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

政事堂,徐平與晏殊和章得象端坐,三位執政拱手行禮,分座議論朝政。

徐平道:“以後至午時,衆宰執到政事堂集議,用茶點。若無難決之事,午後各自休務歸家,諸位以爲如何?此爲常例,若有緊急大事,可以急召衆人來政事堂。”

衆人拱手:“謹依相公吩咐。”

晏殊道:“豐勝路范仲淹奏,西北事務繁多,在朝廷多有阻滯,甚是不便。他提出宰執中可否分出一人,專理西北事務。如此一來政令通暢,上下皆得其便。”

陳執中道:“我覺得,此議可行!”

徐平看了陳執中一眼,淡淡地道:“公事之中,沒有我覺得!各路事務,自有中書門下諸衙門處置。依制度而上奏,合於道理則行,不合道理則格。現在事有阻滯,是各衙門道理未通。政,就是當政者要正,學而能改則正。我初居相位,道德未立,其理未通,衙門理事心中有惑,至有阻礙。接下來的日子,你們定個章程,凡在京待制以上官員,每過多少天,聚集學爲政。道理不辨不明,大家邊學邊辨,心中無惑纔好理政!”

衆人沒想到徐平穿上公服真是一點面子不給,心中一凜,一齊拱手聽命。

徐平又道:“宰執對省事通治還是分治,自唐朝就有議論。雖然一直有人說衆宰執分治省事爲便,卻終究不行,凡分治用不了多少時間必改回來。爲何?”

“宰相當國,以什麼當國?以賢當國還是以能當國?對道理似解未解,自覺君子當政該信而無疑者,就以爲當政者必選賢君子,選賢君子後當用之不疑。此想法大誤!宰執正位政事堂,非用其能也,用其賢也。理政當由各衙門依制度而行,宰執通其理。道理於政事中一以貫之,行於天下,去萬民對朝廷政事之惑。一人其賢終有道理不通之處,是以數位宰執共處政事堂,查漏補缺,集衆人之力而正宰相之位。朝廷理政之能,在中書門下諸衙門,非在宰執。若分治省事,是把中書分成幾衙門,政事堂名存而實亡!”

宰相是幹什麼的?確切地說,宰相不是處理朝政的,而是對朝政把關的。行政制度中的這最後一道關卡,就是要把政權的治國之理,徹底地貫通於全部制度和施政中。把秦漢時的丞相制度,改成多人執政的宰執集團,並不是爲了分相權,也不是爲了互相牽制,而是天命已經不被人民認同,執政者再由一個人向天命負責,已經難解人民對政治的惑了。

丞相制時,天下有災異,說明天對政權有意見,由宰相出來負責。或貶官罰俸,或者是直接換人,以應天變。在昭昭天命之下,如此做會獲得治下之民的心理認同,有凝聚力。

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由什麼來保證?靠着選舉制互相牽制?其實那只是部落遺風,並不是什麼先進的文化。現在北邊的契丹還在行柴冊禮,契丹皇帝是由世選制產生,凡有大事他們也是進行各世選諸侯的大集議。這是從部落直接進化到帝國的文明中,很多都會有的現象。徐平前世,很多人對政治不解其理,心中多有疑惑,至生心鬼,便請了洋人的制度來鎮自己的心鬼。凡是洋人的制度中有的,便高呼爲神,覺得不可戰勝。從史書中看到契丹還存在着部落遺風,被心中的那尊洋神震懾,便就以爲發現了什麼驚天大秘密,高呼爲什麼大宋打不過契丹,人家契丹有着洋人那神一樣的傳統呢。

如果按照這樣的道理,那豈不是文明永遠打不過野蠻,大家返祖算了。

政治文明中,對政權有一套一以貫之的道理,合於這個道理的制度和施政,才能夠施行下去。從開始選人才的第一步,便就開始貫穿這套道理,一直到最後的行政措施。通過長處累月的政治行爲,這套道理與人心相呼應,最後形成牢不可破的羣體文明。

