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要將功贖罪

政事堂裡,徐平看着京西路關於鞏縣的奏章兩眼發直。全部吏人逃亡以逼長官,這種事情發生了不止一起了,從景祐年間之後特別多。但別的地方發生這種事,往往是官員完不成任務,或者被劾,或者調任,路監司爲官員求情。鞏縣不同,吏人集體逃亡,王安石沒有比毫完不成任務的擔憂,而是主動上章,要求對逃亡吏人重懲。

放下奏章,徐平對一邊的晏殊道:“鞏縣吏人逃亡,地方上奏說他們落草爲寇,要發海捕文書。此種事情不少見,如此做的倒還真是第一次!”

晏殊道:“王安石此人,纔是有才的,只是鋒芒太露。吏人逃亡,長吏躲不過逼下太嚴的罪過。京西路雖然上奏是吏人貪瀆,害怕事情敗露而潛逃,我看未必就如此。動輒一兩千貫的弊案,令簿難逃失察之過。依我看,此事不可逼吏員太過,當從容商議。”

杜衍也道:“不錯,出現此等事,必然是官與吏均有過錯。鞏縣欲發海捕文書,說那些吏人爲寇,只怕有些言過其實。可着京西路監司,從附近選謹慎強幹的知通,去鞏縣查一查到底是如何,不可聽縣官一面之辭。”

徐平想了想道:“不妥,縱然我們覺得此事別有委屈,也不可此時去查。官與吏,吏與民,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朝廷都不可站在公吏一邊,此天下大義。不然,官吏一有衝突便就去查官,恐在地方養成不好習氣,從此吏人有恃無恐,仗勢以臨官長,地方難治。”

吏是與民接觸最密切的政權基層,朝廷大部分的制度和政策,都由他們執行。面對老百姓,他們代表的就是朝廷,往往耀武揚威。一旦再讓他們對官員佔了上風,那就成了上下通吃之勢,再也難治。是以對吏人,朝廷可以站在百姓一邊,可以站在官員一邊,惟獨不能站在小吏一邊。朝廷用吏人,最主要的就是啖之以利。不管是用重祿,還是讓他們在百姓身上佔便宜,總之就是有好處纔有人來做這差使。

不可否認,吏人中也有重情重義的人,也有深明大義的人,那是個人。從總體上吏是無義的,所以官不可以從吏人中選,吏除了錢,是沒有政治前途的。吏要想做官,必須先辭去吏職,才能夠受舉薦,參加科舉。要是不這樣做,把持住基層的吏人,就把持住了社會的上升通道,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後果。歷史上官吏不分,以吏爲官的,有兩個朝代,一個是秦朝,一個是元朝,都沒有留下好的統治經驗。

這個人羣的定位如此,是政權爲了穩定基層,同時又不被基層挾持,而有意做出的官吏之分。這個分別對大一統政權非常重要,封建制下則可有可無。

想了想,徐平道:“要不這樣,夏稅未完之前,一切依鞏縣上奏爲準。如果縣衙不能完成夏稅,則論如律,此不必多言。稅能完足,再從臨州抽調得力人員,前去徹查。”

程琳道:“如此自然也可。只是現在逃亡的吏人該如何處置?鞏縣說他們上太室山落草爲寇,此無異於反叛,要發海捕文書。秋後再派人去查,這些吏人罪名可就定了。”

徐平道:“既已逃亡,罪名自然就定了。不管事出何因,這些吏人都不能再用,不然以後誰能夠治他們?官不能制,他們不就成了地方之主。爲朝廷計,爲百姓計,逃亡的吏人決不可於用。不只是鞏縣,其他地方一樣如此辦理。”

跟縣官鬧矛盾,逃亡之後再請回去,這些吏人以後就沒人管得了。所以這次不管是不是他們的錯,鞏縣都容不下他們,最少也要發配他州。所謂強吏猾吏,都是靠着在地方上錯綜複雜的根基。出現這種苗頭就不行,必須要及時剷除。朝廷不能貪有這些能人,便於治理地方,就容忍他們,這樣做是掘統治根基,穩固的政權不需要基層的能人。

