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再起風雲

徐平看着眼前的老者,不由就覺得一陣頭疼。他本來以爲,諒州這一戰打好了,從此與交趾邊境就再無戰事。只要處理得當,在諒州一帶埋頭髮展上幾年,與憑祥峒和太平縣凝成一個整體,交趾就翻不起浪花來了。

而自己做完這件大事,安心等着卸任就好,這裡的未來自會有新接任的官員處置,自己的未來在京城。卻沒想到諒州是交趾的北大門,這扇大門一旦掌控在大宋的手裡,整個交趾北部的形勢就完全變了。

自五代後期起,交趾脫離中原王朝的掌控,雖然也改朝換代了幾次,但內部的整合並沒有完成。除了從升龍府到長安府這一片精華地區,其他地方還都是土州土縣爲主,尤其是富良江以西以北的地區,獨立性特別強。

交趾能夠瞅準時機從中原王朝獨立出來,那它治下的土州土縣在形勢有利的時候,自然也能夠從交趾獨立出來。

陳公永的歸宋只是一個標誌,標誌着交趾北部已經亂了。

徐平覺得頭疼,就是因爲想到了這一點。

湯州雖說是與諒州接界,但這一帶不可以與中原地區的州縣比較,州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下面勢力無數,根本不是州府能夠約束的。陳公永從湯州帶族人數千北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攔,勢力強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是地方勢力完全不想插手。

陳家族人歸宋對交趾王朝是威脅,對於地方勢力則是機會。他們空出來的土地和勢力範圍要人填補,他們一旦成功就打擊了升龍府的威信,這一切都是地方勢力喜聞樂見的,更何況因爲淥州之變他們與升龍府的關係已經緊張。

沉思良久,徐平對譚虎道:“這幾位一路辛苦,你先帶他們下去休息。好酒好菜盡取用,不要怠慢了。”

平伯聽了,急忙道:“上官,我們幾個都是勞碌命,哪裡算得上辛苦?現在最要緊的,是趕緊派兵前去接迎,我們族人數千,一旦被交趾追兵追趕上來,可是天大的禍事!”

“放心,你們來時已經進了諒州境內,交趾人也不敢太過放肆。諒州這裡兵馬衆多,我自然會派人前去,你們不用擔心,下去休息吧。”

平伯聽了徐平的話,將信將疑,不肯離去。

徐平笑道:“你怕我虛言逛你?恁也多心!你們原來都是中原人,我怎麼會袖手旁觀?不說我做不做出這種事,大宋的臉面也丟不起!”

平伯聽了,這纔有些放心,知道自己在這裡耽誤徐平的正事,只好帶着跟來的幾個後生隨着譚虎下去了。

看着平伯幾人離去,徐平對桑懌道:“還是要麻煩你去走一趟。”

桑懌想了一會,才道:“我這便就去點齊人馬,不過臨行前要你一句話,如果交趾兵真地追來,打還是不打?”

徐平一怔:“爲什麼這麼問?”

“不問清楚我到時如何臨陣處置?到時可與在諒州這裡不同,這裡是交趾人自己來送死,那時可就真是要兩軍交戰了!”

徐平笑着搖搖頭:“你想太多,陳家族人已經進了諒州境內,說起來是我大宋的土地。你只管接住陳家的人,如果交趾人敢在你面前進攻他們,你就只管進攻交趾人就是,一切有我擔着。”

桑懌道:“有你這話,我心裡就有底了。”

說白了,桑懌是個下層武官,這種朝廷大政他怎麼敢做主?徐平此時是邕州的權知州,蔗糖務的提舉,太平軍的軍使,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纔是真正可以做決定的人。惹出天大的事來,別人也只能說徐平一句處置失當,而找不出別的毛病。

桑懌告辭,徐平想了一下把他叫住,對他道:“還有一點要記住,富良江以北,不要過於糾結地方是屬於大宋還是交趾。說穿了這裡前唐時候是安南都護府的地盤,下面各羈縻土州,屬宋還是屬交趾,一切都憑拳頭說話。你這次前去,如果真碰上交趾追兵,態度強硬些也無妨,但原則一定要把持住,兵馬所踏的土地,是我大宋的土地,萬不可讓交趾在口頭上佔了上風!”

