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烤爐騎兵

“最勇敢的人,肯定是能清晰看到前方道路,無論是要面臨榮譽,還是危險,都會直面不退縮的人。”——修昔底德

※※※

另外,爲了這次出征,卡拉比斯把在赫利斯滂招募來的五十來名前七軍團老兵,單獨組成了一個百人隊,當作寶貴的預備兵力。這羣新參老兵的裝備,卡拉比斯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因爲他們事先不在十三軍團的編制內,東西可以說只能靠自籌,好在因爲他願意執行馬爾察的方案,這位總督也做到了爽快大氣,人手一頂馬其頓式的曲頂盔,希臘式的闊刃劍,還有帶綁腿的依非克拉特靴子,銳利的重長矛,真是從頭到腳都希臘化了,這也是隨軍出征的海布里達怨氣最大的地方。

“哥是來殺希臘佬的,不是來與他們一起過農神節的!”

但最奇怪的莫過於馬爾察,居然安排了成羣的,帶着圓帽的稅吏,一起出徵。待到走到一處餘燼依舊燃燒的村落時,稅吏的巨大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他們能從本都騎兵洗劫過的屋舍裡,以及民衆的手裡,把最後一個銅子兒給扒拉出來,放到錢匣子裡。

整個村落,依然活着的人,與死去的親人的屍體,夾雜地坐在一起,眼神空洞地看着冒着煙的廢墟,這兒曾是他們的家,現在什麼都沒了,稅吏還要把倖免於難的狗、家禽什麼的全搶走。

“繼續前進,尋找敵人騎兵的蹤跡。”鎧甲包裹在禦寒的皮革和碎絮下的卡拉比斯,對着海布里達、霍騰休斯及阿米尼烏斯等軍官,站在村口的小高坡上,指示到:“配屬大隊的六十名騎兵,分爲五組,半圓式扇形散開,保持在隊列前面十斯塔狄亞處擔任斥候,不得隨意和敵人交戰。阿米尼烏斯,這次行軍輪到你帶着百人隊擔任前衛,霍騰休斯的百人隊擔任後衛,海布里達和其餘百夫長,隨我一起行動,把輜重和稅吏夾在中間行軍,全軍列縱隊,負戴全部裝具,任何時候都保持戰鬥姿態。至於博斯普魯斯的僕從軍,叫他們的氏族長官注意,在我方的兩翼和後方行進,這樣他們在逃跑時也不會衝亂我們的陣勢。”

一名傳令兵,扶着自己晃盪的頭盔跑到了高坡上來,報告道“村頭的糞池裡,全被人馬的尿撒滿了。”

“光是襲擊這個村子的本都騎兵,不會少於三十人。”海布里達哈了口白色的氣,判斷。

“很符合本都騎兵分隊的規模。”阿米尼烏斯望着遠方,“大的怕是就在附近。”事先,他們得到了情報,衝進蓬提卡比昂半島的塔克席勒騎兵,不會少於一千人。

低矮的陰色天空,微微飄舞的小雪,一片片的雜草野地相連,十三軍團的分遣部隊,列成了長長的行軍縱隊,在博斯普魯斯的僕從軍“掩護”下,開始向稅吏指定的下一個集鎮進發,卡拉比斯覺得出來不是驅逐塔克席勒的騎兵的,而是保護稅吏,搶在本都騎兵前,搜刮地皮的。

但稅吏有個好處,對整個半島的地形與城市村莊都很熟悉,甚至有很多小道都知道,這是長期“拉丁扒皮”所積累的寶貴經驗——他們要了解這些道路,在民衆逃跑、避稅前堵截住他們,但兩條腿的還是賽不過四條腿的,下一處集鎮,也早已被騎兵劫掠一空。卡拉比斯在詢問倖存者後,得知這隊本都騎兵大約有五十人,從西南方向來,他問的很仔細,並用鉛墨在一張紙草上塗畫,身邊兩個會製圖的兵士,正在用簡單的儀器,在一塊中型的木板上,描繪着什麼。

