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兩個民族的競爭,不單是政治上的事。雖然前代的競爭,不像現代要動員全國的人力和物力,然一國政治上的趨向,無形中總是受整個社會文化的指導的。所以某一民族,在某一時代中,適宜於競爭與否,就要看這一個民族,在這一個時代中文化的趨向。

在歷史上,最威脅中國的是北族。他們和中國人的接觸,始於公元前4世紀秦、趙、燕諸國與北方的騎寇相遇,至6世紀之末五胡全被中國同化而告終結,歷時約1000年。其第二批和中國的交涉,起於4世紀後半鐵勒侵入漠南北,至10世紀前半沙陀失卻在中國的政權爲止,歷時約600年。從此以後,塞外開發的氣運,暫向東北,遼、金、元、清相繼而興。其事起於10世紀初契丹的盛強,終於1911年中國的革命。將來的史家,亦許要把他算到現在的東北問題實際解決時爲止,然爲期亦必不遠了。

這一期總算起來,爲時亦歷千餘年。這三大批北族,其逐漸移入中國,而爲中國人所同化,前後相同。惟第一、二期,是以被征服的形式移入的,至第三期,則系以征服的形式侵入。

經過五胡和沙陀之亂,中國也可謂受到相當的創痛了。但是以中國之大,安能就把這個看做很大的問題。

在當時中國人的眼光裡,北族的侵入,還只是治化的缺陷,只要從根本上把中國整頓好了,所謂夷狄,自然不成問題。這時代先知先覺者的眼光,還是全副注重於內部,民族的利害衝突,雖不能說沒有感覺,民族主義卻未能因此而發皇。

雖然如此,在唐、宋之間,中國的文化,也確是有一個轉變的。這個轉變是怎樣呢?

中國的文化,截至近世受西洋文化的影響以前,可以分做三個時期:第一期爲先秦、兩漢時代的諸子之學。第二期爲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玄學和佛學。第三期爲宋、元、明時代的理學。這三期,恰是一個正、反、合。

怎樣說這三期的文化,是一個辯證法的進化呢?原來先秦時代的學術,是注重於矯正社會的病態的,所謂“撥亂世,反之正”,實不僅儒家,而爲各家通有的思想。參看第五、第十七兩章自明。王莽變法失敗以後,大家認爲此路不通,而此等議論,漸趨消沉。

魏、晉以後,文化乃漸轉向,不向社會而向個人方面求解決。他們所討論的,不是社會的組織如何,使人生於其間,能夠獲得樂利,可以做個好人,而是人性究竟如何?是好的?是壞的?用何法,把壞人改做好人,使許多好人聚集,而好的社會得以實現?這種動機,確和佛教相契。在這一千年中,傳統的儒家,僅僅從事於箋疏,較有思想的人,都走入玄學和佛學一路,就是其明證。但其結果卻是怎樣呢?顯然的,從個人方面著想,所能改良的,只有極小一部分,合全體而觀之,依然無濟於事。

而其改善個人之法,推求到深刻之處,就不能不偏重於內心。工夫用在內心上的多,用在外務上的,自然少了。他們既把社會看做各個分子所構成;社會的好壞,原因在於個人的好壞,而個人的好壞,則原於其內心的好壞;如此,社會上一切問題,自然都不是根本。而他們的所謂好,則實和此世界上的生活不相容,所以他們最徹底的思想,是要消滅這一個世界。明知此路不通,則又一轉變而認爲現在的世界就是佛國;只要心上覺悟,一切行爲雖和俗人一樣,也就是聖人。這麼一來,社會已經是好的了,根本用不著改良。

這兩種見解,都是和常識不相容的,都是和生活不相合的。凡是和生活不相合的,憑你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總只是他們所謂“戲論”,總要給大多數在常識中生活的人所反對的,而事情一到和大多數人的生活相矛盾,就是他的致命傷。

物極必反,到唐朝佛學極盛時,此項矛盾,業經開始發展了,於是有韓愈的闢佛。他的議論很粗淺,不過在常識範圍中批評佛說而已,到宋儒,纔在哲學上取得一個立足點。這話在第十七章中,亦經說過。

宋學從第十一世紀的中葉起,到第十七世紀的中葉止,支配中國的思想界,約600年。他們仍把社會看做是各分子所構成的;仍以改良個人爲改良社會之本;要改良個人,還是注重在內心上;這些和佛學並無以異。所不同的,則佛家認世界的現狀,根本是壞的,若其所謂好的世界而獲實現,則現社會的組織,必徹底被破壞,宋學則認現社會的組織,根本是合理的,只因爲人不能在此組織中,各處於其所當處的地位,各盡其所應盡的責任,以致不好。而其所認爲合理的組織,則是一套封建社會和農業社會中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

在商業興起,廣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擴充,每一個地方自給自足的規模,業已破壞淨盡,含有自給自足性質的大家族,亦不復存在之時,早已不復適宜了。宋儒還要根據這一個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製成一種方案,而強人以實行,豈非削足適屨?豈非等人性於杞柳,而欲以爲杯棬?所以宋儒治心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價值的,而其治世的方法,則根本不可用。

不過在當時,中國的思想界,只能在先秦諸子和玄學、佛學兩種思想中抉擇去取,融化改造,是隻能有這個結果的,而文化進化的趨向,亦就不得不受其指導。在君主政體下,政治上的綱紀所恃以維持的,就是所謂君臣之義這種綱紀,是要秩序安定,人心也隨著安定,才能夠維持的。到兵荒馬亂,人人習慣於裂冠毀裳之日,就不免要動搖了。南北朝之世因其君不足以爲君,而有“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的貴族,第三十三章中,業經說過。到晚唐、五代之世,此種風氣,又盛行了。

