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和王堯臣相視而笑,倒沒想到那婦人做的是這種生意。
做衣服總是免不了裁裁剪剪,一件衣服做成,剩下的碎布也有不少。按說設計衣服版型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怎麼下剪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布料,減少廢料。不過這個年代還沒有那麼精細,要靠老裁縫的經驗,剩下的布頭便就大大小小,規格不一。有專門收這些布頭的,回去拼拼接接,或做便宜衣服,或做小物件,也賺得不少。
秦二嫂顯然是吃多了虧,這次咬死了價格,一文錢也不降。那買布頭的婦人的耐力讓人歎爲觀止,不住地糾纏。秦二嫂要走,她就一把拉住,三說兩說,又講起價來。
王堯臣看得連連搖頭,這些小生意人的手段讓他大開眼界,一輩子讀聖賢書,還沒想到有人會爲了一文兩文錢費這麼多功夫。
爭吵的聲童大了,唐大姐從裡面出來,對買布頭的婦人道:“古媽媽,這價錢是我們幾個人商量死了的,一文錢也不能降,不然無法交待。你若是不買,我們賣給別家,你就不要在這裡糾纏了,我們鋪子還要做生意呢!”
古媽媽苦着臉道:“兩位娘子,價錢不降就不降吧,你們做生意也不容易,我也不是個斤斤計較的人。要不這樣,稱的零頭給我甩瞭如何?”
秦二嫂有些着腦:“你怎麼如此難纏?那樣一來還不是少了我們的錢!你買就買,不買就算了,其他家想買我們的布頭還買不着呢!我們念你最早做這生意,特意留下來賣給你的,若是覺得划不來,趁早以後不要來了!”
古媽媽連連堆笑,口中道:“怎麼就惱了呢!我們小本生意,可不要仔細計算——”
話到這裡,就要接着繼續講價,秦二嫂簡直就瘋掉:“不賣了!不賣了!我們——”
古媽媽見秦二嫂變了臉色,才真正慌了,一把按住裝布頭的包袱,口中連道:“說着說着怎麼就惱了呢?做生意可不就要講價錢——好了,好了,二嫂,我不說了,不說了還不行?就按着剛纔的錢數,我都要了!——下次記得還留給我啊!”
古媽媽算了錢,背起兩個巨大的包袱,一邊向門口走一邊回頭囑咐。
秦二嫂和唐大姐對視了一眼,只是搖頭嘆氣。碰上這種買家,真是沒有辦法。這個年頭做生意要講口碑,這種老主顧還不能隨便換掉,也是無奈。
看着古媽媽走出店去,唐大姐在店裡四處看,終於看見了徐平,急忙上前見禮:“原來都漕官人來了,怎麼不吩咐一聲?這樣站在這裡,我們多麼失禮!”
徐平道:“我沒有什麼事情,四處看看,你去忙你的吧。”
“那怎麼可以?官人來了,好歹要喝一碗茶!”唐大娘一邊說着,一邊吩咐旁邊的女使到裡面端茶,又叫了秦二嫂過來見禮。
敘禮罷了,唐大姐請徐平和王堯臣到店裡去做,徐平搖頭拒絕:“時候不早了,我們四處看看便就回衙門。對了,最近你們的生意還好吧?”
“好,好,託都漕官人的福,最近着實紅火,我們都忙不過來呢!”
“唉,跟我沒有關係,都是你們經營有道——”
“官人可不要這麼說,若不是前些日子錢莊貸了錢給我們,哪裡有現在的好生意!現在就連外路州軍的客人,也有不少在我們這裡訂成衣。唉,若不是錢莊貸了錢,我們哪有本錢去買布匹,去僱人手。有今天,全靠官人提攜——”
徐平擺了擺手:“原先設錢莊成立公司的時候說好的,只要老實本分做生意,就可以從錢莊貸錢。你們不用謝我,這本就是你們應得的。”
唐大姐誠懇地道“我知道官人是做大事的人,我們這些小人物想不到一塊去。不過不管怎麼說,這次是謝謝官人了!”
徐平岔開話題:“你說外路州軍也有在你們這裡買成衣的?那生意可真是做了啊——”
“是啊,那些客人算了算,買布匹回去,再找人裁找人縫,一件衣裳做下來比我們這裡貴不少呢。他們販成衣回去,比販布匹能多賺許多利錢。”
這就是拉長了棉布的產業鏈了,洛陽城的這條產業鏈拉得越長,就越有產業優勢,一不小心就會成爲這個年代的紡織中心。商品經濟初起的時候,這種產業中心的作用特別重要,產業的聚集會造成產業的進化,同時也會催化相關產業的分化,越來越專業。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不管多麼大的產業,向全國一撒就成了燒餅上的芝麻,只有薄薄一層。只有聚集起來,才能依託廣大的市場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徐平所希望的,就是依託棉布產業,在洛陽形成一個產業中心。自己的各種想法,從前世帶來的各種理論,纔會有一個試驗場,並從這裡擴散到全國去。
又聊了一會閒話,看天色不早,徐平和王堯臣告別唐大姐和秦二嫂了,出了鋪子。
看着兩人出去的背影,唐大姐對秦二嫂道:“二嫂,剛纔那位都漕官人就是我常說起的秀秀小夫人的夫君。我們這鋪子有今天,多虧了他!”
秦二嫂又轉頭看了看徐平的身影,才道:“原來你說的都漕官人這麼年輕,我還想着做到這種大官都年紀一把了呢!秀秀小夫人真是好福氣!以前我都在龍門鄉下,洛陽城一年進不了一回,哪裡能夠見到這些大人物!做城裡人,果然見識要多一些。”
“都漕官人是當年的探花郎,天聖五年最年輕的進士,當然年輕了!對了,跟他在一起的通判官人就是那一年的狀元,年紀也不大,只是官要比都漕官人小了些。”
女人家說起這些八卦逸聞便就特別感興趣,秦二嫂起了好奇心,拉着唐大姐說個不停。
此時太陽已經落下山去,朦朦朧朧的,街道上的行人明顯開始少了。徐平卻覺得意猶未盡,對王堯臣道:“前邊不遠就是張文節公家裡十二郎開的鋪子,自挪到這裡,還沒有過去看一看呢。今日有閒,不如我們到那裡飲兩杯酒,看看他生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