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

隨着俞大猷鳴金之聲,本來衝出的士卒,立即退了回來,在俞大猷身邊重新列陣。

這一戰戰果輝煌,將敵人的前鋒給硬生生的擊潰,而自己傷亡無幾,可以說是一場大勝。

自己的幸運,就是對手的不幸。

俞大猷這邊興高采烈,而莫登庸這邊就愁雲慘淡。

莫登庸的進攻,本來就有幾分試探的意味,想摸一摸對手的底細,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對手會厲害到如此地步。剛剛交戰,就被硬生生的打崩。

莫軍進攻的一個方陣,幾乎上死傷殆盡。

當然了這個方陣之中的人,被雍軍所殺的與被莫軍所殺的相差無幾。幾乎上是一半對一半。不是被如狼似虎的雍軍追擊所殺,就是被莫軍以擾亂軍陣的名義所殺。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人,繞過了莫軍的陣勢,從兩邊退回了後陣。

“此誠不可以力敵。”莫登庸一時間也想不出用什麼辦法來攻擊雍軍,能夠取得勝利。不得不給出這樣一個評價。

不過並不是雍軍能打,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莫登庸的目光看到互爲雍軍側翼的占城軍身上。

立即下令,正面堅守以待,主要攻擊占城軍。

既然你這般厲害,就不打你,攻擊的薄弱環節。莫登庸的想法倒也不爲錯。於是乎本想繞道攻擊後陣的方陣,一轉彎,向占城軍殺過來。

占城軍的戰鬥力如何?與莫軍相比怎麼樣?朱厚煌對這些沒有底,不知道雙方交戰能夠支持多長的時間。

所以朱厚煌不放心讓占城軍支撐大局。立即向俞大猷下令,進攻。

朱厚煌必須進攻,既然對手如此不堪一擊,正是乘勝追擊的時候。

俞大猷火炮移動並不是很容易的,故而俞大猷這一次並沒有挪動火炮,而直接將後陣的長槍兵調到前方來。

這是一種微調。

正如前文所言,古代戰爭從來就是體力活,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不能理解戰爭的很多規則。

俞大猷知道前鋒已經戰過一場了。雖然大勝,但是該消耗的體力依舊被消耗了。故而,俞大猷前後調轉,讓已經打過一場的士卒休息一陣。

畢竟對手有數萬之衆,今天的戰事,並不是一陣兩陣能夠打完的,說不得要血陣竟日。

依然刀盾手在前。長槍如林,徐徐的壓了過去。來到兩軍陣前的時候,一片黑雲從長槍陣之中飛射而出,是一箭雨。

除卻在前面的數排長槍手之外。後面的長槍手都將長槍插在地面上,將身上的弓箭取出來,一連就是數輪射擊。

弓箭手開弓射箭是要消耗體力的,甚至古代一度以能開幾石弓,來憑藉一個人的力量。一般弓箭手能一口氣射上三十箭,就已經可以說很不錯的。

不過這些長槍手的弓箭技藝,顯然是業餘。能射上幾輪就相當不錯了,還能指望其他的。

俞大猷這一輪劈頭蓋臉的箭雨,也能說明,雙方進入了弓箭的有效殺傷。對面也是一陣箭雨射過來,還有聊聊幾門火炮開火了。

這要感謝剛剛的潰兵。

要知道火藥武器的填裝問題,一直是影響火藥武器使用的問題之一。剛剛對付潰兵的時候,可以說手段齊出,就很多武器都射空了,一時間很多東西都填裝不及。

只見幾顆炮彈飛過來,有兩顆還沒有到打軍陣之中,就栽在地面之上不動,唯獨有一顆在地面上狠狠一砸,撞在一面盾牌之上。

朱厚煌精心打造的木製抱鐵盾牌,就好像是紙糊的一樣,瞬間被砸出一個拳頭大的洞,炮彈去勢不減,重重的砸之刀盾手身上,將刀盾手硬生生砸出一個透明大洞,並滾進軍陣之中,將兩個長槍手的腿給生生的砸沒了,這才停止的動彈。

