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緊急措施

等到開封府派來了幾個老吏在沿河大道上巡邏,徐平又吩咐了自己家裡的小廝在岸上看着,這才離開汴河邊。回到家裡跟母親和林素娘說了一聲,徐平趕回三司衙門。

開國侯爲從三品,雖然此時官員章服待遇等還是以本官爲主,但涉及到“通貴”官和“議貴”官的時候,這個開國侯的從三品還是有用的。衙門裡的公吏和衛兵見到徐平,一下就比往日恭敬了很多,紛紛躬身行禮。

徐平回自己本司官廳看了一下,並沒有什麼特別緊急的公文,便讓吏人喚了商稅案的主事過來。

主事鄭召言三代都是三司公吏,典籍故事爛熟於胸,例帶銀酒監武,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監察御史和武騎尉,分別爲散官、檢校、憲銜和勳。這些官銜雖然也有正式官告,卻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意義,銀青光祿大夫從二品,真正帶上這散官差不多要到宰執了,授給這些小吏,只是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而已。在三司裡,人人都稱鄭召言爲鄭主事,只有他們身份差不多的公吏坐在一起,纔會鄭銀青這樣叫着自己人覺得榮耀。

這個道理跟選人的“階緋”和“階紫”差不多,徐平的岳父林文思是選人,幹過一年就可以穿硃色官服,即“階緋”,而徐平作爲京朝官多年以後才被“賜緋”。

這種傳統正是因爲公吏和選人的實際地位太低,才用這些沒有實際作用的榮譽安慰他們,這些官銜帶在身上,既沒有俸祿,也不享受相關待遇。不過反過來說,也表明這個時候的吏人地位比後世要高得多,遠不到類比賤籍的程度。

鄭召言進來,向徐平行禮:“徐判有何吩咐?”

“這幾日的簿書拿來我看一下,尤其是近日市面上的物價如何,稅收如何。”

鄭召言應諾,沒多大一會,就帶了吏人抱了一大堆案卷進來。

徐平看着現在的案卷就頭疼,雖然也有固定格式,但多年因循,又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查起來相當考驗人的智商和耐心,還有體力。三司每年案卷數百萬卷,千把吏人,幾十個官員,能把數字理清的都是值得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了不起人物。

把案卷放下,徐平讓鄭召言留下,再喚幾個熟手吏人來,幫着整理案卷。

徐平自己攤開紙分門別類記錄,讓鄭召言帶其他幾人找數據,把最近日子的物價變動情況和商稅收入的變化都列成表格,看起來一目瞭然。

物價並不是每天統計,看起來波動並不明顯,商稅收入則就顯眼多了。自獻俘大典之後商稅一天比一天多,節節攀高,而且未來的日子還會更高。

商稅是按貨值收的,也就是說物價上漲和交易量增大都會導致商稅增加,而以最近這些日子來看,毫無疑問物價上漲是商稅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把數據統計清楚,徐平對鄭召言道:“明天,你帶幾個得力手下,到京城裡的幾個行市和熱鬧去處,看看現在物價到底如何,給我條列清楚報來。”

鄭召言應諾,徐平便讓他們抱着卷宗回去。

一個人坐在案几後面,徐平想着近日炭價暴漲的事。

供給小於需求,價格便就上漲,直到形成新的平衡,這是商業社會的客觀規律,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主移。可現在很難說是商業社會,上至帝王下至官員也不想讓這個社會變成商業社會,他們有自己的道理。

價格漲不漲官員們並不會怎麼關心,直到影響到民生甚至影響到自己生活了,那就成了朝野關注的重大事件。商戶在這個時候漲價一定是昧了良心,要不怎麼古賢人都認爲商人是社會的蛀蟲呢。

出官家庫存打壓價格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無效,開封知府張觀也就無能爲力,估計是要換人了。換個手段硬一些來的,然後強令炭行行戶低價出售,在與商家的鬥智鬥勇中能不能佔得上風,就是評價一個官員吏才的標準了。

徐平並不關心這些,官與商的爭鬥他不感興趣,真正的民生問題是,逼着炭行把存的炭都賣出來,然後呢?

這個季節正是存炭的時候,無論炭行,還是皇宮,還是城裡的富人大戶,都纔開始存炭不久,京城裡的炭的庫存確實不多。

突然間天氣嚴寒,大雪封路,漕運不通,現在開封城缺炭是實打實的,就是用各種方法把庫存的炭全部逼到市場上,全部賣出去,還是缺。相對需求來說,供給的缺口是硬的,並不會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這種時候,把有限的庫存用強力逼到市場上,可能造成一場災難,一場對下層窮苦百姓來說難以承受的災難。

市場上的炭,哪怕以三百文一稱半價出售,窮人還是買不起。就是價格再降一半,到一百五十文一稱,他們依然買不起。當市場上的炭賣光,這些炭就進了富人最少也是中產之家裡去,最下層的窮苦人家裡依然還是隻能用身子硬抗這寒冷的冬天。

到了那個時候,纔是真正的麻煩了。現在炭不管是在皇宮裡,還是在三司庫裡,還是在炭行的庫裡,只要開封府有心,都能夠集中起來。而等到進了人家,到那裡候只怕皇上親自出面也弄不出來了,下層民衆難道就只能活活凍死?

