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

第八十六章何騰蛟的選擇

樟樹鎮以南。明軍大軍出動,各部人馬依次南行。數千騎兵在後面壓陣。

壓陣的騎兵將領並不是別人,就是李過。

當日,李過逃出生天之後,倒是想投奔長沙城,只是還沒有來到長沙城附近,就已經聽說了張軒兵臨城下。李過此刻已經成爲了驚弓之鳥,縱然李過還有幾分勇氣。但是李過的部下,卻是一點勇氣都沒有了。

他們聽見張軒的名字,就心驚肉跳。

不願意去長沙觸張軒的黴頭。李過不得已,四顧之下,也唯有章曠這邊還有一支明軍,他再也沒有其他選擇了,自然來投奔章曠,來了之後,才發現何騰蛟也在這裡。

心中不由的安定了不少,何騰蛟還是有些能力的,幾招散手之下,讓李過暫時聽命於何騰蛟。

於是乎何騰蛟就有了一支最重要的騎兵軍隊。

如果沒有這一支騎兵,何騰蛟是萬萬不敢這麼決絕的撤退。

“大人,我們真的不去長沙嗎?”章曠語氣之中帶着幾分猶豫,說道。

這是章曠最不能理解的,或者最不想理解的事情了,那就是何騰蛟在樟樹鎮撤軍,並沒有向長沙城撤退,而是撤向南方,撤向吉安府,如此一來,就將長沙城的側翼突出出來了。

豈不是陷長沙於絕境?這樣一來又置隆武於何地?

何騰蛟說道:“如今這局面,你也看過,長沙城岌岌可危,一旦長沙有失,這樟樹鎮就足以鎮守嗎?張賊,蓄謀已久,必有雷霆之擊。國朝大軍,或在四川,或亡於長沙城下了,剩下只有你我這一點兵馬,豈能虛擲。如今之計,當以保全兵力爲上策。”

“可是陛下----”章曠說道。他終於問出,他一直想問,卻不敢問的的問題。

何騰蛟一時間沉默了。他沉默了好一陣子,才說道:“我已經派人去面聖了,勸陛下南巡,國勢雖然堪憂,但尚有可爲,還請陛下移駕廣州。”

何騰蛟對隆武的感情很複雜。

首先,他在面對隆武的時候,有一種優越感,當初在他一言之下,保全性命的小子,居然成爲皇帝。又對他畢恭畢敬,他雖然覺得以這種帶有優越感的態度對待隆武是不對的。但卻控制不住自己。

他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能匡扶天下之人,捨我其誰。絕非寄託於皇帝身上,在他心中,隆武如果如弘光一般,政歸愛卿,祭由寡人,未嘗不可。

這並非何騰蛟一個人思想,而是大明臣子一脈相承的想法。

他在權衡之中,也是做到了爲大明着想,而並非爲一己之私心。畢竟張軒的南征打到現在,幾乎進入收官階段了,誰都看得出,大明在湖南乃是江西一些府縣的控制權,已經不可能保住了。

見事不可爲,何騰蛟要做的就是止損。

他正面對着張應元,如果轉向向長沙,前後夾擊之下,下場可想而至,到時候長沙再陷落,五嶺之北,大明再也沒有多是士卒,甚至張軒可以趁勢南下兩廣。倒是大明連最後一塊版圖也留不住。

他的決斷,再理智不過了。甚至在他看來,是大明如今唯一的出路。

但是隆武會怎麼想?

離開長沙去廣州?

