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宗教(2)

漢武時,所謂方士,實分兩派:一派講煉丹藥,求神仙,以求長生。一派則從事祠祭以求福。其事具見於《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郊祀志》所載各地方的山川,各有其當祭之神,即由獻其說的方士主持。此乃古代各部族的宗教,遺留到後世的。《山海經》所載,某水某山有某神,當用何物祠祭,疑即此等方士所記載。

此派至元帝后,多被廢罷;求神仙一派,亦因其太無效驗,不復爲時主所信;乃轉而誑惑人民。其中規模最大的,自然是張角。次之則是張魯。他們也都講祠祭。但因人民無求長生的奢望,亦無鍊金丹等財力(依《抱朴子》講,當時方士煉丹,所費甚巨。葛洪即自憾無此資財,未能從事),所以不講求神仙,而變爲以符咒治病了。

符咒治病,即是祝由之術,亦古代醫術中的一科。其牽合道家之學,則自張魯使其下誦習老子五千言始。張魯之道,與老子毫無干涉,何以會使人誦習老子呢?依我推測,大約因漢時以黃老並稱,神仙家自託於黃帝,而黃帝無書,所以牽率及於老子。張魯等的宗教,有何理論可講?不過有一部書,以資牽合附會就夠了,管什麼實際合不合呢?

然未幾,玄學大興,老子變爲時髦之學,神仙家誑惑上流社會的,亦漸借其哲理以自文。老子和所謂方士,所謂神仙家,就都生出不可分離的關係來了。

此等雜多的迷信,旁薄鬱積,畢竟要匯合爲一的。享其成的,則爲北魏時的寇謙之。謙之學張魯之術,因得崔浩的尊信,言於魏明元帝而迎之,尊之爲天師,道教乃成爲國家所承認的宗教,儼然與儒釋並列了。此事在民國紀元前一千四百八十九年,公元423年(劉宋少帝景平元年,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後世談起道教來,均奉張陵爲始祖。陵乃魯之祖父。

據《後漢書》說:陵客蜀,學道於鵠鳴山中。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然其事羌無證據。據《三國志注》引《典略》,則爲五斗米道的,實系張修。修乃與魯並受命於劉焉,侵據漢中,後來魯又襲殺修而並其衆的。魯行五斗米道於漢中,一時頗收小效。疑其本出於脩,魯因其有治效而沿襲之,卻又諱其所自出,而自託之於父祖。歷史,照例所傳的,是成功一方面的人的話,張陵就此成爲道教的始祖了。

從外國輸入的宗教,最有權威的,自然是佛教。佛教的輸入,舊說都以爲在後漢明帝之世。說明帝夢見金人,以問羣臣,傅毅對以西方有聖人,乃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負經而至。因立白馬寺於洛城西。此乃因其說見於《魏書·釋老志》,以爲出於正史之故。

梁啓超作佛教之初輸入,考此說出於西晉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經》,其意乃欲援釋入道,殊爲妖妄。然《魏書》實未以金人入夢,爲佛教入中國之始。

據《魏書》之意,佛教輸入,當分三期:(一)匈奴渾邪王降,中國得其金人,爲佛教流通之漸。(二)張騫至大夏,知有身毒,行浮屠之教。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乃及明帝金人之夢。金人實與佛教無涉。大月氏使口授浮屠經,事若確實,當可稱爲佛教輸入之始。元壽元年,爲民國紀元前一千九百十三年,即西曆公元前2年。

然則佛教輸入中國,實在基督誕生後兩年了(基督降生,在紀元前4年。西人因紀年行用已久,遂未改正)。據《後漢書》所載,光武帝子楚王英業已信佛,可見其輸入必不在明帝之世。秦景憲與秦景,當即一人。此等傳說中的人物,有無尚不可知,何況確定其名姓年代?但大月氏爲佛教盛行之地;漢與西域,交通亦極頻繁;佛教自此輸入,理有可能。

梁啓超以南方佛像塗金;《後漢書·陶謙傳》,說謙使笮融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融遂斷三郡委輸,大起浮屠寺,作黃金屠像;疑佛教本自南方輸入。然此說太近臆測。即謂其系事實,亦不能斷定其輸入在北方之先。梁氏此文,破斥舊說之功甚大,其所建立之說,則尚待研究(柳詒徵《梁氏佛教史評》,可以參看)。佛教的特色在於(一)其說輪迴,把人的生命延長了,足以救濟中國舊說,(甲)限善報於今世及其子孫,及(乙)神仙家飛昇尸解等說的太無徵驗,而滿足人的。(二)又其宗旨偏於出世,只想以個人的修養,解脫苦痛,全不參加***。在此點,佛教與張角、張魯等,大不相同。所以不爲政治勢力所摧殘,而反爲其所扶植。(三)中國是時,尚缺乏統一全國的大宗教。