下午,當他們準備在這座集鎮外宿營時,一隊斥候騎兵飛奔而來,告訴“臨時營官”:東北方向,一股本都騎兵朝着我方疾馳而來,隨後又有兩隊斥候趕來,驗證了前者的判斷。

“準備接戰!”卡拉比斯把手一擺,他身邊的掌旗官將帶着兩個勳章環的第十大隊旗,插在他身邊的泥土中,各百人隊迅速由行軍縱隊,轉爲應戰的橫隊,軍旗一一招展。在第十大隊有所動作後,其餘的兩個大隊,很快也以密集縱隊形式,左右跟在了第十大隊的橫陣的兩翼之後,三個大隊編排成了一個扁平的“門”字形——這是卡拉比斯事先與各位百夫長商議好的陣型。至於博斯普魯斯的僕從軍,一部留在後方看守輜重,一部則手持弓箭、投石索,跑到羅馬軍團大隊的二線位置就位。

歸隊的幾十名騎兵,全部鬆散,與老兵百人隊一起,置於前方陣地與後方輜重間,負責接應突發情況。

一面嘈雜聲裡,對着來報導的馬背上的斥候,位於橫隊左翼的海布里達連做了個手勢,意思是問他敵人騎兵的人數,斥候也張着嘴,回打了幾個手勢,“敵人騎兵呈縱隊行軍,無法判斷實際人數。”

“散兵,立即挖掘攔馬壕!”卡拉比斯在隊旗下,吹着哨子,揮舞着手勢。

他身邊的阿米尼烏斯則喊到:“來不及了!是烤爐騎兵!”

對面的丘陵棱線上,迅速升起了好幾面旗幟,灰塵也在傍晚的天空裡騰起,本都的騎兵很快從山丘的背面翻了過來,他們顯然是跟蹤斥候,捕捉到了卡拉比斯軍隊的蹤跡。這批騎兵揚起了漫天的塵土,但從正面看,不過是前部只能看到六七名騎兵的縱列,實在看不出真實的兵力有多少,但卡拉比斯瞅得真切,前面的騎兵,確實是羅馬人所說的“烤爐騎兵”——這幫騎兵,全身和馬都披掛着精鋼做的魚鱗甲,頭盔下是同樣鋼製的人臉浮雕面甲,他們能在夏季四十度的高溫下,和馬兒披着這身重甲衝鋒陷陣,這也是“烤爐騎兵”綽號的由來。

如一聲霹靂,本都騎兵很快就以縱隊的形式,對着山坡下的羅馬軍隊發起了急速的衝鋒,站在隊旗旁的卡拉比斯,覺得腳下的泥地都在顫抖,“散兵,打亂他們的衝鋒!”

幾羣軍團和博斯普魯斯的輕盾標槍兵,剛剛跑到陣外,準備拋射標槍,打亂本都騎兵的衝鋒,本都騎兵的縱隊就在距離陣型一個半弗隆處,突然像鱷魚的長嘴般,分成左右兩個方向張開,朝着羅馬軍團的兩翼包抄而來!

這時,散兵隊恰好處在“鱷魚嘴”的核心位置,跟在烤爐重甲騎兵後的斯基泰輕騎,以拉開的一個半弧形狀,向心地朝着散兵隊,急速射出一波弓矢。

被射倒一片的散兵,在如雷的馬蹄聲裡,根本喪失了基本的戰意,背對着敵人,朝己方的陣型裡跑去。斯基泰輕騎手如捷電,他們事先就在手指上扣住三支箭,以達到連射的目的,所以第二波箭矢旋即而至,殘餘的散兵,幾乎全都後背中箭,栽倒在草地上,“壘盾牆,壘盾牆!”橫隊的前兩列羅馬兵士,一隊半跪,一隊站立,疊起一面盾牆,兩面交織而下的第三波箭雨,很多是橫着貫穿兵士的頭顱與脖子的,慘叫聲裡,盾牆前,羅馬兵士的屍體三三兩兩,倒下了一片。

卡拉比斯身邊的掌旗官,也被射中了肩膀,卡拉比斯覺得頭頂上一下子飛過了起碼七支箭,但他還是伏低身軀,扶住了搖晃的掌旗官和隊旗,幾個同伴衝上來,幫着他一起把人和隊旗往回拖,那掌旗官雖然受傷,但還是咬着牙,把醒目的隊旗舉得高高的,希望在場的所有兵士,都能看到自己的旗幟在戰場上飄揚,不止丟失了士氣。

