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文化是從一箇中心點,逐漸向各方面發展的。西周以前所傳的,只有後世認爲共主之國一個國家的歷史,其餘各方面的情形,都很茫昧。固然,書闕有間,不能因我們之無所見而斷言其無有,然果有文化十分發達的地方,其事實也決不會全然失傳的,於此,就可見得當時的文明,還是限於一個小區域之內了。

東周以後則不然,斯時所傳者,以各強國和文化較發達的地方的事蹟爲多,所謂天子之國,轉若在無足重輕之列。原來古代所謂中原之地,不過自泰岱以西,華嶽以東,大行以南,淮、漢以北,爲今河南、山東的大部分,河北、山西的小部分。渭水流域的開發,怕還是西周興起以來數百年間之事。到春秋時代,情形就大不然了。

當時號稱大國的,有晉、楚、齊、秦,其興起較晚的,則有吳、越,乃在今山西的西南境,山東的東北境,陝西的中部,甘肅的東部,及江蘇、浙江、安徽之境。在向來所稱爲中原之地的魯、衛、宋、鄭、陳、蔡、曹、許等,反夷爲二三等國了。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文化擴張。其原因何在呢?居於邊地之國,因爲和異族接近,以競爭磨礪而強,而其疆域亦易於拓展,該是其中最主要的。

“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見《左傳》隱公六年)據此便可見得當時王室的衰弱。古代大國的疆域,大約方百里,至春秋時則夷爲三等國,其次等國大約方五百里,一等國則必方千里以上,已見第三章。當西周之世,合東西兩畿之地,優足當春秋時的一個大國而有餘,東遷以後,西畿既不能恢復,東畿地方,又頗受列國的剝削,周朝自然要夷於魯、衛了。

古語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這只是當時的一個希望。事實上,所謂王者,亦不過限於一區域之內,並不是普天之下,都服從他的。當春秋時,大約吳、楚等國稱雄的區域,原不在周朝所管轄的範圍內,所以各自稱王。周天子所管轄的區域,因強國不止一個,沒有一國能盡數攝服各國,所以不敢稱王,只得以諸侯之長,即所謂霸主自居,這話在第三章中,亦已說過。所以春秋時代,大局的變遷,繫於幾個霸國手裡。

春秋之世,首起而稱霸的是齊桓公。當時異民族雜居內地的頗多,也有相當強盛的,同族中的小國,頗受其壓迫。(一)本來古代列國之間,多有同姓或婚姻的關係。(二)其不然的,則大國受了小國的朝貢,亦有加以保護的義務。(三)到這時候,文化相同之國,被文化不同之國所壓迫,而互相救援,那更有些甫在萌芽的微茫的民族主義在內了。所以攘夷狄一舉,頗爲當時之人所稱道。

在這一點上,齊桓公的功績是頗大的。他曾卻狄以存邢、衛,又嘗伐山戎以救燕(這個燕該是南燕,在今河南的封邱縣。《史記》說它就是戰國時的北燕,在今河北薊縣,怕是弄錯了的,因爲春秋時單稱爲燕的,都是南燕。即北燕的初封,我疑其亦距封邱不遠,後來才遷徙到今薊縣,但其事無可考)。而他對於列國,征伐所至亦頗廣。曾南伐楚,西向干涉晉國內亂,晚年又曾經略東夷。古人說“五霸桓公爲盛”,信非虛語了。齊桓公的在位,系自前685至643年。

桓公死後,齊國內亂,霸業遽衰。宋襄公欲繼之稱霸。然宋國較小,實力不足,前638年,爲楚人所敗,襄公受傷而死,北方遂無霸主。

前632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今山東濮縣)。楚國的聲勢才一挫。此時的秦國,亦已盡取西周舊地,東境至河,爲西方一強國,然尚未能干涉中原之事。秦穆公初和晉國競爭不勝,前624年,打敗了晉國的兵,亦僅稱霸於西戎。中原之地,遂成爲晉、楚爭霸之局。

前597年,楚莊王敗晉於邲(今河南鄭縣),稱霸。前591年卒。此時齊頃公亦圖與晉爭霸。前589年,爲晉所敗。前575年,晉厲公又敗楚於鄢陵(今河南鄢縣)。然楚仍與晉兵爭不息。至前561年,楚國放棄爭鄭,晉悼公才稱復霸。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善於晉,楚的執政,出而合二國之成,爲弭兵之會,晉、楚的兵爭,至此才告休息。自城濮之戰至此,凡87年。

