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童七郎

“昨晚抓參加賭局的賭客,本地的另一個大戶童七郎也在那裡,而且聽說是那裡的常客,隔三差五就過去聚賭。”

徐平聽了笑道:“那不是正好!兩家大戶一起抓了,河陰縣也清靜不少!”

“童七郎的事情有兩點讓下官想不清楚。一個是他家裡制的瓷器,下官剛剛纔知道,竟然是供給京城裡的一些酒樓,仿的正是待制家裡的盛酒器,不用說,是用來做假酒的。另一件就更加棘手,他雖然經常參與賭局,但最多隻帶一貫賭資,輸光便就住手。參與賭局的賭客,一向都是以一貫爲界,不超過的只是杖刑,餘不再問。童七郎這樣做,下官認爲他是有意如此,免得自己吃上官司。”

“什麼?”聽了這話,徐平一下子認真起來。京城裡面一直有人賣徐家白酒的假貨,這一點徐平是知道的,只是一直沒有去用心嚴查。

這個年代的假酒也只是以次充好而已,終歸還是糧食釀出來的,喝不死人。徐家白酒的銷售市場基本固定,假貨搶的並不是自己生意,而是其他酒的生意,還能擴大白酒市場,徐平也就懶得去管他們了。沒想到給假酒供貨的盛酒器竟然是這個童七郎製出來的,莫名其妙撞到自己手裡。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既然他自己撞了上來,徐平可就沒有理由輕輕鬆鬆放過他了。

見了徐平的神情,李參心裡鬆了口氣。他最擔心的就是徐平人在河陰縣,但對發生的這件大案袖手不管,不聞不問,到了最後哪裡有紕漏再出來挑錯。這樣一件案子牽扯到這麼多人,怎麼可能做得完美無缺,挑毛病總是能挑出來的。那樣不但是對李參,對整個孟州參與的官員都是件麻煩事。有了童七郎的事情攙和進來,徐平總不好像現在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興趣來了就說兩句,沒心思就撒手不管。

想了一會,徐平問道:“你可是查清楚了,童七郎窖裡燒造的真是仿我家裡的白酒的盛酒器?這種東西我知道有人做,卻一直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

“千真萬確,實際上這本地很多人都知道,昨晚抓的賭徒,還有來拉瓷器去開封府的船主呢。童七郎的窖口在山裡隱蔽,又靠着黃河岸邊,可以上船從黃河到了汴口轉汴河,一路水路到開封府,極是方便。”

“這件事情,有些意思了。”徐平把書放下,站起身來踱了幾步。“李通判,你覺得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置?”

“待制是說,童七郎制仿冒瓷器的事情?”

“是啊!他制瓷器可並不犯法條,但買了瓷器的人假冒我家的酒出賣,大略可以算詐欺官私取財,依律與盜賊同罪。那你說,這童七郎按法該如何判?”

李參有些遲疑,想了一會試着說道:“是否可算知情而取?”

徐平笑道:“他不是取,他是賣啊!這個童七郎,可不簡單啊,做什麼事情都算在官府的前面,連律條都如此清楚!李通判,你可是要上心了,不要被一個燒瓷器的小民耍弄。這件事再加上他參賭每次都只帶一貫錢,這是故意鑽律條的空子,做了事還不想受嚴懲。如何處置,你可要仔細想好,不然會被百姓恥笑!”