好傢伙,這羣本都騎兵,起碼有三百人,怪不得敢如此猖狂地來襲。

急速高昂的喇叭聲響起,左翼的海布里達和右翼的一名資深百夫長一起嚎叫着,帶頭挺着重長矛,在本都騎兵張開兩翼,衝過軍團“門”字陣形側面一半距離時,也就在斯基泰輕騎,在疾馳的馬背上,伸手在自己的“高利托斯”(斯基泰人裝箭和弓,以防止它們受潮的特製盒子,掛在馬鞍上)摸箭搭弦時,帶着兩翼的縱深長縱隊,分別左右斜着衝出,發起了反衝鋒。

這下,兩個鱷魚嘴,瞬間撕咬在一起,本想兩翼迂迴包抄羅馬人的本都騎兵,卻被迷惑了——他們也沒看到,兩翼以縱隊方式配列的羅馬人!這種陣型,正是海布里達與阿米尼烏斯,長期在小亞和敵人騎兵交手,長期積累出來的“結晶”。結果,不可一世的本都、斯基泰騎兵遭到痛擊,只能與羅馬人肉搏起來,結果幾乎是不言而喻的,兵刃交接,那便是羅馬人的天下,本都騎兵馬匹的腹部和脖子被劍矛猛刺,騎手被拉下來,尤其是那些烤爐重騎兵,他們在馬背下幾乎一無所長,很多人笨重地倒在地上,四仰八叉,甚至被衝上來的軍奴,用石頭和斧子,活活砸死劈死。

沒多長時間,本都的騎兵,就四散奔逃而去,各個百夫長吹着哨子,揮舞着手杖,示意所有的兵士,不得拉亂隊形,追擊敵人,必須保持有剋制的勝利。

幾個軍奴和僕從軍,沒能來得及煞住腳步,結果在離陣型幾十羅馬尺外,被斯基泰人的回馬箭,悉數射倒。

暮色裡,羅馬兵士和軍奴將人和馬的死屍,搬運集中到了一起,其餘的部隊,雷打不動地在構築工事和營地,一名被剝去鎧甲和頭盔的本都烤爐騎兵,被拉到了丘陵上,手舉紙草的卡拉比斯與諸位百夫長前,“請問,你們的輜重在什麼地方?”卡拉比斯用希臘語禮貌地問到。

那騎兵頑固地搖搖頭,卡拉比斯沒說什麼,他手中的紙草被風兒吹得晃來晃去,然後幾名兵士,開始用帶着棘刺的棒子毆打那名倒黴的騎兵,叫聲裡卡拉比斯招招手,幾名稅吏走了上來,“你們看看我草繪的這副圖,上面標註了我們方纔去收稅的幾個集市,到底對不對?”卡拉比斯把紙草拉開,兩三名兵士各自擡着玻璃罩下的燈火,在上面照着。那幾個稅吏研究了會兒,點點頭,說大致還算靠譜,卡拉比斯便叫製圖員過來,這些都是波普的徒子徒孫,手藝方面是沒問題的,指着刻着地圖的木板,卡拉比斯要求稅吏,“以我們去過的幾個集鎮爲基點,請你們把蓬提卡比昂島自東而西,所有的大集鎮,就是能刮到稅的,在地圖沒繪的空白處,把它們標出來,不需要特別精準。”

ωωω▲ ttka n▲ ¢ O

那幾個稅吏,嘰嘰喳喳,互相提示着,在燈光下很快完成了任務,從海的這頭,到海的那頭,依次標誌好了——搞得卡拉比斯都害怕,如果不帶着這幫扒皮鬼出來的話,自己鐵定會後悔。

隨後,海布里達、阿米尼烏斯、霍騰休斯幾個老傢伙,開始心有靈犀地,用鉛墨在地圖板上依次畫出這兩天所遇到的本都騎兵隊,他們劫掠和襲擊的方向、路線——最後,所有的路線,大致如鐘錶的指針般,指向了島嶼西北處的某個“圓心”。

“不要砸我的手!”下面,那名被俘的本都騎兵,當羅馬兵士按住他的手,準備用尖利的石塊往上面砸時,他終於忍不住哀叫了起來,“我們的輜重,全部都是由小馬和騾子拉着的,和騎兵一起行動,只在我們四散出擊時,纔會原地停留。”

“是的,他們不得不停留,騎兵都是以輜重隊爲集合點四出的,因爲劫掠來的給養,全部都要帶回去,這兒沒什麼大的河流,南方又是密佈的山林,他們的活動區域,就在有地下水的西北和西部這一帶。”霍騰休斯,指着地圖板,說到。

