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2章 父老

bookmark

靠着火爐,看着門外的夜色,徐平飲了一杯酒,口中喃喃道:“突然拜相,倒讓我不知所措了。唉,近鄉情怯,突然之間,倒是有些怕回京城了。”

劉永年仰着頭道:“大丈夫如此功業,夫復何求!都護此次回京,猶遠勝過當年交趾獻俘,萬民爭睹,何等風光!這等事,怎麼會近鄉情怯呢?”

徐平笑着搖了搖頭:“你還少年,正是要建功立業的時候。人哪,就是如此,少年時意氣風發,一心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到真到了去治國平天下的年紀,這份意氣也就慢慢散去了。——你兩個且飲酒,我去寫辭表,明天你們帶到京城去。”

說完,徐平站起身來,向書房去了。

看着徐平離去,劉永年小聲嘟囔道:“都護這集賢相公做定了,辭來辭去,太過麻煩!”

石全彬道:“衙內,朝廷禮制,自有道理在,豈能輕易議論!”

劉永年點了點頭,沒再說話,不過仍然一副不以爲然的樣子。他的身份特殊,趙禎私生子的傳言自然是無稽之談,不過自小在宮裡養在趙禎身邊,確實有父子之情。一些話他說了也就說了,沒必要太過較真,特別是與石全彬這種從小就熟悉的人在一起。

拜相之後必然要辭謝,一接詔書就歡歡喜喜地上謝表,裝傻充愣直接當了,會讓人笑話的。當然什麼樣的人都有,不辭的人有,裝傻不給人發賞錢的也有,徐平不會做那種讓人發笑的事情。辭讓只是禮儀,有其一定的意義在。

趕在未進京前拜相,趙禎還有一個意思,在詔書裡寫明瞭,回朝時百官郊迎。在外拜相進京城的時候,是要百官出迎的,並不需要軍功,這是對宰相對位的尊崇。只是現在這個制度只存在於紙面上,實際上已經數十年沒有郊迎之禮了。徐平是帶着滅國之功回朝做宰相,郊迎理所應當,趙禎意欲用徐平現在功績,把這個制度恢復起來。

已經形成了慣例,要改必待非常之人,現在徐平的功績足夠做這個非常之人了。

攤開紙,徐平一時竟不知道從哪裡下筆。他是個認真的人,要寫辭表了,突然真地發覺自己還沒有做好爲宰相的準備。宰相是百官之首,是決策者,不再是以前那樣做事的角色了,做的事情與以前比有着根本性的區別。宰相以下的官是做事的人,而宰相是以大道佐君王,是把持大方向的,具體做事反而不重要了。這一點,現在恰是徐平的短處。

把筆放下,徐平看着窗外的夜色,不由苦笑。兩相之下的第一參政,看起與這集賢相公只差一步,這一步其實是一個天一個地。做參政,徐平只要繼續從前的風格,安安心心地把事情做好,就足夠交待。做宰相呢,實際根本沒有具體的事情讓你做,你只需要指導別人怎麼做。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別人怎麼做,而是要說出爲什麼要這樣做。

能做好事情,差不多就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宰相,但離着傑出的宰相還差得太遠。十幾年官路,徐平一直都是同級官員中那個最傑出的人,現在遇到了新的考驗。

寫好辭表,第二天便由石全彬和劉永年帶回京城。他們兩個還要再麻煩一趟,把趙禎不許的詔旨送來,徐平才能真接。那個時候,徐平應該離着開封城不遠了。

中午時分,徐平在驛館款待洛陽百姓,除了當年自己的熟人,還請了一些父老,年長且德高的人。一個家安在這裡,就是半個洛陽人,總要有所表示。

齊本吉、張立平、唐大姐這些人家,全都請到了驛館裡來。除了張立平,對其他人來說,徐平現在官有多大沒有什麼感覺,當年在他們眼裡徐平就是了不起的高官了。張立平到底是出自張知白府上,家裡出個宰相的人家,知道如今的徐平多了不起。三十出頭,徐平已經到張知白生前的地位了,張相公是到了人生的最後幾年才坐上這個位子。

衆人落座,徐平勸過了酒,唐老兒指着身邊的一個年輕人道:“相公,我家大姐新近找了一個夫婿,也是個讀書的秀才。他好好讀上兩年書,也去考個進士,與相公一樣爲高官!”

