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宗教(1)

宗教的信仰,是不論那一個民族都有的。在淺演之時固然,即演進較深之後,亦復如此。這是因爲:學問之所研究,只是一部分的問題,而宗教之所欲解決,則爲整個的人生問題。

宗教的解決人生問題,亦不是全不顧知識方面的。他在感情方面,固然要與人以滿足。在知識方面,對於當時的人所提出的疑問,亦要與以一個滿意的解答。所以一種宗教,當其興起之時,總是足以解決整個人生問題的。但既興起之後,因其植基於信仰,其說往往不易改變;而其態度亦特別不寬容;經過一定時期之後,遂成爲進化的障礙,而被人斥爲迷信。

宗教所給與人的,既是當下感情上和知識上的滿足,其教義,自然要隨時隨地而異。一種宗教,名目未變,其教義,亦會因環境而變遷。原始的人,不知道自然界的法則。以爲凡事都有一個像人一般的東西,有知識,有感情,有意志,在暗中發動主持著。既不知道自然界的法則,則視外界一切變化,皆屬可能。所以其視環境,非常之可畏怖。而其視其所祈求的對象,能力之大,尤屬不可思議。

有形之物,雖亦爲其所崇拜,然其所畏怖而祈求的,大概非其形而爲寓於其中的精靈。無形可見之物,怎會令人深信不疑呢?原來古人不知道生物與無生物之別,更不知道動物與植物、人與動物之別,一切都看做和自己一樣,而人所最易經驗到而難於解釋的,爲夢與死。明明睡在這裡沒有動,卻有所見,有所聞,有所作爲;明明還是這個人,而頃刻之間,有知已變爲無知了;安得不相信人身之中,別有一物以爲之主?既以爲人是如此,就推之一切物,以爲都是如此了。

這是我們現在,相信人有靈魂;相信天地、日月、山川等,都有神爲之主;相信老樹、怪石、狐狸、蛇等等,都可以成爲精怪的由來。雖然我們現在,已知道自然界的法則了;知道生物與無生物、動物與植物、人與其他動物之別了;然此等見解,根株仍未拔盡。

人類所崇拜的靈界,其實是虛無縹緲的,都是人所想像造作出來的。所以所謂靈界,其實還是人間世界的反映。人類社會的組織變化了,靈界的組織,也是要跟著變化的。我們現在所看得到的,其第一步,便是從部族時代進於封建時代的變化。部族的神,大抵是保護一個部族的,和別一個部族,則處於敵對的地位。所以《左氏》僖公十年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孔子也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爲政》)

到封建時代,各個神靈之間,就要有一個聯繫。既要互相聯繫,其間自然要生出一個尊卑等級來。在此時代,宗教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一)把神靈分類。(二)確定每一類之中及各類之間尊卑等級的關係。我們在古書上看得見的,便是《周官》大宗伯所分的(一)天神,(二)地祇,(三)人鬼,(四)物魅四類。

四類相互之間,自然天神最尊,地祇次之,人鬼次之,物魅最下。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風雨等。地祇包括山嶽、河海等。但又有一個總天神和總地祇。人鬼: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祖宗。其餘一切有功勞、有德行的人,也都包括在內。物魅是列舉不盡的。

天神、地祇、人鬼等,都是善性居多。物魅則善惡無定。這是中國人最普通的思想,沿襲自幾千年以前的。宗教發達到這一步,離一般人就漸漸的遠了。“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境內名山大川,”(《禮記·王制》),和一般人是沒有關係的。季氏旅於泰山,孔子就要譏其非禮了(《論語·八佾》),何況平民?昊天上帝之外,還有主四時化育的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熛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兼主四時化育。

每一朝天子的始祖,據說實在是上帝的兒子。譬如周朝的始祖后稷,他的母親姜嫄,雖說是帝嚳之妃,后稷卻不是帝嚳的兒子。有一次,姜嫄出去,見一個大的足印。姜嫄一隻腳,還不如他一個拇指大。姜嫄見了,覺得奇怪。把自己的腳,在這足印裡踏踏看呢。一踏上去,身體就覺得感動。從此有孕了。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后稷。

又如商朝的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也是帝嚳之妃,然而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簡狄有一次,到河裡去洗澡,有一隻玄鳥,掉下一個卵來。簡狄取來吞下去,因此有孕了。後來就生了契。這個謂之“感生”(見《詩·生民》及《玄鳥》。《史記·殷周本紀》述契,后稷之生,即系《詩說》。《周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鄭玄謂天有六,即五帝和昊天上帝燿魄寶。可看《禮記·祭法疏》,最簡單明瞭。五帝之名,雖出緯候,然其說自系古說。所以《禮記·禮運》:“因名山以升中於天,因吉土以鄉帝於郊”已經把天和帝分說了)。契稷等因繫上帝之子,所以其子孫得受命而爲天子。按諸“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之義,自然和平民無涉的,用不着平民去祭。其餘如“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而且是“民所取材用”的,《禮記·祭法》。雖和人民有關係。然因尊卑等級,不可紊亂之故,也就輪不着人民去祭了。

