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準備渡河

阿干城裡,徐平雙目微閉,坐着一動不動。一邊的石全彬心懷忐忑,不時起身走到門口,擡頭看一看天空。天上無雲,一輪半月格外刺眼,讓他心裡煩躁。

徐平不爲石全彬所動,自己想心事。

文明殿學士是文資職官之首,比武將的節度使還要尊貴,自己三十一歲加在身上,這個分量可是沉甸甸的。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回朝必然是位列宰執,十幾年的官路,終於爬到了最頂端。趙禎給以殊恩,徐平不得不做出回報。

如果沒有這次意外的加官,徐平不會主動出擊,付出大回報少的事情,他不做。卓羅和南已經在黃河北岸羣山的北面,其所處的喀羅川河谷非常開闊,兩邊的山低緩,算是低山丘陵地帶。這種地形已經無法跟在黃河南岸一樣制川穀求勝,要想圍死敵人,必須用絕對優勢兵力鐵壁合圍。或者在擊潰之後,以優勢騎兵尾隨追擊,才能殲滅敵人。

打仗,特別是跟遊牧民族作戰,最不划算的就是擊潰戰。他們以部落結合,一旦失敗便四面逃散,逃出生天之後便又聚合在一起。聚散隨意,追擊起來難度極大。這種部落兵便是這樣的特點,一旦佔了上風便就一擁而上,羣狼噬虎,一處下風,各自逃命。由於都是部落聚合在一起,並不擔心散了之後聚不起來。他們不利於苦守,一旦逼着遊牧民族的軍隊堅守一處,仗基本就打贏了。

現在徐平手上的軍隊,數量不足以圍住敵人,騎兵不足以追殲敵人,勝了也只能是一場擊潰戰,很難保證戰果。這一次出擊,徐平想得很清楚,就是嚇一嚇元昊。

曹克明從外面推門進來,向徐平拱手:“經略,汝遮谷的事情已經料理清楚,我的大軍正隨在桑都護後面出城。到拂曉時分,當能夠在黃河邊上聚齊。”

徐平點了點頭:“好,阿干城這裡,全部兵馬出山也要到黎明。魯芳已經帶人在黃河上架起浮橋,明天一天,各軍全部要過黃河!明天夜裡,直抵卓羅和南,要在天未亮前沖垮昊賊軍陣!既然要打,那就以泰山壓頂之勢,給昊賊雷霆一擊,讓他記一輩子!”

曹克明在桌邊坐下,道:“現在就看,各軍斥候能不能守住大軍過河的消息。只要昊賊那裡沒有防備,一戰沖垮他的軍陣,也不是難事。”

石全彬湊上前,小心翼翼地問:“這幾天我在軍中,看你們準備極是嚴密,一步一步如何走都算得清清楚楚。昊賊沒有防備,能不能把他——”

說到這裡,石全彬右手猛地一抓,滿含希冀地看着徐平。

徐平笑了笑,拍了拍石全彬的肩膀道:“閣長,這種事情盡人事,聽天命,只能夠碰運氣。昊賊身邊常年帶党項精銳兩萬,其中鐵騎三千,除非鐵壁合圍,不然再多的大軍也很難留住他。蘭州地方開闊,適宜大軍駐紮,可他死活不過黃河,你當爲了什麼?在黃河以北,他去留隨意,見勢不對,可以隨時逃竄,衝出喀羅川河谷就是大漠,不管是去河西還是回興慶府,攔也無從攔起。可是一過黃河,那就操之在我,想跑也跑不了!”

石全彬半信半疑:“這裡的黃河我也看過,並不寬闊,有這麼大用處?”

徐平大笑:“河川要多寬闊?只要沒有橋,便就足夠了!哪怕能夠涉水而過,大軍行進的速度也一下子就慢了下來,在這騎兵爲主的西北,耽誤上半天可能就誤了性命!本朝與黨項接界的地方,從西向東,橫山、瀚海,到鎮戎軍,再到定西城,再到古渭州,你當爲什麼這條線?橫山、瀚海天然地利不說,鎮戎軍向西這就是秦長城所在。秦長城以南,本來是我們漢人耕種的地方,中唐之亂前,蕃羌很難入秦州,而秦長城就是在天都山、馬銜山上據險而守。自秦長城向北,就很難再依靠耕種爲生,多是半耕半牧,即使勉強佔些地方,因爲沒有地利,缺乏馳騁的縱深,也守不住。秦長城,就是天然的邊界。”

石全彬一驚:“如此說來,我們就是滅了昊賊,豈不是也守不住党項地方?本朝太宗和真宗兩朝也曾深入銀、夏,最終還是喪師失利,莫不是也是這道理?”

“人定勝天,上天就是定下了這界限,但人力到了,又有什麼拓不出去的?漢武帝開西域,邊界還離此萬里,還不是一樣守住了!興、靈兩州歷朝歷代都開渠從黃河引水,早已經是稻田遍地,滿布桑麻。只要把那幾州開拓出來,可以容數百萬戶,自然不用擔心守不住。這次我們滅了昊賊,自內地廣遷人戶,把那裡變成塞上江南,自然就固若金湯!”

