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理政(一)

擡起頭來,看着窗外漸漸變濃的夜色,徐平沉默了一會,嘆息一聲,對趙禎道:“天下治亂興亡,後人評點起來,總是要說哪一個是庸君,哪一個是奸臣。天下若無這庸君奸臣,必然世道永昌。依臣看來,以天下之大,豈是一二人能夠禍亂之?此事前朝或有,本朝君臣一體,祖宗家法,諸事立制,卻不應該如此。秦有天下,二世而亡,指秦二世和趙高、李斯爲昏君奸臣。臣言,二世和趙高固然是暴君奸臣,然而秦之亡,卻不是亡在這暴君奸臣的手裡。秦之亡,實因其暴政而亡,後世當引以爲戒。”

趙禎道:“秦之亡於暴政,先賢論之甚明。宰相,你言以仁義之道佐朕治天下,必然是與暴政無關。突然之間,怎麼說起秦之興亡來。”

徐平捧笏:“仁義治天下,仁之一道,固無可言,而義之一字,實是一言難盡。臣言天下大事,無外文武。對內曰文治,對外曰武功。文治不可興於外,武功不可取於內。是故文歸於仁,武起於義也。對內不施不仁之政,對外不興不義之兵,此朝廷之職也。對外稱仁,不識大體,如婦人持家不分內外。滿朝臣僚,對內示義,則有異心。天下大義,必操之於人主。是故臣爲宰相,變法理政,當受天下之怨,而恩歸於上。臣以下所言,多是受怨之事,以陛下之聰明,自能盡知。臣明言之,非欲分辨於陛下,只是告之後人,臣爲政之舉,多有不得己而爲之之處。後人當深知,此政只是有利於此時此地,不可因循。”

後人經常諷刺中國古代,不管什麼事都是皇上英明,壞了事是有奸臣。其實這就是中國的政治制度,怨歸於己,恩歸於上,不然你是想做王莽嗎?自己同意來做大臣,皇帝把大權給了你,事情做砸了,不管什麼原因,都得甘心受罰,哪裡能夠一點委屈不受。

趙禎聽了,從案後站起來,對徐平道:“朕召宰相來,正要諮以治世之道,而致天下太平也。宰相何出此言?你我君臣相得,當攜手併力,拯民疾苦,讓天下安泰!”

“凡事,皆要一分爲二,有其一利,必有一弊,因時因地而異。此時之善政,百年之後或爲惡政,此時去除之弊,百年之後或有利於當世。政因於時,因於地,一時舉措不能致百世之太平。爲政者當深知,查其時,查其地,而用治世之術。不可因循苟且,行刻舟求劍故事。自上古而及於今世,欲變法者不可計數,成者有之,敗者有之。若論變法之功無大於秦用商鞅,用商鞅之術秦富而強,終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用商鞅之術變法而致國強,商鞅終受車裂之刑,後來者豈不震怖!用一術,治國者只是取其利於當時之端,而其弊天下之端已種,時移世易,其利漸盡,弊端漸顯。當此時也,治國者當別求一術,取利而暫抑其弊。以仁義行天下,此治國之大道也,大道可以行於萬世。道之下治國之術,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利盡弊顯之時,治國者當別尋治國之術。書生不知世事通達,見一時之榮,而百年之後漸枯,則跣足而舞,告於天下。爾曹皆愚笨,矇昧無知,爲人所欺,聰明如我者,則見其功成之時,敗因已種。天下之亡,不亡於某某,實亡於建大功之人也!”

聽了這番話,趙禎一時怔住。就連一邊記錄的吳育也擡起頭,看着徐平,不知道他突然間怎麼說出這番話來。以大宋制度,商鞅的悲劇必不可能,說起來又有何用?

爲什麼說這番話?因爲接下來徐平要講的,就是從現在的勢力人家手中奪社會生產的剩餘了。他憑着前世的見識,隨着生產力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並不會真讓勢力人家變窮。所謂奪,也不是真地奪,只是後面的發展成果,勢力人家分到的份額會變小。然而有的人就是這樣,記仇不記恩,便宜沒夠,吃虧不玩。別人賺十貫錢他賺五貫,便就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世上再沒有一個好人。有這種人在,徐平的話又說得這麼明白,必然有人會在以後罵他刻薄,全天下都受了好處,還是刻薄。

話說明白,是爲了後人着想。用欺瞞小術,只是贏了一時,而落罵名於後世。

說起商鞅變法,書生之見,是因爲他突然記起來,前世學到的文章裡,有人爲了影射王安石,就是這麼說商鞅變法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他的舅舅程浚是徐平的同年,殿試的時候機緣巧合,唯有他們兩人一起說幾句話。通過程浚,徐平知道了蘇洵,不過此時的蘇軾兄弟都還是剛會跑的小孩,徐平只是知道有這麼兩兄弟而已。文人,刻薄起來,那真是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因爲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便就寫一篇文章,別起新意,說秦國富強跟商鞅一點關係都沒有,滅亡倒全是起因於他。蘇軾寫這篇《商鞅論》,本意藉着貶低商鞅和桑弘羊,對宋神宗和王安石指桑罵槐。後世又有小文人,見了這立論,以爲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大道理,一驚一乍地說你們都不知道吧,秦朝是因爲用了商鞅滅亡的。

讀書人中,最怕小文人。這種人自我意識過剩,對上羨慕嫉妒恨,對身邊不如自己的鄙夷不屑一顧。一與身邊人議論起來,那就是自己有經世安邦之才,只是上面無眼,自己不得重要罷了。等到與上面相處,則點頭哈腰,拼命巴結。無奈的事情,下層的輿論受這種小文人影響最深,流言廣佈。一旦有上面的人利用起來,就黑白顛倒。

