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

“或許,在他眼裡,此時的吾只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寡婦,一個求助於人的可憐蟲……”愛恨情仇,就這麼矛盾着、糾結着,讓她倍受折磨!

可畢竟曾經有過,十年後兩人再次相對,說不清緣由,她感到進退兩難哪。分離十餘年,也相思十餘年,更是恨了他十餘年。此時相距咫尺,卻互相端着架子,互相折磨着彼此,又讓她的心裡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她站在門後,任憑淚水長流,強忍着衝出去的衝動,緊張得渾身顫抖。只到他怏怏歸去後,她才失落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此刻她心裡想着當年五陵原上的少女時代,用絹布緊緊地捂着嘴,無聲哭泣着……

那幾天,馮菟就這麼矛盾着,焦慮着。兩人相見時,都十分侷促、尷尬,彬彬有禮,相敬如賓。她不敢看班超的眼睛,她知道那是兩團燃燒的火焰,她害怕自己會被融化掉。現在唯一讓她心安的是,班老二已經出手,弓馮兩家官司便定然有了着落。

馮家只要能勝了官司,那茂陵司馬氏也定然不敢再難爲宋家,司馬瑞或許也會放棄對她的企圖,這讓馮菟心裡稍安。

與馮菟不一樣的是,在兩人感情僵持、角力的時候,班超一刻也沒有放鬆練兵。在太華山訓練場,三百餘漢軍士卒只要看到他偉岸、英武的身影,便會迸發出山呼海嘯般的衝殺激情。班超視察訓練情況或帶隊訓練時,馮菟總是會站在敷水畔遠遠眺望着,偷偷觀看着,胸口會“咚咚”地跳個不停。

班超參隗裡縣的奏章,果然在朝廷裡引起軒然大波。這天下午,漢明帝正在宣明殿內聽三公和尚書檯官員奏事,這天的議題恰是督促舉國練兵事宜。

陰曆四月初一,汴渠、河水(注:即黃河)治水工程大功告成。猖獗了二百年的河水與汴水實現分離,兩匹脫繮的野馬,又重新乖乖回到各自原來的河道。王景的奏章報到漢廷後,漢明帝舉大朝會宣佈了奏章後,又在雒陽城西的平樂觀舉行了隆重的慶典。

大典期間,雒陽城萬人空巷,爆竹連天,整整狂歡了三天。慶典剛畢,陰曆四月初四,漢明帝帶着馬後啓駕出宮,臨幸滎陽,在三公九卿和王景、王吳的陪同下,一一視察了這耗資百億的千年水利工程。

在滎陽,漢明帝親自沿渠巡視,帝后與百官看着奔騰不息的河水順着河道,規規矩矩地向東奔流,無不欣喜若狂,漢明帝當即下詔,將王景連升三級,拜爲食俸二千石的侍御史。同時,仿前漢制度,恢復河防官員編制。而王吳等隨從官員,都因修渠有功升遷一級。

視察完畢,帝后又渡過河水,登上太行山,臨幸上黨郡,只到四月二十五日才返回京城。

這次出巡,了了漢明帝劉莊的一樁大心事。從陰曆五月六日立夏開始,整個五月份,多次朝會的主角都是太尉府,所奏議的內容都是全國各地練兵情況。到了五月末,這天傍晚時分在宣明殿御書房剛議完事,侍中鄧訓親自呈上了蘭臺御史中丞薛池與班超的兩份奏章。

漢明帝已經起身準備返回章德殿,見狀便用疑問的目光看着鄧訓。薛池的奏章定無小事,只是他怎麼會和班超同時上奏?

鄧訓趕緊道,“陛下,此乃北軍假司馬班超參隗裡令之專奏。這是御史臺首官薛大人派員查實後的據奏!”

“彼不好好練兵,參隗令何事?”劉莊有點意外,派班超駐訓太華山,是遮斷崤函古道,以爲京師屏障。同時,他難道發現司馬南與隗令有勾連?

“貪贓枉法,勾結豪族,強兼膏田,奪奴婢徒附……”

漢明帝震驚地看着鄧訓,然後迅速接過兩份奏章。他重新坐到御案後,仔細地閱完,慢慢擡起頭,眼裡露出一股殺氣,先用硃筆重重地在奏章上批了個大大的“辦”字,並重重地畫了圈。然後,又怒聲對權倌道,“果如此,司隸校尉部因何未奏?”

權倌嚇得跪下道,“稟報陛下,臣不知緣由,司隸校尉部確實未奏!”

漢明帝怒不可遏,“傳楊仁!”

“臣遵旨!”

權倌至殿外宣道,“傳侍中楊仁見駕!”

楊仁雖爲侍中,但仍受衛尉節制,負責皇帝的貼身侍衛。此時他正站在殿外,聞宣便快步趨入殿內,“臣楊仁見駕!”

“命汝速至司隸校尉府,傳詔華鬆!”

“臣遵旨!”楊仁扶劍出殿,匆匆而去。

漢明帝又怒視着三位宰輔、尚書令孫堪和尚書檯衆官,不滿地道,“咫尺之遙,隗裡幾成國中之國,恣意妄爲,汝等竟然未聞邪?”

漢廷正在以舉國之力治河,且同時在各地隱秘地練兵,宰輔們確實都忽視了眼皮底下的三輔。因此,三公和尚書檯衆官員聞漢明帝傳楊仁,都嚇得低下頭,一聲不敢吱。

尤其是司徒虞延,更是緊張得心都要跳出胸膛。司徒府負責管理全國官吏,他又與楚王劉英有深交,皇帝雖然未動他,但心裡定然不爽。此時,隗令犯事,司徒府便與司隸校尉部同樣犯有失察之罪。況且,隗令在右扶風眼皮底下,很難說隗令犯事,不會牽連到行右扶風事的司馬南。

而司馬南之兄司馬瑞曾經多次專程赴楚國拜謁楚王,司馬南一旦犯事,勢必牽涉到楚王,最終也將牽連身爲司徒的他虞延。此刻,虞延的腦門上已經隱隱沁出一層薄汗,心裡有一股大禍即將來臨的不詳預感,推之不去!

與虞延不同,其餘重臣都在擔憂,華大人這回怕是要倒黴了。皇帝容不得大臣犯錯,隗裡令枉法如坐實,司隸校尉華鬆便有失察之罪,輕則丟官,重則是要殺頭的。而明帝不是讓尚書檯傳華鬆,卻是讓自己的貼身侍衛楊仁這個侍中去傳,更讓衆官相信,華大人怕是凶多吉少。

“三輔重地,祖陵所在,隗裡令如此不堪,汝等盡皆失察,與姑息養奸何異?!”漢明帝越說越氣,顯然已經怒不可遏,厲聲責問衆官道。

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十九章 求見聖上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二章 千里迂迴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七章 身陷魔窟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三十三章 風波驟起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三十一章 爲救吾嫂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九章 夤夜私會第八章 柳中踣陷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七章 噩耗慟天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四章 金滿驚雷第十三章 千里東進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四十四章 竇氏傳人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十一章 枕留餘香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九章 狹路相逢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三章 巔峰論劍
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十九章 求見聖上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二章 千里迂迴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二十一章 三百英靈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七章 身陷魔窟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三十三章 風波驟起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三十一章 爲救吾嫂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九章 夤夜私會第八章 柳中踣陷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七章 噩耗慟天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四章 金滿驚雷第十三章 千里東進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四十四章 竇氏傳人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十一章 枕留餘香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九章 狹路相逢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三章 巔峰論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