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增兵

雨後的天氣涼爽下來,徐平和知州曹克明分坐在邕州官衙長官廳前的石桌旁,桌上一壺濃茶,兩人邊喝邊聊。

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兩人最初時的那點矛盾已經消失,配合越來越默契。徐平到來,曹克明跟着也升了一階,算是欠下了徐平的人情。武臣升職比文臣慢得多,除非是有重大戰功,與徐平這種進士出身更加不能比。按現在邕州發展的形勢,曹克明還有可能在這裡把諸司使升完,摸着遙郡官的邊了。對於這位老將來說,這可是以前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自年初以來,兩人有一個大致的分工。徐平以如和縣爲根本,負責左江道一帶,主要是築路修橋,修築堤壩,開墾農田,爲邕州增收錢糧。曹克明負責右江道及屬下兩大縣,最要緊的是沿着右江向上遊開通道路。藉助徐平提供的火藥,邕州至武緣縣的道路完成平整,可過大車,相應地夾在中間的樂昌縣由於人戶沒有發展,被撤併進了武緣縣。

兩人說過閒話,便進入正題。

徐平對曹克明道:“前些日子,我那裡有一個熟蠻,因爲在忠州還有親眷,回去探望的時候被賣入黃家,差點火併。忠州與如和縣有路相通,來往方便,只怕這種事情以後會越來越多。”

“通判覺得要如何處置忠州?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

徐平點頭:“確實不能再任黃家在忠州胡作非爲了。不止這些,今年申峒也種了甘蔗,有的地跟忠州犬牙交錯,不知發生了多少次爭鬥。按今年的情況來看,下年的甘蔗地可能要擴到古萬寨去,我不能一直守在如和縣。再者說忠州那裡沒有大山,開出來也是上好的良田。”

“通判的意思——是把忠州撤了?”

徐平搖搖頭:“現在也不好直接撤它,忠州一撤,後邊的上思州、遷隆峒、思明州沒了指望,怕他們引交趾爲外援,反而引狼入室。忠州知州黃承祥本不是家裡的長子,他還有個大哥黃承吉。黃承吉性子柔弱,一直被黃承祥壓着,想來心裡對他這位兄弟不會怎麼滿意。這人心向朝廷,如果是他當政,應該不會給我們添什麼麻煩。”

曹克明笑道:“原來通判是想讓他們相爭,我們從旁漁利。不過我聽說黃承祥手段狠辣,他那位哥哥只怕沒能力跟他爭。”

“所以就要我們幫忙了。我已派人去聯繫黃承吉的兒子黃從富,這人我以前打過交道,還好說話。不過性子與他父親一樣,指望不上,還要靠我們發力,到時扶他們父子上位罷了。”

曹克明沉吟一會,才問徐平:“通判要對黃承祥動武?”

“沒有別的辦法,這人軟硬不吃,在周圍橫行慣了,有他在忠州,那周圍地方都安寧不了。再過一兩個月,雨季就過去了,正是我們動手的好時候。我的意思是讓黃從富居中策應,給我們造個向忠州下手的由頭,到時以重兵直出忠州,獅子搏兔,全力一擊。務必一戰功成,速戰速決,不給黃承祥輾轉騰挪的機會。事後讓黃承吉父子上位,我們在後支持,如和縣就沒了後顧之憂。”

曹克明閉目沉思,過了一會才問徐平:“忠州能戰之兵約六百到八百人,不過蠻人兵丁不諳戰陣,不識旌旗,比不得正編廂軍。通判以爲,我們要派多少人過去,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徐平笑道:“這種事情,知州問我不是讓我出醜嗎?知州征戰數十年,還有誰比你更清楚?此事我只能預作準備,至於如何調動人馬,就要全聽知州的安排了。到了出兵的時候,我派人飛報回邕州,您只管帶人去平了忠州,所有一切糧草及事後賞賜,我都準備好。”

曹克明笑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潤潤嗓子才道:“通判既然怕引起左江其餘州峒慌亂,那動靜就不能太大。這樣吧,以更戍爲名,我從州城和其他地方調一千廂軍過去,暫時都安排在巡檢寨裡。這些廂軍的糧草住處,都要通判一一安排好。消息不要走漏,讓他都等在那裡,忠州黃承祥一被我們拿住把柄,便從巡檢寨直出忠州,當天可到,破了他城寨吃晚飯!”

這位老將在徐平這位後輩面前,惟一能夠自傲的就只剩下統兵打仗的本事了,說到這裡不免意氣風發,整個人都精神起來。

徐平隨聲答應,並沒提什麼自己的看法。曹克明從軍數十年,大多數年歲都是與這些溪峒蠻人作戰,經驗豐富無比,徐平即使想出一些什麼小花招也只是錦上添花,對大局沒什麼影響,又何必說出來惹這位老將軍討厭呢?忠州比不得其他荒山野嶺的地方,離大軍駐地不到一日路程,山谷有路直通,這還不能一掌拍死,曹克明這麼多年的仗就是白打了。

徐平陪着曹克明喝了一會茶,又道:“說起巡檢寨,張榮巡檢及其手下到了更戍的時候,聽說是要調去荊南。前兩天我還跟他說,乾脆也別調走了,大家直接除了軍籍,就在邕州落下戶來。我們這裡這兩年興旺,錢糧不缺,兵士們即使是到田裡種甘蔗也不比從軍差了。他們多年從軍,我再給他們編個土兵的職務,補助些錢,想來能留下不少人來。”

“這倒也是個辦法。從福建路招人,好像欠了他們一樣,每次送人來他們那裡長官都說三說四,還要我們貼補白糖給他們,不知憑的什麼。我們這裡直接把換防的廂軍留下來,讓福建路再招就是,不用欠他們人情!”

