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

南明與大夏實際控制線,其實很亂,具體的控制線,即便上沒有。南昌以南,岳陽以北,這只是泛泛而談,具體到某一縣,就要看雙方的刀兵說話了。

而有一些縣城,南明駐軍並不多,多是本地士紳的團練,實力根本不行,不過大夏之前專注於北方,不想與南明另起戰火,也就沒有怎麼管。襄陽一戰,大夏調動了三十多萬大軍,轉運的民夫甚至還多於此數。

湖廣被消耗一空,現在還沒有緩過勁來。

所以沒有南征的意思。

雙方邊境線交錯混亂,但是有一種相安無事的味道。

從鄖陽南下,一路都是大山。但是對高一功來說,並不是多困難的。畢竟高一功也不是嬌生慣養的。跟着李自成打仗什麼樣的道路沒有走過,這一路大山,反而給他們很好的掩飾。

但是有一點卻是無法迴避的。

那就是長江。

滔滔長江從三峽以下,就豁然開朗。橫隔天地之間,堪爲天險。在後世萬噸巨輪都能航行到這個位置,可不是漢水可比的。這麼寬的河道,再加上大夏有一支不弱的水師。

周輔臣的水師一支在急速擴充之中。

雖然比起鄭家的水師,遠遠不能比。但是用來攔截高一功所部,卻是搓搓有餘。

不渡過長江,所有想法都是虛妄。即便大軍來到長江北岸,很可能被堵在北岸,然後被大軍圍堵住,下場可想而知。

文安之聽了微微一笑說道:”此事還請高將軍放心。”

高一功聽了,暗道:“莫不是朝廷的水師會相助我們嗎?”

長江以南,水網密佈,水師的地位極大的提高。故此高一功自然想是南明小朝廷的水師會進入長江,畢竟岳陽還在南明的手中,也就是說,南明並非對長江水域一點干涉能力都沒有。

文安之說道:“老夫乃是夷陵人,在夷陵還是能說得上話的。”

在大明這個時代,地方名流對地方的影響力相當大,東南勢家振臂一呼,就能打死皇帝派出來的太監,而文家在夷陵雖然如東南勢家。但是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

大夏根基畢竟還淺,或許在東南一帶已經扶植一些,支撐大夏的地方人士,但是在湖廣一帶,在士大夫眼中的正朔已經是大明,服從大夏,不過是局勢所迫不得已耳。

有了文安之這個關鍵人物,打下夷陵,也就容易多了。

只要夠快,從夷陵渡江南下,也不過是一兩日功夫。

最大的疑難解決了。高一功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立即答應下來,隨即大軍緩緩拔營,向西而去。此處有周輔臣的水師遊曳,是決計不能渡過漢水的,但是漢水越往西,水道越狹窄,吃水越淺,很多大船都不能上來。

很抱歉,周輔臣的主力戰船都是適應在長江之上的船隻,能到鄖陽已經很吃力了。必須在漢水最中間航行,稍稍偏離航道,就有擱淺的危險。更並不可能繼續逆流而上了。

故此高一功所部只需西行一段時間,就能安全的渡過漢水。

再加上鄖陽羣山之中,闖王的名頭還是夠用的,多的幫助不好說,找幾個嚮導,還是輕而易舉的。

賀虎頭萬萬沒有想到,他剛剛到了這裡,高一功就不發一矢離開了。

縱然賀虎頭心中多麼希望追擊,但是他也知道,他手中實力不足,再加上山中形式複雜,說不定高一功就給他下套,畢竟高一功的名頭也不是白給的。

他只能按捺住追擊的心思,派出一些斥候遠遠的追着,報告高一功的行蹤。這樣的跟蹤不需要跟多緊,畢竟在山中,可以供數萬大軍行進的道路,並不是很多,而大軍行進留下的痕跡,也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隨即,賀虎頭將這裡的情況,報給襄陽。

