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

不大一會,兩個小黃門就擡了幾塊大木板進來,在衆人面前擺好。另一個則抱了一大堆紙張進來,手裡還拿着一個小木盒,一起放在殿下的案几上。

這些木板是徐平早先制好的黑板,出自三司,都是經巧手匠人打造,黑得發亮。徐平在鹽鐵司和編修所招集屬下開會的時候,經常使用這幾塊黑板,數據在上面羅列出來簡潔明瞭,一看就懂。殿中奏事,順便就把這幾塊大黑板帶來了。

到了黑板前,徐平拱手行禮:“陛下,諸位大臣,在奏事之前,我想說一件剛纔李樞副沒有提到的‘現錢法’弊端。”

“有話儘管講。”

趙禎果斷允許。說心裡話,趙禎不是一個多麼勤政的皇帝,雖然他強迫自己要做一個好皇帝,好皇帝就要勤政,甚至還向呂夷簡顯擺過,但那真地很累。每天那一道道奏章看得趙禎想吐,特別是奏章裡還駢四驪六,引經據典,看起來尤其費腦子。徐平的奏章就不同,從來都是有事說事,一目瞭然。而且裡面各種資料數據翔實,不需要再去費腦子考慮這句話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趙禎喜歡看徐平的奏章,也喜歡聽徐平談論事情。從來沒有什麼花哨,往往還一針見血,直指要害,不會雲裡霧裡繞得你頭暈。

徐平看看前方李諮的神色,見他並沒有慍怒,反而有些好奇,在那裡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心中暗暗嘆了口氣,這是個好官,可惜好官往往就是別人的踏腳石。

“天聖元年茶法,各種弊端李樞副已經基本說到,其中有一條,就是‘現錢法’入中京師的銅錢減少。李樞副認爲是因爲沿邊用現錢買糧,導致銅錢入邊,而不留在京師,所以鼓勵茶商從其他地方帶銅錢入京師。微臣以爲,除了沿邊買糧需要銅錢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錢法’要求茶商用現錢買茶,入中商人賣糧直接得到銅錢。這中間銅錢就在商人身上,不比以前茶法商人與現錢無關,這本身就增加了銅錢需求。這數目可是不小,茶錢每年動輒百萬貫,也就是說‘現錢法’一行,直接就多了百萬貫銅錢的缺口。”

徐平的話用白話說開來,就是錢幣的需求與流通環節和流通速度有關,“現錢法”雖然減少了茶價的虛估,但也憑空增加了銅錢的流通環節,減緩了流通速度。這樣一來,需求增加,而供給不變,直接表現就是京城和沿邊同時缺銅錢。

在座的大臣對貨幣卻沒有這種認識,聽了徐平的話,好像是有道理,但到底是什麼道理卻想不明白。錢還是那麼多錢,怎麼憑空就會覺得少了?

章得象因爲叔叔章頻的關係,與徐平相對近一些,開口問道:“徐副使,先前所言貌似有些道理,但我還是有些不清楚。銅錢有定數,不管是在商人手裡,還是在官府手裡,總還是那麼多,怎麼就會少了?”

徐平道:“參政請看。”

隨手拿起一枝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圓圈,每個圈裡寫上五百。

“假若錢的定數是一千,設若京師五百,沿邊五百。中間商人沿邊入中糧草,得交引,至京師或至茶場換茶,都與現錢無涉。”

又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圈,一個小圈,兩個大圈裡寫上四百,小圈裡寫上二百。

“總數還是一千,因爲行了‘現錢法’,商人要用現錢,就有二百到了商人身上,則沿邊和京師就各少了一百,自然就缺銅錢了。”

張士遜一下笑出聲來:“這是什麼道理?商人的現錢不管是買茶還是買交引,總還是要花出去,難不成還一直帶在身上?”

徐平看了看張士遜,微微搖了搖頭:“相公,商人不是就販一次茶,生意是要一直做下去的,不然他們哪裡有飯吃?有人用銅錢買了茶,同時也有人用糧換了現錢,統合算下來,商人身上一直有這麼多銅錢的,這道理難道不是顯而易見?”

在座的諸位都是一時俊傑,先前只是不向這個方向想罷了,現在由徐平一下子把話點開,立即就明白過來。就是張士遜,也不過是看徐平不順眼,話隨口而出,沒有經過腦子。不等徐平回話,心裡就已經明白過來,不由紅了臉。

趙禎在上面看得暗暗點頭,還是徐平的方法容易把道理講明白。隨手畫幾個圈,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如果只是用話說,不知要說到什麼時候去。

只是這樣苦了旁邊記錄的起居注官員,說話不管怎麼都能記個大概,這又畫圖又備註的讓他們怎麼記?徐平看樣子一時半會不會離開朝廷,這差事是越來越難做了。

李諮向徐平拱手:“徐副使說的不錯,確實如此,是我疏忽了。”

“樞副客氣。”

這不是李諮疏忽,而是時代的發展還不到那一步,大家不向那個方向去想。

徐平之所以正式開講之前提起此事,是要提醒大家,自己纔是現在管着茶案的鹽鐵副使。不管在座的人以前做過什麼職務,哪怕是任過鹽鐵副使,任過三司使,主持過茶法的變革,對於茶法的現狀還是自己這個現任鹽鐵副使最清楚,是越不過去的。