弭兵盟後,楚靈王強盛,北方諸侯多奔走往與其朝會。然靈王奢侈而好兵爭,不顧民力,旋因內亂被弒。此時吳國日漸強盛,而楚國政治,前506年,楚國的都城,爲吳闔閭所破,楚昭王藉秦援,僅得復國,楚國一時陷於不振,然越國亦漸強,起而乘吳之後。前496年,闔閭伐越,受傷而死。前494年,闔閭子夫差破越。夫差自此驕侈,北伐齊、魯,與晉爭長於黃池(今河南封邱縣)。前473年,越勾踐滅吳,越遂徙都琅邪,與齊,晉會於徐州(今山東諸城縣),稱爲霸王。然根基因此不固,至前333年而爲楚所滅。

此時已入於戰國之世了(春秋時代,始於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魯隱公元年,爲公元前722年,終於前481年,共242年。其明年爲戰國之始,算至前222年秦滅六國的前一年爲止,共259年)。春秋之世,諸侯只想爭霸,即爭得二三等國的服從,一等國之間,直接的兵爭較少,有之亦不過疆場細故,不甚劇烈。至戰國時,則(一)北方諸侯,亦不復將周天子放在眼裡,而先後稱王。(二)二三等國,已全然無足重輕,日益削弱,而終至於夷滅,諸一等國間,遂無復緩衝之國。(三)而其土地又日廣,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戰爭遂更烈。始而要陵駕於諸王之上而稱帝,再進一步,就要徑圖併吞,實現統一的了。春秋時的一等國,有發展過速,而其內部的組織,還不甚完密的,至戰國時,則臣強於君的,如齊國的田氏,竟廢其君而代之,勢成分裂的,如晉之趙,韓,魏三家,則索性分晉而獨立。看似力分而弱,實則其力量反更充實了。邊方諸國,發展的趨勢,依舊進行不已,其成功較晚的爲北燕。天下遂分爲燕、齊、趙、韓、魏、秦、楚七國。六國都爲秦所並,讀史的人,往往以爲一入戰國,而秦即最強,這是錯誤了的。秦國之強,起於獻公而成於孝公,獻公之立,在公元前385年,是入戰國後的96年,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入戰國後的120年了。

先是魏文侯任用吳起等賢臣,侵奪秦國河西之地。後來楚悼王用吳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亦稱雄於一時。楚悼王死於公元前381年,恰是入戰國後的100年,於是楚衰而魏惠王起,曾攻拔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縣)。後又伐趙,爲齊救兵所敗,秦人乘機恢復河西,魏遂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縣)。秦人渡蒲津東出的路,就開通了。

然前342年,魏爲逢澤之會(在開封)。《戰國·秦策》稱其“乘夏車,稱夏王(此“夏”字該是“大”字的意思)。朝天子,天下皆從”,則仍處於霸主的地位。其明年,又爲齊所敗。於是魏衰而齊代起,宣王、湣王兩代,儼然稱霸東方,而湣王之時爲尤盛。相傳蘇秦約六國,合從以擯秦,即在湣王之時。戰國七雄,韓、魏地都較小,又逼近秦,故其勢遂緊急,燕、趙則較偏僻,國勢最盛的,自然是齊、秦、楚三國。楚襲春秋以來的聲勢,其地位又處於中部,似乎聲光更在齊、秦之上,所以此時,齊、秦二國似乎是合力以謀楚的。

《戰國策》說張儀替秦國去騙楚懷王:肯絕齊,則送他商於的地方600裡(即今商縣之地)。楚懷王聽了他,張儀卻悔約,說所送的地方只有6裡。懷王大怒,興兵伐秦。兩次大敗,失去漢中。後來秦國又去誘他講和,前299年,懷王去和秦昭王相會,遂爲秦人所誘執。

這種類乎平話的傳說,是全不足信的,事實上,該是齊,秦合力以謀楚。然而楚懷王入秦的明年,齊人即合韓、魏以伐秦,敗其兵於函谷(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此爲自河南入陝西的隘道的東口,今之潼關爲其西口)。前296年,懷王死於秦,齊又合諸侯以攻秦;則齊湣王似是合秦以謀楚,又以此爲秦國之罪而伐之的,其手段亦可謂狡黠了。

先是前314年,齊國乘燕內亂攻破燕國。宋王偃稱強東方,前286年,又爲齊、楚、魏所滅。此舉名爲三國瓜分,實亦是以齊爲主的,地亦多入於齊。齊湣王至此時,可謂臻於極盛。然過剛者必折。前284年,燕昭王遂合諸侯,用樂毅爲將,攻破齊國,湣王走死,齊僅存聊、莒、即墨三城(聊,今山東聊城縣)。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縣。後來雖藉田單之力,得以復國,然已失其稱霸東方的資格了。