幾人又商議了一會,由章得象執筆擬定熟狀。

鞏縣暫時依王安石上奏處理,只是不允許發海捕文書。既然說吏人已經落草爲寇,那便着京西路巡檢司,派得力將領前去圍剿。由鞏縣尉帶弓手協助,其他人不與。

原由知許州兼任的京西路安撫使司已經撤銷,新設幾個都巡檢司,負責地方治安。前些日子剛剛平定了作亂幾年的張海之亂,初顯鋒芒,剛好再到鞏縣去再立威。

敕令到鞏縣,頗有些出乎王安石意料之外。河南府是京府,比不得一般軍州,上邊管事的婆婆就有好幾個。吏人逃亡之後,王安石知道河南府和西京御史臺,對自己惹出這麼大的動靜不滿,想派人來查自己。轉運使杜杞因張海初平,不欲治下生亂,也有些怪王安石生事。沒想到敕令下來,竟然一切依自己所奏。

隨着敕令而來的還有徐平一道手札,告訴王安石,吏亂官不能脫罪,只是不能現在治他的罪,而讓吏人懷僥倖之心。讓他儘快安撫地方,特別是夏稅不能出任何亂子。再一個前些日子賣出去的官營產業,有如此大的情弊,王安石失察。接下來的日子,對所有的產業重新梳理一遍,不縻費朝廷之財,也不要讓百姓吃虧。

徐平一再強調,官員在地方最重要的是讓朝廷取信於民,政績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考覈。大規模發賣官營產業,衆官都沒有經驗,出問題再所難免。最重要的,是在出問題之後進行補救。王安石如果能在重新徹查中,彌補先前的缺失,纔可將功贖罪。若是爲天下做個榜樣出來,那就是大功一件。

原先王安石對工商業改革不上心,爲政講究崇本抑末,農業是本,工商是末。碼頭附近一處邸店就能出現兩千多貫的弊案,讓他吃了一驚。兩千多貫,頂得上多少良田,讓他重新考慮工商業與農業的關係。對於此次的工商改革,有了新的認識。

王安石自己知道,此次亂子,自己被問罪是逃不掉的。吏人舞弊,自己失察在先,發現弊端之後,手段粗暴把矛盾激化在後。不管哪一條,都可以進行懲處。不過王安石是個拗人,越是這樣他越不低頭。別人覺得把吏人逼跑了,鞏縣必然收不上來夏稅,王安石偏偏就不信邪。都認爲此次工商改革搞砸了,王安石不認,一定要做得比別的地方好。

這是王安石的自負,他天資過人,有資格有這種自負。

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24章 賭鬥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3章 秀秀(下)第76章 那些同年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54章 將要離去第9章 詠梅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32章 東華門第298章 夜襲第2章 秀秀(上)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34章 鬧事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95章 遷隆峒第28章 意外之喜第218章 銀行(下)第3章 護衛鐵騎第10章 除害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65章 離開河陰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75章 人質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1章 宰相第24章 富貴田園第14章 賜名第114章 心經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95章 衝突第65章 離開河陰第51章 大案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38章 兩地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76章 那些同年第52章 童七郎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16章 狹路相逢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8章 草市第92章 餘波未了第253章 收網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75章 世道變了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51章 大案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200章 營田務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332章 建節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210章 狄青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53章 攻城(上)第11章 治術(二)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16章 對衝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63章 放生池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27章 西南邊事第35章 三輪車第50章 大典(上)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45章 京城故事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
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24章 賭鬥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3章 秀秀(下)第76章 那些同年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54章 將要離去第9章 詠梅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32章 東華門第298章 夜襲第2章 秀秀(上)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34章 鬧事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95章 遷隆峒第28章 意外之喜第218章 銀行(下)第3章 護衛鐵騎第10章 除害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65章 離開河陰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75章 人質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1章 宰相第24章 富貴田園第14章 賜名第114章 心經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95章 衝突第65章 離開河陰第51章 大案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38章 兩地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76章 那些同年第52章 童七郎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16章 狹路相逢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8章 草市第92章 餘波未了第253章 收網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75章 世道變了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51章 大案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200章 營田務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332章 建節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210章 狄青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53章 攻城(上)第11章 治術(二)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16章 對衝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63章 放生池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27章 西南邊事第35章 三輪車第50章 大典(上)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45章 京城故事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