卡拉比斯點點頭,指着那個圓心,對稅吏說:“回想一下這兒周邊的地形。”然後他接過一份兵士烤好的香油滾滾的大肉片,和顏悅色地蹲在那被俘騎兵前,說:“吃吧,吃完後,把你知道的一切都說出來。”

次日,拔營時,卡拉比斯把第十大隊的隊旗,交到了海布里達的手裡,“你負責指揮,沿着橫貫東西的山脈腳下走,這能有效防止敵人騎兵的奇襲。”

“囉嗦,哥打仗時你連軍奴都沒當呢。”海布里達毫不客氣地接過隊旗,“給我留些斥候騎兵,到時候對向聯絡。”

其餘的騎兵,一共五十多騎,排成了視野開闊的菱形隊伍,引導着卡拉比斯以及老兵百人隊,離開了大隊人馬,朝着既定的方向撲去,“那個圓心方位,四周都有小河,是個很碎裂的地方,而且一面有道路,其餘三面是斷崖,如果他們繼續移動的話,只能沿着那條道路直走。”一名稅吏很熟悉的樣子,與名騎兵共乘一匹馬,對着步跑的卡拉比斯說到。

“你說的大致沒錯,那個俘虜也說了,塔克席勒領着主力騎兵,朝着西南角的赫爾鬆涅斯奔襲去了,那兒有他亟需的水源、木料和糧食。”卡拉比斯邊跑邊往後喊,“全軍,急襲速度,像個老兵應有的模樣,完成任務!”所有的老兵,集體低聲迴應了下,他們像希臘武士那樣,揹着圓盾,扛着重型長矛,還有的人舉着繳獲的斯基泰長矛,一種矛頭帶着倒鉤的武器,頭盔和肩甲上堆上了乾草與樹枝,就繼續默無聲息地疾走起來。

有稅吏帶路,他們一路上沒遇到任何困難,穿過密林、山隘和溪流,甚至沒遇到本都的斥候騎兵,前幾日的盡情劫掠讓他們的警惕性大減,就算昨日對卡拉比斯大隊武力偵察遭到慘敗,但今天沿着山脈朝赫爾鬆涅斯行進的羅馬主力人馬,也讓本都人誤以爲,羅馬人的目標,是去救援赫爾鬆涅斯的,於是本都騎兵唿哨着,三五成羣,在由海布里達帶領的隊伍的四周,不斷髮動騷擾式的攻擊,準備消耗他們的體力和意志,再在某處合適的地點,全軍聚攏,圍殲羅馬人!

箭羽在空中舞着各式各樣的軌跡,但海布里達所帶領的主力縱隊,外圍兵士都用右手舉長盾,身着雙層鎖子甲,裡面塞上厚實的衣物,緊緊握着手中的武器,這樣斯基泰人的弓箭不會對他們造成太大的傷害,這些兵士排成長列,將輜重和輕裝部隊掩護在內側,即靠着山巒的那一側,有人受傷倒下了,就被拉到隊列裡面去,待到斯基泰輕騎逼的過近,斥候騎兵就揮舞着長矛,把他們驅走,整支打着鷹旗的隊伍,依舊堅忍地在朝着西南方向前進。

這塊“磁石”,顯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都騎兵來襲擾,他們甚至放棄了洗劫村莊和集市,那個戰俘騎兵說的無錯,爲了塔克席勒能奔襲取下赫爾鬆涅斯,這些騎兵傾巢而出,全力阻遏羅馬人的救援。

然而,另外個方面,在一個個密林間,卡拉比斯的老兵隊,如鬼魅般悄然行進着,默默地逼近事先地圖板的圓心位置,“前面就是個密佈森林的山崗,一條河流橫亙,延伸到山的那邊,翻過去,就能看到那條道路了。”這是稅吏的判斷,卡拉比斯點點頭,打了個手勢——所有的騎兵,五十來人,紛紛下馬,把馬嘴套上嚴密的嚼子,這是凱爾特人的辦法,防止它們亂咬亂叫,隨後以老兵隊步兵爲先導,所有人列成嚴整的隊伍,開始朝上,走進了密林裡,其間枝葉繁密,只有星點的光線透了下來,人馬的腳踩在厚厚的落葉和松枝上,發不出一點聲音。