“好,好,好!”徐平點頭,與衆人一起笑。

唐大姐招的上門女婿林秀才羞紅了臉。今年不爭氣,又沒過發解試,偏偏丈人還拿自己出來顯擺。不過跟徐平搭上了這點關係,對未來大有好處,西京的國子監肯定能進,還能夠結識不少人脈。讀書人,只要有了名氣,考不上進士洛陽城裡也是號人物。

徐平向衆人一一敬酒,道着辛苦。這是洛陽的父老鄉親,說不定自己要到這裡來養老呢,要靠鄉親們。人可風光一時,風光一切的有幾人?總是要人幫襯的。

有徐平撐腰,沒落的張府重新光復門庭,張立平已經是洛陽城裡有數的員外,已經成家立業。這裡是宋朝第一個大力發展的工商業中心,發財的機會多的是,背靠徐平張立的機會無數,只要自己不亂來,金錢就會嘩嘩地自己流進門裡。

西北數年,徐平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放鬆,不住與父老們飲筵歡笑。文人們總喜歡暮年歸隱田園,確實有其道理。跟這些平常百姓在一起,沒有了重擔,沒有了官場上的勾心鬥角,穩底放下一切,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能讓人放鬆身心。

人到了一個地步,功名利祿都經過了,最終會返樸歸真。徐平沒到那個年紀,但卻提前有些體會了。

“卻把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地書”,辛棄疾文武全才,卻不得施展,這句話飽含了無奈。但對徐平來說,出將而入相,安邦定國,該有的功業都有了,把酒話桑麻,多的更是一種灑脫。

在洛陽放開身心,痛痛快快卸掉這幾年西北的重任,抖擻精神,準備回到京城去迎接新的挑戰。對於徐平來說,那是一種全新的生活。

第195章 衝突第2章 準備第111章 李覯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64章 口袋陣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11章 李覯第152章 糾纏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01章 陛辭第156章 銅版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33章 無妄之災第155章 解套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6章 書生張載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63章 工場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4章 邊亂第128章 優遷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10章 治術(一)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73章 地方反應第36章 釀酒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146章 印錢吧第68章 別有出路第12章 治術(三)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33章 有錢纔好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40章 炸山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58章 拆借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17章 自己的路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29章 重貶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51章 綠影亭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44章 增兵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180章 轉機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45章 京城故事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32章 春暖花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18章 徐昌定親第53章 查稅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84章 告罪使第134章 救星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215章 合夥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49章 事發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51章 大案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7章 雜談第155章 接風第52章 虛開中路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54章 家賊第7章 實際演示第166章 初戰第56章 官督民辦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章 父老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39章 按律當斬第53章 一條出路第69章 光耀門楣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3章 人之將去
第195章 衝突第2章 準備第111章 李覯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64章 口袋陣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11章 李覯第152章 糾纏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01章 陛辭第156章 銅版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33章 無妄之災第155章 解套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6章 書生張載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63章 工場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4章 邊亂第128章 優遷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10章 治術(一)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73章 地方反應第36章 釀酒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146章 印錢吧第68章 別有出路第12章 治術(三)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33章 有錢纔好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40章 炸山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58章 拆借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17章 自己的路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29章 重貶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51章 綠影亭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44章 增兵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180章 轉機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45章 京城故事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32章 春暖花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18章 徐昌定親第53章 查稅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84章 告罪使第134章 救星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215章 合夥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49章 事發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51章 大案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7章 雜談第155章 接風第52章 虛開中路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54章 家賊第7章 實際演示第166章 初戰第56章 官督民辦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章 父老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39章 按律當斬第53章 一條出路第69章 光耀門楣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3章 人之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