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婚 姻(3)

多妻之原,起於男子的淫侈。生物界的事實,兩性的數目,常大略相等。婚姻而無禁例,或雖有禁例而不嚴密則已,若既限定對於法定的配偶以外,不許發生性的關係,而又有若干人欲多佔異性爲己有,則有多佔的人,即有無偶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有夫婦之制的社會,必皆以一夫一妻爲原則。但亦總有若干例外。

古代貴族,妻以外發生性的關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妻家帶來的,謂之媵。一種是自己家裡所固有的,謂之妾(後世媵之實消滅,故其名稱亦消滅,但以妾爲配偶以外發生性的關係之人之總稱)。媵之義爲送,即妻家送女的人(並不限於女子,如伊尹爲有莘氏媵臣是),與婿家跟着新郎去迎接新娘的御相同。

媵御的原始,實猶今日結婚時之男女儐相,本無可發生性的關係的理由。後來有特權的男子,不止娶於一家,正妻以外的旁妻,無以名之,亦名之曰媵,媵遂有正妻以外之配偶之義。

古代的婚姻,最致謹於輩行,而此規則,亦爲有特權者所破壞。娶一妻者,不但兼及其娣,而且兼及其姪,於是有諸侯一娶九女之制。取一國則二國往媵,各以侄娣從。一娶九女之制,據《白虎通義·嫁娶篇》說,天子與諸侯同。亦有以爲天子娶十二女的,如《春秋繁露·爵國篇》是。此恐系以天子與諸侯同禮爲不安而改之。

其實在古代,天子諸侯,在實際上,未必有多大的區別。《禮記·昏義》末節說:天子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案《昏義》爲《儀禮·士昏禮》之傳,傳文皆以釋經,獨《昏義》此節,與經無涉;文亦不類傳體;其說在他處又無所見;而適與王莽立後,備和、嬪、美、御,和人三,嬪人九,美人二十七,御人八十一之制相合(見《漢書·莽傳》)。其爲後人竄入,自無可疑。

《冠義》說:“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五十而後娶,其爲再娶可知。諸侯以一娶九女之故,不得再娶(《公羊》莊公十九年)。大夫若亦有媵,安得再娶?管氏有三歸,孔子譏其不儉(《論語·八佾》:包鹹雲:三歸,娶三姓女),即系譏其僭人君之禮。所以除人君以外,是決無媵的。

至於妾,則爲家中的女子,得與家主相接之義。家族主義發達的時代,門以內的事情,國法本不甚干涉。家主在家庭中的地位,亦無人可以制裁他。家中苟有女奴,家主要破壞她的貞操,自無從加以制裁。所以有妾與否,是個事實問題,在法律上,或者並無制限。

然古代依身分而立別的習慣,是非常之多的,或有制限,亦未可知。後世等級漸平。依身分而立區別的習慣大半消除,娶妾遂成爲男子普遍的權利了。

雖然如此,法律上仍有依身分之貴賤,而定妾之有無多寡的。如《唐書·百官志》:親王有孺人二,媵十;二品媵八;國公及三品媵六;四品媵四;五品媵三;《明律》: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但此等法律,多成具文,而在事實上,則多妻之權利,爲富者所享受。適庶之別,古代頗嚴。

因爲古代等級,本來嚴峻,妻和妾一出於貴族,一出於賤族,其在社會上的身分,本相懸殊之故。後世等級既平,妻妾之身分,本來的相差,不如前代之甚,所以事實上貴賤之相差亦較微。僅在法律上、風俗上,因要維持家庭間的秩序,不得不略存區別而已。

《顏氏家訓》說:“江左不諱庶孽,喪室之後,多以妾媵終家事。河北鄙於側室,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於三四。”這是江左猶沿古代有媵不再娶的舊風,河北就蕩然了。但以妾媵終家事,必本有妾媵而後能然。如其無之,自不能不再娶。再娶自不能視之爲妾。

《唐書·儒學傳》說:“鄭餘慶廟有二妣,疑於祔祭,請於有司。博士韋公肅議曰: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適。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後繼皆適也,兩祔無嫌。”自秦以來有再娶,即因封建破壞,無復一娶九女及三歸等制度之故。韋公肅之議,爲前娶後繼,皆爲適室禮文上的明據。但從禮意上說,同時不能有二嫡的,所以世俗所謂兼祧雙娶,爲法律所不許(大理院解釋,以後娶者爲妾)。