他們按照稅吏的指示,沿着一條几乎被枯枝敗葉藏住的溪流,以此爲線路,朝着山崗那邊緩緩謹慎地走去。

“溪流在這兒分岔了!”幾名尖兵指着那裡,對趕上來的卡拉比斯說到,果然是這樣,卡拉比斯便拉那稅吏,說“這兒,哪條分岔,是通往山崗那邊的?”稅吏爲難地看看天,再看看地,看看四周黑漆漆的光景,只能搖頭,表示自己沒把握。

阿米尼烏斯嚷着怎麼不走了,而後他看到這情景,愣了會兒,說“只能分爲兩隊了,我帶一隊,你帶一隊。”

“不行,不能分散!”卡拉比斯很肯定地說,手頭這些人本來就數量就夠嗆,不能再分散,尤其不能在這種情景下分散,散了就很可能聚不起來了。

這會兒,讓所有人都畏懼的情況發生了,溪流的那邊的密林深處,傳來了震耳欲聾的聲音,像人的腳步聲,也像馬蹄聲,羅馬的兵士各個面如土色,難道是本都人發現了我們!?

“伏低!”卡拉比斯敲着後面掌旗官的頭盔,所有人便會意,挨個半蹲了下來,將長矛與短劍全都斜着朝下,方便應戰廝殺,他們身上全部鋪上了乾草與枯枝,就算本都人來了,不到極近的距離,也是無法發現他們的。

就在卡拉比斯眼神都冰凍起來的一霎那,溪流的那邊躍過來一個東西,一個頭上長角的東西,是頭雄赳赳的公鹿,在低空裡的身軀,劃出個美麗無比的弧線,一下就跳過了溪流,在卡拉比斯的眼前,揚長而去,隨後就是整個鹿羣,如歡快的魚羣般,伴隨着轟隆聲,挨個躍過了這道溪流,最後只有個灰濛濛的小鹿,有些畏懼地跑到了溪流水裡,來回轉着,不敢跟着它的族羣一起上岸,故而落了單,一雙毛茸茸的大眼睛,有些委屈和無助地看着卡拉比斯,嘴裡喊着呦呦的,人類聽不懂的語言。

“別動手,讓它去吧!”卡拉比斯按住了一名準備扔出獵矛的兵士的手,說到。

母鹿的身影,在那邊閃現,伴隨着焦急的鳴叫,那小鹿晃着小屁股,回頭看了卡拉比斯一眼,就三下五除二地掙上了岸,消失不見。

這時,當卡拉比斯的眼神從那頭小鹿的背影轉移到溪流前,準備擡手叫部隊繼續前進時,他突然看到,一個帶着面甲,蒙着披風的騎手,胯下一匹醒目的白馬,如幽靈般跳下了溪流,馬蹄攪動着嘩啦嘩啦的水聲,當騎手看到對岸站着的,穿着羅馬軍官服飾的卡拉比斯,便拉了下繮繩勒住了坐騎,靜靜地看着,停在了溪流中央,拍了拍晃動耳朵的坐騎的脖子,低聲撫慰着有些不安的它。

一道道小雪後鬆散的陽光,斜着鋪在了樹木和溪流上,所有的兵士看到他們的臨時營官呆站在溪流邊,盯着那個奇怪的騎手看,便也面面相覷,只能扶着旗幟牽着馬匹,立在後面等待着命令。

