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

歐陽修擠上前來,拱手道:“宰相言,民之教化爲天下之德,何以教化之?”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謹行之,此之爲教也。民有欲,從之;民有惑,解之;民有難,助之;民有上進之心,使之學。此數者,爲育也。有治家足以垂範者,表彰之,此之爲勸也。且教且育,兼以勸之,感於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爲教化也。”

政權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對民的教化,其實就是怎麼養孩子。徐平所說的是自己前世習慣的家庭教育,換到天下來,就是政權對民衆的治理。從民欲當然不是百姓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叫溺愛,而是合理的慾望給予滿足。

要做事情,先問問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說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對衆人有好處,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麼辦?官府自己去辦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誰想走誰交錢。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輩子不走,有人說你好,就有人覺得不公平。政權一切是以得萬民之心第一,讓百姓得實利是處於第二位的。

歐陽修退回,覺得徐平說得有道理,又總感覺哪裡不對。

司馬光走上前來,拱道:“敢問宰相,綱常不立,人倫何依?何以教化萬民?”

徐平道:“朝廷制度爲綱,施政爲常,此爲天下綱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倫。”

周圍的人吃了一驚,沒想到徐平會真地這樣大破大立,連以前的人倫也全部放棄,一切都從頭再來。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從這裡走開,從那裡走開,實際上政治在社會中無所不在,是走不開的。倫理是政治在社會中的表現,不可能不受政治影響,對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堅持傳統,或者從別的地方學來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產稅,是按照家庭收還是按人收,就直接從經濟利益上影響家庭倫理,你避也避不開。

司馬光一下子急得臉都紅了起來:“宰相此言,置三綱五常於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禮,傳於後世,以治萬民也!以朝廷爲綱常,何以使萬民慕教化!”

徐平心中嘆了口氣,這一步還是避不過去。

對文明記錄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捨棄現實社會,留靈魂在那個精神世界裡,把那個世界當現實,把現實世界當虛幻。儒學則依然記錄現實世界,來表現那個精神世界。

儒學成爲儒家,是在戰國時期。天下面臨大變誰都看得出來,儒學只記錄的方法已經難以爲繼。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個精神世界,放棄天下一家,大家無爭。然後分出孟軻和荀卿兩家,一主人性爲善,一主人性爲惡,各成一套治理辦法。荀卿一家後來又發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爲惡,政權自然也就不需要遵從人性,一切按政權的辦法來好了。

司馬光學自荀卿之人性本惡,不過他主張以禮,也就三綱五常之類禮**理來使人棄惡從善。他們所主張的倫理教化,是性情論在政治中的一種反映,影響了整個宋朝。

徐平看着司馬光,道:“禮,德之顯於民間者也。三綱五常,漢之德顯於民也。君實欲以三綱五常行於本朝,是以本朝有漢之德耶?”

司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義、禮,這幾個基本概念是有順序的,後一個是前一個的延伸。不過在這個時代,各有各的理解,並依此衍化出來各種各樣的理論。司馬光等人是主張用這套禮,強推於民間,用禮教化,顯示天下之德,這就是後來的禮教。

一邊的歐陽修道:“漢之德早失,散於民間,行禮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顯於民者也,德本於道。禮,民以德而成人倫,爲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禮自成,未聞行禮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爲仁義,散於世間。朝廷行仁義,仁義取信於民,則德生,德生禮成。以三綱五常求禮,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謂!德本於道,禮本於德,豈可亂其序!亂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亂也!”

“漢以昭昭天命,如大鏡懸天,照萬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禮,是爲三綱。天命今已不存,三綱豈可爲繼。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韓柳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漢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於天下,得萬民歡心,則如日月之升也。日月當空,洞燭萬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禮成,天下大治,自成當世之禮!”

道德仁義禮,這一套說白了,就是不只是滿足天下百姓的物質慾望,還要滿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慾望。不只是作爲一箇中國人生活比別人好而驕傲,還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豪感,一種強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這種精神凝聚力,外來文明,包括宗教,都將對天下之民無處下手。談起信仰、文化之類,外來文明都會被這個文明看笑話。

政治制度,不管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都可以包容進這一套政治原則當中,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則。議會制、總統制、兩黨三黨制,對於這樣一套原則都是無所謂的,不過是換一套辦法,選這麼一批人來,扮演政權治理天下。對於世俗政治來說,這套很玄乎,因爲本來就是帶有神話色彩對抗宗教文明的。

正是因爲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沒有當然之理,沒有絕對正義,一切都從屬於這個天地之下。人們認爲一件事情當然得這樣做,是從這個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

這一套道德仁義禮本來是不應該進入百姓生活當中的,百姓應該是按照自己從政權中學來的做事方法,出現一套人與人交往的準則,就是禮。新中國建立後,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習慣便就學自於政府的做法,就是新的禮的生成過程,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司馬光這一派不顧實際,妄圖強推三綱五常,逆流而上,對後世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徐平身邊的晏殊忍不住:“似如此,朝廷如此行善政利民,而避惡政害民也?”

