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

劉萊看着意氣風發、正雄赳赳走上點將臺的班超,心裡恨恨地罵道,“小書傭啊小書傭,如果汝這頭死驢壞了漢軍北征大業,吾將第一個宰了汝!”

其實,與劉萊有一樣心理感受的大有人在,大校場之上不斷地有人搖頭嘆息。但班超不理會衆人的恬噪,他健步登上點將臺,先向竇固行軍禮,並莊重接過竇固手中的軍旗,然後雙手舉着戰旗,返回軍陣!

入列後,將軍旗遞到淳于薊手中。淳于薊則高舉戰旗,位於班超身後。這是一面紅色戰旗,用雪白的馬鬃做的旗纓。戰旗杆尖,是銀製的、閃着白光的旗槍尖兒。旗中心,則用黑緞子繡着一個斗大的“班”字。

一陣黃風襲來,戰旗迎風招展,斗大的“班”字迎風飄揚!

點將儀式結束,竇固大宴三軍,爲全軍壯行。壯行宴後,大軍便要移住敦煌郡玉門關內的大營內,隨時準備出塞!

漢軍征戰過程中,伙食極其簡陋,只能以粟黍(注:即谷)爲主,麥(注:即小麥、大麥)菽(注:即黃豆)爲輔,按每月每人一點八石攜帶。副食爲鹹麪醬,鹽每月三升。馬料亦以粟黍爲主,每月每匹按三點三石攜帶。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秣主要是粟黍。大軍出征,有專門的輜重部隊負責運輸糧秣輜重。

漢時軍隊戰時的飲食主要是歠飦粥(注:即喝稠粥),說白了就是全軍喝很黏稠很黏稠的厚粥,通過副食鹹麪醬來下飯並補充鹽份。行軍過程中,如運氣好可以狩獵或魚獵,可那也僅是打打牙祭,不是主流。

但別部是奇兵,自然不能有累贅的輜重兵,所有糧秣裝備必須刑卒們自己攜帶。冥水河西的大軍主力大營內正在大宴三軍,可冥水河西的別部大營內,卻炊煙裊裊,麥香醉人,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地在學習製作特殊軍糧。竇固、耿忠帶着親兵們過河來慰問,見到的一幕讓他們大吃一驚。

班超和淳于薊冒着寒風,正策馬匆匆忙忙地要過河至中軍大營,有要事向竇固與耿忠稟報,不斷兩位都尉同時來了,雙方在冥水河橋上相遇。

見來的恰是兩位都尉,班超揹着風喊道,“都尉,班超有緊急事務,欲至中軍向都尉稟報!”

“不妨事,別部滿營飄香,吾先看士卒,後至汝帳中說話!”竇固一邊說着,一邊與耿忠一起策馬向營中走去,班超和淳于薊只好策馬跟在後面。

別部營內此時已經空空如也,僅有轅門前有四卒在當值。這讓耿忠大爲不悅,班超便將二位都尉帶到不遠處的西部都尉府內。

進入破敗的大門,只見別部人員已經全部集中在西部都尉府內,這裡有高牆擋風,刑卒們三三兩兩,在內外城內的空地上,有人在舂米,有人圍着碾子趕着驢兒碾米,更多的人圍着一張張案板勞作,說着笑着,叫着喊着,其樂融融。

每個隊(注:一隊五十人,由一名隊率統領)都有一個銅鏊(注:即類似於今平底鍋),一位刑卒先在鏊熗子下面點着木材或柴草,使鏊子熱透,再熗一下獸油。

然後把粟黍麪糰擀得又薄又圓,像一片偌大的荷葉,放到熱騰騰的鏊子上。另一刑卒則拿一根扁竹劈,快速地上下一翻,一張烙饃就做好了。但這還未完,另一刑卒會用把子(注:即刷鍋把)快速將鹹麪醬塗上烙饃,再兩張烙饃這麼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張。至此,軍糧成了。

尤其是華塗的中軍,一個個身手利索,做出的烙饃做得脆、薄、香、鹹,惹人舌底生津。各隊都派出士卒來中軍學習,回去參照着做。寒風中,棲身這個都尉府中的十幾戶牧民,則都在舂米碾米幫忙。

