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

長壽寺裡,散了班之後,李若谷對徐平道:“都漕來西京也有些日子了,我一直公務纏身,沒有前去轉運司拜會。多有怠慢,都漕不要放在心上纔是。”

徐平面色平靜地道:“留守如此說,豈不是折煞在下?我自到洛陽,與前任交接公事也是雜事纏身,一直想着到府衙拜見留守,只是沒有抽出時間來。”

李若谷笑了笑,指着前方道:“今日正好相見,那裡有間淨室,我們過去喝杯清茶如何?”

“在下正有此意。”徐平答應,隨着李若谷向淨室走去。

洛陽城是西京,官員在這裡分司衆多,跟京城一樣是要站班的。雖然皇帝不在這裡沒有常朝,但卻有五日大起居,而且起居的拜表還要送到開封城皇宮裡讓皇帝親閱。

洛陽官員站班的地點就在這長壽裡,在香案上擺拜表,再拜即罷,僅是儀式。

既然有站班,就有班次。今天是徐平第一次在洛陽城裡參加五日大起居,因爲李若谷的本官高於自己,徐平主動站在了他的班次之下,還是跟平常一樣以李若谷爲首。

這一個小動作,贏得了李若谷極大的好感,才主動上來攀談,並邀徐平飲茶。

以前長壽寺站班發生過御史臺長官和河南府知府兼知留守司公事爭班次的情況,爲此朝廷專門下旨,洛陽官員班次以知府爲首。

但是,這旨意裡是不包括轉運使的。

到了這個時候,徐平才真正明白,趙禎爲什麼在臨行前把自己升爲龍圖閣直學士,不想讓自己居李若谷之下的意思。轉運使司的衙門在洛陽城,雖然沒有監察河南府知府的權力,但是在錢糧上面,依然是河南府的上一級。而且不監察知府,但對河南府的施政民生還是有監督權力,職權怎麼說也是大過河南府和留守司。

知河南府兼留守司公事的一向都是元老重臣,所謂“河南大尹頭如雪”,轉運使司和河南府衙同處一城,不可避免地便就有以誰爲尊的問題。從職權上說,轉運使司的權力無疑更大,但從地位上說,一般河南府知府都高過轉運使。

這樣便出現一個問題,長壽寺五日大起居站班,以誰爲首?

以前的折衷辦法,便是京西路轉運使基本不在洛陽城,都是在地方巡視,轉運司衙門只有一員副使或者判官主持日常事務。這樣一來,自然也就不存在跟知府爭班次的問題。

徐平顯然不想遵循這個舊例,他要在洛陽城裡做很多事情,隱隱就跟李若谷對立起來。

轉運使作爲監察官員,如果巡視地方,不允許地方官出城迎接,住處都是在驛館,不允許住到城裡。甚至帶的隨從儀仗,除了跟着自己做事的公吏,也以地方爲主。徐平未接任前,不受這規條的約束,州縣官員都是迎出城外的,惟有河南府李若谷例外。

李若谷不僅是沒有自己出城迎接,而且也不跟鄭州陳堯佐那樣,連下面的通判和知縣也一樣沒有出城相迎,就像沒有這個人來一樣。徐平入城之後,河南府下的官員也沒有人到他住處拜訪,更不要說給他擺筵接風。處處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河南府雖然是在京西路治下,但這裡跟其他州府不同,轉運使是管不到這裡的。

李若谷不理自己,徐平更加不會主動去拜會他。這不僅僅是個面子問題,更是關係到以後以哪個衙門爲主的問題。徐平可以低頭,但讓自己屬下的人怎麼辦?

到洛陽城有些日子了,沒與王雍交接之前,徐平不管公事,一切平靜。交接之後,洛陽城的官場便就有暗流起來,所有的人都盯着這次大起居。同樣是龍圖閣直學士,轉運使的權責更重,徐平會不會與李若谷爭班次?