人類的性質,本來是多婚的(男女皆然),雖由社會的勢力加以壓迫,終不能改變其本性。所以壓迫之力一弛,本性隨即呈露。在現社會制度之下,最普遍而易見的,是爲通姦與賣淫。通姦,因其爲秘密之事,無從統計其多少。然就現社會和歷史記載上觀察,實可信其極爲普遍。賣淫亦然。社會學家說:“凡是法律和習慣限制男女之處,即有賣淫之事,隨之出現。”

史家推原賣淫之始,多以爲起於宗教賣淫。王書奴著《中國倡伎史》(生活書店本)。亦力主此說。然原始宗教界中的現象,實未可稱爲賣淫。因爲男女的交際,其初本極自由。後來強橫的男子,雖把一部分女子佔爲己有,然只限於平時。至於衆人集會之時,則仍須回覆其故態。所以各個民族,往往大集會之時,即爲男女混雜之際。

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於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士女往觀而相謔(《韓詩》說,據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說:“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籍。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又如前文所引的燕國“嫁娶之夕,男女無別”都是。

宗教上的寺院等,也是大衆集會之地;而且是聖地;其地的習慣,是不易破壞的。《漢書·禮樂志》說:漢武帝立樂府,“采詩夜誦”。顏師古《注》說:“其言辭或秘,不可宣露,故於夜中歌誦。”案《後漢書·高句驪傳》說:其俗淫。暮夜輒男女羣聚爲倡樂。高句驪是好祠鬼神的,而樂府之立,亦和祭禮有關。然則采詩夜誦,怕不僅因其言辭或秘罷?

男女混雜之事,後世所謂邪教中,亦恆有之,正和邪有何標準?不過古代之俗,漸與後世不合,則被目爲邪而已。然則宗教中初期的,實不可謂之賣淫。不過限制男女交際的自由,往往與私有財產制度伴隨而起。既有私有財產,自有所謂賣買;既有所謂賣買,淫亦自可爲賣買的標的。在此情形之下,本非賣買之事,變爲賣買的多了,亦不僅淫之一端。

賣淫的根源,舊說以爲起於齊之女閭。其事見於《戰國策》的《東周策》。《東周策》載一個辯士的話道:“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爲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則市與女閭,確爲淫樂之地。《商君書·墾令篇》說:“令軍市無有女子”;又說:“輕惰之民,不遊軍市,則農民不淫”;亦市爲淫樂之地之一證。女閭則他處無文。案《太平御覽》引《吳越春秋》說:“勾踐輸有過寡婦于山上,使士之憂思者遊之,以娛其意”,今本無。亦即女閭之類。女閭,蓋後世所謂女戶者所聚居。女戶以女爲戶主,可見其家中是沒有壯男的。《周官》內宰:“凡建國,佐後立市。”;《左氏》昭公二十年,晏嬰說:“內寵之妾,肆奪於市。”;則古代的市,本由女子管理。所以到後來,聚居市中的女子還很多。市和女閭,都不過因其爲女子聚居之所,遂成爲縱淫之地罷了。其初,也未必是賣淫的。

賣淫的又一來源,是爲女樂。女樂是貴族家裡的婢妾,擅長歌舞等事的,令其“執技以事上”。婢妾的貞操,本來是沒有保障的,自不因其爲音樂隊員而有異。封建制度破壞,貴族的特權,爲平民所僭者甚多,自將流佈於民間。《史記·貨殖列傳》說:趙國的女子,“鼓鳴瑟,踄屣(現在的拖鞋,在古時爲舞屣),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鄭,衛俗與趙相類。”又說:“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即其事。

倡伎本來是對有技藝的人的稱謂,並非專指女子。所以女子有此等技藝的,還特稱爲女伎。然其實是性的誘惑的成分多,欣賞其技藝的成分少。於是倡伎轉變爲女子賣淫者的稱謂,其字也改從女旁了(即娼妓。男子之有技藝者,不復稱倡伎)。

爲倡伎之女子,本系婢妾之流,故自古即可買賣。《戰園·韓策》說:“韓賣美人,秦買之三千金”其證。後世當娼妓的,也都是經濟上落伍的人,自然始終是可以買賣的了。資本的勢力愈盛,遂並有買得女子,使操淫業以謀利的。古代的女伎,系婢妾所爲,後世政治上還沿襲其遺制,是爲樂戶。系以罪人家屬沒入者爲之。