打下來後能不能守住,其實還是要看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的比例,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不改變那裡的經濟基礎,早晚還是要出問題。自武帝向西向北開疆拓土,歷代遷內地人戶屯墾,很多地方都有了農耕基礎,運作得當,足夠支撐應付遊牧民族的威協。而且放牧也不一定要遊牧,條件合適的地方可以半定居,這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党項是怎麼坐大的?他們本來與吐蕃同源,吐蕃崛起之後,党項受到壓迫,逐漸自南向北、自西向東遷移。貞觀四年,唐朝關於民族政策的大辨論,以魏徵爲代表的嚴夷夏之防的一派徹底失敗,党項這些番族迎來了好時光。從那個時候起,他們在大唐朝廷的主導下,與契丹、渤海、奚和沙陀等族一起,步步內遷,一直遷徒到橫山地區,大唐走上了窮途末路,纔在那一帶盤距下來。在党項佔據的地盤之外,原來的農耕經濟全部遊牧化。

唐玄宗讓邊地節度使掌重兵,管民政,催生了安史之亂,從此之後藩鎮林立。由於地方權力過重,從而各地割據,這種情況不只是唐朝有。西漢七國之亂,也未必就比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規模小,但卻很快平息下去。地方權重導致藩鎮林立沒有錯,但藩鎮林立長期化,綿延二百多年,卻必然有其社會基礎,使國家分裂的基礎,這些內遷的胡族就是藩鎮林立的基礎。最後五代一統,社會基礎之一就是這些內遷胡族終於漢化了。徹底漢化的沙陀和粟特等族聯合漢族的力量,完成了天下一統,而半漢化的幾族,如契丹和党項,則在北方立國,成爲中原政權的致命威脅。等到更北的遊牧民族崛起,半漢化的地域徹底消失。宋、明、清三朝再也沒有出現藩鎮割據,朝廷政策是一,社會基礎不再存在是二。

党項和契丹這些政權都是採用番、漢共管的制度,不是他們對漢人親近,而是其經濟基礎就是半耕半牧。完全排斥漢人,他們境內的農業也將蕩然無存。

由政策導致的偶然動盪可以理解,但動盪長期化,就必然有其社會基礎,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的認識。五胡亂華之後的胡族內遷,便就是北方動盪的社會基礎。

要消滅党項,僅僅是敗元昊佔領那些地方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把替代掉的農耕經濟恢復過來,這纔是真正艱難的任務。徐平一直堅持把俘虜南送,招兵則從川蜀,便就是要斷絕党項這些政權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沒了原來的社會環境,南遷的番胡將很快漢化。

石全彬可沒有興趣聽這些社會、地理的大道理,他也不感興趣,道:“既然秦州這裡是以天都山、馬銜山爲線,那爲什麼現在昊賊不敢過黃河?”

“我們已經佔了馬銜山,則葫蘆川以西、黃河以南盡爲本朝所有,河湟之地我們去攻與不攻,他們都已經脫離了党項的威脅。像蘭州在黃河以南,我們派不派兵去佔,都是在本朝掌控之下。不能分馬銜山的地利,番賊絕不敢大軍進駐蘭州,不然陣前一敗,他們無處可逃。而地方過小,不能馳騁,他們的騎兵多也就沒了用處。”

石全彬嘆了口氣:“行軍打仗,如此麻煩,我還是不費這些心思。只要這次能夠痛擊昊賊,重振本朝軍心,我回去在官家那裡有個交待就好。”

徐平看着外面月色朦朧,沉聲道:“此次我以五萬對三萬,又是出其不意,還不能擊垮卓羅和南監軍司,就太過離譜!這種仗我不想打,不是打不贏,而是利處不大。對番賊這些忽聚忽散的兵馬,每次用兵,都力求圍殲纔是上策。不然你佔的地方多了,他們兵馬仍在,最終擠成一大坨。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那個時候,就容易爲賊所乘!”

石全彬沒有說話,他看得出來,如果沒有趙禎讓自己帶來的口信,這場仗徐平是真地不想打。現在兵力不足,過黃河一擊,還是要退回來,只是打一場熱鬧而已。但戰爭終究是政治的延伸,現在政治上需要這樣一場勝仗,這本就是一場政治仗。

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64章 口袋陣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28章 換相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21章 矛盾第270章 震懾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8章 意外之喜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51章 各有去處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61章 入社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218章 銀行(下)第21章 衆人到來第44章 細鹽第128章 換相第88章 棄杖不殺第57章 千里西來第90章 捉襟見肘第215章 合夥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4章 郊迎第39章 黃師宓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57章 千里西來第76章 臨機處置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187章 攻防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50章 京城故人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59章 夜戰(下)第63章 放生池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97章 伎藝人第40章 出人意料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9章 匪訊(上)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40章 先聲第23章 又想錯了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19章 遊園第55章 晏殊之論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70章 南下大道第47章 吃點苦頭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73章 田二第7章 第一權臣第66章 同年知縣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92章 收權第2章 秀秀(上)第15章 對抗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30章 約定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79章 一劍平亂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44章 打起來了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46章 忠州事發第23章 蔡襄之錯第68章 交易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293章 敕勒川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
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64章 口袋陣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28章 換相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21章 矛盾第270章 震懾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8章 意外之喜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51章 各有去處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61章 入社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218章 銀行(下)第21章 衆人到來第44章 細鹽第128章 換相第88章 棄杖不殺第57章 千里西來第90章 捉襟見肘第215章 合夥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4章 郊迎第39章 黃師宓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57章 千里西來第76章 臨機處置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187章 攻防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50章 京城故人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59章 夜戰(下)第63章 放生池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97章 伎藝人第40章 出人意料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9章 匪訊(上)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40章 先聲第23章 又想錯了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19章 遊園第55章 晏殊之論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70章 南下大道第47章 吃點苦頭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73章 田二第7章 第一權臣第66章 同年知縣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92章 收權第2章 秀秀(上)第15章 對抗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30章 約定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79章 一劍平亂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44章 打起來了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46章 忠州事發第23章 蔡襄之錯第68章 交易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293章 敕勒川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