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等待消息

儘管竇建德已經投降,但這件事依然處於絕密狀態,除了楊元慶和極少數大將外,隋軍上下無人知道竇建德已經投降。

時間已經到了元月二十日,從正月初十後隋朝便開始秘密調兵,從飛狐陘、井陘、河內郡調集四萬精銳大軍趕赴河間郡,這是隋軍最精銳的軍隊,包括三萬騎兵和一萬步兵。

但楊元慶本人卻在幽州城內,他還在耐心等待羅士信的消息,應該說竇建德是他這次行動的關鍵一環。

如果竇建德最終投降,那麼將解除隋軍的後顧之憂,又可以利用竇建德的軍隊剿滅劉黑闥,可謂一舉兩得。

但讓楊元慶有點遺憾的是,各地徵兵沒有能按計劃完成,他原本計劃募集十五萬大軍,但到上元節爲止,也只徵到了十萬人出頭,還有五萬的缺口。

楊元慶也知道,現在正是春耕最忙碌之時,此時招兵並不是最佳時節,他也不想去責怪募兵不力的太守縣令們。

但事實卻擺在這裡,他需要十萬新兵鎮守河東各郡,需要五萬新兵鎮守河北各郡。

正是這五萬軍隊的缺口,迫使他不得不改變計劃,將四月剿滅竇建德的計劃提前,改爲提前招降竇建德,現在楊元慶在耐心地等待着羅士信接受竇建德軍隊的消息。

只有這個消息定下來,他才能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楊元慶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心中也有些煩躁起來,按照時間推斷,應該就是今天傳來消息,現在已是下午時分,怎麼還沒有消息傳來?難道又發生了什麼變故不成。

這時,門口傳來長子楊寧的聲音“父親!”

楊寧是前天才抵達幽州,按照楊元慶的想法。他希望兒子能參與到這次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爭中去,當然,兒子年紀還小,無法上馬征戰。但至少他可以作爲一個旁觀者,來親眼目睹統一之戰,這對兒子的成長,將有極大益處。

楊元慶笑着走上前“怎麼,功課做完了嗎?”

“回稟父親,功課已經完成。孩兒想出城去走一走。”楊寧恭敬回答父親的話,他眼睛充滿了渴望,希望父親能答應。

楊元慶看了看後面的十幾名親兵,他心中也正煩悶,不如他也出城走一走。

“好吧!爹爹和你一起出去走走。”

楊寧其實是一個人出去走走,總在父親身邊,他覺得壓力很大,不料父親也要跟去。他心中有些失望,但又不敢不從,只得低下頭小聲道:“孩兒願意和父親一起出去。”

楊元慶聽出兒子有點言不由衷。便拍拍兒子肩膀笑道:“不要把爹爹想得那麼可怕,爹爹也很喜歡春天。”

他把手伸給兒子,微笑看着他,楊寧咬了一下嘴脣,牽住了父親的手。

“走吧!跟爹爹感受一下春天去。”

楊元慶牽着兒子的手,快步向院子外走去。

。。。。。。。。

今年的新年比較晚,才正月初十便是驚蟄了,驚蟄過後,萬物甦醒,從南至北逐漸都進入了春耕時節。

涿郡也不例外。過了十五後,農民們紛紛下田,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涿郡地理位置比較偏北,沒有水稻,主要是小麥和粟米爲主。春天種植小麥,夏收後再種一季粟米或者豆米。

城外的風依然是從北方吹來,但寒冷中卻帶了一絲暖意,可以感受到春的氣息,柳樹已經生出了嫩芽,一片片蕭瑟了整個冬天的樹林,也抹上了一層淡淡的綠意,能感受樹林中傳來的盎然生機。

楊元慶帶着兒子楊寧在數百親兵的護衛下騎馬出了南門,南門外便是一望無際的麥田,田地到處可見耕作忙碌的農民,大多用馬匹和耕牛鬆土耕地,播撒麥種。

楊寧騎在一匹小馬上,熟練地駕馭着馬匹,跟隨在父親身旁“父親,我們什麼時候出發去南方?”

“是誰告訴你,我們要去南方?”楊元慶淡淡問道。

他回頭冷冷瞥一眼親兵,親兵們頓時嚇得臉色慘白,去南方是絕對機密,不準對任何泄露,他們卻忍不住告訴了世子。

楊寧也發現了親兵的害怕,便好奇地問:“父親,去南方難道是機密嗎?”