唐時,其籍屬於太常。其額設的樂員,屬於教坊司。此係國家的女樂隊員,但因其本爲賤族,貞操亦無保障,官員等皆可使之執技薦寢以自娛,是爲官妓。軍營中有時亦有隨營的女子,則謂之營妓。民間女子賣淫的,謂之私娼。在本地的稱土娼,在異鄉的稱流娼。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停止教坊女樂,改用內監。世宗雍正七年,改教坊司爲和聲署。是時各地方的樂戶,亦皆除籍爲民。於是在法律上除去一種賤族,亦無所謂官妓。但私娼在當時則是無從禁止的。律例雖有“舉貢生員,宿娼者斥革”的條文,亦不過爲管束舉貢生員起見而已,並非禁娼。

古代掠奪婚姻的習慣,仍有存於後世的。趙翼《陔餘叢考》說:“村俗有以婚姻議財不諧,而糾衆劫女成婚者,謂之搶親。《北史·高昂傳》:昂兄乾,求博陵崔聖念女爲婚,崔不許。昂與兄往劫之。置女村外,謂見曰:何不行禮?於是野合而歸。是劫婚之事,古亦有之。然今俗劫婚,皆已經許字者,昂所劫則未字,固不同也。”案《清律》:“凡豪勢之人,強奪良家妻女,奸佔爲妻妾者絞。配與子孫、弟侄、家人者,罪亦如之。”此指無婚姻契約而強搶的。又說:“應爲婚者,雖已納聘財,期未至,而男家強娶者,笞五十。”(指主婚人)“女家悔盟,男家不告官司強搶者,照強娶律減二等。”此即趙氏所謂已經許字之女,照法律亦有罪,但爲習俗所囿,法律多不能實行。

又有男女兩家,因不能負擔結婚時的費用,私相協議,令男家以強搶的形式出之的。則其表面爲武力的,內容實爲經濟的了。搶孀等事,亦自古即有。《潛夫論·斷訟篇》雲:“貞潔寡婦,遭直不仁世叔、無義兄弟,或利其聘幣,或貪其財賄,或私其兒子,則迫脅遣送,有自縊房中,飲藥車上,絕命喪軀,孤捐童孩者。”又有“後夫多設人客,威力脅載者”。這其中,亦含有武力的經濟的兩種成分。

賣買婚姻,則無其名而有其實。《斷訟篇》又說:“諸女一許數家,雖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還私家,則此奸絕矣。不則髡其夫妻,徙千里外劇縣,乃可以毒其心而絕其後。”《抱朴子·弭訟篇》,述其姑子劉士由之論說:“末世舉不修義,許而弗與。訟鬩穢縟,煩塞官曹。今可使諸爭婚者,未及同牢,皆聽義絕,而倍還酒禮,歸其幣帛。其嘗已再離,一倍裨聘(裨即現在賠償的賠字)。其三絕者,再倍裨聘。如此,離者不生訟心,貪者無利重受。”

葛洪又申說自己的意見道:“責裨聘倍,貧者所憚,豐於財者,則適其願矣。後所許者,或能富殖,助其裨聘,必所甘心。然則先家拱默,不得有言,原情論之,能無怨嘆乎?”

葛洪之意,要令“女氏受聘,禮無豐約(謂不論聘財多少),皆以即日報版。又使時人署姓名於別版,必十人以上,以備遠行及死亡。又令女之父兄若伯叔,答婿家書,必手書一紙。若有變悔而證據明者,女氏父母兄弟,皆加刑罰罪”。可見漢晉之世賣買婚姻之盛。

後世契約效力較強,此等事無人敢做,但嫁女計較聘禮,娶妻覬覦妝奩,其內容還是一樣的,此非經濟制度改變,無法可以改良了。

後世的婚姻,多全由父母做主,本人概不與聞,甚至有指腹爲婚等惡習(見《南史·韋放傳》。按《清律》,指腹爲婚有禁),這誠然是很壞的。然論者遂以夫婦之道苦,概歸咎於婚姻的不自由,則亦未必其然。人之性,本是多婚的,男女皆然,所以愛情很難持之永久。即使結婚之時,純出兩情愛慕,絕無別種作用攙雜其間,尚難保其永久,何況現在的婚姻,有別種作用攙雜的,且居多數呢?

