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遼、金、元三朝,立國的情形,各有不同。契丹雖然佔據了中國的一部分,然其立國之本,始終寄於部族,和漢人並未發生深切的關係。金朝所侵佔的重要之地,惟有中國。他的故土和他固有的部族,文化尚未發展,雖可藉其貧瘠而好掠奪的,及因其進化之淺,社會組織簡單,內部矛盾較少,因而以誠樸之氣、勇敢之風而崛起於一時,然究不能據女真之地,用女真之人,以建立一個大國。所以從海陵遷都以後,他國家的生命,已經寄託在他所侵佔的中國的土地上了。所以他壓迫漢人較甚,而其瞭解漢人卻亦較深。

至蒙古,則所征服之地極廣,中國不過是其一部分。雖然從元世祖以後,大帝國業已瓦解,所謂元朝者,其生命亦已寄託於中國,然自以爲是一個極大的帝國,看了中國,不過是其所佔據的地方的一部分的觀念,始終未能改變。所以對於中國,並不能十分了解,試看元朝諸帝,多不通漢文及漢語可知。

元朝諸帝,惟世祖較爲聰明,所用的漢人和西域人較多,亦頗能釐定治法。此後則惟仁宗在位較久,政治亦較清明。其餘諸帝,大抵荒淫愚昧。這個和其繼嗣之爭,亦頗有關係。因爲元朝在世祖之時,北邊尚頗緊急。成宗和武宗都是統兵在北邊防禦,因而得立的。武宗即位之前,曾由仁宗攝位,所以即位之後,不得不立仁宗爲太子。因此引起英宗之後泰定、天順兩帝間的爭亂。文宗死後,又引起燕帖木兒的專權(時海都之亂未定,成宗和武宗都是統兵以防北邊的。世祖之死,伯顏以宿將重臣,歸附成宗,所以未有爭議。成宗之死,皇后伯嶽吾氏想立安西王。右丞相哈刺哈孫使迎仁宗監國,以待武宗之至。武宗至,弒伯嶽吾後,殺安西王而自立。以仁宗爲太子。仁宗既立,立英宗爲太子,而出明宗於雲南。其臣奉之奔阿爾泰山。英宗傳子泰定帝,死於上都。子天順帝,即在上都即位。籤書樞密院事燕帖木兒爲武宗舊臣,脅大都百官,迎立武宗之子。因明宗在遠,先迎文宗監國。發兵陷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明宗至漠南,即位。文宗入見,明宗暴死。文宗後來心上覺得不安,遺令必立明宗之子。而燕帖木兒不肯。文宗皇后翁吉刺氏,堅持文宗的遺命。於是迎立寧宗,數月而死。再迎順帝。順帝的年紀卻比寧宗大些了,燕帖木兒又堅持,順帝雖至,不得即位。會燕帖木兒死,問題乃得解決。順帝既立,追治明宗死事,翁吉刺後和其子燕帖古思都被流放到高麗,死在路上。元入中國後的繼嗣之爭,大略如此)。

中央的變亂頻仍,自然說不到求治,而最後又得一個荒淫的順帝,胡無百年之運,客星據坐,自然不能持久了。元世祖所創立的治法,是專以防制漢人爲務的。試看其設立行省及行御史臺;將邊徼襟喉之地,分封諸王;遣蒙古軍及探馬赤軍分守河、洛山東;分派世襲的萬戶府,屯駐各處;及因重用蒙古、色目人而輕視漢人可知。

這是從立法方面說,從行政方面說:則厚斂人民,以奉宗王、妃、主。縱容諸將,使其掠人爲奴婢。選法混亂,貪黷公行。而且迷信喇嘛教(藏傳佛教——編者注),佛事所費,既已不資,還要聽其在民間騷擾。可謂無一善政(參看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九各章),所以仍能佔據中國數十年,則因中國社會,自有其深根寧極之理,並非政治現象,所能徹底擾亂,所以他以異族入據中原,雖爲人心所不服,亦不得不隱忍以待時。到順帝時,政治既亂,而又時有水旱偏災,草澤的英雄,就要乘機而起了。

