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

劉良佐此刻陷入猶豫之中。

劉良佐是一員老將,經驗非常豐富,大戰小戰打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一看這局面,就知道,這一戰不好辦。

只是臨淮傳過來的消息,太過尷尬了一點。

如果早一些,劉良佐恐怕不會與張軒接戰就提前撤退,或者一到這個,就會馬上進攻。

但是臨淮那邊消息到的時候,這邊已經擺開車馬,就等交鋒了。

這個時候,哪裡是想退就能退的。

而現在更是這個問題。

臨陣撤兵,是兵家大忌。

他已經派人去鳳陽請兵了,如果能堅持到鳳陽士卒到達。他還能維持。

但是現在恐怕維持不住了。

一看張軒的意思,劉良佐就知道,張軒想往兩側擴張戰場,充分發揮出張軒人多的優勢。

其實即便現在劉良佐的兵力,並不比張軒少多少的,但是劉良佐的士卒除卻中軍附近的士卒比較精銳一些,其餘都必須保持人數上的優勢,才能維持戰場的平衡。

故而纔有現在的情況怎麼。張軒大張旗鼓的向左翼調兵遣將。一旦張軒實現側擊,左翼士卒肯定堅持不下去。

一處崩潰處處崩潰,那是肯定的事情。

對劉良佐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縫縫補補,將戰事維持下去,還是現在就跑。

現在撤退大隊人馬固然保不住了,但是幾千騎兵大抵還是保全了。

劉良佐猶豫一會兒,還是散財難捨,再加上劉澤清的前車之鑑。

別人不知道劉澤清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劉良佐不知道嗎?

麾下的士卒多一個,劉良佐就多一分安全感。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劉良佐捨不得放棄手下的士卒。

最後終於決定,從中軍這邊抽調士卒。去支援東邊,將戰事維持下去。

而張軒等得就是這個時候。

他看見劉良佐中軍之後,煙塵四起,大隊人馬往東而去,頓時大喜過望,說道:“下令,南陽營讓開通道。”

隨即命令以旗語的形式傳遞到了曹宗瑜的手中。

張軒讓曹宗瑜提前準備,此刻他早已準備好了。

“開始。”

正在於南陽營對陣的劉良佐中軍,頓時發現對面的士卒不一樣了。

南陽營好像撤退了。

他們剛剛開始有一點反應不過來。

畢竟南陽營一直以來攻勢最爲兇猛,即便西平營拿邊的攻勢也比不上。

шшш⊙ тtκan⊙ C 〇

這個時候,忽然撤退是怎麼回事?