欲救夫婦道苦之弊,與其審慎於結婚之時,不如寬大於離婚之際,因爲愛情本有變動,結婚時無論如何審慎,也控制不住後來的變化的。習俗所以重視離婚,法律也盡力禁阻,不過是要維持家庭。然家庭制度,實不是怎麼值得維持的東西,參看下章可明。

統觀兩性關係,自氏族時代以後,即已漸失其正常。其理由:因女子在產育上,所負的責任較男子爲多。因而其鬥爭的力量,較男子爲弱。不論在人類憑恃武力相鬥爭,或憑恃財力相鬥爭的時代,女子均漸淪於被保護的地位,失其獨立而附屬於男子。

社會的組織,宜於寬平坦蕩,個個人與總體直接,若多設等級,使這一部分人,隸屬於那一部分人,那不公平的制度就要逐漸發生,積久而其弊愈深了。

近代女權的漸漸伸張,實因工業革命以來,女子漸加入社會的機構,非如昔日蟄居家庭之中,專做輔助男子的事情之故。女子在產育上多盡了責任,男子就該在別一方面多盡些義務,這是公道。乘此機會壓迫女子,多佔權利,是很不正當的。而欲實行公道,則必自剷除等級始。所以有人說:社羣制度是女子之友,家庭制度是女子之敵。然則“女子回到家庭去”的口號,當然只有開倒車的人,纔會去高呼了。

人家都說現在的女學生壞了,不如從前舊式的女子,因其對於家政生疏了,且不耐煩。殊不知這正是現代女子進步之徵兆。因爲對於家政生疏,對於參與社會的工作,卻熟練了。這正是小的、自私的、自利的組織,將逐漸破壞;大的、公平的、博愛的制度,將逐漸形成的徵兆。賢母良妻,只是賢奴良隸。此等教育,亦只好落伍的國家去提倡。我們該教一切男女以天下爲公的志願,廣大無邊的組織。

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21章 選舉(3)第27章 兵制(3)第39章 住行(1)第39章 住行(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章 婚 姻(1)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19章 選舉(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9章 選舉(1)第4章 婚 姻(1)第39章 住行(1)第33章 實業(3)第36章 衣食(1)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4章 婚 姻(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22章 賦稅(1)第33章 實業(3)第48章 學術(4)第37章 衣食(2)第9章 政體(1)第49章 宗教(1)第36章 衣食(1)第17章 官制(1)第34章 貨幣(1)第41章 教育(1)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31章 實業(1)第21章 選舉(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15章 財產(2)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38章 衣食(3)第45章 學術(1)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41章 教育(1)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45章 學術(1)第28章 刑法(1)第12章 階級(2)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32章 實業(2)第18章 官制(2)第16章 財產(3)第20章 選舉(2)第21章 選舉(3)第5章 婚 姻(2)第29章 刑法(2)第24章 賦稅(3)第31章 實業(1)第9章 政體(1)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29章 刑法(2)第14章 財產(1)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29章 刑法(2)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15章 財產(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27章 兵制(3)第8章 族制(2)第15章 財產(2)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30章 刑法(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42章 教育(2)第24章 賦稅(3)第31章 實業(1)第19章 選舉(1)第17章 官制(1)第34章 貨幣(1)第46章 學術(2)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章 婚 姻(3)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35章 貨幣(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13章 階級(3)第45章 學術(1)第50章 宗教(2)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31章 實業(1)第39章 住行(1)
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21章 選舉(3)第27章 兵制(3)第39章 住行(1)第39章 住行(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章 婚 姻(1)第51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19章 選舉(1)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19章 選舉(1)第4章 婚 姻(1)第39章 住行(1)第33章 實業(3)第36章 衣食(1)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4章 婚 姻(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22章 賦稅(1)第33章 實業(3)第48章 學術(4)第37章 衣食(2)第9章 政體(1)第49章 宗教(1)第36章 衣食(1)第17章 官制(1)第34章 貨幣(1)第41章 教育(1)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31章 實業(1)第21章 選舉(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15章 財產(2)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38章 衣食(3)第45章 學術(1)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41章 教育(1)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45章 學術(1)第28章 刑法(1)第12章 階級(2)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32章 實業(2)第18章 官制(2)第16章 財產(3)第20章 選舉(2)第21章 選舉(3)第5章 婚 姻(2)第29章 刑法(2)第24章 賦稅(3)第31章 實業(1)第9章 政體(1)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29章 刑法(2)第14章 財產(1)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29章 刑法(2)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15章 財產(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27章 兵制(3)第8章 族制(2)第15章 財產(2)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30章 刑法(3)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42章 教育(2)第24章 賦稅(3)第31章 實業(1)第19章 選舉(1)第17章 官制(1)第34章 貨幣(1)第46章 學術(2)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章 婚 姻(3)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35章 貨幣(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13章 階級(3)第45章 學術(1)第50章 宗教(2)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31章 實業(1)第39章 住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