“舉世無人識,終年獨自行。海中擎日出,天外喚風生。”(鄭所南先生詩語。所南先生名思肖。工畫蘭。宋亡後,畫蘭皆不畫土。人或問之。則曰:“土爲番人奪去,汝不知耶?”著有《心史》,藏之鐵函,明季乃於吳中承天寺井中得之。其書語語沉痛,爲民族主義放出萬丈的光焰。清朝的士大夫讀之,不知自愧,反誣爲僞造,真可謂全無心肝了。)

表面上的平靜是靠不住的,爆發的種子,正潛伏在不見不聞之處。這不見不聞之處是那裡呢?這便在各人的心上。昔人說:“雪大恥,復大仇,皆以心之力。”(龔自珍文中語)。文官投降了,武官解甲了,大多數的人民,雖然不服,苦於不問政治久了,一時團結不起來。時乎時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乃將一顆革命的種子,廣播潛藏於人民的惟一組織,即所謂江湖豪俠的社會之中,這是近世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亡以後之事,爲衆所周知,然其事實不始於明亡以後,不過年深月久,事蹟已陳,這種社會中,又沒有記載,其事遂在若存若亡之間罷了。

元朝到順帝之世,反抗政府的,就紛紛而起。其中較大的是:台州的方國珍(今浙江臨海縣),徐州的李二,湖北的徐壽輝,濠州的郭子興(今安徽鳳陽縣),高郵的張士誠(後遷平江,今江蘇吳縣),而劉福通以白蓮教徒,起於安豐(今安徽壽縣),奉其教主之子韓林兒爲主。白蓮教是被近代的人看作邪教的,然其起始決非邪教,試看其在當時,首舉北伐的義旗可知。

元朝當日,政治紊亂。宰相脫脫之弟也先帖木兒,當征討之任,連年無功,後來反大潰於沙河(今河南遂平、確山、泌陽境上的沙河店),軍資喪失殆盡。脫脫覺得不好,自將大軍出征。打破了李二。圍張士誠,未克,而爲異黨排擠以去。南方羣雄爭持,元朝就不能過問。

1358年,劉福通分兵三道:一軍入山、陝,一軍入山東,自奉韓林兒復開封。此時元朝方面,亦有兩個人出來替他掙扎,那便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他們是在河南起兵幫助元朝的。此時因陝西行省的求援,先入陝解圍。又移兵山東,把劉福通所派的兵,圍困起來。劉福通的將遣人把察罕刺死。其子庫庫帖木兒代總其兵,才把劉福通軍打敗,劉福通和韓林兒,走回安豐,後爲張士誠所滅。然其打山西的一支兵,還從上都直打到遼東(今多倫縣,元世祖自立於此,建爲上都,而稱今北平爲大都),然後被消滅。軍行數千裡,如入無人之境,亦可謂雖敗猶榮了。

首事的雖終於無成,然繼起的則業已養成氣力。明太祖初起時,本來是附隨郭子興的。後來別爲一軍,渡江取集慶(今南京,元集慶路)。時徐壽輝爲其將陳友諒所殺,陳友諒據江西、湖北,勢頗強盛(壽輝將明玉珍據四川自立,傳子昇,爲明太祖所滅),後爲太祖所滅。太祖又降方國珍、破張士誠,幾乎全據了長江流域。

而元朝是時,復起內亂。其時庫庫帖木兒據冀寧(元冀寧路,治今山西曲陽縣),孛羅帖木兒據大同,孛羅想兼據晉冀,以裕軍食,兩人因此相爭。順帝次後奇氏,高麗人。生子愛猷識理達臘,立爲太子。太子和奇後,陰謀內禪。是時高麗人自宮到元朝來充當內監的很多,奇後宮中,自更不乏,而樸不花最得信任,宰相搠思監就是走樸不花的門路得位的。他和御史大夫老的沙不協,因太子言於順帝,免其職。老的沙逃奔大同,託庇於孛羅。搠思監誣孛羅謀反。孛羅就真個反叛,舉兵犯闕,把搠思監和樸不花都殺掉。

