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

康熙五十四年臘月,康熙親往遵化拜謁孝陵並暫安奉殿,攜禮部尚書王掞、工部尚書王顓齡、內務府總管馬齊、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禎等五人同行隨扈。近些年來,國事雖不紛擾,一個儲位卻令康熙殫精竭慮,詣陵次數少之又少,便來了也只往先帝並太皇太后處告祭,並不巡幸至自己陵寢處,自王頊齡任工部尚書以來,今次還是首遭。

康熙所定萬年吉地,位於京西遵化縣境,附順治帝孝陵之東,依山勢以次建造。康熙十三年仁孝皇后崩逝,陵址已勘定於昌瑞山東麓,按理便應依典制營建帝陵,然時逢三藩造逆,軍需浩繁,民力維艱,陵寢修建之工一度擱置,只有地宮先行修建,用以奉安皇后。其後隨着孝昭、孝懿兩後奉安,三十四年間,陵寢也都逐步增建完備,倍具恢弘之象。

陵寢所在,山勢遼闊坦蕩又夾流間錯,羣山環抱,錦屏翠障,意象雍容。身後所依,乃是順治初年所定名的昌瑞山,主峰山麓處正是孝陵,康熙陵寢便隨在東面側峰上。昌瑞山背北朝南,引燕山餘脈,諸吉鹹備,前有朝山金星山,端拱朝揖,立於牌樓門前,仍可一眼見出兩側重巒疊嶂的山勢,地出西北,勢盡東南,左輔右弼,將這一爿遼闊坦蕩之處環擁拱衛起來。松柏鬱郁蔥蘢,掩映着或磚或玉,金瓦紅牆的牌樓、宮殿,清風過處,益發顯得山氣之肅穆尤重。

皇帝駕幸,陵內關防自然好生整飭了一番,縱然是在此處,也並不乏天子儀仗,前呼後擁,蔚爲壯觀,神道也就做了陛道,君臣一行前行不多時,衝入眼簾的便是四幢漢白玉望柱,攜雲鐫龍,沖天之勢,赫奕章灼。望柱環繞着中央一座方形臺基,兩側各有一方正待打磨的大石額,康熙望着已初具祥雲、瑞獸紋樣的碑額,問身側人道:“這個是比照孝陵的聖德神功碑造的?”王頊齡跟進兩步,躬身回道,“孝陵碑高有三丈餘,此處的按工部所定,碑身主材高爲兩丈,總高不及孝陵。”康熙不置可否,王頊齡略一想,約莫猜到康熙所想,隨即補道,“按制,大碑亭同陵寢一同修建,碑刻則由嗣君恭立,大行皇帝身前不立,其所造樣式,鐫刻文樣等,一體依陵寢規制,附從孝陵,並無僭越之處。碑身主材尚未到,因而此處只是半工模樣。”

康熙點了點頭,隨意吩咐了聲“記檔”,便轉而繞着臺基踱了一圈,擡目遠望,只見重樓巍峨,建制基本與孝陵相同,遂一指四周,問道,“朕看,此處差不多也可以完工了罷?”“裡邊多處皆已告竣,只餘部分還待增補修葺。大碑亭在外是最要緊的一處,現下鑿磨的乃是碑額,只待到碑身主材運到,同那邊的碑座嵌合在一起,外修罩亭,神道軸線一道的外部工程便可告竣。”王頊齡一壁答着,一壁令其餘兩個陵寢官員頭前帶路,引着聖駕沿五孔橋登級而上,又仔細奏道,“皇上春秋鼎盛,這陵上的工程自不須急迫趕工,臣的意思,各處多加完備,不須糜費銀項,仍可格外做精細些……”

五孔橋以漢白玉爲主材修建,稍偏於大碑亭左側,正對前方牌樓門,依山勢蜿蜒而上,始終位於地勢中線之上,步換景移,乃是與尋常帝陵不同處。康熙立於橋端高點,視線可仰觀昌瑞山形勝,平視可與遠處牌樓門正齊,康熙一手扶上漢白玉石欄,遠望了一刻,方回頭掃一眼諸臣,笑道,“朕看了修的不錯”,又轉對王頊齡道,“朕記得,原先工部說,修孝陵的五孔橋甬道,只花了一千五百兩,這堂官做的也忒摳了些。陵寢之事幹系重大,寧使價值寬餘些,務令永遠堅固爲善。雖然當年是國力艱難了點,也不須如此,相比如今,你的差使倒是好做些?”

