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兩強對陣

夜幕籠罩着蒼穹,皎潔的月光照在清水河上,水面波光粼粼,清水河是發源於太行山的一條較小河流,流經共城縣和新鄉縣,最後注入永濟渠。

這裡是清水河的上游,太行山向南過渡的第二級階梯,清水河兩岸雖然不再是陡峭的高山峻嶺,但也是山地起伏,丘陵不斷,這一帶人煙稀少,沒有多少農田,大片的森林將山地和丘陵覆蓋。

在月光下,一支規模巨大的軍隊渡過了清河水,繼續浩浩蕩蕩向西行軍,這支軍隊便是竇建德主力軍隊,約四萬五千人,他並沒有傾囊而出,而是留了五千軍隊鎮守共城縣,竇建德也怕楊元慶出奇兵襲擊共城縣,斷了他的退路。

渡過清水河,就意味着他們已抵達與獲嘉縣平行的位子,竇建德看了看天色,接近兩更時分了,他心中迅速估算一下,再向前走二十里南下,可在天亮前抵達獲嘉縣的背後。

竇建德心中有點緊張,可又十分期盼,緊張是他擔心自己能不能把握住這次機會,他也知道楊元慶是個厲害的角色,極善於把握住戰機,如果這次偷襲被他看破,很可能自己會反受其害。

但他心中又十分期盼,如果這次機會他把握住了,那麼楊元慶將會被逼入絕境,如果能把楊元慶殺死或者活捉,就意味着河東將換主人,也意味着他的河北將消滅一大威脅,巨大利益誘惑使竇建德甘於冒險。

“稟報王爺,斥候說前方沒有異常。”一名軍官向他稟報。

竇建德點點頭令道:“加快速度,再行二十里南下!”

軍隊在月色中全速前進,隊伍整齊有序,士兵們身着兩檔鎧和明光鎧,手執長矛盾牌,步履矯健,精神抖擻,這支軍隊由兩萬騎兵和二萬五千步兵組成。是竇建德精銳之軍,很多士兵都是大業六年便跟隨他的老兵,身經百戰,從行軍的安靜便可以看出他們絕不是劉武周的烏合之衆。

隊伍沿着森林邊緣疾速行軍,兩邊是大片茂密的森林,丘陵起伏,山勢連綿,一隊隊斥候在前方探路。不時將沿途無事的消息傳回中軍。

三更時分。隊伍開始轉道南下,又走了十餘里便進入了平原地帶,這裡已經是獲嘉縣的西面。這時,竇建德得到消息,楊元慶親率一支兩萬餘人的軍隊在下午時分向新鄉縣殺去。

這個消息令竇建德大喜,他再次下令加快速度,爭取五更時分抵達獲嘉縣。

四萬五千餘人在茫茫無邊的田野裡疾速行軍,遠處偶然可以看見一座座村莊和一片片樹林,他們很快將一條丈許寬的小河拋到身後。

危機通常在毫無準備地時候降臨,就在竇建德大軍東南約三裡外,一支黑壓壓的軍隊已列隊就緒了,楊元慶親率三萬騎兵已經在這裡等待了三個時辰,以逸待勞。等待着獵物的上門。

正如竇建德會將最精銳的士兵帶在身邊一樣,楊元慶也將他最精銳的士兵帶在了身邊,這三萬騎兵正是他從豐州帶來的老兵,也同樣是身經百戰的精銳騎兵,對他忠心耿耿。

楊元慶的三萬騎兵藏身在一片廣袤的樹林背後,使竇建德軍隊沒有發現他們的存在,但竇建德的軍隊並不是走直線。而是走一條曲線,越來越向隋軍靠攏,從最初的相距三裡已經漸漸縮短到相距兩裡,月光下,楊元慶的目光陰冷。閃爍着殺機,他已經看到了。在遠處迅速移動的一條黑線。

楊元慶緩緩拔出戰刀,又擡頭看了一眼明亮的彎月,眼睛眯了起來,在月光下作戰,這是他最喜歡的一種戰鬥方式,可竇建德就未必喜歡了,他嘴角露出一絲殘酷的笑意,戰刀在月光下劃出一道弧線,直劈向前方。

“殺!”