太子投奔庫庫。庫庫興兵送太子還京,孛羅已被順帝遣人刺死。太子欲使庫庫以兵力脅迫順帝內禪,庫庫不肯。時順帝封庫庫爲河南王,使其總統諸軍,平定南方。李思齊因與察罕同起兵,不願受庫庫節制,陝西參政張良弼,亦和庫庫不協,兩人連兵攻庫庫。太子乘機叫順帝下詔,削掉庫庫的官爵,使太子統兵討之。北方大亂。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太祖時討胡檄中語)1368年,明太祖命徐達、常遇春兩道北伐。徐達平河南。常遇春下山東,會師德州,今山東德縣。北扼直沽。順帝走上都。太祖使徐達下太原,乘勝定秦、隴,庫庫帖木兒奔和林(和林城,太宗所建,今之額爾德尼招,是其遺址)。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奔應昌(城名,在達裡泊傍,爲元外戚翁吉刺氏之地)。

1370年,順帝死,明兵再出,愛猷識理達臘亦奔和林。不久便死,子脫古思帖木兒嗣。1387年,太祖使藍玉平遼東,乘勝襲破脫古思帖木兒於捕魚海(今達裡泊)。脫古思帖木兒北走,爲其下所殺。其後五傳皆被弒,蒙古大汗的統系遂絕。元宗室分封在內地的亦多降,惟樑王把匝刺瓦爾密據云南不服。1381年,亦爲太祖所滅。中原之地,就無元人的遺孽了。自1279年元朝滅宋,至1368年順帝北走,凡89年。

第15章 財產(2)第36章 衣食(1)第21章 選舉(3)第38章 衣食(3)第1章 自序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41章 教育(1)第14章 財產(1)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31章 實業(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3章 語文(1)第8章 族制(2)第39章 住行(1)第5章 婚 姻(2)第7章 族制(1)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3章 賦稅(2)第21章 選舉(3)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36章 衣食(1)第44章 語文(2)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36章 衣食(1)第17章 官制(1)第13章 階級(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1章 階級(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14章 財產(1)第29章 刑法(2)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3章 緒論第49章 宗教(1)第46章 學術(2)第43章 語文(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15章 財產(2)第46章 學術(2)第32章 實業(2)第8章 族制(2)第20章 選舉(2)第33章 實業(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16章 財產(3)第25章 兵制(1)第14章 財產(1)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39章 住行(1)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25章 兵制(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7章 族制(1)第26章 兵制(2)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13章 階級(3)第35章 貨幣(2)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41章 教育(1)第3章 緒論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38章 衣食(3)第30章 刑法(3)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48章 學術(4)第15章 財產(2)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章 緒論第9章 政體(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6章 婚 姻(3)第40章 住行(2)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18章 官制(2)第17章 官制(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10章 政體(2)第27章 兵制(3)第21章 選舉(3)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8章 刑法(1)第14章 財產(1)第7章 族制(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6章 兵制(2)第25章 兵制(1)第22章 賦稅(1)第35章 貨幣(2)
第15章 財產(2)第36章 衣食(1)第21章 選舉(3)第38章 衣食(3)第1章 自序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41章 教育(1)第14章 財產(1)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31章 實業(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3章 語文(1)第8章 族制(2)第39章 住行(1)第5章 婚 姻(2)第7章 族制(1)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3章 賦稅(2)第21章 選舉(3)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36章 衣食(1)第44章 語文(2)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36章 衣食(1)第17章 官制(1)第13章 階級(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1章 階級(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14章 財產(1)第29章 刑法(2)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3章 緒論第49章 宗教(1)第46章 學術(2)第43章 語文(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15章 財產(2)第46章 學術(2)第32章 實業(2)第8章 族制(2)第20章 選舉(2)第33章 實業(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16章 財產(3)第25章 兵制(1)第14章 財產(1)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39章 住行(1)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25章 兵制(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7章 族制(1)第26章 兵制(2)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13章 階級(3)第35章 貨幣(2)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41章 教育(1)第3章 緒論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38章 衣食(3)第30章 刑法(3)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48章 學術(4)第15章 財產(2)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章 緒論第9章 政體(1)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6章 婚 姻(3)第40章 住行(2)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18章 官制(2)第17章 官制(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10章 政體(2)第27章 兵制(3)第21章 選舉(3)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8章 刑法(1)第14章 財產(1)第7章 族制(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6章 兵制(2)第25章 兵制(1)第22章 賦稅(1)第35章 貨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