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

一輪上弦月斜掛在天空,清泠的光輝籠罩着人間,迷離的色彩讓人感覺這個世界有些虛幻的感覺。繁星點綴着天幕,竟然給人有些擁擠的錯覺。

徐平坐在廊下,看着這夜空,微微有些出神。

對於平常人來說,這個年代晚上能夠看到的星星比自己前世多得多了,連銀河都清晰可見。而對司天監的那些人,觀察到的星星卻遠不能跟前世相比,人的眼睛畢竟是有極限的,視線之外的廣闊世界只能靠想象。

城北的玻璃場已經開始出產品了,只是還不穩定。邕州的工匠來了之後進度加快了很多,再等十天左右,蔗糖務調來的公吏也趕到,新場務就能走上正軌。

見到賈憲,徐平突然生出做副望遠鏡的念頭。以前在邕州,雖然有玻璃,但沒有巧手的工匠,沒辦法磨出鏡片來,徐平也沒有辦法。現在回到京城了,各種巧手工匠應有盡有,翰林院裡的碾玉待詔磨個鏡片不在話下,再複雜的他們也能做出來。

有了望遠鏡,那些司天監的官員看見浩瀚的天空,不知會是什麼樣的想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了更精確的觀測,曆書應該也會更精確些。不會再因爲日食和月食與曆書對不上,動不動就改,弄得那幫官員焦頭爛額。

不遠處,幾個在館閣值夜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熱烈地談論着國子監新印的叢書。他們是那些叢書的主要持筆者,熱情高漲。

待制以上每晚都有人在館閣輪值,不過不再是徐平從前那樣守書庫,主要任務改爲了備顧問,隨時準備皇上問對,兼職看着值夜的下層館職。

這是身份的變化,待制以上和庶官完全是兩個階層。

說來也奇怪,聚集在范仲淹身邊的官員以天聖二年和天聖八年的進士居多,夾在中間的天聖五年進士反而很少參與。從制度上說,此時的天聖五年進士,除了一等的幾人,其他都在地方任職,與呂夷簡的衝突較少。而天聖八年的剛好任館職,天聖二年的則有不少已經入京爲官,身逢其會。但從根子上,還是有一些思想上的因素。

此時在京裡的天聖五年進士,除了徐平,還有王堯臣和韓琦,以及隨着王曾入京的嵇穎,以及進入館閣的王素。韓琦和范仲淹勉強算一派,但兩人關係並沒有多麼密切,韓琦本人也沒有參與這一次事件。王素與范仲淹本就是親戚,他的叔叔王質與范仲淹是兒女親家,日常走動是正常的,但此時政治上也沒有旗幟鮮明地站在那一邊。

這一現象很奇怪,每一屆進士都有不同的想法。

正在這時,一個內侍帶着兩個小黃門進了崇文院,徑直到徐平面前,道:“郡侯,官家正在天章閣,招您入對。”

徐平起身行禮:“閣長辛苦。”

今夜是徐平任龍圖待制的第一次當值,說實話,皇上趙禎不招他纔不正常。以前爲庶官的時候,等閒跟皇上都見不上一面,更是基本沒有兩個人單獨談話的機會,因爲沒有那個職責,也被認爲沒有那個能力。哪怕是在館閣值夜時入對,也是給其他學士補充,自己並不能單獨發表意見。現在身爲侍從官,兩人可以私下談話了,這纔是待制以上官員跟其他官員比最優越的地方,意見可以直接影響皇上的決策了。

如果以徐平前世的政治身份作比喻,待制以上就是中央委員,真學士以上則就算是******委員了,宰執則是常委。待制以上的官員,纔算是進了決策圈子。

來的這位是真正的閣長,帶着提舉天章閣的差事,中級內侍稱呼“閣長”就是這麼來的。不過徐平與他不熟,一路無話,只是跟着前行。

天章閣收的是真宗皇帝生前的御筆之類,當然也有圖書,是紀念性建築。皇上趙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這裡讀書,有的時候也在這裡招見近臣。

閣裡燈火通明,旁邊聽候使喚的內侍並沒有幾個人,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徐平見過了禮,趙禎吩咐賜座。

內侍上了茶,趙禎隨口問道:“聽聞條例編修所教導新招的三司公吏,這幾日已經完畢,都分到下屬衙門去了?”

徐平躬身答道:“稟陛下,已經分下去了。”

趙禎笑着擺了擺手:“我們私下說話,你不必拘束,我們不是外人。”

徐平謝恩,神色有些尷尬。這個度很不好拿捏,隨便了讓皇上覺得不守禮儀,過於拘束了又讓他覺得生分,這種應對真不是徐平擅長的。

好在趙禎知道徐平的脾性,也不強求,問道:“下午談論政事,呂相公說起了三司公吏的事情,說是你太過獨斷,不許其他人插手。呂相公的意思,你這樣恐落人話柄。”

“確有此事。先前三司的公吏勾結舞弊,牽連到了許多朝中權貴大臣,不過一是沒有實據,再一個涉及太廣,最後便不了了之。爲了此事,判鹽鐵勾院的鄭戩還跟我鬧了不少日子的脾氣,實在追查不下去纔算了。這次公吏分配衙門,我怕重蹈覆轍,便以兵案按照各公吏學習時的表現爲根據,直接分下去了,沒讓別人插手。至於落人話柄,其實這事情只要我做,怎麼處置都是會讓人說的,畢竟公吏裡還有不少官員子弟。”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徐平怕各司官員在培訓的時候就各自拉攏,把跟自己有關係和聽自己話的拉入自己衙門,培育根基。尤其是開拆司的呂公綽幾乎不掩飾這一點,徐平便乾脆由兵案統一分派,把關係近的人特意打散,那個陳正平更是被髮派到了城外場務去。