號角嗚咽吹響,低沉的號角聲響徹原野,三萬騎兵發動了,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聲,將蓄積已久的勇氣宣泄出來。

萬馬奔騰,鋪天蓋地,如海嘯掀起巨浪,沉重的馬蹄聲儼如平地上打響的悶雷,使大地顫抖,呼嘯着向竇建德的軍隊席捲而去。

竇建德的軍隊在號角聲響起時發現了伏兵,隊伍頓時一陣大亂,他們現在是行軍隊伍,拉長有四五里,要迅速組成作戰陣型並不容易,竇建德驚得頭皮都炸開了,他忽然想起一個被他遺忘的情報,楊元慶騎兵是在夜間擊潰了李叔良,也就是說,楊元慶的軍隊善於夜間作戰,他卻在夜間行軍奔襲。

竇建德懊惱地一拍腦門,痛恨自己忽略了這個致命的情報,但現在恨也來不及了,他必須要立刻組織陣型對戰,竇建德對部將高賢雅大喊:“高將軍,你速帶五千騎兵拖住敵軍,給我爭取時間!”

“遵命!”

高賢雅也吹響了連續號角聲,這是左翼騎兵出擊的號令,五千騎兵立刻跟着他向一里外的隋軍迎戰而去。

竇建德的軍隊在迅速集中排陣,弓兵在數裡外,排陣來不及了,只得將一萬騎兵部署在前方,他現在只能靠騎兵抵擋隋軍的衝擊,給他爭取時間恢復步兵作戰陣型。

三萬隋軍騎兵越奔越近,終於和竇建德的五千騎兵轟然相撞,五千騎兵就彷彿河流中的一塊大石,他們無法擋住六倍於己的隋軍衝擊,片刻便被聲勢浩大的隋軍騎兵吞沒,兩萬隋軍騎兵繞過敵軍兩側繼續向前奔殺,再一次和攔截他們一萬敵軍騎兵混戰在一處。

牛進達率五千騎兵向北衝殺而去,那邊是竇建德行軍隊伍的後軍,由大將範願統帥,由五千弩兵和五千刀盾兵組成。

後軍相隔中軍足有四里遠,無法得到得到中軍騎兵支持,只得倉促列陣,五千弩兵張弩搭箭向呼嘯衝來的隋軍騎兵射去,大片箭矢騰空而起,箭如密雨,百步外,隋軍騎兵舉盾相迎,在密集的箭雨中,還是有數百人被射倒。戰馬撲倒,騎兵翻滾墜地,慘叫聲不斷。

箭只射出一輪,隋軍便奔殺而至,五千弩軍倉惶轉身奔逃,隋軍騎兵如狂風暴雨般地衝進弩兵羣中,牛進達大吼一聲,揮舞三尖託天叉挑飛一名戰將。鐵叉左右翻飛。死屍在他叉尖上翻滾,隋軍騎兵在弩兵羣中展開了血腥的殺戮。

這是一場毫不對稱的單邊殺戮,弩兵沒有了騎兵的保護。就儼如羊羣沒有了牧人和獵犬的護衛,只能任由狼羣肆意吞噬,騎兵包圍殺戮。不管弩兵的哀嚎求饒,也絕不留情,殺得弩兵失魂喪膽,哭喊着四散奔逃,

後軍主將範願見弩軍無法撤出,急得連聲大吼,“刀盾兵接應上去!”

