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法行

朱常洵雖然暴斃了馬敏兒,不過那個馬天武卻被朱由崧踢出了南京衛戍師,爪牙還沒長利,就敢向自己呲牙,也不過是一個隨手就能滅掉的傢伙。

馬天武的事情不過是小事一樁,而現在南京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憲法的編纂了,按照朱由崧跟江南商會和北方財團的約定,朱常洵登基之前,正式憲法必須出籠,而現在憲法的編纂已經基本完成,各項架構已經交由議會審議通過,如果不出意外,這條名爲《大明憲律》的憲法理應可以通過。

然而到最後卻出現了麻煩,作爲憲法編纂者的主導劉宗周最近卻有些頭疼,因爲上議院和下議院在某些條款上面相差甚遠,根本沒辦法達成協議,按照這種形式繼續吵下去,恐怕到了明年也未必有結果。

因此劉宗周不得不跟張道玄一起來到朱由崧面前,尋求朱由崧的決斷。

劉宗周不禁嘆道:“主要原因還是在土地清算上面,憲法當中爲了避免土地兼併,避免偷稅漏稅,因此任何土地買賣必須在當地**備案,如果不經備案,私自交易的,**一概不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而這一條主要是內閣諸公的要求,他們打算憲法訂立之後,內閣將會在戶部成立土地清算衙門,而上議院諸位先生,也堅決支持,只是下議院當中支持者很少!”

朱由崧點了點頭,大明朝的上議院不同於英國人,英國人的上議院主要由貴族組成,而大明朝的上議院則是主要由那些熟讀經書的學問家組成,這些人被皇帝授予欽選議員之後,進入上議院擔任議員,劉宗周就是第一個欽選議員,會出現欽選議員的主要原因還是大明朝在爵位的授予方面太過吝嗇了,非軍功不得封爵,文官能有幾個有機會封爵的?因而文官在控制爵位上面也格外嚴格,就連戚繼光這等中興功臣都不曾授予爵位。

而這些老夫子進入議會之後,內閣就有了幫手,相同的出身就讓上議院跟內閣在某種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默契,因此在這上面上議院和內閣一個鼻孔出氣,也不奇怪。

而且現在大明朝的土地現狀,的確是需要處理一下了,大量的隱瞞田畝,不但讓朝廷的收益受限,而且還增加了那些普通農戶的稅負壓力,畢竟大明朝是個農業大國,即使是工業已經初具規模,農業稅收仍然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六成乃至七成,如果不解決那些隱瞞農田,那麼稅賦就不可能充足。

朱由崧雖然鼓勵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但是這種惡性的土地兼併,不但造成了大量的失地農民流離失所,而且還讓朝廷的稅賦流失,這是無論哪個內閣都不能容忍的,

朱由崧冷笑道:“既然要求個人財產不能侵犯,而他們卻又在侵犯着更下面一級的普通百姓的利益,如果任由這種事情發生,這《憲律》不是專門爲有錢人設立的,這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百姓也理應享有憲法之利,那麼皇室做出的承諾也就無從兌現了,劉先生、張先生,這件事情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那麼憲法頒佈,也就沒有意義了!”

張道玄和劉宗周都不禁微笑,這下子那些大地主大商人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要求朝廷不能與民爭利,那麼他們自己也就沒辦法肆無忌憚地侵佔田畝了,而內閣正好可以清丈田畝,將那些被大戶吃進去的良田,再讓他們吐出來。

朱由崧現在在大明朝的威望甚至要比萬曆老皇帝還要強,不僅僅是他在北方以一年的時間,就平息了遼東之亂,並且將遼東大部分和漠南蒙古的一部分手收歸了朝廷,給了那些無地的百姓一個新的移民之處,也給了那些資金雄厚的大戶新的投資地點。

在民間的聲望,關鍵還是因爲朱由崧在山東賑災之時,真正做到了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地種,在他開辦的企業當中,良好的福利更是爲他爭取了民心,這些都是真正爲百姓所做的事情,至於開疆拓土,雖然爲百姓提供了新的墾殖地,不過更大程度上還是便宜了那些財團而已。

朱由崧既然在這上面表態了,那麼北方財團基本上就不會反對,而江南商會雖說是歷史悠久財大氣粗,不過這些年來卻逐漸被北方財團所控制,畢竟只有北方有技術生產各種重工業產品,南方只是在輕紡瓷器茶葉都方面有優勢,其中紡織機都是北方聯合集團的機械公司生產的,鐵路公司當中的蒸汽機車和鋼軌也都是出自聯合公司和北海公司,而原本屬於強項的造船業,在也因爲威海造船業的興起,而遭到了打擊,畢竟那種千噸級的鋼肋木殼船以及全鋼船體只有威海能夠製造,而南方雖然也曾經試製這種大船,卻因爲技術上的缺陷,最終失敗。

張道玄不禁笑道:“殿下此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朱由崧搖搖頭,說道:“這也就能讓那些大肆侵吞土地的傢伙收斂一些,只要投資土地還有利可圖,那些人就不會停下來,就算是有法律可循,他們仍然能夠從中找到無數的漏洞。”

朱由崧可是直到後世那些炒地皮的人究竟是如何猖狂的,官商勾結,倒黴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對於這件事情,朱由崧卻也沒辦法完全禁止,因爲土地財政包括農業用地和建築用地,原本就是盈利和利稅的一個大項,收歸國有合理規劃什麼的,無論是朝廷還是財閥都不會同意,而且有了正規的藉口,官員對土地盤剝會變本加厲,這樣反而會加重百姓的負擔。

“這件事情如果通過的話,憲法的確立已經就差不多了吧?”