宗教發達到此,神的等級愈多,上級的神威權愈大,其去一般人卻愈遠,正和由部族之長,發展到諸侯,由列國並立的諸侯,進步到一統全國的君主,其地位愈尊,而其和人民相去卻愈遠一樣。

人,總是講究實際的。所敬畏的,只會是和自己切近而有關係的神。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制度》說:古代宗教思想,多以生物之功,歸之女性;又多視日爲女神。中國古代,最隆重的是社祭(《禮記·郊特牲》說:“惟爲社事,單出裡。惟爲社田,國人畢作。惟社,丘乘共粢盛。”單同殫)。而這所謂社,則只是一地方的土神(據《禮記·祭法》,王、諸侯、大夫等,均各自立社),並不是與天神相對的后土。

《易經·說卦傳》:離爲日,爲中女。《山海經》和《淮南子》,以生日馭日的羲和爲女神(《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淮南子·天文訓》:“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而《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乃所以迎“長日之至”。可見以郊祭爲祭天,乃後起之事,其初只是祭日;而祭日與祭社,則同是所以報其生物之功。

後來雖因哲學觀念的發達,而有所謂蒼蒼者天,摶摶者地,然這整個的天神和整個的地神,就和人民關係不切了,雖沒有政治上“天子祭天地”的禁令,怕也不會有什麼人去祭他的。日月星辰風雨等,太多了,祭不勝祭;亦知道其所關涉者廣,用不著一地方去祭他。只有一地方的土神,向來視爲於己最親的,其祭祀還相沿不廢。所以歷代以來,民間最隆重的典禮是社祭,最熱鬧的節場是作社。

還有所謂八蜡之祭,是農功既畢之後,舉凡與農事有關之神,一概祭鄉他一次(見《郊特牲》)。又古代視萬物皆有神,則有所謂中霤,有所謂門,有所謂行,有所謂戶,有所謂竈(均見《祭法》),此等崇拜,倒也有殘留到後世的。

又如古代的司命,是主人的生死的(司命亦見《祭法》。《莊子·至樂》雲:“莊子之楚,見髑髏而問之。夜半,髑髏見夢。莊子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爲子骨肉肌膚,”知古謂人生死,皆司命主之)。後世則說南鬥主生,北斗主死,所以南北斗去人雖遠,倒也有人崇拜它。諸如此類,悉數難終。

總之於人有切近的關係的,則有人崇拜,於人無切近的關係的,則位置雖高,人視之,常在若有若無之間。現在人的議論,都說一神教比多神教進化,中國人所崇拜的對象太雜,所以其宗教,還是未甚進化的。其實不然。從前俄國在時代,人民捐一個錢到教堂裡去,名義上也要以俄皇的命令允許的。這和佛教中的阿彌陀佛有一個人皈依他,到臨死時,佛都自己來接引他到淨土去一樣。

中國的皇帝,向來是不管小事的,所以反映着人間社會而成的靈界組織,最高的神,亦不親細務。假使中國宗教上的靈界組織,是以一個大神,躬親萬事的,中國人也何嘗不會專崇拜這一個神?然而崇拜北斗,希冀長生,和專念阿彌陀佛,希冀往生淨土的,根本上有什麼區別呢?

若說一神教的所謂一神,只是一種自然力的象徵,所以崇拜一神教的,其哲學上的見地,業已達於泛神論了,要比多神教高些。則崇拜一神教的,都是當他自然力的象徵崇拜的麼?老實說:泛神論與無神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真懂得泛神論的,也就懂得無神的意義,不會再有現在某些宗教家的頑固見解了。

較神的迷信進一步的,則爲術。術數兩字,古每連稱,其實兩者是不同的,已見上章。術之起源,由於因果的誤認。如說做一個木人,或者束一個草人,把他當做某人,用箭去射他,就會使這個人受傷。又如把某人貼身之物,加以破壞,就能使這個人受影響之類。

萇弘在周朝,把狸首象徵不來的諸侯去射他,以致爲晉人所殺(見《史記·封禪書》)。豫讓爲趙襄子所擒,請襄子之衣,拔劍三躍而擊之,衣盡出血,襄子回車,車輪未周而亡。就是此等見解。凡厭勝咒詛之術,均自此而出。

又有一種,以爲此地的某種現象,與彼地的某種現象;現在的某種現象,和將來的某種現象;有連帶關係的。因欲依據此時此地的現象,以測知彼時彼地的現象。是爲占卜之術所自始。此等都是所謂術。