五千刀盾兵士氣低迷,他們不習慣於夜間作戰,目力不足。戰馬的狂奔使他們頭腦一陣陣眩暈,身形反應速度和力量都難以承受高強度的戰爭,弩軍的慘遭殺戮使他們早已膽戰心驚,但在將領們的催促下,迫使他們不得不硬着頭皮迎戰,迎接他們的,將是近五千騎兵的無情殺戮。

慘烈的戰鬥在中軍尤甚。騎兵混戰中,羅士信揮動大鐵槍,勇猛無比,他戰馬神駿,兩臂有千斤之力。一根大鐵槍舞得神出鬼沒,擋他者死。攔他者亡,所向披靡,殺得敵軍橫屍遍野,鮮血染紅了原野。

這時,竇建德軍中的號角聲再次響起,一萬長矛步兵從側面迎擊而來,竇建德的這支軍隊畢竟是他的精銳主力,雖然遭遇隋軍伏擊而一片混亂,但他們並沒有棄甲而逃,而是迅速集結,以最快的速度列陣。

五千騎兵和一萬騎兵的兩次阻攔終於發揮了作用,他們給竇建德的步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步兵開始列陣應戰,減輕騎兵巨大的壓力。

隋軍三萬騎兵分爲四軍,前軍一萬人由羅士信率領,中軍一萬人由楊元慶本人率領,還有右翼五千騎兵由牛進達率領,左翼五千騎兵由崔破軍率領。

從軍隊人數對比,楊元慶的軍隊處於劣勢,竇建德的軍隊有四萬五千人,而他的軍隊只有三萬人,但從軍隊實力上對比,楊元慶的軍隊卻佔上風,他是三萬騎兵,而對方只有兩萬騎兵和二萬五千步兵,更重要是隋軍有豐富的夜戰經驗,而且是埋伏偷襲對方。

隋軍以逸待勞,有充足準備,而竇建德軍則是倉促應戰,發揮不出最佳的戰鬥力,儘管竇建德主力軍頑強應戰,但始終處於劣勢之下。

楊元慶本人並沒有投入戰鬥,他是主帥,他要從全局指揮,他若參戰,整個隋軍將失去靈魂,只能各自爲陣,而無法配合聯繫,他由三千騎兵護衛,站在東面的森林附近指揮。

這時,楊元慶得到外圍斥候稟報,發現敵軍指揮中心的南側沒有了騎兵護衛,這是竇建德軍出現了一個漏洞。

楊元慶當即令道:“命崔破軍的左翼攻擊指揮中心的南側!”

在戰鼓聲中,崔破軍率領數千騎兵越過了一道長槍士兵牆的阻礙,殺向竇建德親衛軍的南側,這裡應該有三千騎兵護衛,但三千騎兵的主將徐尹志卻被羅士信挑殺,騎兵隊被衝散,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防禦缺口。

突然殺來的隋軍騎兵使竇建德的親衛隊一陣大亂,他們難以抵擋隋軍騎兵的猛烈衝擊,親兵都尉急得大喊:“王爺,快向北撤!”

竇建德心中一陣哀鳴,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撤,他的士兵就崩潰了,可是不撤又不行,隋軍騎兵已經殺到了七十步外,箭如密雨向他們射來。

這時,他的謀士宋正本一聲慘叫,一支流矢射中了他的左肩,竇建德驚得眼睛都瞪圓了,大吼一聲:“先生怎麼了樣了。”

宋正本吃力喊道:“王爺,保住性命要緊,快撤!”

竇建德心中痛苦萬分,他看了看東方天際,已經翻起了魚肚白,天色已微明,他的軍隊已經堅持到快天亮了,卻在最後功虧一簣。

竇建德咬牙大喊一聲,“撤!”

竇建德的軍隊向北方敗退了,經過半夜的鏖戰,楊元慶的軍隊終於取得了這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他當即下令軍隊追擊。

隋軍一路追殺,殺得竇建德軍死屍遍地,跪地投降者不計其數,竇建德率領數千殘兵逃回了共城縣。

這一戰,楊元慶以三萬主力騎兵對陣竇建德四萬五千主力,以伏擊和夜戰的優勢終於戰勝了對方,殺敵兩萬五千人,俘虜一萬餘人,繳獲戰馬軍資不計其數,最後逃回共城縣的竇建德殘軍不足七千人。

