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

“見過王大人。”劉守緒躬身向船上的人行禮。

劉守緒爲先鋒,王守仁在後面跟着。並收拾殘局。樟樹鎮一戰,將宜春王乾脆利落的殲滅,但是宜春王一路上將豐城等地禍害的不成樣子,特別是樟樹鎮之中。整個樟樹鎮幾乎灰飛煙滅。

王守仁並不能不管,所以他就晚來了幾日,不過水路通暢。消息傳遞方便,對前線的情況,王守仁都掌握在手裡面。

“劉大人,這一次你做的很好。以千餘人將整個南昌城給嚇住了。”王守仁說道:“很好了。”

劉守緒面上放光,笑得合不攏嘴的說道:“王大人繆贊,繆贊。”他微微合攏了嘴巴,說道:“王大人,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南昌城是一座大城堅固之極,當初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奪的要點,經過了不止一次的加固。再天下太平之後,又是江西的治所,又經過加固。

雖然現在南昌城空虛,人手不足,但是相對他們的攻城的人手更不足。

並不是所有士卒都能經得起殘酷的攻城戰。至少他們手下這些臨時聚集的烏合之衆,是承擔不起攻城這樣傷亡慘重的戰役。

所以,強攻這個選項,一開始就不是最優選項。

王陽明說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在我,人和也在我,何必擔心南昌城攻城不下?”

王陽明隨即圍着南昌城建立了數十個營壘,將南昌城包圍起來,每一個營壘之中看上去旗幟漫布,每天炊煙裊裊。看上去好像是盛兵百萬。但是實際上不過萬餘士卒,其餘的都是附近百姓出得力。

不過萬銳吸取了宜春王的教訓,任外面什麼動靜,他都巋然不動。卻不知道這並不能守好城池。因爲隨着外面好像是泰山壓頂一般的態勢,南昌城中已經開始人心浮動了。

話說兩頭。

萬銳派出的信使一路馬不停蹄,日夜行舟,不過三日功夫就來到了安慶城外。

“什麼?王陽明大破拱條?此刻已經圍住了南昌城。”寧王臉色猙獰,說道:“這怎麼可能?”

寧王好像是一頭被激怒的們猛獸。

安慶城下攻城不利,此刻圍城還沒有圍起來,南昌就不穩了,讓寧王怎麼能安下心來,南昌可是他根本之地,寧王一脈在南昌經營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雖然不能說民心服順,但也算得寧藩根本之地,一但南昌有失,寧王軍心動搖。

寧王發怒好一陣子,這才緩過神來,說道:“諸位愛卿,該怎麼辦?誰給孤出一個注意?”

“殿下,”李士實說道:“南昌不容有失,南昌乃大王代代相傳的藩地,一旦南昌有失,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大王軍勢不振,如此一來人心向背自然有了結果,於殿下大大不利。”

李士實是從這政治上考慮這一點。爭奪天下,不僅僅要考慮軍事上的問題,也考慮了政治上的問題。

寧王起兵政治上最大的優勢,就是正德政治上的劣勢。

正德在位所做所爲,有很多被士大夫詬病的地方,比如說重視武人不重視文人,重視軍事疏忽禮法。特別是還沒有兒子,這種種的一切都是正德在政治上的失分之處,特別是楊廷和大規模的清丈田畝,也得罪了很多人,這些怨氣都集中在正德身上。

可以說在天下人看來,當今皇帝根本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是正德千不好萬不好,卻是正統。他有一個好父親,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治國種種,好還是壞,這個自有歷史學家評判。但是卻非常能得士大夫之心,時至今日士大夫還在懷念,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弘治皇帝。

所以,寧王起兵在政治上本來就是劣勢。寧王之所以能是勢如破竹,一來是他暴起發難,朝廷事先沒有準備。二來就是各地的鄉紳士大夫,看中自己的小命,比看中所謂的大義要多得多了。

但是南昌一旦有失,給江西南直隸等地的鄉紳一個信號,就是寧王不行了。

一旦他們確信這一點,寧王立即就陷入了衆叛親離的地步,所謂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就是這樣。

“殿下,南昌固然重要,但是南京更重要,我軍起兵到現在,之所以能勢如破竹,就是因爲江南之地,久不歷兵戈了。纔有今日的進展,如果現在掉頭回去,再攻過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說不定要經過多少次血戰。”劉養正說道。他慷慨激昂的說道:“想大事如同逆水行舟,一步也退不得,南昌淪陷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那麼我軍回軍就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嗎?事到如今,只有破釜沉舟。”

“那麼南昌就不去管了嗎?”一個聲音響起來。劉養正回過頭來,卻發現是寧王。

劉養正恭恭敬敬的說道:“殿下,南昌乃堅城,縱然數十萬大軍圍攻,也能堅持數月之久,殿下大可不必擔心南昌。而且如果不能擊破當面之地,縱然我們退守南昌,又能如何啊?外無可救之兵,內無必守之城。到時候也是坐守死地而已。早死與晚死有區別?”

寧王被劉養正這樣的話有些難堪,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選了。

回軍還是不回軍?這是一個問題。

就寧王的本意來說,他是想回軍,他一輩子都在南昌城中生活,對南昌城有則特別的感覺,一想到南昌現在在圍困之中。他就非常擔心。

但是他也知道劉養正所說的是有道理的。

寧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劉養正功不可沒。

“殿下,”李士實說道:“如今安慶不下,長江水面上官軍的水師陰魂不散,怎麼能繞過安慶,攻南京?這根本就不可能。”

寧王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劉養正,好像是在詢問劉養正該怎麼辦。

劉養正的臉上面無表情,看上去就好像是死人一樣,說道:“長江水道本就不大,我軍船隻衆多,只需將船隻填裝引火之物,順流而下,圍住敵船,一把火燒了。長江水道就暢通了。”

“怎麼燒?”李士實來說道:“且不說,大船能不能做火船,想讓火船與低船糾纏在一起,就是很難辦到,一把火燒了,我們船上的人怎麼辦?”

“燒了。事前不告訴他們,只需埋伏兩三位死士即可。”劉養正說道。

劉養正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忍不住後退兩步再去看劉養正,好像是看毒蛇一樣。劉養正這個計劃,先不說,能不能成,即便是成功了,恐怕燒死的自己人,並不比敵人少啊。

寧王聽得頭皮發麻,說道:“好了,今天的事情到這裡爲止,讓孤靜一靜。”

“殿下。”劉養正想說,當斷則斷,那麼是錯誤的決定,也好過沒有決定。但是寧王徹底不想聽劉養正說話了,說道:“好了,劉先生,孤想要靜一靜。”

劉養正還想說什麼但是被李士實一拉,硬生生的給拉下來了。劉養正深吸一口氣,最後說道:“是,殿下,臣這就退下了。”

所有人一起退下去了,李士實想和劉養正說些什麼,剛剛開口卻見劉養正,理都不理他,甩手就走。

李士實說道:“養正,你這是什麼意思?”

劉養正頭也不回,說道:“我不想與你這個奸邪小人說話。”劉養正一想起當初與他約定好了一併勸諫寧王東征南京,但是最後卻食言而肥,好像沒有說過一樣,心中就來氣。

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六章 不服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十三章 狩獵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一百章 傷寒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章 練兵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
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六章 不服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十三章 狩獵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一百章 傷寒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章 練兵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