楊元慶點了點頭“這確實是重大機密,希望你不要告訴任何人。”

“孩兒明白,絕不會說出去。”

楊元慶臉上又露出了一絲笑容“我們過幾天就出發。”

這時,楊元慶看到了遠處田野裡有一大羣人,爲首之人似乎是新人太守鄧皓,楊元慶便對衆人笑道:“我們去看看。”

他調轉馬頭向田間小道奔去,衆人護衛楊寧,跟着他轉道前往田頭。

鄧皓原是羅藝手下的營州總管,楊元慶驅逐羅藝後,他便投降了隋軍,被任命爲涿郡長史,跟隨太守溫彥博推行均田制頗爲得力,溫彥博高升,他便出任涿郡太守。

民以食爲天,所以自古以來,農業都是各級官員最爲關注的大事,只有農業穩定,才能穩定糧價,才能保證稅賦上繳,只有籠絡住民心,加上稅賦上繳及時,才能被朝廷青睞,獲得進一步的升遷。

所以地方官員都極爲重視農業,春耕秋收,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鄧皓也不例外,尤其楚王在幽州,他更要表現得積極一點。

鄧皓正在田頭和百餘名農民聊春耕的難處,這時,他身邊一名隨從急聲道:“使君,楚王殿下來了。”

鄧皓一扭頭,果然看見一隊騎兵從田埂過來,爲首之人正是楚王楊元慶,嚇得他連忙起身迎了過去。

“卑職參見殿下!”

楊元慶翻身下馬笑道:“鄧太守正在勸農嗎?”

鄧皓撓撓頭,有些難爲情地道:“哪裡需要我勸,冬天下了三場大雪,旱情緩解,一開春,鄉親們都瘋了一樣,拼命耕田,大家都說,今年一定是好收成。”

“是啊!久旱逢雪,大夥兒這股勁早憋足了。”

楊元慶看見田邊有塊界牌,便笑問道:“這塊地是誰的?”

“回稟殿下,這塊地是小老兒的。”

一名五十餘歲老者上前跪道:“小民田二,叩見楚王殿下。”

這時,周圍的百餘農民都圍了上來,楊元慶擺擺手笑道:“大家都坐下吧!”

幾名親兵拿一張席子上前,楊元慶卻命把席子拿開,直接席地坐下,對衆人道:“我帶兵在外打仗,都是隨地而坐,早已習慣了。”

楊寧猶豫一下,正要靠着父親坐下,楊元慶卻對他道:“這些耕田者都是我們衣食父母,你可向他們行一禮,以示尊重。”

楊寧連忙躬身向衆人團團行一禮,鄧皓在旁邊高聲道:“各位鄉親,這位少年就是楚王世子,我們也該回禮纔對。”

百餘農民聽說是楚王世子,頓時一陣騷動,紛紛跪下磕頭“不敢受世子之禮!“大家都坐下吧!“楊元慶擺擺手對衆人笑道,又讓兒子直接坐在自己身旁,待衆人亂哄哄坐下,楊元慶這才問土地主人“田老丈家裡分了多少土地?”

“這次分了八十畝永業田,六十畝口分田,還有二十畝桑麻永業田。”

永業田是指可以留給子孫的土地,而口分田在去世後要交還官府,不過在緊靠幽州城的地方能分到一百六十畝土地,確實很高了。

旁邊鄧皓連忙解釋道:“這裡面還有四十畝軍田,田老漢兩個兒子都從軍了。”

楊元慶這才恍然,回頭對兒子楊寧笑道:“說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

楊寧想了想道:“孩兒在想,既然兩個兒子都從軍,那誰來給他們種田?老丈一個人忙得過來嗎?”

楊寧的話引來一片笑聲,鄧皓一豎大拇指讚道:“世子果然聰明過人,能看到關鍵之處,爲解除士兵的後顧之憂,紫微閣已經下令,凡家中無子的軍戶,必須由官府解決勞力問題,像田老漢兩個兒子都從軍,就是官府找人幫他耕田。”

楊元慶讚許地點點頭,兒子進紫微閣學政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很有進展了,能想到一些關鍵問題。

楊元慶又和衆人聊了片刻,聽取了衆人的意見,其實說來說去,大家關心的就是賦稅問題,楊元慶對衆人笑道:“關於賦稅,大家不用擔心,歷朝歷代在初建國之時,都是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隋朝也不例外,只要天下統一,軍隊自當解甲歸田,沒有了軍費負擔,朝廷的開支也不大,必然是輕徭薄賦,鼓勵生育,具體多少稅賦我不好說,但大方向我能決定。”

衆人大喜,紛紛道:“有殿下金口玉言,我們就放心了。”

這時,一名親兵快步上前,附耳低語幾句,楊元慶大喜,起身對衆人拱手道:“我有重要軍務,大家繼續耕田,我先回去了。”