何騰蛟恐怕隆武不會這樣做的。

人與人不同,崇禎畢竟是正牌皇帝。即便是從北京到南京,依舊有大批人擁護,但是隆武的帝位並不穩固,隆武也知道這一點,故而他登基以來,每每以恢復江山社稷,振興大明基業爲題,天下人都視隆武爲有爲之君。

這個時候拋棄長沙城,已經城中忠於他的士卒,孤身逃到廣州,且不說大明江山是否有振作之色,單單是如此行跡,恐怕隆武的千辛萬苦經營的威信掃地,將來未必有多是實權了。

作爲一個政治人物,如果沒有權力,還不如一死。

他這個決斷,自認爲對得起大明江山社稷列祖列宗,但唯獨對不起隆武帝。

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並非一點慚愧都沒有的。

只是事實如此,不得不爲耳。

明軍大舉撤退,張應元倉促追擊,爲李過所伏擊,雙方騎兵大戰一場,卻是李過小勝了一場。

之所以如此,一來張應元沒有想到明軍會土人撤退。二來,卻是張應元的佈置之中,固然是一個妥當的局面,所謂進可攻,退可守,是一箇中庸的局面,也就是攻不猛,守也不堅。在追擊的時候,反應也有一點點慢。張應元僅僅抽調了少部分騎兵追擊,並沒有將手頭騎兵全部投入,畢竟張應元手中的騎兵被一次次抽調,但是六七千精騎,還是有的。

如果雙方決戰,張應元的騎兵未必不是李過所部的對手,只是事發突然,李過又早有準備,根本就是一場伏擊。張應元先鋒應付不了,也是清理之中。

不過,張應元立即重振旗鼓,再次追了上去。

這一次卻是集中了所有騎兵,連秦猛所部也不納入。一行數千人沿着大軍行動痕跡,追了過去。其中秦猛最爲着急,追得最急,一路追過來,卻不一見人影。

似乎數萬大軍一瞬間消失了一樣。

“將軍,你來看。”一個斥候似乎有所發現,立即將秦猛叫了過去。

秦猛過去一看,卻是一個臨時加固的碼頭。密密麻麻的碼頭就好像是木樁一樣,幾乎沿着贛江全都是。秦猛只看一眼,就知道這些臨時碼頭,根本不是原本就有的。

該因贛江之中,雖然通航,但是大多數都在渡口泊船。一般來說,船隻數量是與碼頭想適應的,很少需要臨時加固這麼多碼頭的,再加上這些木頭都是新的,甚至還沒有曬乾,看上去,在這樣潮溼的環境之中,根本堅持不了幾個月。一看就是臨時的。

秦猛暗道:“難道他們並沒有向西而去,反而逆流而上。順着贛江南下?”

這樣的場景,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縱然秦猛不相信,也不行了,明軍這麼多人馬,總不會一下子飛了嗎?只有眼前這樣的想法最有可能了。

“不過,何騰蛟爲什麼這麼做?”秦猛皺起了眉頭,細細推敲何騰蛟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不管怎麼想,也無法理解長沙城下戰事正急,何騰蛟不西進支援,反而南下。

他甩甩頭,不去多想,最少他的任務已經十拿九穩。他立即將這裡的消息傳遞到張應元哪裡。

張應元纔不管何騰蛟有什麼心思,張應元積蓄了一年的戰意,絕對不會因爲何騰蛟的臨陣撤退而放棄,張應元立即督促各部猛烈追擊,又向南京請一部水師。將洞庭湖中的水師也調集贛江之中,死死咬着何騰蛟的尾巴向吉安府而去。

這一場大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只是此刻,這裡已經與秦猛有關了。

秦猛看得分明,不管何騰蛟處於什麼意圖,臨陣退卻,已經將戰事的主動權拱手相讓,別的不說,在撤退的時候,軍心士氣都很成問題。撤退必然有人殿後,問題誰殿後,誰願意爲別人去死。

這還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

勝負之數,在何騰蛟撤退的時候已經確定了,唯一能確定的是大勝還是小勝。至於拖刀計,以明軍的素質,只會將詐敗弄城潰敗。弄巧成拙而已。

如此一來,秦猛就可以向張軒覆命了。 他就不在江西停留,而是立即向長沙而去,向張軒報信。

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二章 授田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四十章 瑣事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十三章 老營第二章 樊城二第一百三十章 誅逆子三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一章 樊城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五十章 雜務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
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二章 授田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四十章 瑣事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十三章 老營第二章 樊城二第一百三十章 誅逆子三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一章 樊城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五十章 雜務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