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

正如張軒所料。

多鐸對峴山之上的變化,現在還是一頭霧水。

昨日詢問的時候,孔有德還一口咬定,固若金湯。多鐸才制定了今日一戰的計劃。只是如今,多鐸在戰場之上的優勢,不足以抵消清軍丟掉峴山的損失。

丟掉峴山最大的損失,不是別的,而是將一支重炮部隊丟給夏軍。

襄陽城在前,沒有重炮想要攻城,根本就是想都不要想了。特別是在夏軍的火炮數量也不少的情況之下。這個時候,再繼續死磕襄陽城下,有機會嗎?

更不要說,多鐸看得出來,峴山失陷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對手手中,夏軍士卒幾乎肉眼可見的高漲起來。

當然,多鐸知道這時候暴漲的士卒,不過是一把虛火而已。但是多鐸也知道,不管是虛火,還是實火,一時間又能堅持下去,卻是事實。再打下去,勝與不勝,多鐸不知道,但是付出的代價卻要更多才是。

多鐸最後決定,撤軍。

多鐸與阿濟格兩部人馬,幾乎將滿清本部人馬的三分之二都帶過來了。北方各地的降軍,已經鎮守北京的八旗兵,雖然也有不少,但是畢竟信不過,阿濟格手中已經摺損了不少八旗子弟了。

實在不能損失太多了。

“撤軍。”多鐸傳令下去,一時間他內心中生出一退卻之意。

襄陽,他不想再打下去了。數日之內,與夏軍反覆爭奪峴山,還是阿濟格與夏軍的大洪山之戰,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夏軍或許在戰力上弱於清軍,但也絕非易與之輩。

而且清軍征戰在外,也有年餘了,已經是疲憊之師了。清軍的戰鬥力比起剛剛入關的時候,其實是有些下滑的。

撤軍的時候,多鐸所部撤軍還是比較容易的,比較多鐸本部人馬,由於八旗士卒加入,在戰場之上佔據優勢,幾乎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楊承祖擋不住。也攔不了。

只能目送他們撤走。

但是圖賴那邊就不好辦了。

雙方就已經糾纏在一起了,不是想退就能退的,圖賴接到命令之後,只能一點點將各部人馬彙集起來,將戰場向北移動,到了平地之上,再在清軍其他各部護送之下,撤下來。

這其中的困難也想而知了。

爲了撤下去,更多士卒,圖賴難免在後面斷後,帶着親兵走在最後面。只是他不知道,他被馬寶盯上了。

馬寶對缺席圍攻峴山之戰,心中很是忐忑。

雖然張軒對他放寬了標準,畢竟他的繞道最遠,時間上來不及。但是沒有辦成,就是沒有辦成,馬寶一邊擔心自己在張軒心中的態度,另一邊可惜,一好端端一樁大功勞,就這樣從他手中跑了。

自然是拼命想立下些功勞。好將功贖罪。

圖賴在戰場之上,是如此顯眼,馬寶想看不見都做不到。他沒有急着動手,而是將自己隱藏起來,暗暗的將弓拉滿,長箭對準了圖賴,卻因爲圖賴一直在衝殺,反而瞄不準。

馬寶忽然見圖賴似乎在大聲說着什麼。那時候他上身沒有動。馬寶眼睛一亮,暗道:“好機會。”

手一鬆,長箭應弦而出。

馬寶九邊出身,從小練就的弓馬之道。不敢說百發百中,但是準頭還是有的,特別是他準備了這麼長的時間,豈有不中之理。這一箭就是奔要圖賴老命而去。

圖賴在戰場之上,廝殺多年,感覺敏銳之極。他雖然沒有看見馬寶射箭,也沒有聽到弓弦響,但是在馬寶射出長箭的同時,圖賴下意思的一仰頭,這一仰頭頓時救了圖賴的小命。

因爲圖賴仰頭動作,讓張軒沒有射中圖賴的心臟。但是依舊射中圖賴的軀幹,圖賴整個人被掀翻在地,頓時被圖賴的包衣搶了出去,送往後面,圖賴包衣的舉動,不能說不對,畢竟包衣的生死與主子的生死是連在一起的。他們如果放任圖賴死在這裡,回去之後,恐怕一個都活不了。

