報兩位都尉,如吾此去遇到不測,別部當以淳于軍侯爲主將,定要不辱使命,完成北征大業!”

“司馬……吾意仍由吾去……”淳于薊聲音顫抖着道。

“末將遵令……”三位軍侯不忍相別,淚溼雙眼。

大帳門外,赤蕭不斷地刨蹄子,似乎已經很不耐煩,突然振鬣長鳴。刑卒們已經牽着馬,俱列隊等候。赤蕭或許爲班超孤身涉險,正在發脾氣呢。

班超先抱着赤蕭巨大的腦袋安慰一下,然後與三名軍侯、淳于薊抱拳相別,“淳于軍侯,並各位軍侯,伊吾見!”言畢,然後和班騶、班秉分別乘上快馬,刑卒們也一齊上戰馬,小隊踏着細碎的黃沙,悄悄向營外黑暗中疾馳而去。

……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農曆73年),陰曆正月初五,晌午時分。

中郎將鄭衆身着戎裝,佇立在玉門關不遠處的河倉城軍營內,正擡頭焦急地看着日頭。河倉城位於疏勒河南岸,離敦煌城二百多裡,它建於前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爲經略西域在河西設置的最重要的戰略倉庫。

河倉城的選址很講究,建在疏勒河駝道旁的凹地上。西面不遠處是一個大湖泊,波平如鏡,蔚藍透明,湖岸邊長滿蘆葦、紅柳、甘草,而城東面則是深不可測的沼澤地。河倉城南北均有高出城堡數丈的大戈壁遮掩,不來到跟前,很難發現這座要塞。

城堡四周的戈壁灘上,還建有四五座烽燧,與延綿向西的西塞(注:即漢長城)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東漢立國後,這座龐大的軍事要塞,又成爲敦煌郡的重要倉儲基地,糧秣、軍備從疏勒河運來,儲存在這裡,供應玉門前、陽關兩個關隘的士卒、軍馬食用。

整個倉儲要塞爲夯土建築,城堡呈長方形。東西長約五十丈(注:漢丈約爲今2.3米),南北寬約三十餘丈,堡壘城牆高給四五丈。城內南北方向有高高的兩堵牆,將其隔爲相等並排的三座高大的倉庫。堡壘外側東、西、北三面加築有兩重城牆,四角有高大堅固的角樓,易守難攻。

此時,中郎將鄭衆親自檢查了一遍院內的戰馬、駱駝,焦急的神色溢於言表。鄭衆年近五旬,是虎賁中郎將、代行敦煌郡太守事、秩奉二千石的敦煌守將。此刻,四十七峰駱駝,已全部載上貨物,每峰駝重約五至六百斤(注:漢斤,約今一半)。

河倉城的四名駝倌卒,正在整理着駱駝身上的貨物。十五匹高大的烏孫戰馬,已經餵過草料,馬蹄不停地刨沙,一付躍躍欲試的樣子。四條粗壯威武的獵犬,搖着大尾巴,在駱駝和戰馬間走來走去。

一切鹹備,可他等的人卻仍然未到。

咋天,奉車都尉竇固派來的驛使來通報,言來人將深入敵後,且時間緊迫,着敦煌郡籌辦一切出關之需。身爲大漢能臣和著名戰將,鄭衆自然知道這個要命的行程是一點耽擱不得。他再一次對關尉林曾下達命令,“再派引導兵,遠迎酒泉來人!”

林曾是玉門關和陽關的守將,他再一次派出兩名騎卒騎快馬衝出營門。過了一會兒,就在鄭衆萬分焦急的時候,遠處騰起一片連天沙塵,沙塵由遠而近,一支身着胡服的急騎小隊,十幾匹疾馳的戰馬,在兩批敦煌郡騎卒的引導下,風塵僕僕地衝進軍營。

爲首一將勒住戰馬,旋腿飛身而下,先抱拳行禮,然後將一塊銅牌遞與鄭衆,這才稟道,“稟報太守,末將班超來遲,還請恕罪!”

鄭衆看了一眼銅牌,又看着來人,瞬間便昂首哈哈大笑,高興地抱拳說道,“當年吾爲中山國尉,曾與司馬有一面之交。既爲故人,便勿要多禮。營中已備酒菜,請各位壯士速洗漱就食!”

班超也大喜,二人客套一番,班超道,“謝過中郎將好意,時間倉促,吾在路上打尖,末將就此告別!”

鄭衆搖首道,“還是進營就食爲好,此去戈壁黃沙,萬里無人跡,一入沙漠,便再難從容進食。況且,人可以行進中打尖,戰馬卻需提前飲水、喂料!”

“也是,那就謝過鄭大人了!”班超沒有多話,而是迅速和刑卒們進入室內。

鄭衆陪着班超等人進入屋內洗漱就食,二十年前那個食俸六百石的給事中和中山國尉,此時已經是二千石中郎將,並在太守王遵不在時行太守事。而當年那個爲父奔喪的班家後生,曾經何等倉皇,今日卻已經是食俸一千石的漢軍假司馬。

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二十六章 別時亦難第二十三章 屯田伊循第三十四章 英雄相惜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七章 宰予晝寢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十四章 鄰家笨牛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二十六章 生死邊緣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四章 河西陣圖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四十三章 列侯葬禮第二十二章 孰不可忍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二十二章 司馬聖人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四章 小露身手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二十五章 班彪教子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三十七章 功名上身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二十三章 誅殺癡王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六集 閃擊西城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六章 血腥礪兵第三章 山雨欲來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二十六章 雪寒風狂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三章 山雨欲來
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二十六章 別時亦難第二十三章 屯田伊循第三十四章 英雄相惜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七章 宰予晝寢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十四章 鄰家笨牛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二十六章 生死邊緣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四章 河西陣圖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四十三章 列侯葬禮第二十二章 孰不可忍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二十二章 司馬聖人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四章 小露身手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二十五章 班彪教子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三十七章 功名上身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二十三章 誅殺癡王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六集 閃擊西城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六章 血腥礪兵第三章 山雨欲來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二十六章 雪寒風狂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三章 山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