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同年知縣

汜水縣位於汜水、洛河和黃河三河交匯的地方,古之雄關,又緊鄰黃河幾大渡口之一的孤柏渡,地位重要,縣城比河陰縣大了許多。

徐平到達縣城外的時候,已經天近傍晚,落日的餘暉灑在身上,如同鍍上了一層金光。縣城外面的碼實依然熱鬧非常,一派繁榮的景象。

周圍幾縣裡,汜水縣的地盤差不多是最小的,基本上就是一條汜水的兩岸,但治下人戶卻不少,就全靠了這渡口和碼頭。

洛水在這裡入黃河,兩條河的船也在這裡交匯,使這裡成爲了大碼頭,陝西路和河南府的貨物都從這裡運往京城。

縣城外面,王沿沉着臉站在迎接的官員前面,心裡的感覺非常複雜。說起來他入三司徐平並沒有針對他,但同爲副使,兩人之間巨大的待遇差別還是讓他心裡非常不舒服。再加上八角鎮的爭執,讓他看徐平愈發不順眼。

身邊只帶着兩個人,雖說是可以調用當地州縣的人員,但那哪裡有自己帶的人好用?勘查河道,他便也就沒了心思,只是草草看了一遍。

分手前徐平給兩人分配的任務,王沿勘查的鞏縣到汜水這一段只有幾里路,絕大部分事情其實都是徐平在做。徐平讓王沿順着洛水向上走一走,主要看看水量夠不夠新渠所用,再一個尋找洛水上適合築壩攔手的地方。

王沿做這些事情都沒有心思,走馬觀花的看了一看,大多時間都是呆在鞏縣。、

別說是這個代,哪怕就是下溯千年,這種工程的可行性也很難下一個極明確的結論。修有修的好處,但也有修的難處,利弊之間如何平衡,主觀意願的成分很大。

認爲不能修,只要把難處使勁誇大了說,把利處往小了說,反正又不是胡編亂造的,別人又能夠說什麼?相反主張修的人,必須要把怎麼修、花多少時間、多少人力物力都估算清楚,比反對就難得多了。

王沿正是這樣想的,徐平一心想修成這條運河,他偏偏就說不能修。徐平要想駁倒他,必須花上十倍百倍的精力。讓徐平把心思精力花在這上面,相對的三司的事情就管不了那麼多,就有王沿施展拳腳的餘地了。

見到徐平當先緩緩行來,王沿上前拱手行禮:“徐副使遠辛苦,有失遠迎!”

徐平騎在馬上,看着王沿,沉默了一會,才展顏一笑:“勞王副使出城迎接,在下怎麼敢當?真是折煞在下了!”

說完,翻身下馬,向王沿回禮。兩人見過,汜水縣的知縣和僚佐才上前參見。

汜水知縣張大有正是徐平天聖五年進士的同年,在王沿後上前,拱手行禮:“下官見過徐待制!多年不見,待制風采如昔!”

徐平急忙一把扶住:“損之與我何必行這些俗禮!你我一榜進士,自然與他人不同!今日我遠來是客,要在你這裡叨擾些日子了!”

張大有道:“待制有什麼吩咐,儘管安排下來就是。”

說完,心裡覺得有些苦澀。是啊,當年的一榜進士,如今徐平已經高高在上,自己卻連當年徐平入仕的門檻都還沒邁過去。人生種種際遇,實在讓人難以言說。

隨後,張大有又介紹了縣裡的主簿和縣尉,縣裡的耆老過來獻了迎接之禮,徐平才與張大有兩人並排,一起向縣城裡走去。

王沿被晾在一邊,心裡愈發鬱悶。可又有什麼辦法?這個小小的汜水知縣竟然是徐平的同年,人家是自己人,多年沒見,自然就顯得格外親熱。

雖然說是同一榜進士,但徐平是探花郎,高高在上的一甲一等,而張大有卻只是乙科,當年就不怎麼起眼。無論是期集還是編同年小錄還是瓊林宴,與徐平只是泛泛的點頭之交,話都沒說過幾句。過了這些年,兩人的地位又已經天差地遠,雖然徐平話裡話外都透着親熱,張大有卻一直謹守自己的身份,私毫不敢失了做下屬的自覺。