最終徐平沒有爭,就這麼平平靜靜地過去了,讓好多人心裡失望。

五日起居是以留守司的名義,李若谷是留守司的長官,徐平不爭的原因是基於此。但班次可以不爭,以後的權責還是要分清楚的,河南府不可以成爲轉運使司管不到的地方。

進了淨室,徐平和李若谷落座,寺裡的人送了茶來。

兩人都沒有說話,靜靜地喝了一會茶。

李若谷把茶杯放下,對徐平道:“都漕年未到而立之年,而膺此重任,職到直學士,真是年少有爲。如老朽這般,實在是難以比擬。”

“留守說得過了。官職高低,無非是聖上恩典,我等爲人臣子的,只是用心做事。轉運使一路漕憲,祖宗時用人向來不論資歷,年高年低都是無所謂的事情。”

李若谷呵呵笑了兩聲,對徐平道:“都漕到京西路來,不知以何事爲先?我聽人說,要開引洛入汴的河道,不知是也不是?”

徐平擡起頭看着李若谷,正色道:“留守所說不錯,正是要開引洛入汴的水道。但是現在有一難處,若是從上游引水,截了洛河水源,則洛陽城的水運不再,而且城裡的百姓生活也受影響。洛陽園林天下第一,城裡百姓多植花木,少了洛水滋潤,只怕盛景難以維持。”

李若谷沉默,想了一會才道:“依都漕所說,要如何做?”

“隋唐時候,洛陽城爲天下之中,東南漕運都是運到這裡,供應王城。那時洛陽城中及四周都有舊漕渠,只是晚唐五代離亂,漕渠淤毀,河道變幻不變,伊洛水過不幾年就氾濫成災。若是現在想省事,便就開渠從洛水上游直接築壩引水,使洛水不再過洛陽。但我不想清了汴河,枯了洛陽,留下身後罵名。所以,現在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洛陽城周圍的水道,清理舊漕渠,並加深加廣。”

李若谷皺了皺眉頭:“都漕到洛陽也有些日子了,該知道河南府的現狀。洛陽城裡有皇宮,下邊縣裡有皇陵,百姓賦役沉重,哪裡還有餘力開溝治渠?”

“我兼着提舉京西路河渠、橋道事務,此事由轉運使司統一協調,河南府只要從旁協助就好。無論錢糧人力,必然儘量少從河南府出,留守不須爲此擔心。”

李若谷的眉頭皺得更緊:“都漕,在河南府開渠,自然是以河南府爲主。轉運使司只要定下規制,說清楚讓我們如何做就好。河南府是京府,不好跟平常州軍比,若是事事都要轉運使司來管,好多事情都不好做。”

徐平輕輕笑了笑:“可是,把事情交給河南府,能夠辦好嗎?”

李若谷沉默。河南府頂着偌大個名頭,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整理河道談何容易?引洛入汴的河道,按說大部分都在河南府之外,便最難的,其實還是在河南府治下。

過了汜水縣,就是在黃河灘上挖溝,規劃也好規劃,工程也簡單。但汜水縣以上,汜水與洛水的那一小片分水嶺山川破碎,地理複雜,工程要麻煩得多。更重要的是從沙溝引水,便就要保證那裡的水量充足,而且要穩定。現在洛陽城裡的河道多年洪水氾濫,根本保證不了水量的穩定。到了旱季河道寬廣,水深不足,到了雨季又水量過大。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洛陽城的上游把洛水截住,重修堤壩河道,把洛陽城繞過去。

洛陽是因洛水而興,把洛水從其他地方引走,這座千年古城後果可想而知。徐平實不想做一任轉運使,在一個地方留下千古罵名,所以不想用這方案。

但整理洛陽及周圍的河道,必須要河南府主動配合,不可以用種種藉口拖後腿。

幾事有一就有二,這次河南府把自己的權力交給轉運使司,那麼以後自主權便就會被步步侵蝕,李若谷如何甘心?

