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

正如張軒所料。

多鐸對峴山之上的變化,現在還是一頭霧水。

昨日詢問的時候,孔有德還一口咬定,固若金湯。多鐸才制定了今日一戰的計劃。只是如今,多鐸在戰場之上的優勢,不足以抵消清軍丟掉峴山的損失。

丟掉峴山最大的損失,不是別的,而是將一支重炮部隊丟給夏軍。

襄陽城在前,沒有重炮想要攻城,根本就是想都不要想了。特別是在夏軍的火炮數量也不少的情況之下。這個時候,再繼續死磕襄陽城下,有機會嗎?

更不要說,多鐸看得出來,峴山失陷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對手手中,夏軍士卒幾乎肉眼可見的高漲起來。

當然,多鐸知道這時候暴漲的士卒,不過是一把虛火而已。但是多鐸也知道,不管是虛火,還是實火,一時間又能堅持下去,卻是事實。再打下去,勝與不勝,多鐸不知道,但是付出的代價卻要更多才是。

多鐸最後決定,撤軍。

多鐸與阿濟格兩部人馬,幾乎將滿清本部人馬的三分之二都帶過來了。北方各地的降軍,已經鎮守北京的八旗兵,雖然也有不少,但是畢竟信不過,阿濟格手中已經摺損了不少八旗子弟了。

實在不能損失太多了。

“撤軍。”多鐸傳令下去,一時間他內心中生出一退卻之意。

襄陽,他不想再打下去了。數日之內,與夏軍反覆爭奪峴山,還是阿濟格與夏軍的大洪山之戰,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夏軍或許在戰力上弱於清軍,但也絕非易與之輩。

而且清軍征戰在外,也有年餘了,已經是疲憊之師了。清軍的戰鬥力比起剛剛入關的時候,其實是有些下滑的。

撤軍的時候,多鐸所部撤軍還是比較容易的,比較多鐸本部人馬,由於八旗士卒加入,在戰場之上佔據優勢,幾乎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楊承祖擋不住。也攔不了。

只能目送他們撤走。

但是圖賴那邊就不好辦了。

雙方就已經糾纏在一起了,不是想退就能退的,圖賴接到命令之後,只能一點點將各部人馬彙集起來,將戰場向北移動,到了平地之上,再在清軍其他各部護送之下,撤下來。

這其中的困難也想而知了。

爲了撤下去,更多士卒,圖賴難免在後面斷後,帶着親兵走在最後面。只是他不知道,他被馬寶盯上了。

馬寶對缺席圍攻峴山之戰,心中很是忐忑。

雖然張軒對他放寬了標準,畢竟他的繞道最遠,時間上來不及。但是沒有辦成,就是沒有辦成,馬寶一邊擔心自己在張軒心中的態度,另一邊可惜,一好端端一樁大功勞,就這樣從他手中跑了。

自然是拼命想立下些功勞。好將功贖罪。

圖賴在戰場之上,是如此顯眼,馬寶想看不見都做不到。他沒有急着動手,而是將自己隱藏起來,暗暗的將弓拉滿,長箭對準了圖賴,卻因爲圖賴一直在衝殺,反而瞄不準。

馬寶忽然見圖賴似乎在大聲說着什麼。那時候他上身沒有動。馬寶眼睛一亮,暗道:“好機會。”

手一鬆,長箭應弦而出。

馬寶九邊出身,從小練就的弓馬之道。不敢說百發百中,但是準頭還是有的,特別是他準備了這麼長的時間,豈有不中之理。這一箭就是奔要圖賴老命而去。

圖賴在戰場之上,廝殺多年,感覺敏銳之極。他雖然沒有看見馬寶射箭,也沒有聽到弓弦響,但是在馬寶射出長箭的同時,圖賴下意思的一仰頭,這一仰頭頓時救了圖賴的小命。

因爲圖賴仰頭動作,讓張軒沒有射中圖賴的心臟。但是依舊射中圖賴的軀幹,圖賴整個人被掀翻在地,頓時被圖賴的包衣搶了出去,送往後面,圖賴包衣的舉動,不能說不對,畢竟包衣的生死與主子的生死是連在一起的。他們如果放任圖賴死在這裡,回去之後,恐怕一個都活不了。

