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27章 歷史的輪迴

bookmark

天聖四年五月初四,朝廷有詔令,今年開科舉,凡往年實應進士三舉諸科五舉的都免取解,直接參加省試。林文思雖然只有三十五歲,但已實實在在參加過五次省試了,取得了免解的資格。

徐平自覺這兩年讀書有成,決心這屆應舉,一面積極準備考試,一面四處活動找保人,託關係,以取得參加發解試的資格。

科舉裡有一個舉字,指的正是其古意,自漢以來的察舉制。與明清之時不同,宋朝科舉還是察舉與考試並重,地方有審查考生資格的義務,雖然有文采,如果德行不修,也是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不然的話,縱使一路順利高中,如果被發現有失德的事,比如曾有刑事犯罪記錄,不孝敬父母之類,仍然會被剝奪出身,地方官也受牽連,所以這個審查並不是走過場,需認真對待。

好在徐平這些年田莊經營有成,又幫助好幾個地方整理田地,已經得到了一個好名聲,輕鬆渡過這一關。本來作爲商戶參加科舉也是有限制的,此時並沒有完全放開,但徐正已經有了官身,徐家成了官戶,這個限制也沒有了。

到了六月初,莊裡的農活忙完,徐平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緊張的備考中。

這一天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徐平坐在村外大柳樹下的樹蔭裡,手裡拿着一本制賦的集子,苦心研讀。

在不遠處,林素娘坐在水邊的大石頭上,赤着雙腳伸進水裡,看着水裡的一羣水魚圍着她精緻的腳丫遊動,安靜地享受着初夏的陽光。

徐平早就跟她說過不要纏腳,還遭了林素孃的白眼。好在過了一段時間,林素娘自己也覺得把腳裹着太不舒服,便又放開了。而且此時的小女孩最流行穿丫頭襪,就是那種五個腳趾頭分開的襪子,裹了腳便穿不了,也讓林素娘苦惱。和蘇兒也就是玩鬧了一兩個月,她們便把纏腳這回事扔到爪哇國去了。

在不遠處,秀秀和蘇兒兩個面對面坐着,一人手裡一把花花草草正在鬥草玩。兩人大了兩歲,便依然玩起來就沒夠。

自從知道了今年開科,徐平的日子便大多是如此渡過。到了下年就要與林素娘成親了,兩人的關係親密了許多,幾乎什麼話都能說出口,沒了前兩年的顧忌。林素娘反正沒事,便陪着徐平讀書。

看了兩篇前人的賦,徐平揉了揉眼睛,把書墊在腦袋下面,躲在了草地上,看着天上不多的幾片潔白的雲彩出神。

準備科舉最麻煩的是什麼?如果剛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讓徐平回答,他一定說是背那些經書。真正把書看過,準備了之後才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經書是死的,最難的是思想的轉變。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思想主流,會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科舉內容直接反映統治者的意治,與社會主流思想互相影響,聯繫緊密。

而徐平所在的這個時代,正是思想大變革的時期,如果把握不住時代的脈搏,想科舉中第就是個笑話。太祖趙匡胤馬上打天下,雖然崇文,卻沒有什麼具體的思想指向。太宗崇佛老,科舉雖然以儒家思想爲主,佛教道教思想還是影響很大。到了真宗皇帝才確立以儒家經義爲科考依據,但疑經之風已經興起,整個社會正在醞釀一場思想變革的大風暴。

這是大的思想背景,瞭解這個背景徐平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在前世,由於階級鬥爭思想在歷史研究中的影響,也由於現代歷史研究起於國破家亡,處處受外人欺辱的關係,對宋史研究尤其粗略,直接影響到了徐平所接受的歷史教育。教科書上,宋朝是中國古代社會衰落的開端,積貧積弱是統一的說法,評價是非常低的。到了徐平長大,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把宋朝評價爲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概括起來,無非是以生產關係爲着眼點還是以生產力爲着眼點搖擺,無法形成令人信服的結論。

在海外宋史是中國史研究中的顯學,尤其以日本爲最,把宋朝說成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即唐宋變革理論。其發端無非是把東亞史向西方的歷史三段論裡套,又爲了侵略中國作理論建設,其理論看似精緻,其實荒誕。歐美則走向另一條路,把宋代成形的士大夫階層看成社會精英階層,用西方的精英理論解釋宋之後的中國社會,看似有道理,其實根本之處完全不合。

徐平前世的教育,就是這樣以西方的觀點研究中國歷史,先立一個歐洲的模板在那裡,把漫長的中國歷史向裡面塞,扭曲得不成樣子。

拋開西方的影響,純以中國人的觀點看歷史,自然是另一副模樣。到了這個時代,如果徐平用自己前世的教育去跟人談史,肯定會被當成神經病一般。

中國人不信神,不會自然而然地認爲歷史有一個固定的模板在那裡,只要套進了模板就是贏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並沒有錯,錯的是認爲生產關係就只有歷史上歐洲所發生的那套模板。

徐平的政治還是合格的,自然知道所謂代替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這套制度只有在基督教爲主的國家纔有成功的例子,世界其他地方移植全部失敗,數百年來,無一例外。也就是說,每種文明只有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制度纔有成功的可能,無論在他前世還是在這個世界的這個時代,移植資本主義制度只能是一場災難,而不會有好的結果。要想爲這個世界做貢獻,只有把前世學到的一些基本原理與這個時代相結合才行。

徐平以一個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來看,中國歷史分期與套西方的模板迥然不同。夏商周是上古,到周爲極盛,爲了解決周後期出現的危機,出現了諸子百家的文化盛況。