官場上就是這樣,高高在上的自然可以隨心所欲,沒有架子那是平易近人。但做下屬的卻必須小心翼翼,隨便了不定什麼時候就惹來禍事。

汜水縣城比河陰縣城大得太多,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徐平看在眼裡,直覺得真是兩個世界。到了這裡,自己竟然有一種在深山老林裡待了很長時間的感覺。

進了城門,張大有道:“待制,下官在縣裡最大的清河樓擺了個筵席,不知是現在過去,還是到縣衙裡洗漱罷了再去?”

徐平搖了搖頭道:“唉,我們多年不見,正該把酒言歡,何必到酒樓裡去?那裡人多嘴雜,不是個說話的地方。還是讓人送進縣衙裡,我們自在一些。”

“如此自然是好,下官一會就去吩咐。”

徐平笑着拉住張大有的手道:“損之,你也太過客氣,我們之間隨便些好。”

王沿能夠得到朝堂裡的宰相支持,徐平便就要從下層想辦法,剛好汜水這裡的地方官是自己的同年,豈能不好好利用?更何況自己做的事情對張大有也有好處,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是提攜同年。

徐平在汜水縣待的時間不會太長,正有一些事情要向張大有交待,到了酒樓裡各色人等包圍,便就沒了機會。縣衙是張大有的地盤,做起來就方便得多。

開挖新的運河,不但要看勘查的具體情況,地方官的意見也很重要。孟州那裡有李參,徐平已經不需要操心,下面縣裡,最重要就看汜水和鞏縣那裡了。只要這兩個縣的地方官堅定地認爲運河可行,再加上徐平的精心準備,這事情就不是王沿能夠擋得下來的。只要運河挖通,徐平的一切困境就都應刃而解。

說來說去,還是要把事情做出來,才能夠平息那些紛紛攘攘的言論。言辭爭論本來就不是徐平所長,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裡,纔是對徐平最不利的。

(今天狀態好差啊,感覺死活寫不出來,鬱悶死了。)

第28章 出使歸來第59章 掃雪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35章 三輪車第31章 探花郎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8章 農田輯要第34章 都不可行第82章 祭奠續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15章 閒事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16章 如和縣第258章 拆借第39章 文理荒謬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31章 端午(下)第19章 理通事順第89章 魑魅魍魎第33章 迷惑第95章 垂釣黃河第47章 帶毒的餌第48章 私鹽販子第15章 擺攤第36章 往事如煙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93章 王師北來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93章 汝州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43章 算賬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49章 事發第91章 災年第207章 離別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章 一路千里第55章 利用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67章 決心已定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75章 火海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60章 釜底抽薪第79章 一劍平亂第93章 新鐵錢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20章 匪訊(下)第31章 牛官司第80章 起風雷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73章 佈置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39章 待以客禮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14章 茶法第78章 入甕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43章 熊二焦五第59章 分歧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09章 送禮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66章 初戰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06章 兄弟鬩牆第69章 姚黃魏紫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37章 事不怕細
第28章 出使歸來第59章 掃雪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35章 三輪車第31章 探花郎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8章 農田輯要第34章 都不可行第82章 祭奠續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15章 閒事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16章 如和縣第258章 拆借第39章 文理荒謬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31章 端午(下)第19章 理通事順第89章 魑魅魍魎第33章 迷惑第95章 垂釣黃河第47章 帶毒的餌第48章 私鹽販子第15章 擺攤第36章 往事如煙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93章 王師北來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93章 汝州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43章 算賬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49章 事發第91章 災年第207章 離別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3章 一路千里第55章 利用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67章 決心已定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75章 火海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60章 釜底抽薪第79章 一劍平亂第93章 新鐵錢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20章 匪訊(下)第31章 牛官司第80章 起風雷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73章 佈置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39章 待以客禮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14章 茶法第78章 入甕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43章 熊二焦五第59章 分歧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09章 送禮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66章 初戰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06章 兄弟鬩牆第69章 姚黃魏紫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37章 事不怕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