第29章 父與女第7章 受命第18章 新的征程第6章 卡拉比斯和卡拉比婭的戰鬥第10章 帕福斯之圍第14章 訓誡第29章 逃兵第24章 神之城第29章 掃蕩第14章 索求頭顱第22章 尤莉亞的條件第19章 出爾反爾第17章 羅德島人的報恩第3章 雷雨火焰第32章 獸檻的破碎第31章 藍圖第27章 決死戰第29章 大馬匪康巴諾第11章 羅德島的曙光第13章 軍心歡動第3章 雷雨火焰第17章 大祭司夫人第16章 遣散部隊第12章 時雨第9章 盧菲奧第28章 波西婭的血第8章 壁爐風第4章 狂怒第22章 阿西馬努斯山第9章 上陸第32章 候選人第23章 血宴第17章 亞耳港的來客第2章 舌尖上的火與劍第26章 維愛山血戰第23章 食屍鷹·龐培第29章 海洋蠻族第7章 小樹林第11章 黛安娜女神的母牛第9章 以少圍多第10章 步騎並進第15章 癲癇第20章 明珠之毀滅第2章 舌尖上的火與劍第11章 阿皮隆保衛戰第16章 英雄救寡婦第26章 王女的恨第16章 信使第3章 雨中的澤諾第12章 火之鐵壁第19章 普里阿普斯的祭禮第9章 山道上的廝殺第17章 威風堂堂克勞狄第1章 黑海的行宮第22章 凱爾特戰車第27章 追擊之橋第2章 反攻第10章 怪物之初啼第3章 《馬西人戰史》第2章 孤城薩羅那第5章 幸運的安東尼第1章 貫穿第20章 通往烏爾紹之路第19章 小利奧第10章 王女的冠冕第31章 遺孀分配第5章 措手不及第33章 忍無可忍的開戰第14章 索求頭顱第8章 一天內的領養第8章 一天內的領養第6章 敗訊第9章 恫嚇第16章 紅月第7章 巧舌如簧第29章 逃兵第22章 農學家與軍團第12章 引誘第8章 壁爐風第6章 萬王之王的決意第21章 薩丁尼亞島第21章 薩丁尼亞島第13章 命運的號聲第34章 破營立營第31章 石頭落地第22章 農學家與軍團第24章 朱巴王的戰象第14章 卡拉比斯的執拗第1章 死亡阿庫塔第6章 異心第18章 克勞狄婭預言術第24章 費奇亞里斯祭司團第31章 障眼法第33章 主宰者之名第10章 帕福斯之圍第15章 亞歷山卓申訴團第13章 命運的號聲第6章 郎吉士的發財計劃第12章 “後備兵”
第29章 父與女第7章 受命第18章 新的征程第6章 卡拉比斯和卡拉比婭的戰鬥第10章 帕福斯之圍第14章 訓誡第29章 逃兵第24章 神之城第29章 掃蕩第14章 索求頭顱第22章 尤莉亞的條件第19章 出爾反爾第17章 羅德島人的報恩第3章 雷雨火焰第32章 獸檻的破碎第31章 藍圖第27章 決死戰第29章 大馬匪康巴諾第11章 羅德島的曙光第13章 軍心歡動第3章 雷雨火焰第17章 大祭司夫人第16章 遣散部隊第12章 時雨第9章 盧菲奧第28章 波西婭的血第8章 壁爐風第4章 狂怒第22章 阿西馬努斯山第9章 上陸第32章 候選人第23章 血宴第17章 亞耳港的來客第2章 舌尖上的火與劍第26章 維愛山血戰第23章 食屍鷹·龐培第29章 海洋蠻族第7章 小樹林第11章 黛安娜女神的母牛第9章 以少圍多第10章 步騎並進第15章 癲癇第20章 明珠之毀滅第2章 舌尖上的火與劍第11章 阿皮隆保衛戰第16章 英雄救寡婦第26章 王女的恨第16章 信使第3章 雨中的澤諾第12章 火之鐵壁第19章 普里阿普斯的祭禮第9章 山道上的廝殺第17章 威風堂堂克勞狄第1章 黑海的行宮第22章 凱爾特戰車第27章 追擊之橋第2章 反攻第10章 怪物之初啼第3章 《馬西人戰史》第2章 孤城薩羅那第5章 幸運的安東尼第1章 貫穿第20章 通往烏爾紹之路第19章 小利奧第10章 王女的冠冕第31章 遺孀分配第5章 措手不及第33章 忍無可忍的開戰第14章 索求頭顱第8章 一天內的領養第8章 一天內的領養第6章 敗訊第9章 恫嚇第16章 紅月第7章 巧舌如簧第29章 逃兵第22章 農學家與軍團第12章 引誘第8章 壁爐風第6章 萬王之王的決意第21章 薩丁尼亞島第21章 薩丁尼亞島第13章 命運的號聲第34章 破營立營第31章 石頭落地第22章 農學家與軍團第24章 朱巴王的戰象第14章 卡拉比斯的執拗第1章 死亡阿庫塔第6章 異心第18章 克勞狄婭預言術第24章 費奇亞里斯祭司團第31章 障眼法第33章 主宰者之名第10章 帕福斯之圍第15章 亞歷山卓申訴團第13章 命運的號聲第6章 郎吉士的發財計劃第12章 “後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