於是既有歷事五朝,而自稱長樂老以鳴其得意的馮道,又有許多想借重異族,以自便私圖的杜重威。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如何可以一朝居?所以宋儒要竭力提倡氣節。經宋儒提倡之後,士大夫的氣節,確實是遠勝於前代。但宋儒(一)因其修養的工夫,偏於內心,而處事多疏。(二)其持躬過於嚴整,而即欲以是律人,因此,其取人過於嚴格,而有才能之士,皆爲其所排斥。(三)又其持論過高,往往不切於實際。(四)意氣過甚,則易陷於黨爭。黨爭最易使人動於感情,失卻理性,就使宅心公正,也不免有流弊,何況黨爭既啓,那有個個人都宅心公正之理?

自然有一班好名好利、多方掩飾的僞君子,不恤決裂的真小人混進去。到爭端擴大而無可收拾,是非淆亂而無從辨別時,就真有宅心公正、顧全大局的人,也苦於無從措手了。所以宋儒根本是不適宜於做政治事業的。若說在社會上做些自治事業,宋儒似乎很爲相宜。

宋儒有一個優點,他們是知道社會上要百廢俱舉,盡其相生相養之道,才能夠養生送死無憾,使人人各得其所的。他們否認“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的苟簡心理,這一點,的確是他們的長處。

但他們所以能如此,乃是讀了經書而然。而經書所述的,乃是古代自給自足,有互助而無矛盾的社會所留詒,到封建勢力逐漸發展時,此等組織,就逐漸破壞了。

宋儒不知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正和這一種規制相反,卻要藉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之力,以達到這一個目的。其極端的,遂至要恢復井田封建。平易一些的,亦視智愚賢不肖爲自然不可泯的,一切繁密的社會制度,還是要以士大夫去指導着實行,而其所謂組織,亦仍脫不了階級的對立。所以其結果,還是打不倒土豪劣紳,而宋學家,特如其中關學一派,所草擬的極詳密的計劃,以極大的熱心去推行,終於實現的寥若晨星,而且還是曇花一現。這時候,外有強敵的壓迫,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而宋儒卻不能以全力貫注於此。最需要的,是嚴肅的官僚政治,而宋學家好作誅心之論,而忽略形跡;又因黨爭而淆亂是非,則適與之相反。宋學是不適宜於競爭的,而從第11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卻受其指導,那無怪其要迭招外侮了。

第15章 財產(2)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4章 婚 姻(1)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37章 衣食(2)第35章 貨幣(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9章 政體(1)第33章 實業(3)第19章 選舉(1)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6章 婚 姻(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0章 政體(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13章 階級(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8章 官制(2)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20章 選舉(2)第15章 財產(2)第29章 刑法(2)第40章 住行(2)第26章 兵制(2)第4章 婚 姻(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8章 族制(2)第9章 政體(1)第12章 階級(2)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12章 階級(2)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29章 刑法(2)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5章 婚 姻(2)第19章 選舉(1)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15章 財產(2)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8章 族制(2)第38章 衣食(3)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41章 教育(1)第13章 階級(3)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32章 實業(2)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9章 政體(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23章 賦稅(2)第38章 衣食(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3章 階級(3)第14章 財產(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34章 貨幣(1)第17章 官制(1)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1章 實業(1)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3章 賦稅(2)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章 婚 姻(3)第1章 自序第21章 選舉(3)第17章 官制(1)第45章 學術(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章 婚 姻(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6章 婚 姻(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29章 刑法(2)第42章 教育(2)第8章 族制(2)第27章 兵制(3)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35章 貨幣(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1章 教育(1)第47章 學術(3)
第15章 財產(2)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4章 婚 姻(1)第80章 明清的興亡第37章 衣食(2)第35章 貨幣(2)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9章 政體(1)第33章 實業(3)第19章 選舉(1)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84章 清朝的衰亂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6章 婚 姻(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0章 政體(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13章 階級(3)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18章 官制(2)第60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20章 選舉(2)第15章 財產(2)第29章 刑法(2)第40章 住行(2)第26章 兵制(2)第4章 婚 姻(1)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8章 族制(2)第9章 政體(1)第12章 階級(2)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62章 新室的興亡第12章 階級(2)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29章 刑法(2)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67章 五胡之亂(下)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5章 婚 姻(2)第19章 選舉(1)第73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第15章 財產(2)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8章 族制(2)第38章 衣食(3)第75章 北宋的積弱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41章 教育(1)第13章 階級(3)第56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第61章 前漢的衰亡第32章 實業(2)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9章 政體(1)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23章 賦稅(2)第38章 衣食(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3章 階級(3)第14章 財產(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53章 古代的開化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34章 貨幣(1)第17章 官制(1)第66章 五胡之亂(上)第31章 實業(1)第65章 晉初的形勢第23章 賦稅(2)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6章 婚 姻(3)第1章 自序第21章 選舉(3)第17章 官制(1)第45章 學術(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章 婚 姻(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6章 婚 姻(3)第76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第55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第29章 刑法(2)第42章 教育(2)第8章 族制(2)第27章 兵制(3)第78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第74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第35章 貨幣(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1章 教育(1)第47章 學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