見朱由崧都這樣說了,劉宗周放下心來,朱由崧只是從形式上將兼併土地的那些傢伙限制住了,不過只要有了這個形式,落實起來也就有了依據,說道:“殿下放心,如果這一條也通過了,那麼憲法基本上就算是完善了,其實這個憲法,我們在很早就已經編纂完成了,我藉此機會也向殿下彙報一下!《大明憲律》包含總章、皇帝、國民、司法、內閣、議會、樞密院、稅務、行省、藩屬、禮儀等諸多部分,按照現在的規矩,大明議會分爲國家議會和地方議會,其中國會則分爲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由勳戚和欽選議員組成,而下議院則有公選議員組成,皇帝授予上議院立法之權,而下議院則有批駁上議院與內閣議案之權,皇帝爲國家君主,擁有特赦權力,每年只有三個名額,此外皇族藩王繼承人必須通過軍校考覈並且在軍中服役,如果不能通過考覈,則無權力繼承王位和爵位。皇帝不直接參與政務,而任命內閣,由內閣負責政務,本着精簡的原則,內閣大臣由首輔和各部官員組成,由皇帝任命,直接對皇帝負責,而議會有監督審覈內閣決策的權力。司法權由皇帝賦予大理寺執行,而都察院則有監督執法權力,大理寺卿與內閣首輔品級相當,內閣無權干涉司法權力。國民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擁有受教育權利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不過根據權利義務法則,也有服兵役納稅等義務。帝國軍隊爲募兵制,分爲正規軍和衛戍部隊,正規軍的責任是平定叛亂、對外戰爭,而衛戍部隊的責任則是負責小規模的叛亂和地方治安,其中正規軍軍費由國庫承擔,而衛戍部隊軍費則由地方**承擔,正規軍又分爲大明皇家海軍和大明皇家陸軍,由樞密院負責統領調動,樞密院直接向皇帝負責,可執行內閣決議,不對議會負責,此外因爲國家新添的南洋、遼東、科爾沁草原以及奴兒干都司也已經重新寫入了憲法當中,其中明確規定了,這些土地都是我大明國土。”

朱由崧點了點頭,對於這部憲法,雖然感覺上有些亂,甚至將一些禮儀風俗文化道德都寫進了憲法當中,也沒有什麼二權分立,三權分立的法則,不過這的確是一部適合大明的憲法。最關鍵的是,皇帝不直接參與政務,不做事就不會有錯,名義上皇帝並沒有失去任何權力,實際上大明朝的權力機構內閣已經架空了皇帝的內政權力,而樞密院機構成熟之後,離開了皇帝也能夠正常運行,不過現在樞密院卻還是朱由崧的掌中之物。

另外一個改動就是官員的選拔,官員選拔則有了進士出身和學士出身兩種,進士出身是科舉制度的結果,而學士出身實際上就是國子監的監生出身,原本明朝的監生就有擔任官職的資格,只是因爲大肆擴招,讓生源質量下降,再加上管理不嚴格,出來的監生良莠不齊,監生這條路自然就沒落了,而現在皇帝和內閣改進了南北兩京國子監並且賦予某幾所大學授予學士資格的權力,從這幾所大學通過畢業考覈的學生則擁有了學士出身,可以擔任官職,現在除了國子監之外唯一有資格授予學士學位的就是現在的山東大學。

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十四章 七夕乞巧第二十二章 可怕的猜測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三十一章 獻土百萬頃(上)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二十七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下)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二十八章 烽火連三月(上)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四十三章 龐保入轂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三十六章 道法憲法(上)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二十八章 七大恨(下)第七章 新大陸第二十九章 親征遼東(上)第十八章 徐光啓的聖人夢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十二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下)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四章 賺錢的股票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四十五章 改變的梃擊案第十八章 徐光啓的聖人夢第五十七章 釜底抽薪(下)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三十七章 道法憲法(下)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一章 福王世子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四章 短命皇帝(續)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一章 雨中秋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中)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一章 雨中秋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四章 南洋大戰(下)第十二章 擺鐘風波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五十七章 魏進忠歸來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
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十四章 七夕乞巧第二十二章 可怕的猜測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三十一章 獻土百萬頃(上)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二十七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下)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二十八章 烽火連三月(上)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四十三章 龐保入轂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三十六章 道法憲法(上)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二十八章 七大恨(下)第七章 新大陸第二十九章 親征遼東(上)第十八章 徐光啓的聖人夢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十二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下)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四章 賺錢的股票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四十五章 改變的梃擊案第十八章 徐光啓的聖人夢第五十七章 釜底抽薪(下)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三十七章 道法憲法(下)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一章 福王世子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四章 短命皇帝(續)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一章 雨中秋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中)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一章 雨中秋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四章 南洋大戰(下)第十二章 擺鐘風波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五十七章 魏進忠歸來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