一地方一部族之神,既因其性質偏狹而不適於用,天子所祭的天地等,亦因其和人民相去遠了,而在若無若有之間。張角、張魯等的宗教運動,又因其帶有***性質;且其教義怕太淺,而不足以饜上中流社會之望;並只適於秘密的結合,而不宜於平和的傳佈;不能通行。

只有佛教,既有哲理,又說福報,是對於上中下流社會都適宜的。物我無間,冤親平等,國界種界尚且不分,何況一國之中,各地方各民族等小小界限?其能風行全國,自然無待於言了。至佛教的哲理方面,及其重要宗派,上章已略言之,今不贅述。

把一箇中空的瓶拋在水中,水即滔滔注入,使其中本有水,外面的水就不容易進去了。這是先入爲主之理,一人如是,一國亦然。佛教輸入時,中國的宗教界,尚覺貧乏,所以佛教能夠盛行。佛教輸入後,就不然了。所以其他外教,輸入中國的雖多,都不能如佛教的風行無阻。其和中國文化的關係亦較淺。

基督教入中國,事在民國紀元前一千二百七十四年(西曆六三八,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波斯人阿羅本(Olopen),始賚其經典來長安。太宗許其建寺,稱爲波斯,玄宗因其教本出大秦,改寺名爲大秦寺。其教在當時,稱爲景教。德宗時,寺僧景淨,立《景教流行中國碑》,明末出土,可以考見其事的始末。蒙古時,基督教又行輸入。其徒謂之也裡可溫。陳垣亦有考。元時,信奉基督教的,多是蒙古人。所以元亡而復絕。直到明中葉後,才從海路復行輸入。

近代基督教的輸入,和中國衝突頗多。推其源,實出於政治上的誤解。基督教的教義,如禁拜天,拜祖宗,拜孔子等,固然和中國的風俗是衝突的。然前代的外教,教規亦何嘗不和中國風俗有異同?況近代基督教初輸入時,是並不禁拜天、拜祖宗、拜孔子的。明末相信基督教的,如徐光啓、李之藻輩,並非不瞭解中國文化的人。假使基督教義和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實不相容,他們豈肯因崇信科學之故,把民族國家,一齊犧牲了。

當時反對西教的,莫如楊光先。試看他所著的《不得已書》。他說他們“不婚不宦,則志不在小”。又說:“其制器精者,其兵械亦精。”又說:他們著書立說,謂中國人都是異教的子孫。萬一他們蠢動起來,中國人和他相敵,豈非以子弟敵父兄?又說:“以數萬裡不朝不貢之人,來不稽其所從來,去不究其所從去;行不監押,止不關防。十三省山川形勢,兵馬錢糧,靡不收歸圖籍。百餘年後,將有知餘言之不得已者。”因而斷言:“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

原來中國曆代,軍政或者廢弛,至於軍械,則總是在外國之上的。到近代,西人的船堅炮利,中國才自愧弗如。而中國人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西洋教士堅苦卓絕的精神,又非其所瞭解。自然要生出疑忌來了。這也是在當日情勢之下,所不能免的,原不足以爲怪,然攻擊西教士的雖有,而主張優容的,亦不在少數。所以清聖祖初年,雖因光先的攻擊,湯若望等一度獲罪,然教禁旋復解除。康熙一朝,教士被任用者不少。於中國文化,裨益實非淺鮮。此亦可見基督教和中國文化,無甚衝突了。

教禁之起,實由一七○四年(康熙四十三年),教皇聽別派教士的話,以不禁中國教徒拜天,拜祖宗,拜孔子爲不然,派多羅(Tourmon)到中國來禁止。此非但教義與中國相隔閡,亦且以在中國傳教的教士,而受命於外國的教皇,亦非當時中國的見解,所能容許。於是有康熙五十六年重申教禁之事。世宗即位後,遂將教徒一律安置澳門;各省的天主堂,盡行改爲公廨了。

自此以後,至五口通商後教禁解除之前,基督教在中國,遂變爲秘密傳播的宗教。中國人既不知道他的真相,就把向來秘密教中的事情,附會到基督教身上。什麼挖取死人的眼睛咧,聚集教堂中的婦女,本師投以藥餌,使之雉鳴求牡咧,種種離奇怪誕之說,不一而足,都釀成於此時。

五口通商以後,(一)中國人既懷戰敗之忿,視外國的傳教,爲藉兵力脅迫而成。(二)教民又恃教士的干涉詞訟爲護符,魚肉鄉里。(三)就是外國教士,也有倚勢妄爲,在中國實施其敲詐行爲的(見嚴復譯英人宓克所著《中國教案論》)。於是教案迭起,成爲交涉上的大難題了。然自庚子事變以後,中國人悟盲目排外之無益,風氣翻然一變,各省遂無甚教案。此亦可見中國人對於異教的寬容了。