想起盼盼在大柳樹下面開心地拍着手笑的樣子,徐平暗暗嘆了口氣,在案几上攤開紙張,寫自己第一份真正對朝政建議的奏章。

做官這麼多年,徐平的奏章從來都是例行公事,只要不是跟自己的職務直接相關,基本上就是不聞不問。這種心態很奇妙,他一直以爲做官只是自己在這個世界生存不得不做的事情,從來沒有當成自己的一份事業。

先寫如今京城面臨的取暖燃料的形勢,炭價暴漲,由雪前每稱三十文漲至六百文,原價每稱四十五文的石炭(煤)也跟着漲到了每稱一百五十文。雖然開封府置場賣炭,但並沒有把炭價壓下來,反而導致官存炭迅速流失,透支了以後處理緊張形勢的本錢。

然後分析了城內的炭和石炭的供需情況,巨大的缺口是現實存在的,而如今採取的手段看似是在解決問題,實際上根本不會起到理想的作用。更可怕的是,這會導致僅有的取暖燃料加速進入社會上層人家,到了後邊天氣如果不能迅速好轉,將會出現城裡的大量下層百姓無炭取暖的情況。

貧苦人房子四處漏風,衣服不能保暖,如果北風勁吹,大量的人凍死凍傷都不稀奇。

到了那個時候,官府手中也沒有炭,也沒有徵炭手段,無力救助,極可能會釀成人間慘禍。甚至無法取暖的人聚集起來,發生動亂也不稀奇。

跟這個年代的讀書人相比,徐平的用語相當緩和,不像他們動不動危言聳聽。但按現在方法行事的前景一片灰暗,徐平也寫得明白。

最後,徐平要求開封府和三司配合,立即盡力蒐羅城內所有的炭和石炭,形成必要的應急庫存。首先就是罷勞而無功的許申鑄錢,然後各官酒務等一切用炭而又可以暫停的地方全部停下來,所用炭由開封府和三司集中。

官府置場賣炭最多再堅持三日,如果形勢沒有好轉,則必須立即停止,防止用於應付緊急情況的炭庫存緊急流失。

三日之後,如果天氣繼續嚴寒,則由開封府組織強行實行取暖燃料的配給制,按戶等口數分配取暖用炭和石炭,儘量向下層民衆傾斜,避免大規模凍死人的事情出現。

寫完之後,徐平把奏章封好,靜靜地坐了一會。

市場機制只能應付正常的社會形勢,互通有無,甚至也能讓社會財富增殖。但一旦面臨緊急事態,市場機制便就會失靈,更會把社會危機加倍地放大。

這個年代的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也不清各種施政手段的本質和作用,依靠自己的感覺和經驗行事,一不小心就釀成大禍。

有着前世的記憶,幾乎是本能的,一到了緊急時刻,徐平首先就想到的是配給制。配給制不是好的制度,但卻是救命的制度,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以最小的總體代價渡過危機。只要把這最要命的時間渡過去,後續有無數的手段可以解決根本問題。

惟一可慮的,就是這個年代的統治者能不能理解這些建議,又有多大的可能去採納這些建議。徐平不希望真地發生人間慘禍之後,執政者纔想起自己的話的意義。

想起前些日子被中書退回的奏章,還有王隨的評語,徐平有一種難言的滋味。

不同時代思想的碰撞,相互之間很難理解,最少現在徐平所面臨的,不是誰說的對誰說的錯,而是誰的官職更高,誰的權柄更大。

已經受過一次中書的斥責了,這一次的結果會如何,徐平不知道,但這是他爲這個時在這個候所能做的惟一的事了。

國事好壞看宰相,徐平沒有直奏皇上的權力,皇上也沒有繞過中書直接插手管事的規矩,就看政事堂裡的諸公,這次怎麼看吧。

第87章 好事第62章 新場務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88章 開戰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49章 應有權變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217章 銀行(上)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1章 遇仙樓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61章 轉機第80章 小人難纏第1章 宰相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33章 家信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45章 追來了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46章 忠州事發第62章 劉員外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69章 做做樣子第57章 夜戰(上)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67章 情報第62章 算計第55章 左右虞侯第24章 富貴田園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103章 事發第28章 唐大姐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4章 邊亂第19章 匪訊(上)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3章 蔡襄之錯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312章 郵寄司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60章 致太平(二)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4章 許願第8章 讀書第116章 對衝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34章 亂局第34章 同年歡宴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2章 黯然離去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4章 賭鬥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章 洞房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51章 春狩第209章 階下囚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30章 烈士暮年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95章 遷隆峒第203章 換相(中)
第87章 好事第62章 新場務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88章 開戰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49章 應有權變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217章 銀行(上)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1章 遇仙樓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61章 轉機第80章 小人難纏第1章 宰相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33章 家信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45章 追來了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46章 忠州事發第62章 劉員外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69章 做做樣子第57章 夜戰(上)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67章 情報第62章 算計第55章 左右虞侯第24章 富貴田園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103章 事發第28章 唐大姐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4章 邊亂第19章 匪訊(上)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3章 蔡襄之錯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312章 郵寄司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60章 致太平(二)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4章 許願第8章 讀書第116章 對衝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34章 亂局第34章 同年歡宴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2章 黯然離去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4章 賭鬥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章 洞房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51章 春狩第209章 階下囚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30章 烈士暮年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95章 遷隆峒第203章 換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