此後的一兩千年,都是在諸子百家的思想框架裡實驗改革。諸家百家裡的治世顯學無非是儒法道墨四家,其它都不繫統。

首先登上歷史舞臺上的是法家,自戰國至秦數百年,完成了天下一統。法家是爲統治者量身打造的理論,以天下奉皇帝一人,極端點說,除天子之外,全天下的無論是人是物,都是天子的工具。天下的所有事情,全靠天子一言而決。這是比後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更加極端的理論,軍國主義還是服務一個階層,法家理論則完全是服務一個人。當然,法家與法制社會無任何關係,這套理論本就建立在等級分明的階級社會上。自秦末陳勝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法家就被徹底淘汰了,這種理論治理國家內部就是災難。

漢代秦,取代法家走上前臺的是道家,所謂黃老之術,無爲而治。歷數十年而到武帝,地方豪強橫行,中央實力孱弱,外辱於匈奴,內受制於地方。武帝終結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儒家走上前臺。此時的儒家與後世不同,講天人感應,講讖緯之學,是儒家中的神秘主義學派。此時的儒家還是明顯有爲統治者服務的特徵,而缺少治天下的理想。最後在與轉入民間的道家大戰中,漢朝最後滅亡,諸子百家的理論實驗告一段落。

此後的魏晉南北朝,主流思想在儒道和外傳而來的佛教思想中振盪搖擺,漢民族本身都面臨到了生存危機,思想也無大建樹。

隋與秦一般二世而亡,至唐中葉止,迎來了一段太平時光。唐代是極特殊的一個朝代,初期對外武功赫赫,中後期崩潰一泄千里,不可收拾。唐代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前期以接受外來文化爲主,自主發展基本停滯,看着好似繁榮熱鬧,卻爲漢民族埋下了危機。有唐一代,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持續地發生着漢人胡化漢地胡化的朝代。至唐結束,北方一些傳統漢地,如東北的黃河到遼河之間自戰國就是漢人的核心區,此時已是胡人爲主,主要是渤海人和奚人。西北自關中以西以北,河西和九原自漢朝也是漢人爲主,此時完全胡化。徐平前世還不理解北宋的疆域爲什麼那麼小,來到這個時代才明白,這已經是漢人生活的最大區域。以朝代論,唐朝疆域廣大,以民族論,唐朝的漢族生存地哉持續縮小,宋朝之後才又重新擴了出去。

正是這個背景,堅持華夷之辨的儒家重又登上了歷史舞臺。此時的儒家已不同於漢儒,起自韓愈,把孔孟之道尤其是孟子搬了出來,最終形成宋儒。這一派的學說按說是統治者最不喜歡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對皇權有諸多掣肘。但自宋太宗開始對外屢戰屢敗,皇權只能無耐妥協。

徐平所處的時代,正是儒家將要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生機勃發,幾十年後將形成一場思想風暴,僅次於歷史上的諸子百家時期。此時的儒家還不是後來的腐儒,思想上正在積極進取的時候。

如果說諸子百家思想綻放是開在周朝身體上的花朵,那周朝的這具屍體延續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宋朝的屍體上最終沒有開出花朵,留下的只是腐爛的屍體,這具腐屍又延續了近一千年。

周代商,把商人後裔封於宋國,以繼商統。兩千多年後,趙匡胤以歸德節度使黃袍加身,歸德爲宋州軍額,定國號爲宋,宋又代周,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這一個輪迴結束,中國的古典時代就此終結。自此之後,中國的歷史基本上都是在宋朝的屍體上掙扎,思想上再沒有興盛勃發的時候,直到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來臨。

徐平用兩年多的時間才把握住這一點,能夠以一個古典中國人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才能明白這個時代的定位。即使參加科舉,徐平也不會成爲傳統意義上的士大夫,但他終究會成爲一個有着後世知識的古典中國人,而不是來到古典中國胡鬧要把中國變成另一個意義上的西方文明的精神錯亂者。

中國本來就應該有自己的路,這條路被遊牧民族的鐵騎終結,又被自海外而來的堅船利炮徹底砸得粉碎,在地獄中掙扎着尋找新生。這條終究應該是中國人自己的路,而不是邯鄲學步,即使在徐平前世也未必已經找到,他來到這個時代,只能試着繼續尋找。

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209章 楊文廣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66章 金光洞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254章 出路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99章 外任第117章 僵持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31章 探花郎第33章 家信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119章夜戰第47章 應對第75章 世道變了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章 再臨鄭州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3章 護衛鐵騎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11章 封堵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39章 按律當斬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295章 強兵策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215章 妥協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3章 折支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章 準備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2章 小縣第6章 買書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70章 兩個榜樣第253章 亮劍第202章 換相(上)第168章 交權第58章 怪人知縣第63章 放生池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2章 父老第31章 端午(下)第11章 德政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32章 五等戶制第6章 買書第195章 反攻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14章 治術(五)第208章 使氣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173章 佈置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8章 春忙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66章 初戰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
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209章 楊文廣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66章 金光洞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254章 出路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99章 外任第117章 僵持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31章 探花郎第33章 家信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119章夜戰第47章 應對第75章 世道變了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章 再臨鄭州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3章 護衛鐵騎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11章 封堵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39章 按律當斬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295章 強兵策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215章 妥協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3章 折支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章 準備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2章 小縣第6章 買書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70章 兩個榜樣第253章 亮劍第202章 換相(上)第168章 交權第58章 怪人知縣第63章 放生池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2章 父老第31章 端午(下)第11章 德政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32章 五等戶制第6章 買書第195章 反攻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14章 治術(五)第208章 使氣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173章 佈置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8章 春忙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66章 初戰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