這忙碌的景象和士卒們嫺熟的工夫,讓竇固和耿忠等人看得眼花繚亂。夜晚天黑,班超、淳于薊陪着二位都尉在西部都尉府遺址內裡裡外外轉了一圈,只見別部大營內此刻無一閒人,一個個麪糰在刑卒們手下飛快地起舞、翻滾、旋轉、跳躍着,瞬間就變成了一迭迭“軍糧”。

竇固和耿忠興致勃勃,在華塗的中軍,分別拿起身旁的“軍糧”便大嚼開了。香脆、鹹鹹,口感極好。兩位都尉的親兵們也都拿起一張品嚐,俱連連稱歎。衆人一起來到班超的中軍大帳,耿忠已吃完一塊,口裡連連稱好,“這是誰的主意,本尉要記其首功!”

淳于薊說,“稟報都尉,此班司馬之功也!”

班超謙虛地道,“稟報都尉,先翁過世後,吾家貧,便回三輔五陵原農桑。農忙時節,來不及做飯,徒附們便烙粢餅,晾乾爲乾糧。別部需輕裝方保快捷,不能攜帶烹煮器物,更不能攜帶運送糧秣之役夫,將軍糧、馬料製成乾糧,晾乾後月餘不餿不迂,極爲方便。”

耿忠道,“竇將軍命大宴三軍,汝卻在制軍糧,須知士氣可鼓而不可泄!”

班超道,“都尉勿怒,別部均爲刑卒,憋着氣欲殺敵立功、贖身爲民。朝廷大宴之資,已盡變成無數鏊子、石舂和碾子。現軍中無酒,實在抱歉!”

“別部此法,全軍可用!”竇固雖然心有大事,不想糾纏這些枝節小事,但別部的攜帶給養方法,還是讓他深受啓迪。“出征日期未到,移師敦煌玉門大營後還有月餘才能出塞,軍糧做早了會不會壞?”

淳于薊道,“都尉請放心,此次只是全軍習做軍糧,僅做夠十餘人小隊一月之食即可。大軍出征之前,纔會做出別部全軍軍糧!”

前漢時,因牛馬不足,漢軍出塞遠征,爲保證一名騎兵供給,常要有三至五名役夫運送給養。也就是一支萬人大軍遠征,輜重、給養人員就要佔去約八成以上。

後世正史所載,秦漢時的歷次遠征,往往只記出征人數。其實,在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供給戰爭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或一支軍隊取勝的關鍵。而正是由於龐大的戰爭支出,使漢武大帝雖然取得對匈奴戰爭完全勝利,但同時也讓漢帝國險些被生生拖垮。

到了漢明帝時代,漢軍馬匹充足。但漢軍出塞遠征,一名騎兵也約需要一峰駱駝或一匹役馬運送給養。在一萬遠征大軍中,約有一至二成,是專門負責運輸和保護輜重、給養的。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古今亦然!

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四章 威服羊同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章 出尉頭谷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十一章 犒賞三軍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十七章 激戰東城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二十章 紋金飾牌第二十三章 誅殺癡王第三十章 再埋禍端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十三章 鮑昱兩問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二十七章 火焚鷲巢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二十二章 陰盛陽衰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七章 因愛生恨第三十章 鷂自投羅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四章 染指隴右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十七章 笑擒賊酋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一章 大漠孤旅第八章 苦難歲月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六章 天折將星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第九章 無雷降魔
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四章 威服羊同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章 出尉頭谷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十一章 犒賞三軍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十七章 激戰東城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二十章 紋金飾牌第二十三章 誅殺癡王第三十章 再埋禍端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十九章 理順商道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十三章 鮑昱兩問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二十七章 火焚鷲巢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二十二章 陰盛陽衰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七章 因愛生恨第三十章 鷂自投羅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四章 染指隴右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十七章 笑擒賊酋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二十一章 大漠孤旅第八章 苦難歲月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六章 天折將星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第九章 無雷降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