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

清軍入關以來,遇見最頑強的敵人就是李自成

但是李自成也不能讓清軍有一敗,打得最激烈的一片石之戰,也不過是清軍出戰之後,就敲定戰局了。

阿濟格從來沒有收到過如此惶恐的求援信。他第一感覺是下面的人怯戰,而不是敵人太厲害。

百戰百勝之下,不僅僅是八旗士卒,連阿濟格自己都養出一種必勝的驕氣。

他不願意硬衝敵陣,不是覺得衝不過去,而是覺得傷亡太大,得不償失而已。

特別是潼關城下一場硬仗,讓多鐸有些心疼。

所以阿濟格只是不捨死八旗子弟,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會打不過夏朝的兵。

而這一次,這個山頭之上派了數千人馬而已。

但他看來也足以穩如泰山,畢竟這個山頭並不是太高的,也就是山頭之上有一片平地,用來佈置炮兵陣地最好不過了。更大的作用也就沒有了。

派更多的人手,也擺不開。

也是同樣的原因,地勢限制人員投入。最多也有幾千人馬攻山而已,再多的就沒有了。

但是相同實力之下,夏軍怎麼可能打敗自己的八旗精銳。

“是浙軍,是浙軍。”這個來求援的信使大聲說道。

阿濟格一聽浙軍,心中微微一動,隨即大罵道:“放屁,浙軍早就死絕了。”

渾河血戰的時候,阿濟格已經十六歲了,他現在還記得當初父汗是如何大發雷霆,戰死九員將領,傷亡數千人。還將很多將領都降職了。

是遼左軍興以來少有的血戰,其中浙軍與川軍兩部,讓阿濟格記憶猶新,甚至每次少時從軍,父汗以每每以此戰教育子弟,不可輕敵。

所以對這兩支軍隊後來的情況,他也很清楚,知道川軍的土司兵幾乎打光了,而浙軍更是在戚金死後,後繼無人。此刻一下冒出來一支浙軍,他如何能相信。

“八王,小的以性命擔保,絕對是浙軍,如果不是請八王斬我之頭,只是山頭兄弟支撐不住了,還請八王速速救援。”一邊說,一邊磕頭。

不過片刻,就將頭皮磕破。

阿濟格說道:“好了,立即點起人馬,隨我出戰。”

“八王,此刻僅僅派一支人馬支援就行了,何撈八王親自出手?”黃澍連忙勸道。

黃澍獻出鐵模鑄炮法,雖然僅僅是做了實驗,還沒有大批量生產,但憑藉此功得到了阿濟格的重要。

平日阿濟格對黃澍還是畢竟尊重的,但是此刻阿濟格就好像是暴怒的獅子說道:“你不懂。”

他恍惚回到了十幾歲的時候,當時渾河血戰的時候,他就跟在努爾哈赤身邊。

見八旗子弟死傷慘重,很多將領都來勸父汗。說瀋陽城已經攻下了,就不必繼續進攻明軍了。但都被努爾哈赤斷然拒絕。

在父汗身邊只有他幾個兄弟的時候,父汗纔給他們說明原因,道:“明朝地大物博,人口繁盛。我國欲攻明朝,就必須如伐大木一樣,剪其枝葉,然後斷其根本。不爭取一時一地的得失。”

“但是有一種人,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一定要剷除的。”

“就是敢與我軍野戰的將軍。”

“明軍的將領多是怯懦之輩,但是也有一些英雄在,彼之英雄,我之仇酋。如果這些不能斬盡殺絕,他們回去之後,被明皇重視,今後我們面對的都是這樣的軍隊。”

“所以,怯懦之輩,如祖大壽之流,逃走一千次,一萬次,也不足爲懼,而如川軍,浙軍,一定要斬盡殺絕,一人不留。”

“你們聽清楚了嗎?”