他們爲了保住自己的小命,自然要拼命保護主子爺行動。

但是他們這樣的舉動,立即引起連鎖反應,大隊士卒開始潰敗了。要不是多鐸派來另一支軍隊來接應,說不定圖賴所部,就會大崩潰。

只是圖賴的傷勢,恐怕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此刻張軒駐守在峴山之上,已經決定駐守峴山,安排好各路人馬,從今之後,不再出城求戰,只守不攻。

張軒知道,這一系列戰事打下來,夏軍談不上精疲力盡,但也消耗太大了,是時候好好休整一段時間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反正現在清軍損失了孔有德所部,恐怕一會兒,是沒有籌集那麼多大炮的。

這就給夏軍喘息之機。

隨即張軒又在峴山之上轉了一圈。

張軒決定在峴山之上射堡。準備依山而建。如果古代樓臺一樣,分三層,層層分配火力,再做好配套設施,張軒準備今後,在峴山之上駐守萬人。今後峴山與襄陽互相支撐。

張軒隨即又看到一行字,在石壁上刻出來。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二城。越三年元月正日,銘於峴,其銘曰:壯哉峴,脊南北。翳墉壑,幾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張軒默默一算,暗道:“淳祐是宋理宗年號,這位李制置使所言這一戰,我一時間也記不清楚,回頭查查。只是,千百年後,今日之戰,估計在後人眼中,也不過是過往雲煙。”

張軒卻不甘心如此。想了想對鄭廉說道:“收集各部陣亡名單,記得提醒我,等清軍退了之後,讓羊公祠挪挪地方,在哪裡爲白將軍立廟,所有陣亡的士卒作爲配祭。”

“是。”鄭廉猶豫了一下,說道。

似乎在他感覺,人家羊公祠在這裡帶着好好的。這樣做似乎有些不大好。

不過,張軒似乎不在乎,這位羊公於襄陽恩澤再深,這麼多年,也都淡去了,再者今後峴山恐怕在南北一統之前,都是軍事要地,羊公祠在此,難免毀於戰火,挪個地方也不錯。

張軒安排這切之後,又瞭解了一些各部的情況,發現情況還好。最少局面比張軒最初估計的好很多,精神頭一鬆,頓時覺得疲憊涌上心頭,只是吩咐鄭廉有什麼叫自己,就找了一個角落之中,和衣躺下,將身後的披風蓋在身上。

不過片刻就鼾聲大做。

此刻的張軒,早已不是當初濁世佳公子的模樣,數日沒有打理形象,張軒下巴之上,一根根鬍鬚伸了出來,並不是很長,但是根根如鐵,只是張軒似乎不是絡腮鬍子。只是在嘴角有些胡茬子。

而眼睛都熬夜熬的有一些浮腫,眼袋顯眼之極。

此刻的張軒,退卻了少年之感,反而讓人看出去年紀了,看上去三十歲也可,四十歲也行。滿身洋溢的都是男子漢的氣息。與當年黃陵城下的張軒,幾乎判如兩人。

鼾聲如雷,遠遠的傳到屋外面。張軒尋常睡覺從不打鼾,而今天卻是累慘了。需要好好睡上一覺才能恢復過來。

就在張軒睡得正香甜的時候,多鐸此刻卻在嘗着夜不能寐的滋味。

孔有德是遼東老人,孔有德之死,對多鐸震撼非常,可以說孔有德是清軍入關以來,陣亡最高級別的將領。讓多鐸不得不重新估計夏軍的實力。而孔有德之死對多鐸僅僅是震撼的話,而圖賴受傷對多鐸來說,就有些傷感了。

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六章 蕭縣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十章 收兵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一章 家事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八章 拷餉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十五章 夜宿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
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六章 蕭縣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十章 收兵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一章 家事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八章 拷餉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十五章 夜宿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