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

大明與東雍的戰爭,還需要數年的醞釀,但是另一場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亞齊本來是一個小國,但是葡萄牙人東侵,給了亞齊機會。

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東南亞航道是屬於回回教徒的,而馬六甲淪陷之後,大量回回教徒被迫繞過,蘇門答臘島航行,也就給亞齊國帶來旺盛的商機。讓亞齊國國力大增,並統一了蘇門答臘島西海岸。

當然了朱厚煌攻陷了馬六甲,情況有一點變化。

首先,朱厚煌還是與佛郎機人不大一樣,朱厚煌雖然行事之上提防回回教徒,但是外事還放的開,他雖然壟斷了大部分從馬六甲到印度商機,但是並不是什麼都吃獨食,凡是大明傳統藩屬國,朱厚煌都網開一面。

比如說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與大明的淵源比較深。

洪武元年,蘇門答臘國王奉獻金葉表文,貢馬匹和方物。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屢屢從蘇門答臘海岸經過。成祖皇帝令鄭和贈送給亞齊國王一座大鐘,。永樂三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阿里入貢,明成祖昭封鎖丹罕難必鎮爲蘇門答臘國王,賜印、金幣。永樂五年再次遣使入貢。隨後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死,王子蘇幹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夠替國王報仇,保衛蘇門答臘國,願意嫁爲妻子。有一老漁翁挺身而出,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老漁翁爲老國王。永樂七年老漁翁國王來京師朝貢,永樂十年成祖皇帝遣使往蘇門答臘國。這時候,前王子蘇幹拉已經成人,糾衆殺老漁翁國王,然後糾衆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樂十三年。三保太監鄭和擒獲前王子蘇幹拉送京伏法。少漁翁王感恩不盡。宣德十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

因爲有這一段淵源了,雖然是百年之前了,但是蘇門答臘國與大明彼此看着也很親切。

在蘇門答臘島上,還有一箇舊港。

舊港施家世襲舊港宣慰司的頭銜,在仁宣之世,舊港宣慰司還可以,但是正德之時,舊港宣慰司,就已經不行了。

不過即便如此舊港宣慰司,也是南洋有名的華人聚集地,對雍國非常友好。在雍國與佛郎機交戰的時候,支援過糧草。

朱厚煌敢大膽將都城建立在南都,舊港也有一部分因素,舊港很蘇門答臘國都在南都之南,對雍國又比較友好,足以爲南洋南邊屏障。

當然了,這種屏障,當一段時間就可以了,將來南都發展起來,恐怕要大舉南下的。

不過,朱厚煌與滿刺加國的反目成仇,已經引起了以亞齊爲首一些回回教國家不滿,而且佛郎機人也找上了亞齊,比較,要從馬六甲過,需要一筆稅金。朱厚煌對外收稅,毫不手軟。

而且大明禁海,大明的貨物斷絕。

讓佛郎機難受的同時,也徹底拜託了對大明的依賴。

佛郎機人也繞道蘇門答臘島以南,不走馬六甲海峽。亞齊與佛郎機人本來水火不容的兩綁 人,卻有共同利益,他們都看大明不順眼,特別是對封鎖,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城,更是恨之入骨。

阿里·穆哈雅特·夏。乃是亞齊第一任蘇丹。

他這一次,要見的人,就是佛郎機人使者。

“見過,蘇丹殿下。”這個人是朱厚煌的老熟人。託梅-皮雷斯。

託梅這幾年的經歷,好像是過山車一樣。

在馬六甲戰敗之後,回到了果阿。爲了與大明的商業利益,這些人從來不在乎一個失敗者。所以託梅在果阿待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的回到的葡萄牙。

不過,他的所有一切都投入在馬六甲了,在葡萄牙的他,幾乎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他屢次上書國王,想繼續開拓東方。

全部石沉大海。

就在託梅心灰意冷的時候,他正準備去殖民地找一分工作,來養家餬口的時候。他的第二次機遇來了。

里斯本的貴族們,不滿意於東方物品的急劇減少。如果之前沒有得到過,他們也能忍受,但是他們從這兩年與東雍的貿易之中,獲取了大量的小錢錢,一下沒有了。讓他們不滿之極。

所以他們決定要讓東方的國王,感受到他們的意志。

這個決定甚至還得到了西班牙的認同。

在準備與東雍再次開戰的時候,託梅這個人就從角落裡面再次被翻出來,被委以重任。

而聯絡亞齊,就是託梅第一步計劃。

當初佛郎機在馬六甲的十幾艘戰艦,有好幾艘就是爲了防備亞齊這個國家而準備的。只是沒有想到他們會有一點與亞齊聯合。讓託梅感到世事無常。

“你好。”亞齊蘇丹說道:“請問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

這也是現在,大量佛郎機船隻亞齊經過,爲亞齊帶來很多商機,亞齊蘇丹纔有託梅說話的心思,在前幾年,託梅根本不可能活着見到亞齊蘇丹。

“聽聞蘇丹陛下,派人是奧斯曼學習造船工藝,還有火炮製作工藝,其實大可不比,不是我說的奧斯曼的這些都不如葡萄牙。”託梅說道。

“你怎麼會知道啊?”亞齊蘇丹皺起眉頭來。

天下回回是一家,或許有些誇張了。但是回回教徒有藕斷絲連的關係,卻是一點錯都沒有的。

亞齊國即便是遠在東南亞,還是奧斯曼有聯繫的。

“商道上的事情,我們佛郎機不知道的事情還真少。”託梅說道。

“難道你還想賣給我這些嗎?”亞齊蘇丹說道:“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是爲了對付誰才這樣做的嗎?”

託梅說道:“我知道,蘇丹的本意是要用這些東西來驅除異教徒,但是現在佔據馬六甲的異教徒不是我們吧?難道陛下,不想奪回馬六甲嗎?”

亞齊蘇丹說道:“我是要奪回馬六甲,但是我奪回馬六甲之後,也沒有你這些異教徒什麼事情?”

託梅說道:“這可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蘇丹陛下,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助,你什麼時候才能積攢起來與東雍戰鬥的實力,我想對於東雍的實力,你還是知道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雍王殿下是一野心勃勃的君王,我很難想象,數十年之後,到底是亞齊進攻東雍,還是東雍進攻亞齊。對於雍國的強大,我們不過是放棄馬六甲,放棄東方的航道,但是亞齊準備放棄什麼,難道蘇丹陛下準備成爲東雍的屬國嗎?”

亞齊蘇丹有沉默了,滿刺加蘇丹就是亞齊蘇丹的前車之鑑。現在朱厚煌還沒有注意到亞齊,只是因爲朱厚煌現在還沒有向印度進攻的想法,他想將南洋的中心地帶,想牢牢佔據再說。

但是等東雍穩固了根基,他會做什麼?誰也不知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格。

面對這樣的潛在威脅,亞齊蘇丹的決定就是準備作戰,先發致人。

“你們準備要什麼?”亞齊蘇丹問道。

“我們要在馬六甲海峽自由通航的權力,並且有資格在馬六甲海峽之中,建造一座小城,作爲交易,我們佛郎機全面開發對亞齊的武器買賣,不管是火槍,還是火炮,還是戰船,只要是果阿有的,都可以出購給亞齊。”託梅一副誠意滿滿的說道。

亞齊蘇丹雖然有些動心,但是依舊不能完全信任這些異教徒,他說道:“這件事情我需要思考一下。”

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章 餘波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十四章 地圖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
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章 餘波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十四章 地圖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