戰場從來是如此之殘酷,殺人者,人亦殺之,或者說,就是這麼公平。

“轟轟”炮聲響起了,是從北邊響起的火炮。

因爲莫氏忌憚城頭上有朱厚煌的伏兵,所以雙方戰鬥的地方,離城牆有一段距離,於是城牆到軍陣之間,就有大片的空地。

這數門火炮就射佈置在北側的,數量不多,只是四五們而已,不過他們一開始射擊,就是一輪速射。

這一輪速射,每門火炮射出五六炮彈。因爲要轉移火炮位置,縱然他們有炮車之中,轉移位置容易的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有剛剛發射的子統並沒有完全填裝好。故而射了幾炮之後,就回歸到一分鐘多一點一發的節奏之中來。

Www¤ ttκa n¤ c ○

炮彈一枚枚砸進了軍陣之中。

莫登庸的軍陣立即開始動搖起來。

一聲令下,莫登庸的軍陣開始了進攻。按理說,莫登庸已經知道明軍的虛實,知道不是對手,不應該後撤嗎?

不過莫登庸更知道,是萬萬退不得的,他對自己部下非常瞭解,知道他們絕對沒有在敵人追擊下撤軍的本事,估計一撤退,就開啓的大潰敗的開始。他們又承受不住火炮的轟擊,只能讓他們進攻了。

成敗是另一回事,萬萬不能讓他們站着捱打。

不過這一次進攻的目標並不是對手俞大猷的軍陣,而是在北方列開的火炮陣地。

莫登庸算是看出來,明軍全靠着這火炮之力,來嚇唬人。所以想要勝利,必須奪取對付的火炮。

所以莫軍大隊人馬向只有百餘人的火炮陣地衝了過來。

想以火器就遏制住人海戰術,那是機槍出來之後的事情了。而佛郎炮縱然射速快,但是這個快,是放在這個時代而言。決計抵擋不住大隊人馬的衝擊。

俞大猷見狀,立即分出一個司的兵力卻保護火炮。北邊形成一個小小的分戰場。

俞大猷臨陣指揮之能,還是讓朱厚煌放心的,朱厚煌將陣前的火炮部隊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已經隱藏在軍陣之中,這一部分依舊由俞大猷指揮。此刻在北面的幾門火炮就是這一部分的,另一部分,就是在雍軍軍陣,與占城軍軍陣相交的地方。佔據一個小小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這一批火炮,既能支援俞大猷這邊,又能支援占城軍這邊。

而此刻他們都在爲占城軍發言。

莫軍與占城軍已經開始交戰了。

占城軍與莫軍一交上手,居然勢均力敵,這一點讓朱厚煌喜出望外,不過,他又不敢把成功的把握寄希望於占城軍的超水平發揮之上。

所以將一半火炮撥了過去。

此刻的朱厚煌深刻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捉襟見肘了。

不僅僅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兵也是到用時方恨少啊。在火炮的幫助之下。占城軍擊退了莫軍的進攻。

不過占城軍與雍軍的差距也顯露出來了,剛剛雍軍乘勝追擊,一舉擊潰對方一個方陣,而占城軍眼看莫軍退卻,卻不敢追擊。

莫軍立即將注意力放在占城軍與雍軍相交的位置上,放在火炮陣地之上。

朱厚煌不得已讓俞大猷派出士卒保護。一時間戰鬥焦灼,而戰鬥的重心都在火炮之上。莫軍是否能奪取火炮,已經成爲莫軍是否能勝利的重要條件。

而朱厚煌臉色一不大好看。

因爲對方還有很多軍隊都沒有動用,朱厚煌這邊已經全面交戰了。預備隊只剩下朱厚煌身邊軍法官與侍衛火槍兵,五百人上下。

這樣一點軍隊,在這樣規模的大戰之中,根本連一點浪花都濺不出來,朱厚煌暗道:“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弄什麼以寡擊衆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
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