這就是徐平所說的,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穿上公服爲扮,按照道理定製度,定施政措施爲演。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去除個人的想法,一切按照治國之理來進行。

范仲淹錯把聖賢政治當成了君子個人修行,在思想意識上,確實還沒有滿足做宰相的要求。歷史上他行慶曆新政,就是讓宰執分治省事,也就是一人管朝政的一塊,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如此做看似很美好,卻讓政事堂名存實亡,失去最後把關的作用。政治中沒有了一以貫之的治國之理,政治必然一片混亂,會迅速銷蝕政權的合法性。

慶曆新政失敗,後人歸於呂夷簡等保守派的打壓破壞,是在失去政治道理後,非要找忠臣奸臣。這個年代哪來的忠臣奸臣?個人操守或有不同,但只是各人正位或失職,非關忠臣奸臣的事。不明道理則惑,惑而不解疑心生暗鬼,把人的文明政治解成了鬼神世界。

此時政事堂裡的人,對道理或有未通之處,但都知道以理治國,對徐平的話並無疑義。

章得象道:“日前聖上訪進士取士,詩、賦、策、論先後。葉清臣言,查唐朝取進士舊制,先策,次論,次賦,次帖經、墨義,似較爲穩妥。”

徐平道:“朝廷取進士,選賢也,通治國之理者用之。科舉之制,其來有自,查其源當起自兩漢察舉之制。兩漢爲何用察舉?因其以昭昭天命,大鏡懸天而解民於政之惑。以天命治天下,則民間必有知天命之賢士大夫,以此查而舉之,與其共治天下,此漢之朝廷不敢違天之意也。兩漢其國得自天命,是以天子必孝於天,天則佑之。以廉治國,不敢欺天是也。是故漢之察舉,爲舉孝廉,爲學者不得不查。”

“董仲舒一儒生,爲求進用,曲改阿附,以天命代人心,使漢借周德。漢興於此,亦亡於此也。此天命,終是借來,借來者豈可久守也?以民聲而應天命,王莽代漢,終至天下大亂。光武帝神武英資,中興漢室,鑑王莽之禍,後漢天命不查民聲,而求之讖緯。讖緯達天命,終是僞詐,以僞詐者爲真則國必爲人所盜。後漢末年,天下之權漸移入豪室門閥之手中也,天子僅拱手聽命之木偶爾。此天命之僞,天下已歷歷在目,後來者再建天命已無可能。是故自隋起,執政者漸知天命不可復,終求周之真德。德散化仁義入民間,科舉代察舉之制,此其義也。欲以科舉求世間知仁義道理之賢士大夫,以共治天下。”

“何謂周德?朝廷爲天,民心爲地,立制度施政治事,使朝廷達於民心。天地相合則德立,德立天下自治。不知民心則有天而無地,地若不存,天又安在?天地之間再無一物可存也。策者,論者,皆朝廷之政也。詩賦者,民之聲也。帖經、墨義,古人之道理所存也。以此知之,當先策,次詩賦,次論,以帖經墨義結之。”

“爲學者當知策、論、詩、賦,其來有自,非文學之謂也,實治國之道也。進士之詩賦不可只查其四六、韻律,此必擬民聲而爲之。是故,策以擬朝廷之政,詩賦擬民之聲而應此策,論則對其論治國之理。此三者通,纔可爲暫通治國之理,爲朝廷之選。”

這就是道理通了,一切皆通,一切制度都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在。

用策、論、詩賦和帖經、墨義來取進士,不是考他們的文學水平,而是看他們對治國理政的理解。文學水平要求並不高,最重要的是裡面反應出來對治國之理的理解,對天下胸懷的感悟如何。這就是從準備隊伍開始,便就貫穿治國之理,一以貫之。不能夠在這個道理之中的人,終究無法在朝廷立足,把個人的小聰明從一開始就防掉。

