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次爲支持竇固遠征軍深入白山作戰,敦煌、張掖、酒泉、武威四郡已經集結了五千名役夫(或役婦),二萬餘峰駱駝或役馬,專門爲大軍運輸給養。

一次遠征中,僅是這二萬餘峰駱駝或役馬的每日消耗,便是一個天文數字。

別部要在敵後作戰,自然不能有一駝或一匹役馬,所有輜重、給養、臥具完全要由刑卒自帶,這不能不使想以最少消耗而取得戰爭勝利的竇固,深受啓迪!

看了一圈,他擺擺手,四人一齊走到班超帳內掛着的絹圖前,開門見山地道,“此番大戰,吾兵力不佔優,欲破強敵,必出奇兵。據波紹密報,呼衍勺已在伊吾綠洲之南山口開始築堅營,此爲吾大軍主要作戰方向。吾欲令別部潛入伊吾,孤軍悄然破伊吾廬,使彼知無後路而軍心自亂。彼亂,則可爲吾所用也。汝適才欲去大營,莫非亦爲此事?”

竇固說完,便目光尖銳地看着班超。

班超點點頭,“吾正爲此事,欲至大營稟報!”

原來,新年夜裡,竇固在新年到來之前,獨自召見了班超。對北征中別部的作戰方向,當時竇固提出了兩個方案,供班超選擇。

一是別部出星磧山(注:即今瓜洲縣北部星星峽所在山區),潛入白山北疏榆谷,奪蒲類城,斷呼衍勺後路。二是別部隱秘出伊吾綠洲,奪伊吾廬城,相機奪取伊吾廬城北大營,斷呼衍勺西歸之路,將其趕向疏榆谷。漢軍則以伊吾廬爲根據,出擊山北,與呼衍勺爭奪疏榆谷!

班超看着竇固中軍大帳內的大沙盤,當時就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即“別部先出伊吾、再奪疏榆谷,與都尉大軍形成夾擊呼衍勺之勢”。將帥想法其實是一致的,只不過班超的方案更激進了些,且顯然是早有成算。竇固聽後基本同意了班超的方案,但用兵謹慎的他還是命班超細緻推演,完善方案,待中軍最後確定。

此時,老將耿忠憂慮地看着班超問道,“在白山之南,惟伊吾廬城堅。別部雖二千餘卒,卻無攻城器械,守敵爲一千長(注:即千騎長),千餘騎。能否奪取伊吾廬?能否隱秘直出疏榆谷?仲升是否已有成謀?”

“稟報都尉,別部已有盤算!然此計欲成,需以將呼衍老賊調出伊吾廬城北大營爲前提!”

班超便向兩位都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孤軍千里,襲佔伊吾廬,秘奪疏榆谷!他的謀劃一環套一環,前提條件是,竇固能將呼衍王調出伊吾廬城北大營。這是最緊要的第一環,如果調不出,則後面的方案便沒有意義。

竇固以萬四千遠征軍千里出白山,除要對陣呼衍部二萬五千騎外,白山之北有燕然山左鹿蠡王部四萬餘人,白山之西有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共萬餘騎。如不能速勝,一旦陷入這三支大軍的包圍之中,輕則敗退回河西,重則有全軍覆沒之危險。

如班超之謀能成爲現實,則漢軍定可在最短時間內,在左鹿蠡王和車師前後國援軍到來之前,一戰而破白山呼衍部,奪取疏榆谷與伊吾綠洲。並以白山南北爲立足點,北上可襲擊左鹿蠡王,向西可下車師前後國。進而完全控制天山南北要衝,徹底掌握漢匈大戰之主動權!

果真如此,別部雖是偏師,無疑將要擔當極其重要的角色!

只是因爲事關重大,班超只能實話實說,“到目前爲止,伊吾廬軍情別部掌握有限,敵如何佈防、伊吾廬城防有無漏洞可資利用、白山之巔是否另有隱秘澗道可翻越、疏榆谷守敵如何、如何在口門子峽谷(注:白山南北大通道北方出山口)阻擊呼衍勺大軍等等,都僅是帷幄之謀。故而,一切只能臨機決斷……”

耿忠回首看看帳外,又悄聲說道,“吾斥候營有精兵仍居伊吾,十數日後將進入蒲類。別部出白龍堆前,會有人專門將伊吾軍情傳遞與別部。然據西域斥侯密報,前右扶風司馬南府丞終望,已投北匈奴僮僕都尉府,據說已經隱秘進入伊吾廬。吾斥侯並大受其害,很多情報傳不回來。仲升,此戰關係漢匈兩國國運,非同小可。有何要求,可一併講來!”

班超曾將自己的想法與耿忠稟報過,此時聞言,便與淳于薊對視一眼,脫口說道,“稟報都尉,末將經過長考,反覆推演,以爲‘先出伊吾、再出蒲類’,完全可行。爲使此策完全可行,末將有一事相求,不知當講否……”

“大戰之前,言無不盡,講吧!”

“別部千七百刑卒,均帶罪該死之人,朝不保夕。吾既爲司馬,必欲讓其能立功國家,方可贖身爲庶人。今都尉以別部爲奇兵,別部定不辱使命。然吾未去過白山,爲保別部出奇制勝,請都尉允超自入白山,將山南山北軍情摸透,並找到破敵之策。如此,超纔敢於豪言有無把握!”

如果在茂陵大戰爆發之前,班超可能會毫不猶豫地承諾完成任務。但在茂陵邑別部以三百太華山士卒堅守宋府莊園,會同千餘莊丁,與司馬南、司馬瑞兄弟三四千人大戰一場。那一仗雖然勝了,但卻是慘勝。別部付出百餘人、而宋府莊丁則付出數百人代價。

一將功成,將有無數士卒化爲枯骨,此戰對班超影響深及骨髓。“將在謀,兵在勇!”竇融老大人的話,常常警醒他。

此時,班超說完,竇固和耿忠都愣了一下。班超的話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耿忠脫口道,“大戰之前,統軍司馬竟然欲自入白山,孤身涉險,如出意外,別部勢必要折了銳氣!況且,如此重大行動,倉促而行,未免過於輕率,汝爲何早不報此謀……”

班超聽出耿忠話中的怒意,便接着話頭道,“稟報騎都尉,此非倉促之議。吾早已謀定,且早就悄然訓練人馬,熟悉沙漠商旅習俗,演習敵後作戰!”

耿忠不解,“既早有此謀,爲何一直不報?莫非汝不信吾中軍乎?”

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三十八章 內室風景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十八章 招搖誨盜第二十章 嫁狗隨狗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十一章 生不逢時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三章 得進掖庭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二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第十四章 鄰家笨牛第十七章 激戰東城第九章 夢中訣別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六章 血腥礪兵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一章 撥開迷霧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十章 斬蛇滅魔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六章 恐怖記憶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三章 劍指崑崙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二十章 紋金飾牌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
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三十八章 內室風景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十八章 招搖誨盜第二十章 嫁狗隨狗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十一章 生不逢時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三章 得進掖庭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二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第十四章 鄰家笨牛第十七章 激戰東城第九章 夢中訣別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六章 血腥礪兵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一章 撥開迷霧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十章 斬蛇滅魔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六章 恐怖記憶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三章 劍指崑崙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二十章 紋金飾牌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