徐平前世有一個同事便就是如此,不知道從某國的哪個不入流大學留學回來,因爲身上沾了洋味,洋秀才在領導眼中遠勝於自己這個土舉人。平時說起事情來,經常就是不屑顧地來上一句,你說的這些,人家外國人早如何如何了。你要真問起如何如何來,不管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他沒有一樣能連起來說順溜的。因爲身上帶了洋味,說得再不順溜也是永遠對徐平不屑一顧,你還奈何不了他。小文人也是如此,你看他不順眼,但他終究是個文人,在以文治國的時代,社會地位就不是你能夠比上的。

改革者最怕就是這些,什麼治國理政的大道理,最終還是要變成一條一條行政措施施行下去。而在最底層解釋這些措施,主持具體的施政舉措的,有很多是這種人。爲什麼作爲一個千年後來的人,徐平不反對官吏之分?實在是怕了他們,最好留在吏這一層。

做着宰相,進行着改革,成了天下得利,哪怕一時有反對的,也只能受着。怕的就是有後來人,當這些改革措施利盡弊顯的時候,利用起小文人的口,把自己這個改革的先行者一腳踹倒在地。壓了自己,再把這個時候的措施反過來用。時代不同了,這個時候不行的那個時候說不定就行了,現在行的那個時候不行了,重新引起意識形態混亂。

見趙禎和吳育兩人的神色怪異,徐平道:“道與術,雖有相近之處,萬不可混同。天下因道而守,因術而興。大道不變,江山永固;小術輒變,天下屢興。世之謂變法,實是治國之術利盡弊顯之時,別取一術而已。不可據道而問國因何未興,亦不可因一術興國而欲以此世守天下。秦之興,術耳;秦之亡,棄道而取術也。宰相以大道佐君王,臣以仁義之道對陛下。但當朝理政,必用某術。術之爲術不爲道,蓋其必有利弊兩端,臣此時以此術行之,皆是取其利而暫抑其弊。後來理政者當深知,利盡弊顯之時,當變其術。”

道就是意識形態,術就是一時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在政權維護統治和抑制剝削的兩面性之間搖擺。決定了如何看待剝削,就決定了意識形態,不同的意識形態可以用同樣的施政措施,但卻有不同的目的,用來解決不同的問題。不要以爲用了同樣的政策措施,就是同樣的意識形態了,那樣就喪失了自己的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會有凱恩斯主義,不能據此認爲有了社會主義成分,只是用這些政策措施進行階級調和而已。不調和,剝削的烈度已經讓社會不能發展了。而到了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剝削烈度的調整或許有相似的行政舉措,但其目的和手段都不會相同,相同就有問題了。

徐平前世的那個同事,最喜歡掛在嘴邊的就是納稅人,緊跟的另一句就是當年我在國外如何如何。用納稅人這個詞來要求政府,就是典型的意識形態。

認爲剝削理所當然的,養一個政權來調和矛盾是不得已,纔有納稅人意識。我向這個政權納了稅,便應當得到什麼待遇,不合心意就要罵,政權要認真對待他們的關切。而那些窮得不納稅的人,對不起,政權不爲你服務。那些富得不納稅的人,你覺得不順眼,政權爲什麼不逼他們盡義務?對不起,那是政權的主人,政權管的是最廣大中間階層。你想當納稅人,得到納稅人的待遇,你得先接受這個政權有主人,幫着主人管理你而已。

認爲剝削不應該,只是不得不暫時忍受的,你的權利和義務與納稅無關,納稅只是你必盡義務的一項而已。不管你納不納稅,都應該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看起來相同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下,其實有着兩種面目。

第125章 誰得罪誰?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53章 查稅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36章 往事如煙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66章 新鮮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49章 串連第207章 離別第236章 堵截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76章 稅改第18章 種士衡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42章 酒名第71章 北巡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155章 攻城(下)第5章 高大全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33章 家信第26章 前奏第18章 春忙第38章 出仕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40章 先聲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21章 舊人第50章 抓捕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204章 換相(下)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35章 天機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79章 後苑飲宴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1章 回莊第42章 酒名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6章 活在洛陽第63章 瞎氈來歸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18章 春忙第155章 解套第66章 文臣武將第314章 偷營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188章 開戰第78章 要知恥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60章 釜底抽薪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43章 賜姓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95章 垂釣黃河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210章 狄青第319章 使節第4章 馬政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107章 以僞收假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87章 包拯第15章 軍改第214章 僵局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章 一路千里第53章 查稅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47章 吃點苦頭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64章 三路出擊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37章 夜對第288章 分岐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11章 清貴之選第68章 別跟着我第71章 戰場第73章 地方反應第94章 早晚要刷牙
第125章 誰得罪誰?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53章 查稅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36章 往事如煙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66章 新鮮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49章 串連第207章 離別第236章 堵截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76章 稅改第18章 種士衡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42章 酒名第71章 北巡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155章 攻城(下)第5章 高大全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33章 家信第26章 前奏第18章 春忙第38章 出仕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40章 先聲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21章 舊人第50章 抓捕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204章 換相(下)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35章 天機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79章 後苑飲宴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1章 回莊第42章 酒名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6章 活在洛陽第63章 瞎氈來歸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18章 春忙第155章 解套第66章 文臣武將第314章 偷營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188章 開戰第78章 要知恥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60章 釜底抽薪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43章 賜姓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95章 垂釣黃河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210章 狄青第319章 使節第4章 馬政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107章 以僞收假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87章 包拯第15章 軍改第214章 僵局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章 一路千里第53章 查稅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47章 吃點苦頭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64章 三路出擊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37章 夜對第288章 分岐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11章 清貴之選第68章 別跟着我第71章 戰場第73章 地方反應第94章 早晚要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