高鬥樞接到消息的時候,卻是在碼頭,他只是輕輕一掃,卻見上面寫着:“高一功所部,已經南下,目的是否是川中,卻不能確定。”他看過之後,隨即將這一封書信放了袖中。

雖然他對沒有留下李過一部,有些失望。但是他最基本的目的卻是達到了。

此刻他來碼頭送袁宗第就可以見一斑。

高鬥樞過來送的人,不僅僅是袁宗第一人,還有闖營殘部之中大多數軍官,這些人都是跟追李自成的老底子,他們才支撐起闖營的數萬大軍,沒有了這些軍官,闖營殘部也就不存在了。

沒錯,這就是高鬥樞的目的。

高鬥樞先是說服了袁宗第,隨即又對闖營殘部發難,將各部團團包圍起來,以牽涉李過叛亂爲由,要徹查各營上下。袁宗第雖然去見了高鬥樞一次,但並沒有阻擋高鬥樞。

闖營縱然落魄到如此地步,還有一些傲氣的,有些人聚兵對抗,隨即被高鬥樞斬盡殺絕。而後高鬥樞將闖營各部中堅軍官全部聚集在一起,大概三四百人,讓他護衛袁宗第去西京。

而這些骨幹力量一離開,剩下的各部人馬,豈不是就在高鬥樞的指掌之中。

這纔是高鬥樞的目的所在。

一場李過叛亂,將闖營殘部這個名詞,從大夏之中消除掉。李自成之死,所引發的種種影響,也到此爲止了。

高鬥樞憑空得了數萬有經驗的士卒,這些士卒高鬥樞自然要分配給大夏各級將領。這些將領楊承祖一系的,由羅玉龍安排來的人,甚至有張軒的人,自然是賀虎頭了。還有高鬥樞自己的人馬,如王光恩兄弟。

但是都是可以信任的軍隊,至少不會出現陣前倒戈之事。

而且這一次高鬥樞的手腕也展露無疑,襄陽一鎮中上下皆驚,再也不將這個小老頭當一回事了。

故此,對高鬥樞來說,目的已經達到了。至於李過授不授首,並不是多重要的。他雖然在鄖陽時間不短,但也不得不承認,鄖陽這窮地方,即便是遭了兵亂,也沒有什麼好搶。

總比襄陽有變要好的多。

高鬥樞對袁宗第說道:“袁大人,西京傳來消息,陛下回鸞,鄭國公擔任西京留守,總督湖廣,江西軍務。將軍此去,正好與陛下一去下江南,江南風光,我是很久沒有看過了。想來大人休養一段時間,定能被陛下看中,到時候平步青雲,說不得我還要靠大人照顧。”

袁宗第說道:“借大人吉言了。”

不過,袁宗第也知道,高鬥樞所言也不是假的。

高鬥樞爲袁宗第細細分析過,羅玉龍登基以來,第一個大政策就是組建樞密院,很明顯的收攏兵權的行爲。而袁宗第此時第一個響應,別的不說,定然是簡在帝心,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只需在中樞就任數年,再次出來,就洗去了闖營殘部的名頭,而是陛下的嫡系人馬了。其中好處自然不用說了。

這纔有袁宗第的配合,沒有袁宗第的配合,高鬥樞想平平安安將這一件事情給辦下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袁宗第在高鬥樞面前,總有一種被賣了,還要幫忙數錢的感覺。不願意與高鬥樞多做接觸。匆匆離去。

高鬥樞目送袁宗第離開之後,纔將這封軍情再次拿了出來,高一功南下,有可能進入蜀中投奔張獻忠,但也有可能從鄖陽殺向湖廣。只是這些事情出了襄陽鎮的管轄範圍了。

他匆匆寫了一封奏疏,讓人用快船飛報武昌,這些事情需要武昌來處置了。不管這個時候羅玉龍有沒有離開西京。

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十章 凌濛初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九章 初戰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三十一章 鐵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章 伏擊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三章 奪麥第九章 攻城三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
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十章 凌濛初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九章 初戰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三十一章 鐵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章 伏擊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三章 奪麥第九章 攻城三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