他們爲了保住自己的小命,自然要拼命保護主子爺行動。

但是他們這樣的舉動,立即引起連鎖反應,大隊士卒開始潰敗了。要不是多鐸派來另一支軍隊來接應,說不定圖賴所部,就會大崩潰。

只是圖賴的傷勢,恐怕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此刻張軒駐守在峴山之上,已經決定駐守峴山,安排好各路人馬,從今之後,不再出城求戰,只守不攻。

張軒知道,這一系列戰事打下來,夏軍談不上精疲力盡,但也消耗太大了,是時候好好休整一段時間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反正現在清軍損失了孔有德所部,恐怕一會兒,是沒有籌集那麼多大炮的。

這就給夏軍喘息之機。

隨即張軒又在峴山之上轉了一圈。

張軒決定在峴山之上射堡。準備依山而建。如果古代樓臺一樣,分三層,層層分配火力,再做好配套設施,張軒準備今後,在峴山之上駐守萬人。今後峴山與襄陽互相支撐。

張軒隨即又看到一行字,在石壁上刻出來。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二城。越三年元月正日,銘於峴,其銘曰:壯哉峴,脊南北。翳墉壑,幾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張軒默默一算,暗道:“淳祐是宋理宗年號,這位李制置使所言這一戰,我一時間也記不清楚,回頭查查。只是,千百年後,今日之戰,估計在後人眼中,也不過是過往雲煙。”

張軒卻不甘心如此。想了想對鄭廉說道:“收集各部陣亡名單,記得提醒我,等清軍退了之後,讓羊公祠挪挪地方,在哪裡爲白將軍立廟,所有陣亡的士卒作爲配祭。”

“是。”鄭廉猶豫了一下,說道。

似乎在他感覺,人家羊公祠在這裡帶着好好的。這樣做似乎有些不大好。

不過,張軒似乎不在乎,這位羊公於襄陽恩澤再深,這麼多年,也都淡去了,再者今後峴山恐怕在南北一統之前,都是軍事要地,羊公祠在此,難免毀於戰火,挪個地方也不錯。

張軒安排這切之後,又瞭解了一些各部的情況,發現情況還好。最少局面比張軒最初估計的好很多,精神頭一鬆,頓時覺得疲憊涌上心頭,只是吩咐鄭廉有什麼叫自己,就找了一個角落之中,和衣躺下,將身後的披風蓋在身上。

不過片刻就鼾聲大做。

此刻的張軒,早已不是當初濁世佳公子的模樣,數日沒有打理形象,張軒下巴之上,一根根鬍鬚伸了出來,並不是很長,但是根根如鐵,只是張軒似乎不是絡腮鬍子。只是在嘴角有些胡茬子。

而眼睛都熬夜熬的有一些浮腫,眼袋顯眼之極。

此刻的張軒,退卻了少年之感,反而讓人看出去年紀了,看上去三十歲也可,四十歲也行。滿身洋溢的都是男子漢的氣息。與當年黃陵城下的張軒,幾乎判如兩人。

鼾聲如雷,遠遠的傳到屋外面。張軒尋常睡覺從不打鼾,而今天卻是累慘了。需要好好睡上一覺才能恢復過來。

就在張軒睡得正香甜的時候,多鐸此刻卻在嘗着夜不能寐的滋味。

孔有德是遼東老人,孔有德之死,對多鐸震撼非常,可以說孔有德是清軍入關以來,陣亡最高級別的將領。讓多鐸不得不重新估計夏軍的實力。而孔有德之死對多鐸僅僅是震撼的話,而圖賴受傷對多鐸來說,就有些傷感了。

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三章 岳陽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章 拷餉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四章 岳陽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三十二章 餌第五十六章 病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八章 局面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七章 政爭
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三章 岳陽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章 拷餉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四章 岳陽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三十二章 餌第五十六章 病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八章 局面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七章 政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