胤禎一直隨在一旁,好容易得了個話縫兒,便緊着插了進來,“孝陵初建之時,工期緊迫,那時候工部不得已拆了些北海宮殿的磚石、棟樑填做孝陵工料,料都是好料,所費自然不多。待到後頭真正修葺起來,找些舊存磚石充用,耗費是少了,卻不頂事。可見銀錢上還是省不得的,早日完工豈不更好?”這幾日隨扈,他很是費了番功夫討得皇父歡心,父子間相處久了,彼此的脾性也便摸得透了些。

王頊齡略有尷尬,斟酌了一番言辭,回道,“皇上的意思,臣等知道。皇上曾有明旨給工部,孝陵之工,不得以節省之故草率修理,這些年戶部充裕,臣的差使自然沒有爲難之處,更不敢有所輕忽,凡各處有應支之項,臣自當報戶部對銷,如今主體工程基本告竣,也不需多耗國帑了。臣的意思是,我朝陵寢營建章法,自當依孝陵爲範式,只是起先沿襲前明之處甚多,臣等以爲仍有更改餘地,且國初典制尚需逐一完備,皇上德澤有年,陵寢規制上,便可容臣等再做詳堪增補,以爲後世成例,只是……仍需時日。”

“怎麼?”康熙似乎沒怎麼聽明白王頊齡所言,只是笑笑道,“朕如今也是躁性的很,凡事都急於看個樣子,你們該怎麼辦怎麼辦罷。走,前頭看看去。”說罷,背了手緩步前行。後頭剩下作難的王頊齡,一衆人等跟了上去,馬齊望見王頊齡遞來求助的神色,一時會意,遂跟上兩步到了康熙身側,小聲奏道,“回主子,奴才也是這個意思,這並不是面兒上銀錢的干係,恐怕時日也趕不得。而今典章朝制,較康熙初年修的會典都多有變動,陵寢之制,也當一體成例。”

聽康熙“嗯”了一聲,馬齊對着前頭的牌樓門一示意,繼而道,“況天**室,非壯麗無以重威,精細方顯完備,原本的龍鳳門只有三門,奴才等將之改做牌樓門,加高增廣,做五門進出,其勢更爲彰顯。如此處工程還有多處,營造司和屯田司各有督工的地方,也都循着這個意思來辦差,經年如此,一時改過來怕也有不便。奴才同王頊齡算過,待到各處都營建完畢,大約還須一二年的功夫。所以,還是得請主子允准……”他如今擔着內務府總管的差,不論今時當日,爲陵寢規制之事,他與王頊齡都多有相商,此刻自然沒有理由置身事外。王頊齡說的固然在理,但終歸礙着十四阿哥不便相駁,馬齊久侍御前的人,句句說在康熙心坎上,對胤禎也沒那許多顧忌,話說的也更直白些。

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182章 科舉弊案(四)第93章 又生風波(一)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80章 出征(三)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380章 問鼎(四)第392章 問鼎(十六)27 傷逝一第153章 冷暖自知(四)第29章 傷逝(三)第113章 家宴(一)14 家祭一第20章 圍獵(四)第219章 驚變(十五)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158章 河務(一)第173章 南巡(四)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42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42章 麻煩(二)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114章 家宴(二)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253章 議儲(六)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366章 風雲漸起(十二)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181章 科舉弊案(三)第177章 南巡(八)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四)第392章 問鼎(十六)第114章 家宴(二)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163章 國事家事(一)第29章 傷逝(三)第44章 麻煩(四)9 喜訊一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9章 封爵(二)第227章 渾水(八)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220章 混水(一)第147章 二徵葛爾丹(十四)第124章 暗潮洶涌(一)第372章 風雲漸起(十八)第113章 家宴(一)第208章 驚變(四)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327章 萬壽(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208章 驚變(四)第382章 問鼎(六)第29章 傷逝(三)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15 家祭二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73章 從軍(四)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222章 渾水(三)12 郊迎二第40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十)第393章 完結篇第66章 何去何從(七)第340章 父子兄弟(十)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22章 渾水(三)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386章 問鼎(十)第235章 渾水(十六)
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182章 科舉弊案(四)第93章 又生風波(一)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80章 出征(三)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380章 問鼎(四)第392章 問鼎(十六)27 傷逝一第153章 冷暖自知(四)第29章 傷逝(三)第113章 家宴(一)14 家祭一第20章 圍獵(四)第219章 驚變(十五)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158章 河務(一)第173章 南巡(四)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42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42章 麻煩(二)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114章 家宴(二)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253章 議儲(六)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366章 風雲漸起(十二)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181章 科舉弊案(三)第177章 南巡(八)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四)第392章 問鼎(十六)第114章 家宴(二)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163章 國事家事(一)第29章 傷逝(三)第44章 麻煩(四)9 喜訊一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9章 封爵(二)第227章 渾水(八)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220章 混水(一)第147章 二徵葛爾丹(十四)第124章 暗潮洶涌(一)第372章 風雲漸起(十八)第113章 家宴(一)第208章 驚變(四)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327章 萬壽(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208章 驚變(四)第382章 問鼎(六)第29章 傷逝(三)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15 家祭二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73章 從軍(四)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222章 渾水(三)12 郊迎二第40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十)第393章 完結篇第66章 何去何從(七)第340章 父子兄弟(十)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22章 渾水(三)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386章 問鼎(十)第235章 渾水(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