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

現在的情況,與之前完全顛倒過來了。

曹營進攻江南,勢如破竹,不僅僅是江南兵備鬆懈。也有兵力不夠用的原因,張軒自己知道,他在江南遇到的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官府的經制之軍,而是各地士紳的家兵。

朝廷在江南並不是沒有能戰之兵,但是太少了,各府大概都有一點,加起來未必比曹營大軍多,又分守天南地北,自然不是曹營東征軍的對手。

但是現在情況恰好相反。

鄭芝龍在舟山,即便是加上張名振,王之仁兩部,也不過三五萬之衆,縱然再加上崇明沈廷揚,也不超過六萬,而且良莠不齊。如果打一場陸上決戰,一兩萬曹營精銳,就能大破之。

而曹營在江南,有羅玉龍,王龍,張軒,楊繩祖,羅岱等部,幾乎上曹營一半的主力,都在江南。但是江南也很大啊。

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嘉興府,杭州府,嚴州府,再加身上張軒所站的五府,縱然曹營東征軍進入江南之後,又擴軍,現在人馬張軒估計在一十二三萬之間的。

但是即便這樣,這些府縣除卻少數,幾乎,都是臨海,臨江。面對漫長的河岸,海岸線,十一二萬人,根本不夠。

更不要說裡面有內應串聯。

纔出現現在的局面。張軒估計除非曹營在江南的人馬,多出一倍來,才能沿着海岸線佈防,抵擋住官軍水師的襲擾。

但是多出一倍人馬,說起來輕鬆,但是那都是錢。而且大軍陷在江南,拿什麼西進左良玉?

“其實,官軍如此行事,對我們來說未必沒有好處?”張素說道。

“好處?”張軒說道:“什麼好處?”

此刻一行人已經到了府衙之前。

張素說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大人,裡面再說吧。”

“好。”張軒說道。

一行人進入府衙落座之後,張素說道:“屬下所說的好處,就是江南民心。”

“江南民心?”張軒說道。一時間他心頭一亮,好像想到了,但是卻總結不出來。

張素說道:“江南之所以易定難平,最大的原因,是民心不在我,而官軍封鎖沿海,大勢襲擾,我們固然疲於奔命,但是受損最大的,卻不是我們,而是百姓。我已經發現,之前江南百姓,視我們如賊。但是官兵襲擾沿海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百姓,來給我們報信了。”

“好。”張軒拍案而起,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他暗道:“我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

江南與其他地方不一樣,江南百姓這數年來,雖然也有天災人禍,不少地方,也有民變法發生,但是總體以來,還是能過得去的。

中國百姓是最安分的,也是最不安分的。

最安分的,你只要能讓他們過的下去,是決計不會鬧事的,所以江南百姓民心向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而北地很多百姓,都活不下去,闖營所過,自然是喜迎闖王。

而官軍的軍紀,從來是不堪的,鄭芝龍之前在海上爲賊。

軍紀也好不到哪裡去,此刻都敗退海上了,軍紀只能更壞,而不是更好,畢竟之前,還能以朝廷壓制士卒,但現在縱然一小兵,也絕對朝廷不行了,想要帶兵,必須要從其他方面彌補。

最好的彌補,就是錢財。

但是錢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自然是從百姓哪裡來。

張軒一想到這裡,頓時不覺得眼前的事情,有什麼困難的了。雖然有些不厚道,但是他恨不得官軍做得更過分一些,好讓江南百姓都歸心於吳王。

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有些迂腐,但是很多時候,都是有用的。

“二哥,你說我們該怎麼辦?”張軒說道:“才能將民心拉過來。”

張素說道:“我到有一個主要,當初大人在汝寧的時候,不是編戶丈量授田?如今並不如在廢除沿海衛所,將衛所的土地收爲國有,授田於沿海百姓,如此一來,沿海百姓自然會爲大人所用,不費一金,千里海防都有警了。”

張軒一聽,心中有底了,說道:“好,就這麼辦了。”

爲了海防之事,朱元璋在海岸佈置不知道多少衛所,這些衛所都下轄良田,只是時代久遠,都被將領侵佔殆盡了,這賬冊之上,更是一踏糊塗。說不清誰是誰的。

但是張軒硬要指認這些土地,是衛所的地,是朝廷的地,現在沒收爲新朝所用,也能說得過去。

這個計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重整衛所計劃。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動而已。

“大人,此事有一隱患。”張素說道:“江南百姓人心如何,大人也是知道的。如果我們將兵甲授予沿海百姓,恐怕將來這些人不穩。”

“不穩。”張軒大笑,說道:“我覺得,一個政權不應該害怕百姓,只要我們秉承當初起兵初衷,百姓又怎麼會投前明,而不投我們?”

“我們起兵的初衷是什麼?”張軒問道。

張素沒有說話,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初衷,不過是不得不行而已。

曹宗瑜也沒有說話,他初衷是報仇,而此刻不過,是一報張軒之恩義,二也爲自己打拼出一個前程來。

“活下去。”楊繩祖說道:“活下去。”

楊繩祖就是河南大飢加入曹營的,他聲音之中帶着幾分顫抖,似乎想起當初永遠不想想起來的事情。

“不錯,曹王起兵,本爲百姓。爲了讓百姓活下去。”張軒本想,說歷史書上那一句“闖王起兵,本爲百姓。”只是話到嘴邊,改了口,他繼續說道:“只要我們堅信,一定比前朝做得好,爲什麼要擔心,百姓不從我。所以,這一件事情,就這樣定了。”

這種自信,張軒從來是有的。

如果一個現代人沒有做得比古人好的信心,簡直是白穿越一場。

“我等明白。”張素聽張軒話,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那一種他都不明白的何來的信心,頓時越發不明白張軒到底是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

不過,這個計劃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比較難了,不過,江南文風鼎盛,自然少不了,張軒在江南大才沒有收攏多少,但是那些落魄書生卻有不少,但也足夠了。

做這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別的,就是殺人。

不將這些衛所官全殺了,哪裡有田?

當然了也未必要全殺,但是總要先殺一批,用來殺雞儆猴。

張軒與張素一行人商量了不少,只是張軒千里奔波有些疲憊了,一行人也紛紛告退了。

張軒洗漱一下,躺在牀上,一直睡不覺,今日之事,給他一個極大的刺激。

“軍事問題,可以政治解決。”張軒心中暗道:“政治問題也可以軍事解決。我今日纔算是體會到這一點。而這個政策能不能擴展開來。”

明代衛所之不能戰,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很多衛所都已經退化成縣城了。如果將這些衛所的土地,全部收尾國有再重新分配的話,豈不是一場小規模的土改。

而且衛所將領,雖然不能戰,但是受大明數百年恩澤,其中忠心之輩從來不少。清理其中明朝死忠,授田之後,豈不是本朝的基本盤了。

張軒依稀記着後湖黃冊之中,衛所土地耕地面積,在四百萬畝左右。

張軒一想起這個,只覺得疲憊不見了,睡不着覺了,立即起身點燈,拿起毛筆寫道:“廢衛所授田策。”

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五章 取士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十三章 老營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二章 樊城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一章 家事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章 取士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四十章 瑣事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章 汝寧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
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五章 取士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十三章 老營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二章 樊城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一章 家事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章 取士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四十章 瑣事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章 汝寧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