徐平道:“政無善惡,唯持其正。於朝廷,天下無性惡之民,唯有亂法者,亂法者治之可也。無性善之民,唯有行善者,行善者勸之可也。”

晏殊道:“一政出,民必有便之者,不便之者。若無善惡之民,政何以持正?”

“聽民聲,查民心,可也。以政不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此查民心也。以政爲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查民心也。查民心,不可只聽其聲,當查其心,此知民之所思也。詩三百,子曰‘思無邪’,何耶?此民聲也。以此詩,對當時之政,學者當知何政出,民何思,此查民心也。知民心於何處便,何不處不便,朝廷漸次修之,此修德也。”

《詩經》之稱經,不是因爲裡面蘊含了什麼治國的大道理,那只是記錄詩歌的,能有什麼大道理。是因爲《詩經》中記錄的是民聲,由民聲而知民心,再去對照當時的執政者是如何對待民聲,進行施政的調整。天下以民心爲母,典籍裡記載了政治活動,是父親在怎麼做,還要去查民心知道母親怎麼說。父和母合起來,纔是完整的政治。

在孔子那個時代,記錄下來就是《詩經》。到了這個年代,就是民間說話、小曲。在徐平前世,就是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微博論壇。從這些地方,知道百姓對於政權的制度和施政方法有什麼看法,再去一點一點地修改,達到順應民心的目的,這就是修德。

當然對於強調文明的政權,聽到之後,怎麼去順應民心,從而收穫最大的認同,有各種各樣的技巧。因爲最重要的不是改錯,而是獲得認同感,不是知錯能改的辦法。有的時候立即改善讓民衆歡悅,有的時候故意不改,讓某件事情激起衆怒,最後才由政權出面給出百姓想要的結果,讓百姓深切感受到這個政權永遠是站在他們一邊的。

晏殊問的是人性有善惡,一項政策出來,惡人覺得是善政,善人覺得是惡政,政權怎麼來判斷。這就是政權合法性歸於查治亂之後,一定要辨人性善惡的理論原因。不然善人覺得是亂世,惡人覺得是治世,查治亂無法提供合法性。

徐平前世,美國在讓同性戀合法的問題上反覆折騰,出於同樣的原因。如果同性戀是不正常的,讓其合法,是對正常人的傷害。如果是正常的,不讓其合法,同樣是對正常人的傷害。這就是性善性惡論對政治影響的一個表現,會影響到非常多的政策。因爲政權要獲得治下之民的心理認同,避不過這些,不能模糊。不讓正常人擁有正常的權利,會讓治下之民覺得政權不把自己當自己人,並不是爲了取得那少部人的支持。

中國人不會產生這種想法,因爲歷史上經過了性情論爭辨,得出了人性樸的結論。遇到類似的事情,政權持中立的立場,不參與進去,成了一種共識。

性善性惡論,換一種說法,就是認不認爲人性中有一些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常人應該具有的心理認識。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政權要包容正常,摒棄不正常。

同性戀、女權、種族問題,這些政治正確,都是在政權要包容所有正常人的角度,才激烈起來的。不只是一部分人的問題,而是要政權對某些人羣的正當性表態。

第47章 應對第8章 交接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74章 春光第64章 善後第83章 炸城門第33章 迷惑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63章 官聲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89章 唐龍鎮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32章 東華門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4章 規劃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63章 在路上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55章 攻城(下)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253章 收網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33章 矛盾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2章 位極人臣第35章 活字第4章 郊迎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39章 朝爭第121章過門不入第73章 地方反應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218章 銀行(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80章 起風雷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45章 京城故事第46章 意料之外第58章 怪人知縣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49章 天津曉月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289章 唐龍鎮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55章 攻城(下)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63章 你怕死人嗎?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74章 春光第27章 小隱君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65章 試探第73章 點將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86章 兩全其美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5章 和尚契嵩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92章 可以招兵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104章 學生
第47章 應對第8章 交接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74章 春光第64章 善後第83章 炸城門第33章 迷惑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63章 官聲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89章 唐龍鎮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32章 東華門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4章 規劃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63章 在路上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55章 攻城(下)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253章 收網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33章 矛盾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2章 位極人臣第35章 活字第4章 郊迎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39章 朝爭第121章過門不入第73章 地方反應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218章 銀行(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80章 起風雷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45章 京城故事第46章 意料之外第58章 怪人知縣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49章 天津曉月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289章 唐龍鎮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55章 攻城(下)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63章 你怕死人嗎?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74章 春光第27章 小隱君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65章 試探第73章 點將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86章 兩全其美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5章 和尚契嵩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92章 可以招兵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104章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