或許有一兩軍官會想得多一些,但是更多官軍的下級軍官根本不會多想,他們也不需要多想。

見敵人撤退,立即就追殺過去。

南陽營的撤退,是非常有秩序的,殿後的全部都是刀盾手,盾與盾之間,不過相隔一拳左右,就好像是一道盾牆一樣,

而且南陽營,並不是所有人都撤退的,就是中間衝得最爲厲害的那一批人撤退了。兩側士卒早有準備,就好像從一個方陣,變幻成兩道鋒矢陣。

縱然劉良佐中軍大舉反撲,給了南陽營極大的壓力,讓這變陣有一點變形,但依舊中到了。

此刻張國柱也看見了,南陽營爲他們讓出的一個通道。

是一個並不寬的通道。

大概只能容納十人並行而已。

不過,對張國柱來說,已經夠了。

此刻張國柱身上披了三層鎧甲,最裡面一層是鎖子甲外面一層棉甲,最外面是一層鐵甲。身後背了數根短矛。

其實對張國柱來說,他喜歡用手斧。

這一身鎧甲是張國柱在官軍之中廝混數年唯一的積蓄,全部都是精工良匠打造。即便是火銃在稍遠一點的距離打上去,也不破甲。

唯一的缺點,是重了一點。

但是對張國柱來說,這並不算什麼。

張國柱放下面甲暴喝一聲,從身後翻出一根短矛,砸了過去。

對,就是砸。

張國柱之前沒有試過這個東西,不過好在飛矛這東西,並不難學,張國柱手上功夫還是有一點準頭。

數根短矛,幾乎在呼吸之間,砸了出來,兩根短矛將衝在最前面的兩個官軍士卒,從胸口直接砸了進去,整個人好像是被人狠狠一推,騰空而起,向後面砸了過去。

而另兩根短矛,卻與衝過來的官軍士卒擦臉而過,重重的釘在地面之上,大半根長矛都插進了地面之中。

可見張國柱手上的力氣多大。

張國柱在短矛離手之後,就沒有再看一眼。整個人飛奔而出。

“如果有馬就好了。”張國柱心中暗道。

張國柱並不是一個步將,他一般習慣騎馬衝鋒,不過,這個時候他身邊沒有護衛,張軒的親兵的裝備不錯,雖然只有五百人,但是全身盔甲,個個都是從下面挑選出來的敢戰之士,可以說這五百人,就可以打官軍一千人,乃至兩千人。

不過唯一的缺點,都是步卒。

張國柱倒是能找到一匹戰馬,但他也知道,在沒有護衛的保護之下,單騎闖進如此密集的步陣之中,任他是霸王蓋世,也決計是有死無生。

故而張國柱哪怕不習慣,也只能雙足飛奔,步陣衝陣。

張國柱衝出來,張軒的親兵跟了上去。

在快速的奔跑之中,居然圍繞着張國柱形成一個小小的鋒矢陣,護住了張國柱的左右。

張國柱再看兩側整齊的隊列,兩側士卒都以盾牌相對,似乎就將官軍與臨潁營壓制在狹小的巷道之中。

這種變陣的能力,在張國柱看來,是十分少見的。幾乎有幾分歎爲觀止的感覺。

不過,張國柱迅速收攏雜念,因爲他知道,戰場之上,容不得一點別樣心思。

長刀雪亮,甲冑鮮明。鮮血飛濺,殘肢亂飛,張國柱一心一意,別無他念,所念就在“殺人”兩字之上,效率自然非常之高,幾乎當前沒有張國柱一合之將。

張國柱渾身浴血,整個人就好像是從血水之中衝了出來一樣,無數鮮血迸射進張國柱的頭盔之中,連頭盔之上面甲也擋不住這些血水,有血水流入了張國柱的眼睛之中,一時間整個天地似乎都變成了血紅之色。

血紅血紅的,似乎從東邊太陽射過來的光芒,也是血一樣的光芒。

讓張國柱更加興奮起來了。

張國柱帶着張軒百餘親兵爲鋒矢,臨潁營爲刀身,而南陽營爲刀背,狠狠的一刀斬過來。

此刻,張國柱也興奮之極,

他從來沒有打過如此順手過了,張國柱固然是勇力過人,但是天下之間,勇力過人的人從來不少,不管是從那朝那代單獨拎出來,從來不缺少敢衝鋒陷陣的勇士。

他也打過不少戰事,衝鋒殿後,都幹過。但還是今日之戰最爲順手。

因爲張軒對自己的身邊的親衛,每一個都是按照下級軍官的標準來培養的。

讀書識字,兵法陣法,還有臨陣指揮,固然張軒親兵之中,並不是人人有才能可以將這些都學會。但是有相當一部分能學以致用,即便那些學不會的,能力不足以擔當下級軍官,但是戰場嗅覺之上,也遠超過一般士卒。

故而張國柱打得就舒服之極,他永遠只需要面對當前的敵人就行了。

其他的敵人有後面的人爲他分擔,甚至有時候,他一伸手,一揮刀,身邊的人都能敏銳的覺察到張國柱的需要,爲他補上一刀,或者爲他格擋敵人的進攻。

讓張國柱感覺到暢快淋漓的快感,似乎現在不是再打仗,而是在訓練一樣,張國柱的勇力與張軒親兵的紀律與組織完美惡結合在一起。

一時間讓張國柱有一種天下無敵的錯覺。

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九章 搬家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章 授田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五十章 雜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十七章 行軍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二十九章 宜城
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九章 搬家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章 授田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五十章 雜務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十七章 行軍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二十九章 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