這些細節趙禎自然不知道,也不可能讓他知道,有的事情能說,有的事情不能說,官員心裡都是有數的,不然自己會招來無窮煩惱。如果讓趙禎知道了下面官員如此明目張膽地拉幫結派,必然會興起風浪,而徐平手裡又沒有證據,到時候自己尷尬。

聽了徐平的話,趙禎道:“你如此說,我心裡就有數,此事你儘管去做,不用管別人說什麼。寇瑊已經年老,三司的事情你多管一些,要勇於任事,不要有顧慮!”

徐平實在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只好道:“臣一定用心!”

“三司交到你的手裡,我也放心。從上月驅逐了舞弊的公吏,這個月京城場務收入多了三十多萬貫。每月三十萬貫,一年就近四百萬貫,朝廷歲入纔多少?觸目驚心!”

這件事情趙禎在朝堂上沒有說,也沒有責問大臣,但並不代表他心裡不在意。這個時候說起來,猶自憤憤不平,聲音都高了起來。

其實真要抓得嚴,每個月能夠多出五十多萬貫來。不過物極必反,徐平有意放寬鬆了些。免得讓下面人不滿,給他們填補以前虧空的機會,也給後面上漲留下了空間。

一年這麼多錢,當然不都是被官吏貪污了,更多的是白白浪費掉了。每貪污一貫,就會造成十貫的損失,京城多少官員向這裡面伸手,一年幾百萬貫就跟玩一樣就不見了。

這些事情徐平更加不能說,只好默不作聲。

趙禎道:“以後京城裡的場務,你看緊一點,還有那些新開的場務,萬萬不可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了。三司這裡多收一分,便會向民間少收一分,少收這一分不知就救活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這不是小事,你務必用心!”

“臣領命。不過——在京場務,還是由庫務司看着,關鍵還是要看他們。”

趙禎搖頭:“庫務司監察在京場務,結果出了這麼大的亂子,他們一無所知。平常就是奏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場務裡的事務他們如何懂得?三司多管一些!”

此時提舉在京諸司庫務的是鄭向,徐平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有個外甥周敦頤,小小年紀竟然《愛蓮說》就寫了出來,徐平前世還背過的。周敦頤八歲父親去世,從那之後就是跟着鄭向生活,此時也在京城裡。

還有一點讓徐平很驚異,原來周敦頤的母親是改嫁過的,他們兩兄弟是同母異父,兄弟兩人的姓還不相同,一起被鄭向養大。寡婦改嫁在這個年並不稀奇,像范仲淹還會給本家族改嫁的寡婦嫁妝,並不會岐視。徐平奇怪的是周敦頤是二程的授業恩師,而對後世影響很大的那句“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偏偏是二程中的程頤說的。這樣說讓自己的恩師臉向哪裡擱?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爲周敦頤在後世的名聲太大,徐平對鄭向也一直禮貌有加。對這些名人,徐平是能不得罪儘量不得罪,讀書人的嘴,一不小心自己就會成了惡人,何必惹那麻煩?

趙禎話裡有些讓三司奪庫務司權的意思,徐平不好發揮,只是嘴裡答應。本來是庫務司分三司權,現在又反過來,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反覆?

事爲之防,曲爲之制,是趙家的祖宗家法,機構疊牀架屋,就是爲了方便這種時候隨時調配官員職責。徐平到底是臣,沒必要自己湊上去迎合這制度。

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201章 陛辭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104章 學生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289章 唐龍鎮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57章 原則第59章 洞若觀火第96章 改天換地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65章 版權費第115章 開戰第208章 老花鏡第186章 有錢人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46章 印錢吧第66章 新鮮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53章 一條出路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9章 匪訊(上)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171章 呂夷簡的憂慮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95章 西瓜種子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40章 誰承其後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98章 定策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65章 名將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02章 換相(上)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53章 攻城(上)第294章 養起來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67章 情報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221章 細腰城第90章 發酒發肉第62章 這有何難?第20章 定計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129章 刻漏社第111章 準備渡河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7章 小隱君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68章 軍民魚水第79章 坐觀成敗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35章 三輪車第269章 對峙第38章 軍法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64章 口袋陣第46章 外戚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96章 補丁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59章 分歧第75章 僵局第59章 夜戰(下)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230章 審計司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
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201章 陛辭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104章 學生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289章 唐龍鎮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57章 原則第59章 洞若觀火第96章 改天換地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65章 版權費第115章 開戰第208章 老花鏡第186章 有錢人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46章 印錢吧第66章 新鮮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53章 一條出路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9章 匪訊(上)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171章 呂夷簡的憂慮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95章 西瓜種子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40章 誰承其後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98章 定策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65章 名將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02章 換相(上)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53章 攻城(上)第294章 養起來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67章 情報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221章 細腰城第90章 發酒發肉第62章 這有何難?第20章 定計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129章 刻漏社第111章 準備渡河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7章 小隱君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68章 軍民魚水第79章 坐觀成敗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35章 三輪車第269章 對峙第38章 軍法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64章 口袋陣第46章 外戚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96章 補丁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59章 分歧第75章 僵局第59章 夜戰(下)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230章 審計司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