楊元慶在衆親兵的簇擁下,快步向官道走去,官道上,一名報信兵已等候多時,見楊元慶到來,立刻單膝跪下道:“羅將軍有軍報到來。”

說完,將一份軍報呈上,楊元慶接過軍報看了看,果然如他所想,羅士信已經接管了兩萬青州軍,孔德紹出任齊郡太守,齊善行出任北海郡太守,竇建德已被秘密送往清河郡,離開了青州。

楊元慶要的就是最後一句話,竇建德離開了青州,他當即吩咐“回城收拾行李,準備出發!”()

第16章 解囊救窘第23章 南華梟雄第28章 盛名之禍第11章 雙雄火併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12章 最後抉擇第13章 齊王軍師第34章 推波助瀾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9章 尋找軍資第16章 內部決裂第9章 朝局悄變第18章 兩肋插刀第11章 夜襲倉城第7章 楊府貴客第24章 目光深遠第3章 蘇威密謀第50章 心結難解第40章 權貴施壓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9章 夜攻河內第12章 大事化小?第31章 裂痕初現第7章 大利望族第17章 東山再起第50章 局勢漸變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19章 夜審出塵第30章 驕將爭功第21章 初次談判第7章 羽翼已成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61章 聯盟分裂第47章 意外潰營第43章 孰敵孰友第4章 江淮伏威第26章 離間之計第34章 推波助瀾第19章 去功贖罪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7章 壟斷漕運第75章 條件苛刻第15章 少年雙猛第36章 太原之變第37章 三方對質第24章 河邊誤認第11章 花開花落第26章 離間之計第11章 發現主力第5章 初到幽州第1章 營州之變第23章 楊家禍根第15章 首鼠兩端第38章 風雨欲來第9章 利益之爭第39章 父子攤牌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4章 京城來信第24章 遼東反擊第7章 智取伊吾第14章 府門遭遇第45章 明智決定第41章 爭鋒相對第2章 意外收穫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44章 拖延三天第22章 不甘失礦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22章 遼東亂戰第26章 大魚落網第2章 宇文義子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30章 尉遲抉擇第32章 最壞結果第36章 各有選擇第45章 烈火焚城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46章 攻克平壤第20章 倉曹參軍第9章 敵後戰線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0章 一路追殺第3章 南華之會第11章 風險悄至第31章 宿怨爆發第28章 殺人無形第77章 截殺突使第5章 動之以情第3章 兩猛相鬥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1章 誰爲主將第37章 內衛情報第29章 金刀贖奴第26章 說服李靖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0章 李密抉擇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72章 請功負罪
第16章 解囊救窘第23章 南華梟雄第28章 盛名之禍第11章 雙雄火併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12章 最後抉擇第13章 齊王軍師第34章 推波助瀾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9章 尋找軍資第16章 內部決裂第9章 朝局悄變第18章 兩肋插刀第11章 夜襲倉城第7章 楊府貴客第24章 目光深遠第3章 蘇威密謀第50章 心結難解第40章 權貴施壓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9章 夜攻河內第12章 大事化小?第31章 裂痕初現第7章 大利望族第17章 東山再起第50章 局勢漸變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19章 夜審出塵第30章 驕將爭功第21章 初次談判第7章 羽翼已成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61章 聯盟分裂第47章 意外潰營第43章 孰敵孰友第4章 江淮伏威第26章 離間之計第34章 推波助瀾第19章 去功贖罪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7章 壟斷漕運第75章 條件苛刻第15章 少年雙猛第36章 太原之變第37章 三方對質第24章 河邊誤認第11章 花開花落第26章 離間之計第11章 發現主力第5章 初到幽州第1章 營州之變第23章 楊家禍根第15章 首鼠兩端第38章 風雨欲來第9章 利益之爭第39章 父子攤牌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4章 京城來信第24章 遼東反擊第7章 智取伊吾第14章 府門遭遇第45章 明智決定第41章 爭鋒相對第2章 意外收穫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44章 拖延三天第22章 不甘失礦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22章 遼東亂戰第26章 大魚落網第2章 宇文義子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30章 尉遲抉擇第32章 最壞結果第36章 各有選擇第45章 烈火焚城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46章 攻克平壤第20章 倉曹參軍第9章 敵後戰線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0章 一路追殺第3章 南華之會第11章 風險悄至第31章 宿怨爆發第28章 殺人無形第77章 截殺突使第5章 動之以情第3章 兩猛相鬥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1章 誰爲主將第37章 內衛情報第29章 金刀贖奴第26章 說服李靖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0章 李密抉擇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72章 請功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