但楊元慶的三萬主力也付出近八千人傷亡的代價,是楊元慶東征以來死傷最慘重的一次。

第9章 我想學武第31章 蠅頭小利第19章 蠢蠢欲動第37章 士子云集第8章 贖回屍體第9章 攻心爲上第14章 臨榆關下第41章 李密之思第5章 公主承諾第10章 遷都角力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21章 京城來人第49章 敦煌風動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8章 俏語解憂第4章 不露聲色第22章 極度被動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57章 兩個要求第33章 金精賭彩第27章 壟斷漕運第34章 突破之口第29章 尋找軍資第12章 北巡訊至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8章 臨戰前夜第71章 北市試錢第18章 人贓俱獲第9章 朝局悄變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15章 楊家喜憂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38章 關鍵小賊第17章 李淵失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2章 宇文義子第13章 河底練刀第85章 最大讓步第24章 聞喜裴氏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5章 動之以情第51章 八百壯士第33章 北邙祭祖第34章 知己知彼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0章 飲恨弘農第15章 強攻榆關第12章 兵部調令第17章 李淵失言第23章 豐州東擴第32章 最壞結果第6章 梳理上谷第29章 運籌帷幄第34章 微服私訪第9章 我想學武第73章 計賺敵降第18章 爾虞我詐第27章 李思楊慮第35章 佳人同舟第38章 兩個時辰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2章 撲朔迷離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15章 求賢若渴第24章 河邊誤認第7章 古怪心思第21章 內部生變第25章 野心泄露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0章 留在草原第42章 局勢複雜第10章 神秘馬賊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41章 屈突中計第24章 真假使者第30章 驕將爭功第39章 父子攤牌第40章 敏秋賑災第16章 伴君如虎第17章 收網抓魚第48章 家族之弊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6章 激戰碼頭第17章 東山再起第23章 智取霍邑第26章 少郎何人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40章 敏秋賑災第57章 共飲合巹第47章 意外潰營第47章 雁門初戰第14章 太守師道第92章 李靖初戰第12章 大事化小?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33章 官場暗鬥第16章 軍心不穩第32章 被迫西撤第55章 談婚論嫁
第9章 我想學武第31章 蠅頭小利第19章 蠢蠢欲動第37章 士子云集第8章 贖回屍體第9章 攻心爲上第14章 臨榆關下第41章 李密之思第5章 公主承諾第10章 遷都角力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21章 京城來人第49章 敦煌風動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8章 俏語解憂第4章 不露聲色第22章 極度被動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57章 兩個要求第33章 金精賭彩第27章 壟斷漕運第34章 突破之口第29章 尋找軍資第12章 北巡訊至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8章 臨戰前夜第71章 北市試錢第18章 人贓俱獲第9章 朝局悄變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15章 楊家喜憂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38章 關鍵小賊第17章 李淵失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2章 宇文義子第13章 河底練刀第85章 最大讓步第24章 聞喜裴氏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5章 動之以情第51章 八百壯士第33章 北邙祭祖第34章 知己知彼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0章 飲恨弘農第15章 強攻榆關第12章 兵部調令第17章 李淵失言第23章 豐州東擴第32章 最壞結果第6章 梳理上谷第29章 運籌帷幄第34章 微服私訪第9章 我想學武第73章 計賺敵降第18章 爾虞我詐第27章 李思楊慮第35章 佳人同舟第38章 兩個時辰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2章 撲朔迷離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15章 求賢若渴第24章 河邊誤認第7章 古怪心思第21章 內部生變第25章 野心泄露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0章 留在草原第42章 局勢複雜第10章 神秘馬賊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41章 屈突中計第24章 真假使者第30章 驕將爭功第39章 父子攤牌第40章 敏秋賑災第16章 伴君如虎第17章 收網抓魚第48章 家族之弊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6章 激戰碼頭第17章 東山再起第23章 智取霍邑第26章 少郎何人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40章 敏秋賑災第57章 共飲合巹第47章 意外潰營第47章 雁門初戰第14章 太守師道第92章 李靖初戰第12章 大事化小?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33章 官場暗鬥第16章 軍心不穩第32章 被迫西撤第55章 談婚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