桑懌應諾,仔細一想就明白了徐平的意思,他到底也是州進士出身,不是隻會打仗的莽夫,這才放心告辭離去。

一旦接納了陳公永,這數千人還是小事,北方原在交趾治下的各土州,必然會學着首鼠兩端,在交趾和大宋之間左右逢源。說到底兩國並沒有明確的國境線,勢力範圍全靠默契,而這種默契在徐平滅了廣源州,佔了諒州之後已經被打破了。

以前兩國的緩衝線是門州、諒州、淥州和蘇茂州一線,交趾佔上風,所以隔幾年就會進犯淥州和石西州、思陵州。

現在徐平把這道緩衝線清除掉了,大宋勢力前出到了諒州,兩國關係要穩定下來,必須重新形成緩衝地帶。這新的緩衝,必然是在前唐時的武峨州、湯州和新安州一線,穩定下來之前,雙方在這一帶的摩擦不會少。

事情吩咐完畢,徐平在位子上坐下來,怔怔地看着門口,直覺得頭痛得厲害。如今已經到了二月,他歸心似箭,對邕州這裡的事情考慮得已經不如先前周密。不然不會等到陳公永的事情鬧起來,纔想起要面對交趾勢力的反撲,要面對日後是緊守諒州谷口一線,還是勢力前出,像以前的諒州和蘇茂州一樣再培養起幾個搖擺不定的土州,作爲和交趾拉鋸的角鬥場。

徐平在邕州已經六年,不再是初到這個世界的懵懂樣子,知道一場戰事的善後絕不是簡簡單單的雙方罷兵,還有必不可少的蓄力時期的明爭暗鬥。

自己來的那個世界,在激烈的邊境戰事之後,又經過了十年的邊境拉鋸戰,然後才讓雙方認清形勢,有了邊境的真正寧靜。

平定廣源州,佔住諒州之後,邕州這裡日後也少不了同樣性質的拉鋸。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是再做點什麼,還是把麻煩全扔給後來者?

(晚上還有一章。)

第51章 菩薩轉世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4章 茶法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04章 學生第53章 查稅第50章 京城故人第23章 誥命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10章 治術(一)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3章 進城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7章 卿非別人可比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2章 夜談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87章 好事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57章 暗箭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55章 左右虞侯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77章 你倒黴第55章 晏殊之論第17章 盼盼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43章 賜姓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79章 坐觀成敗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73章 地方反應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42章 方田均稅第35章 災民第151章 新市場第38章 出仕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46章 分別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1章 桂州第71章 北巡第214章 僵局第64章 歸來第78章 彈劾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35章 我有三策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5章 理政(一)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章 黯然離去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37章 逼迫第153章 攻城(上)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章 科舉冤家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49章 串連第40章 冬雨第119章 審問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93章 新格局第112章 黑吃黑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81章 各逞其能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21章 黃白朮第152章 渡河
第51章 菩薩轉世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4章 茶法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04章 學生第53章 查稅第50章 京城故人第23章 誥命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10章 治術(一)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3章 進城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7章 卿非別人可比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2章 夜談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87章 好事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57章 暗箭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55章 左右虞侯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77章 你倒黴第55章 晏殊之論第17章 盼盼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43章 賜姓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79章 坐觀成敗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73章 地方反應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42章 方田均稅第35章 災民第151章 新市場第38章 出仕第100章 南來歸宋第146章 分別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1章 桂州第71章 北巡第214章 僵局第64章 歸來第78章 彈劾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35章 我有三策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5章 理政(一)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章 黯然離去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37章 逼迫第153章 攻城(上)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章 科舉冤家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49章 串連第40章 冬雨第119章 審問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93章 新格局第112章 黑吃黑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81章 各逞其能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21章 黃白朮第152章 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