說起這個曹克明來了興趣,作爲知州,大多數的閒話都落在他身上,早聽夠了福建各知州給他信裡的各種報怨,賣白糖的錢他又不能拿回家去。

“說起福建來的廂軍,可不只張榮那一支,邕州就有整整一指揮,廣西路許多州都有,每年換防的就有兩千多人,乾脆全部都留下來!我們也不用福建路那裡招人了,沒有錢入賬,我看過兩年他們還要來求我們邕州!”

曹克明說得神采飛揚,徐平卻嚇了一跳,張大嘴道:“這——兩千多人這麼大的手筆,樞密院怎麼也不會同意吧?”

曹克明擺擺手:“讓三司去與他們說,我們只要提上去就好。今年從我們這裡提兩百萬斤白糖,多少廂軍養不了?禁軍也能養好幾萬了!我們在這裡吃苦受累,還要被人說閒話,功勞他們得,哪有這種好事?”

話雖然是這樣說,如果是正常情況,以現在樞密使張耆的處境,敢反對三司肯定會被朝中大臣的口水淹死。

問題是現在三司的幾位要員根腳也不比張耆好到哪裡。

三司使寇瑊,丁謂餘黨,沒人看他順眼。鹽鐵副使張若谷,仕途多依賴於張士遜提拔,張士遜不在相位了不說,又是曹利用餘黨,劉太后和朝中部分大臣正忌恨着呢。度支副使唐肅,又是一位與丁謂有關係的,雖然談不上是餘黨,關係密切總不是假的。這幾個人無一例外,自身先前依賴的官僚關係網成了負累,全靠踏踏實實的吏幹才留在那個位子上。惟一剩下一位戶部副使鍾離瑾,算是根腳清白,家裡又是念佛的。

就這幾位的話語權,在徐平想來,能把邕州的幾百人留下就不錯了,沒想到曹克明的胃口比他還大,竟然要把廣西路的所有更戍廂軍全包了。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管他呢,這種事還是讓上邊頭痛去。徐平只管與曹克明聯名把邕州的想法報上去,由轉運使王惟正去找三司和中書,他們跟樞密院商量成什麼樣子,自己這種地方小官還是別操那個心了。

曹克明對徐平道:“通判,我們要想向上邊這樣提,心裡可得有底氣。你給我透個底,今年州里能產多少斤白糖?要是到不了兩百萬斤,就別提出去丟人了,還是老實等着挨罰。”

“不瞞知州,白糖沒收到庫裡,誰敢把話說死?”

聽見這話,曹克明的面色就是一沉。

徐平笑道:“不過話回來了,現在已經開榨了,大致也有個數。去年五千多畝,今年還能接着收,總不會比去年差了。新種了一萬六千多畝,時間不一,想來全部榨完要到來年春天。申峒那裡種的亂七八糟,也沒個數,就算作添頭,不算在裡面。知州,你算算這有多少?”

“我算了幹什麼?到底能收多少?”

“在我想來,最少也要三百萬斤,三司那裡我們有底氣。”

曹克明出了口氣:“這就好,只要不少於兩百萬斤,三司那裡有了交待,我們向上面說什麼都有底氣。如果真有三百萬斤,再多獻幾十萬斤上去,哪個還敢說我們閒話?這都是實打實的錢,江淮那些富裕地方,一年交到朝廷的錢糧又有多少?我們邕州都相當於一路稅賦了,要點人算什麼!”

徐平笑笑,沒有說話。有的時候不是這麼算的,剛開始這兩年還好,三司手裡一下多出這麼多錢來,正在興頭上,怎麼說怎麼好。過幾年習慣了,這就成了朝廷應得的錢,獎勵只怕就會換成板子,哪還談得上底氣?不過那時候自己也不在邕州了,自然有下一任去頭痛。

事情不都是這樣?甘蔗沒有兩頭甜,先到的開心,後來的只好嘗渣了。

第21章 同年第10章 詔旨回京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5章 理政(一)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31章 探花郎第196章 機遇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5章 歲除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89章 定論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6章 書生張載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51章 各有去處第21章 割稻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48章 轉折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77章 賬目第168章 交權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253章 亮劍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9章 變夷爲夏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7章 實際演示第31章 端午(下)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11章 回莊第8章 通判廳上架感言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80章 投名狀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53章 甘谷歸附第52章 童七郎第254章 出路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200章 營田務第38章 軍法第195章 衝突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15章 奇觀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3章 蠻人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175章 火海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28章 月夜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1章 治術(二)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45章 三不朽第48章 下忠州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61章 意外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96章 補丁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57章 千里西來第95章 垂釣黃河第16章 嶺南故人第170章 早晚會反
第21章 同年第10章 詔旨回京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5章 理政(一)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31章 探花郎第196章 機遇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5章 歲除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89章 定論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6章 書生張載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51章 各有去處第21章 割稻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48章 轉折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77章 賬目第168章 交權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253章 亮劍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9章 變夷爲夏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7章 實際演示第31章 端午(下)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11章 回莊第8章 通判廳上架感言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80章 投名狀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53章 甘谷歸附第52章 童七郎第254章 出路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200章 營田務第38章 軍法第195章 衝突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15章 奇觀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3章 蠻人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175章 火海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28章 月夜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1章 治術(二)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45章 三不朽第48章 下忠州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61章 意外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96章 補丁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57章 千里西來第95章 垂釣黃河第16章 嶺南故人第170章 早晚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