更進一步則爲數。《漢書·藝文志》說形法家之學道:“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全然根據於目可見、身可觸的物質,以說明現象的原因,而否認目不可見的神秘之說,卓然是科學家的路徑。惜乎這種學派中人,亦漸漸的枉其所信,而和術家混合爲一了。

《漢志·術數略》,共分六家:曰天文、曰歷譜、曰五行、曰蓍龜、曰雜佔、曰形法。蓍龜和雜佔,純粹是術家言。天文、歷譜、五行、形法都饒有數的意味,和術家混合了,爲後世星相之學所自出。

中國古代所崇拜的對象,到後世,都合併起來,而被收容於道教之中。然所謂道教,除此之外,尚有一個元素,那便是神仙家。當春秋戰國時,就有所謂方士者,以不死之說,誑惑人主。《左氏》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問於晏子,說“古而無死,其樂何如”?古代無論哲學,宗教,都沒有持不死之說的,可見景公所問,爲受神仙家的誑惑了。此後齊威宣王,燕昭王亦都相信他(見於《史記·封禪書》),而秦始皇、漢武帝信之尤篤,其事爲人人所知,無煩贅述了。

事必略有徵驗,然後能使人相信。說人可不死,是最無徵驗的。齊景公等都繫有爲之主,何以都爲所蠱惑呢?以我推測,因燕齊一帶,多有海市。古人明見空中有人物城郭宮室,而不知其理,對於神仙之說,自然深信不疑了。

神仙家,《漢志》列於方技,與醫經、經方、房中並列。今所傳最古的醫書《素問》,中亦多載方士之言。可見方士與醫藥,關係甚密。想藉修煉、服食、房中等術,以求長生,雖然誤繆,要不能視爲迷信。然此派在漢武時,就漸漸的和古代的宗教混合了。

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4章 賦稅(3)第9章 政體(1)第2章 出版序第48章 學術(4)第25章 兵制(1)第21章 選舉(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41章 教育(1)第52章 中國史的年代第46章 學術(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15章 財產(2)第5章 婚 姻(2)第23章 賦稅(2)第5章 婚 姻(2)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38章 衣食(3)第39章 住行(1)第17章 官制(1)第42章 教育(2)第28章 刑法(1)第4章 婚 姻(1)第12章 階級(2)第21章 選舉(3)第30章 刑法(3)第28章 刑法(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21章 選舉(3)第3章 緒論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50章 宗教(2)第26章 兵制(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7章 官制(1)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39章 住行(1)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20章 選舉(2)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章 緒論第21章 選舉(3)第19章 選舉(1)第16章 財產(3)第41章 教育(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2章 教育(2)第46章 學術(2)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14章 財產(1)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27章 兵制(3)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6章 兵制(2)第1章 自序第45章 學術(1)第27章 兵制(3)第3章 緒論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6章 衣食(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5章 貨幣(2)第26章 兵制(2)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2章 出版序第28章 刑法(1)第33章 實業(3)第13章 階級(3)第33章 實業(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2章 出版序第17章 官制(1)第48章 學術(4)第27章 兵制(3)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17章 官制(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21章 選舉(3)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45章 學術(1)第5章 婚 姻(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11章 階級(1)第3章 緒論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32章 實業(2)第20章 選舉(2)第63章 後漢的盛衰
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24章 賦稅(3)第9章 政體(1)第2章 出版序第48章 學術(4)第25章 兵制(1)第21章 選舉(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41章 教育(1)第52章 中國史的年代第46章 學術(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15章 財產(2)第5章 婚 姻(2)第23章 賦稅(2)第5章 婚 姻(2)第59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38章 衣食(3)第39章 住行(1)第17章 官制(1)第42章 教育(2)第28章 刑法(1)第4章 婚 姻(1)第12章 階級(2)第21章 選舉(3)第30章 刑法(3)第28章 刑法(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21章 選舉(3)第3章 緒論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50章 宗教(2)第26章 兵制(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7章 官制(1)第57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第39章 住行(1)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20章 選舉(2)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章 緒論第21章 選舉(3)第19章 選舉(1)第16章 財產(3)第41章 教育(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2章 教育(2)第46章 學術(2)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14章 財產(1)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27章 兵制(3)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26章 兵制(2)第1章 自序第45章 學術(1)第27章 兵制(3)第3章 緒論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6章 衣食(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63章 後漢的盛衰第35章 貨幣(2)第26章 兵制(2)第64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2章 出版序第28章 刑法(1)第33章 實業(3)第13章 階級(3)第33章 實業(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2章 出版序第17章 官制(1)第48章 學術(4)第27章 兵制(3)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17章 官制(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21章 選舉(3)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7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第45章 學術(1)第5章 婚 姻(2)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11章 階級(1)第3章 緒論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32章 實業(2)第20章 選舉(2)第63章 後漢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