“孩兒明白。”阿濟格與他們數名兄弟一起說道。

這個原則,也是後來清軍作戰的總原則,如果怯懦逃遁的將領,清軍不在乎,而是敢頑抗到底的將軍,一定要殺死,如滿桂,如趙率教,如盧象升。

而現在也是一樣。

八旗入關以來,打出的赫赫威名。也是一種武器。每一個士卒上陣之前,都聽說過,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但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一個腦袋,兩個胳膊,兩條腿而已,一刀都能捅死。

哪裡有什麼無敵的人。

但是這種百戰百勝也對敵人建立起心理優勢。

所以,蒙古騎兵敗了,附從的漢軍敗了,阿濟格也不在意,但是八旗絕對不能敗。

否則太影響軍心士氣了。

從歷史上李定國兩厥名王所造成的影響,就可以看得出來。

阿濟格決計不允許八旗敗陣的。

立即出兵。

只是這邊一動,曹營騎兵殺出。雙方在這裡無名小山之北方殺成一團。

一時間雙方會戰的中心嚴重便宜,居然轉移到了東側,而不是最容易通過的新集一線。

曹營精騎從來不弱。

之前所有大戰,不過是草草收場而已。並不是曹營騎兵戰力弱,而是張軒不想損失太多。

此刻張軒一副想要吃掉這數千八旗兵的架勢,自然也拼盡全力了。

羅岱所部與楊繩祖所部,與蒙古騎兵廝殺在一起。

說實在的,蒙古騎兵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了。騎射之道還是不錯,但是蒙古人因爲在馬上,所用的都是一些軟弓,射程不遠,力道也弱。

肉搏之上,還不如曹營的。

曹營精騎如今的戰力,比之一些明朝邊軍的騎兵只強不弱。

而邊軍騎兵就能打這蒙古騎兵打,而曹營騎兵自然也能壓得住蒙古騎兵。

不過片刻,阿濟格只好派出麾下八旗精銳。

一瞬間阿濟格後悔之極。

他後悔爲了突擊棗陽,將大隊人馬丟在襄陽城下,他雖然僅僅帶了幾萬騎兵,其中八旗本部人馬佔據了絕大多數。但是也讓他沒有炮灰所用。

只能用八旗子弟硬拼而已。

八旗騎兵一衝上來,楊繩祖與羅岱兩部立即承受到極大的壓力。

八旗精銳果然不是浪得虛名的。

他們根本不管不顧,與曹營來了一場對衝。

只見加起來四五萬騎兵,拉開距離,就好像是洪水直衝而下,無數匹馬踏在地面之上,震動傳到數裡之外,依然清晰可感。

雙方刀鋒一觸,就有無數人紛紛落馬,有曹營的人,也有八旗士卒。

凡是落馬之人,幾乎上都死定了。

即便不死於落馬,也死於萬馬奔騰之上。

張軒遠遠的看着,只見天地之間,東西兩面山峰之內,幾乎被戰馬與旗幟遮瞞了。

看不到其他人影。

似乎是場地的原因。騎兵衝鋒的距離被限制住了。很多騎兵衝勢不減,幾乎衝上山坡之後,再次衝了下來。

數十名將旗來回招展。

只是很快,張軒就看出勝負了。

落於下風的一方,就是大夏的旗幟。

張軒看戰場之上的情況,他不覺得曹營精騎比不上八旗精銳,而是大夏騎兵數量之上,落於下風。

張軒立即派兵挺進。

數萬士卒列陣,整整齊齊的陣型,好像是一堵堵牆壁一樣,按照五百人一個小方陣,三千人一個大方陣,一軍指揮數個方陣的格局,幾乎佈滿了地面。

在保持陣型的前提之下,大軍挺進的速度並不快。有一種其徐如林的感覺。緩慢而堅定的向北推進,一點一點的壓縮騎兵的活動空間,也同樣壓縮清軍救援無名小山峰的空間。

而曹營騎兵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得到步卒的幫助之後,一時間也緩過來一些勁,似乎站穩腳跟,一旦不敵就向步陣那邊靠攏,會得到步陣炮火的支援。

阿濟格看道這樣的局面,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暗道:“決戰。”

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十章 綠帽子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三章 搶飯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八章 局面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六十章 河南之屠二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四章 張青天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十五章 鐵模?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二章 餌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章 張青天第二章 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
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十章 綠帽子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三章 搶飯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八章 局面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六十章 河南之屠二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四章 張青天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十五章 鐵模?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二章 餌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章 張青天第二章 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