從木盒裡拿出特製的黑板擦,徐平把剛纔畫的幾個圓圈擦掉,正式講起茶法。

徐平拿起長長的木尺,在黑板上畫了表格,分別標上陝西路沿邊入中的糧草數量,周邊各路調出的糧草數量,官府發出的茶引,茶場收到的茶引,茶引上標的價格,實際上按照市值的價格。最後是茶場每年出的茶數,官府應得的稅賦錢,和實際得的稅賦錢。

最後,從陝西路開始實行沿邊入中開始,一年一年,把這表格填滿。

此時在座的人中有幾位老練的已經看出了問題,比如呂夷簡和王曾,尤其是蔡齊和李諮,他們兩個在三司系統爲官多年,這種敏感性還明的。

不過大家都沒有說話,看着徐平把寫滿的黑板推到一邊,又拉了一塊黑板過來。

這次徐平玩得比較花哨了,在這塊黑板上畫了座標,直接畫了一個柱狀圖出來,然後連出了一條波動曲線。

把這些做完,徐平把兩塊黑板並在一起,對趙禎拱手行禮:“陛下,諸位大臣,想必都已經看出了端倪。自陝西糧草及軍需沿邊入中以來,茶法屢屢變更,每次茶法一變,當年官府入錢都一下暴增,第二年就少下來,到第三年基本就與未改前的茶法差不多了。從第三年起,新舊茶法的效果便就沒有什麼區別。”

說到這裡,徐平放緩語氣道:“說來說去,新茶法說是舊茶法有各種弊端,改了之後必然能夠革除舊弊,甚至立萬年不易之法。結果不幾年,新茶法弊端出來,同樣的話支持舊茶法的再說一遍,結果還是一樣。爲什麼一次次這樣?顯然是因爲無論哪種茶法,在剛開始改的時候朝廷都能獲巨利,甚至革除舊弊,才這樣重複下去。”

此時陝西入中茶法實行最久的是“三說法”,“現錢法”從李迪最早發端,天聖元年李諮完善正式推行,也已經變了兩三次。從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兩種茶法根本沒有本質上的優劣,都不過濟一時之急而已。

就在大家都沉默不語的時候,樞密使王曾開口:“徐副使,茶法變更看來確實如你所說,不過,每次改茶法朝廷都獲巨利,這利從何來?”

“回樞相,利的來源有三。一是園戶,每次改茶法對他們都有獎勵,有了好處第一年便努力種茶,等第二年這好處就不見了。二是商戶,茶法一改,舊引換新引,各種貼納各種折現,商戶前些年得的好處就要吐一些到官府手裡。再一個來自官府,不管哪種茶法實行幾年之後官場之內的陳茶都堆積如山,把這些陳茶抑配出去,就是一大筆錢。”

剩下的話徐平沒說,也不用說了。比如說陳茶抑配,這錢是入了官府,但錢是從哪裡來的呢?自然是從百姓手裡來,一小部分從茶商手裡來。在座的除了知諫院孫祖德,都是從實務官做起,對這些道理自然明白。

歷次的茶法改革說白了,就是官方要借用商人的力量向邊疆供應糧草,爲了吸引商人便不得不向他們讓利。由於各種弊端,這種讓利的幅度會越來越大,等到官府忍無可忍的時候,便改革茶法,用這個機會把讓出去的利收回一部分來。

這個過程周而復始,歷次的茶法改革,經手的官員殫精竭慮,拼命想立一種能夠防止各種弊端的法度出來,實際都沒有什麼用,只是這個重複過程的工具而已。

朝廷上下,每次變更茶法君王都極爲重視,選擇自己最信得過,認爲最能幹的大臣去做,慎之又慎。實際上,只不過是在進行一場沒有意義的遊戲。

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55章 藥銀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31章 探花郎第31章 能否鑄錢?第49章 戰後忠州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27章 辨司馬光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177章 決戰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95章 西瓜種子第26章 餘波第18章 農田輯要第26章 峰迴路轉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46章 意料之外第61章 裂痕第50章 大典(上)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227章 拼桌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3章 糉子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84章 三衙改制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61章 開課第60章 窮人當家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77章 訣別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7章 回聲第4章 郊迎第50章 防秋第55章 利用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155章 攻城(下)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52章 童七郎第9章 詠梅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61章 入社第113章 教閱第167章 獵犬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61章 開課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1章 造紙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60章 騷亂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192章 鑿齒蠻第83章 有放有收第107章 新錢之論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65章 試探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215章 妥協第156章 銅版第63章 官聲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96章 神針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3章 糉子第15章 理政(一)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88章 百官圖
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55章 藥銀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31章 探花郎第31章 能否鑄錢?第49章 戰後忠州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27章 辨司馬光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177章 決戰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95章 西瓜種子第26章 餘波第18章 農田輯要第26章 峰迴路轉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46章 意料之外第61章 裂痕第50章 大典(上)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227章 拼桌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3章 糉子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84章 三衙改制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61章 開課第60章 窮人當家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77章 訣別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17章 回聲第4章 郊迎第50章 防秋第55章 利用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155章 攻城(下)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52章 童七郎第9章 詠梅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61章 入社第113章 教閱第167章 獵犬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61章 開課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1章 造紙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60章 騷亂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192章 鑿齒蠻第83章 有放有收第107章 新錢之論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65章 試探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215章 妥協第156章 銅版第63章 官聲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96章 神針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3章 糉子第15章 理政(一)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188章 百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