東方諸國中,趙武靈王頗有才略。他不與中原諸國爭衡,而專心向邊地開拓。先滅中山(今河北定縣)。又向今大同一帶發展,意欲自此經河套之地去襲秦。前295年,又因內亂而死。七國遂惟秦獨強。

秦人遂對諸侯施其猛烈的攻擊。前279年,秦自起伐楚,取鄢、鄧、西陵。明年,遂破楚都郢,楚東北徙都陳,後又遷居壽春(鄢,即鄢陵。鄧,今河南鄧縣。西陵,今湖北宜昌縣。郢,今湖北江陵縣西北。吳闔廬所入之郢,尚不在江陵,但其他不可考,至此時之郢,則必在江陵,今人錢穆、童書業說皆如此)。直逃到今安徽境內了。對於韓、魏,亦時加攻擊。前260年,秦兵伐韓,取野王,上黨路絕,降趙,秦大敗趙兵於長平,坑降卒40萬(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上黨,今山西晉城縣。長平,今山西長平縣)。遂取上黨,北定太原。進圍邯鄲,爲魏公子無忌合諸國之兵所敗。

前256年,周朝的末主赧王爲秦所滅。前249年,又滅其所分封的東周君。前246年,秦始皇立。

《史記·秦本紀》說,這時候,呂不韋爲相國,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大概併吞之計,和呂不韋是很有關係的。後來呂不韋雖廢死於蜀,然秦人仍守其政策不變。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燕大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不中,秦大發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遼東。前225年,秦人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發兵攻遼東,滅燕。前221年,即以滅燕之兵南滅齊,而天下遂統一。

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係。我們須注意:此時交通的便利,列國內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於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

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則(一)他地處西垂,開化較晚,風氣較爲誠樸。(二)三晉地狹人稠,秦地廣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晉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戰。(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於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該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第21章 選舉(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49章 宗教(1)第44章 語文(2)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8章 族制(2)第30章 刑法(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6章 婚 姻(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44章 語文(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32章 實業(2)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31章 實業(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43章 語文(1)第12章 階級(2)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19章 選舉(1)第27章 兵制(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6章 財產(3)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45章 學術(1)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2章 出版序第19章 選舉(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1章 階級(1)第19章 選舉(1)第43章 語文(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3章 緒論第31章 實業(1)第19章 選舉(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25章 兵制(1)第28章 刑法(1)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4章 賦稅(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9章 政體(1)第7章 族制(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9章 刑法(2)第41章 教育(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33章 實業(3)第49章 宗教(1)第27章 兵制(3)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23章 賦稅(2)第38章 衣食(3)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8章 族制(2)第20章 選舉(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22章 賦稅(1)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34章 貨幣(1)第8章 族制(2)第32章 實業(2)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2章 賦稅(1)第37章 衣食(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9章 住行(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43章 語文(1)第45章 學術(1)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4章 婚 姻(1)第44章 語文(2)第28章 刑法(1)第9章 政體(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9章 住行(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24章 賦稅(3)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33章 實業(3)第39章 住行(1)第23章 賦稅(2)
第21章 選舉(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49章 宗教(1)第44章 語文(2)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8章 族制(2)第30章 刑法(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6章 婚 姻(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44章 語文(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32章 實業(2)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31章 實業(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43章 語文(1)第12章 階級(2)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19章 選舉(1)第27章 兵制(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6章 財產(3)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45章 學術(1)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2章 出版序第19章 選舉(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1章 階級(1)第19章 選舉(1)第43章 語文(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3章 緒論第31章 實業(1)第19章 選舉(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25章 兵制(1)第28章 刑法(1)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4章 賦稅(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9章 政體(1)第7章 族制(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9章 刑法(2)第41章 教育(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33章 實業(3)第49章 宗教(1)第27章 兵制(3)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23章 賦稅(2)第38章 衣食(3)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8章 族制(2)第20章 選舉(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22章 賦稅(1)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34章 貨幣(1)第8章 族制(2)第32章 實業(2)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2章 賦稅(1)第37章 衣食(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9章 住行(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43章 語文(1)第45章 學術(1)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4章 婚 姻(1)第44章 語文(2)第28章 刑法(1)第9章 政體(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9章 住行(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24章 賦稅(3)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33章 實業(3)第39章 住行(1)第23章 賦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