徐平心裡感興趣的,是突然發現這個年代造假貸冒充不好判罰。雖然可以算是詐欺官私財物罪,依盜賊論,但仔細想想,這樣也不合理。

《唐律》中大量的其他罪行,都會註明到了什麼程度與盜賊同,還是按照治理盜賊的原則來懲罰。把經濟案件一股腦全部算成刑事案件,在商業不發達的時候還可以說得過去,簡化法律規條,但商業繁榮起來這樣做就不合理了。

商業行爲中各種說不清楚的違法違規數不勝數,如果都按刑事犯罪那樣,不僅僅是處罰過重的問題,而且審理起來曠日持久,勢必會影響商業的繁榮。但是法律規條不改,也不敢快審快判。刑律動不動就流幾千裡,甚至殺頭破家,一旦有錯就無法挽回,審理的官員在會被追責的情況下必然束手束腳。

看來,商業要想正常發展,還要有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不然終究會出亂子。現在還只是三司自己發力,一旦把民間的商業行爲也帶動起來,這問題可就突出了。

李參就是覺得童七郎的案子難以下手,纔來問徐平。若想重判,沒有適用的法律規條,李參又沒有法外施刑的魄力,當然他也沒有那個資歷與聲望。

徐平是有的,李參正是想讓徐平把事情擔起來,對童七郎法外施刑,一了百了地解決河陰縣這裡的亂局。

法律定出來並不是死的,終究只是個參照而已,官員並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法律判案,只要你的理由能夠得到上司和百姓的認可就行。像春秋決獄之類,法外施刑,一事一議,以後其他案件不能援引成例而已。

但要這樣做,官員自身資格要過硬,讓別人說不出話來。

像張詠爲崇陽知縣,管庫小吏帶一文錢出來,被發現之後向張詠叫板:“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便就是當時規定,盜罪一貫以上才能處斬,一文錢按律最多就是杖刑而已,而且張詠作爲知縣只能判杖刑以下的案子。

結果張詠留下了那流傳千年的判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然後親自持劍斬了小吏。

這是典型的法外施刑,哪怕就是在當年的太宗時候,也沒有人認爲張詠說的判詞把盜錢數額弄到一貫以上就合法了,那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事後張詠沒有因爲此事受到處罰,只是上下都認可了他的做法。當時正是進士大規模地擴招,而且被重用的時候,宋太宗正要借這件事確立進士們的地位和權威,同時打壓胥吏而已。

李參恩蔭入仕,法外判刑他還沒有這個資格,他下面的孟州僚佐就更加沒有。

徐平是一等進士出身,龍圖閣待制,永寧郡侯,而且聖眷正隆,鐵了心要處置童七郎,完全可以像當年的張詠那樣,對童七郎法外施刑。

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10章 野味第119章 審問第201章 陛辭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4章 治術(五)第239章 馬帥第92章 收權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09章 楊文廣第293章 敕勒川第53章 秦二第135章 **未遂第47章 帶毒的餌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60章 新的門路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80章 投名狀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119章夜戰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80章 伏羌寨前第72章 底氣第80章 起風雷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97章 流年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14章 蠟丸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39章 待以客禮第40章 出人意料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1章 治術(二)第151章 新市場第77章 交涉第16章 難處第74章 請君入甕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214章 僵局第20章 繡花枕頭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54章 心有不足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254章 出路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5章 申峒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7章 實際演示第43章 熊二焦五第6章 知州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章 錢能通神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95章 垂釣黃河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65章 智雲法師第5章 歲除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72章 底氣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29章 刻漏社第22章 新米第173章 夜對第111章 封堵
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10章 野味第119章 審問第201章 陛辭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4章 治術(五)第239章 馬帥第92章 收權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09章 楊文廣第293章 敕勒川第53章 秦二第135章 **未遂第47章 帶毒的餌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60章 新的門路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8章 父母妻小第180章 投名狀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119章夜戰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80章 伏羌寨前第72章 底氣第80章 起風雷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97章 流年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14章 蠟丸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39章 待以客禮第40章 出人意料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1章 治術(二)第151章 新市場第77章 交涉第16章 難處第74章 請君入甕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214章 僵局第20章 繡花枕頭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54章 心有不足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254章 出路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5章 申峒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7章 實際演示第43章 熊二焦五第6章 知州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章 錢能通神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95章 垂釣黃河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65章 智雲法師第5章 歲除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72章 底氣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29章 刻漏社第22章 新米第173章 夜對第111章 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