基督教原出猶太。猶太教亦曾輸入中國。謂之一賜樂業教。實即以色列的異譯。中國謂之挑筋教。今存於河南的開封。據其教中典籍所記,其教當五代漢時(民國紀元前九六五至九六二,西曆九四七至九五○年),始離本土,至宋孝宗隆興元年(民國紀元前七四九,西曆一一六三年),始在中國建寺。清聖祖康熙四十一年,有教徒二三千人。宣宗道光末,存者止300餘。宣統元年200餘。民國八年,止有120餘人。初來時凡17姓,清初,存者止有7姓了。詳見陳垣《一賜樂業教考》。

社會變亂之際,豪傑之士,想結合徒黨,有所作爲的,亦往往藉宗教爲工具。如前代的張角、孫恩,近代的太平天國等都是。此特其犖犖大者,其較小的,則不勝枚舉。此等宗教,大率即系其人所創造,多藉當時流行之說爲資料。如張角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蒼,疑當作赤,爲漢人所諱改),系利用當時五行生勝之說;白蓮教依託佛教;上帝教依託基督教是。然此實不過借爲資料(利用其業已流行於社會),其教理,實與其所依附之說,大不相同。其支離滅裂,往往使稍有智識之人,聞之失笑。

上帝教和義和團之說,因時代近,傳者較多,稍一披覽,便可見得。然非此不足以扇動下流社會中人。我們現在的社會,實截然分爲兩橛。一爲上中流知識階級,一爲下流無知識階級。我們所見,所聞,所想,實全與廣大的爲社會基礎的下層階級相隔絕。我們的工作,所以全是浮面的,沒有真正的功效,不能改良社會,即由於此。不可不猛省。

中國社會,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孔教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間而不在別一世界之故。因此,教會之在中國,不能有很大的威權。因此,我們不以宗教問題和異族異國,起無謂的爭執。此實中國文化的一個優點。現今世界文化進步,一日千里。宗教因其性質固定之故,往往成爲進化的障礙。若與之爭鬥,則又招致無謂的犧牲,歐洲的已事,即其殷鑑。這似乎是文化前途一個很大的難題。

然實際生活,總是頑強的觀念論的強敵。世界上任何宗教,其教義總有幾分禁慾性的,事實上,卻從沒看見多數的教徒,真能脫離俗生活。文化愈進步,人的生活情形,變更得愈快。宗教阻礙進步之處,怕更不待以干戈口舌爭之了。這也是史事無復演,不容以舊眼光推測新變局的一端。

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22章 賦稅(1)第40章 住行(2)第6章 婚 姻(3)第25章 兵制(1)第6章 婚 姻(3)第9章 政體(1)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17章 官制(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0章 刑法(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48章 學術(4)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20章 選舉(2)第4章 婚 姻(1)第11章 階級(1)第48章 學術(4)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3章 緒論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39章 住行(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4章 賦稅(3)第14章 財產(1)第24章 賦稅(3)第19章 選舉(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19章 選舉(1)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1章 選舉(3)第35章 貨幣(2)第2章 出版序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4章 貨幣(1)第5章 婚 姻(2)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15章 財產(2)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12章 階級(2)第48章 學術(4)第39章 住行(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8章 刑法(1)第30章 刑法(3)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8章 刑法(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3章 緒論第39章 住行(1)第13章 階級(3)第49章 宗教(1)第7章 族制(1)第39章 住行(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1章 選舉(3)第24章 賦稅(3)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1章 選舉(3)第9章 政體(1)第16章 財產(3)第20章 選舉(2)第24章 賦稅(3)第30章 刑法(3)第41章 教育(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0章 政體(2)第25章 兵制(1)第43章 語文(1)第38章 衣食(3)第50章 宗教(2)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0章 選舉(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43章 語文(1)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20章 選舉(2)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章 族制(1)第24章 賦稅(3)
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22章 賦稅(1)第40章 住行(2)第6章 婚 姻(3)第25章 兵制(1)第6章 婚 姻(3)第9章 政體(1)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17章 官制(1)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0章 刑法(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48章 學術(4)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20章 選舉(2)第4章 婚 姻(1)第11章 階級(1)第48章 學術(4)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3章 緒論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39章 住行(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4章 賦稅(3)第14章 財產(1)第24章 賦稅(3)第19章 選舉(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19章 選舉(1)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1章 選舉(3)第35章 貨幣(2)第2章 出版序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4章 貨幣(1)第5章 婚 姻(2)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15章 財產(2)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12章 階級(2)第48章 學術(4)第39章 住行(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8章 刑法(1)第30章 刑法(3)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8章 刑法(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3章 緒論第39章 住行(1)第13章 階級(3)第49章 宗教(1)第7章 族制(1)第39章 住行(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83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1章 選舉(3)第24章 賦稅(3)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1章 選舉(3)第9章 政體(1)第16章 財產(3)第20章 選舉(2)第24章 賦稅(3)第30章 刑法(3)第41章 教育(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0章 政體(2)第25章 兵制(1)第43章 語文(1)第38章 衣食(3)第50章 宗教(2)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20章 選舉(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43章 語文(1)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20章 選舉(2)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章 族制(1)第24章 賦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