但讓河南府自己修治河道,這種事也就是想想,根本不可能。現在洛陽皇宮都維持不了,房子都塌了快一半了,哪裡還有多餘的人力物力去開溝挖渠?

見李若谷不說話,徐平又道:“留守,河南府現在是如何情形,你比誰都清楚。我即使把權放給你們,不說去新挖河渠,就連洛陽城裡的河道,只怕也整治不來。如果整條引洛入汴的水道都修好,但卻因爲河南府辦事不力,從洛河引不出水來——那樣的後果,河南府也難承擔吧?此次修渠,我已經奏舉鄭州陳相公提舉汜水縣以下河段,依着陳相公的脾氣,他挖好了河道卻沒有水——這事情可就難辦了!”

“陳堯佐的脾氣又如何?他一個鄭州知州,難道還能管到河南府來!”

聽徐平用陳堯佐來壓自己,李若谷心裡不快。論官職和資歷是陳堯佐老,論地位現在自己還高過他呢,他想壓自己一頭還差點。

徐平微笑不語,自己何必跟一個老臣打嘴仗?有本事你就把修河的事接下來。

說到底,河南府缺錢、缺糧、缺人,這麼一項大工程,想接也接不下來。李若谷如果真敢誇這個口,那就是拿着自己的政治前途開玩笑了。而且不僅是他自己,整個河南府的僚佐都要跟着他倒黴。

徐平認準了,李若谷不敢開這個口。

(備註:河南府不受京西路轉運使的監督基本是肯定的,但河南府衙跟轉運使司的關係卻很複雜。真宗朝之前,河南府很多時候不屬京西路,跟開封府一樣是獨立的京府。真宗朝之後隸屬關係確定下來,但依然有很大的獨立性。總的趨勢,就是洛陽在全國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河南府的地位也跟着越來越低,越來越受京西路轉運使的轄制。而京西路轉運使到底是不是常駐洛陽,也很難理清,大部分史料都指出河南府是京西路首州,轉運使應該是在洛陽的,便也有是洛陽只是轉運使別司,應該是不同時期的情況。書裡不可能完全理清楚,基本是一個還在互相爭權利的狀態,算是一個折衷的設定吧。)

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15章 奇觀第36章 組織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20章 送行第81章 各逞其能第68章 別有出路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3章 人之將去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68章 交易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0章 野味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304章 話從前第72章 底氣第60章 慶功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64章 歐陽修第88章 紙醉金迷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39章 黃師宓第35章 三輪車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24章 死城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26章 前奏第41章 意外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8章 月夜第60章 騷亂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33章 你是官了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93章 汝州第63章 瞎氈來歸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02章 錢法類書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59章 洞若觀火第7章 第一權臣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40章 軍令之外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32章 長命縷第20章 繡花枕頭第93章 王師北來第55章 左右虞侯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67章 選擇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45章 孟州李迪第53章 查稅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34章 期集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13章 折支第46章 收割機第59章 民間亂相第152章 橫死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57章 千里西來第62章 宰相氣度
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15章 奇觀第36章 組織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20章 送行第81章 各逞其能第68章 別有出路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3章 人之將去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68章 交易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0章 野味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304章 話從前第72章 底氣第60章 慶功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64章 歐陽修第88章 紙醉金迷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39章 黃師宓第35章 三輪車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24章 死城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26章 前奏第41章 意外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8章 月夜第60章 騷亂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33章 你是官了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93章 汝州第63章 瞎氈來歸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02章 錢法類書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59章 洞若觀火第7章 第一權臣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40章 軍令之外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32章 長命縷第20章 繡花枕頭第93章 王師北來第55章 左右虞侯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67章 選擇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45章 孟州李迪第53章 查稅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34章 期集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13章 折支第46章 收割機第59章 民間亂相第152章 橫死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57章 千里西來第62章 宰相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