漢朝的天命是借來的,皇帝能夠借,就能夠被別人偷。前漢以民聲查天命,最後就是王莽以民聲而代漢,再次走到了上古的禪讓制上去。王莽志大才疏,其改革最終是激起了天下大亂,光武帝劉秀才有機會光復漢室,把自己的天命搶了回來。如果王莽成功,則漢朝就變回了上古的禪讓制,皇帝的世襲制早早就不存在了。

劉秀鑑於王莽代漢的教訓,不再查民聲,而是由讖緯中去知天命。讖緯是方士儒生們製造出來的,是一個比天命更假的東西,把假的當真的,漢室天下就被門閥世族偷走。到了東漢的末年,漢帝只是門閥世族的傀儡,沒有地,那個天就是假的。

後漢不查民聲,張角應勢而起,得民心而成大勢,天下板蕩。劉備再是英資神武,也無法挽回漢失天下民心的嚴重後果,終於不能再興漢室。

到了隋唐,都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治國之理,制度和政策隨意性很大。黃巢起兵橫掃天下,平黃巢之亂的還是大唐招進來的軍事集團。

從韓愈柳宗元發端,到了宋朝才真正解決這個一以貫之的治國之理,歷時二三百年基本完成。只是面臨着蒙古興起,武德不修的宋朝沒有頂住,最後亡於外患。

到了明朝,再一次像後漢一樣,不去管宋朝儒學背後的治國之理,把那個假的儒家當作自己的天命。實際上儒學在宋朝基本沒有稱家,只有道學家和理學家。這個假的天命皇帝能用,別人就也能用,到了明朝後期,跟後漢大權入門閥之手一樣,明朝的大權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士紳和地方大族之手。沒有民心,政權再是掙扎,也難以守住天下。

把歷史全歸入王朝更替,完全不管其背後的道理,還是神神鬼鬼。明明每個朝代各有其亡的原因,籠統地歸入階級鬥爭,完全不管跟這個理論不符的事例。有惑不解,疑心而生暗鬼,只能夠借階級論這尊神,來鎮心中的鬼。

階級鬥爭當然是社會發展興亡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因此就認爲沒有其他原因了。這就跟資本主義國家有經濟危機,便就固執地認爲其必亡於經濟危機一樣。明明人家在那裡好好的,盲目相信自己所相信的,閉眼我不聽我不信,跟我想的不一樣的都是假的。

第225章 新消息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28章 意外之喜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43章 算賬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55章 合作社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252章 驚夢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27章 小隱君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145章 三不朽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56章 城狐社鼠第87章 我們投降第66章 金光洞第308章 怪物第80章 伏羌寨前第3章 一路千里第14章 規劃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62章 政壇動盪第3章 人之將去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72章 夜襲第115章 奇觀第59章 夜戰(下)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65章 版權費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45章 將校營第38章 出仕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59章 洞若觀火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37章 何爲神?第128章 換相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31章 端午(下)第55章 晏殊之論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4章 茶法第7章 貴人相助第22章 新米第209章 送禮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238章 做事難第196章 三角城第34章 期集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29章 刻漏社第114章 盛宴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168章 大新聞第6章 知州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44章 細鹽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3章 洞房第172章 夜戰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9章 進殿面對
第225章 新消息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28章 意外之喜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43章 算賬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55章 合作社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252章 驚夢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27章 小隱君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145章 三不朽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56章 城狐社鼠第87章 我們投降第66章 金光洞第308章 怪物第80章 伏羌寨前第3章 一路千里第14章 規劃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62章 政壇動盪第3章 人之將去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72章 夜襲第115章 奇觀第59章 夜戰(下)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65章 版權費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45章 將校營第38章 出仕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59章 洞若觀火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37章 何爲神?第128章 換相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31章 端午(下)第55章 晏殊之論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4章 茶法第7章 貴人相助第22章 新米第209章 送禮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238章 做事難第196章 三角城第34章 期集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29章 刻漏社第114章 盛宴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168章 大新聞第6章 知州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44章 細鹽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3章 洞房第172章 夜戰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9章 進殿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