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妥協援兵

關中地區一共由三郡組成,西面是扶風郡,中間是京兆府,東面則是馮翊郡,其中扶風郡的軍隊是李世民的勢力,被稱爲關西之軍,而馮翊郡的軍隊則被稱爲關東之軍,自然是李建成的勢力。

馮翊郡的駐軍主要有三處,一是永通倉,有駐兵一萬,由大將盛彥師率領,其次是蒲津關,也是駐兵一萬,由大將常何率領,還有就是潼關,駐兵一萬,由大將羅藝率領。

羅藝在歸唐後,受到唐廷冷遇,李淵封了他一個閒官,王爵也不了了之,但太子建成卻再三舉薦他,終於說服了李淵。

在太子的建議下封爲潼關主將,羅藝也投桃報李,主動歸順爲李建成派系,成爲李建成手下得力的干將。

正是盛彥師、何常以及羅藝等三人鼎力報效,使李建成擁有了自己的嫡系軍隊。

加上四弟元吉的三萬新兵和叔父李神通的三萬關內軍,李建成擁有了近十萬軍隊,還有朝廷百官的支持,使他的勢力要強於二弟李世民。

但此時李建成卻多了一分憂思,他忽然發現秦王竟然利用中原大戰的機會,開始吞噬他的軍方勢力,令他極爲不滿,李建成也無心再繼續視察夏種,當天便返回了長安。

李建成直接回到了皇宮,此時已是下午時分,天氣十分炎熱,李建成站在武德殿前等得滿頭大汗,這時,一名老宦官匆匆跑來。“太子殿下!”

老宦官氣喘吁吁跑近,行了一禮,“讓殿下久等了,聖上請殿下覲見。”

李建成擦一把額頭上的汗,快步向御書房走去,他似乎想到什麼,放慢了腳步。等宦官走上前,小聲問,“增兵之事。聖上已決定了嗎?”

宦官低聲道:“好像還沒有。”

李建成心中有數了,這件事父皇還是要聽他的意見,他又加快了腳步。

隋唐的皇帝和清朝皇帝不一樣。隋唐皇帝很難做到一言堂,他必須要聽取下面重臣的意見,甚至要費勁口舌說服相國支持他,否則內史省和門下省不蓋大印,皇帝連聖旨都傳不下去。

當然,皇帝也自有他的權力,若相國實在不肯妥協時,他就撤換相國,換一個聽話的相國,比如中唐時的李林甫和楊國忠。

到了晚唐。皇帝爲了擴張皇權,不惜動用宦官來架空相權,結果自己反而成爲宦官的傀儡,這話說起來就長了,先回到李淵。

此時李淵也在等待太子歸來。他之所以沒有立刻答應宇文士及增兵之事,就是因爲他知道,要想再增兵,必須得到太子的支持,他很清楚軍隊中的派系結構。

作爲皇帝,李淵並不反感這種勢力派系。而且他很支持這種派系的存在,這就是帝王之術的核心,對臣下分而化之,這樣臣子們就只有彼此間的傾軋,而無上進之心,自古以來,領導者無不諳熟此術。

當然,李淵也要守規則,既然是李建成的勢力,他就要徵得李建成本人的同意後,才能考慮增兵,而且這種話也不能明着說,只能遠遠近近兜圈子,說一些光面堂皇的理由,這就是政治,臺上的話永遠只是一種藉口,只能通過最後的結果來了解事情真相。

李建成走進御書房,深深施一禮,“兒臣參見父皇!”

李淵見他皮膚曬得頗爲黝黑,便笑眯眯問:“去咸陽視察如何?”

“回稟父皇,現在正是農忙時刻,兒臣也和農人一起下田插秧,體驗農耕之苦,深有所獲。”

李淵聽兒子竟然和農人一起下田插秧,大感寬慰,便點點頭笑道:“皇兒能如此深入民間,體驗鄉人疾苦,朕深感欣慰,朕希望李氏宗室也能像皇兒一樣,多巡訪民間,不要高高在上,過幾天朕要和他們好好談一談。”

“父皇有此心,是大唐民衆之福!”

兩人說了幾句,李淵的話題便轉到了中原戰役上,他微微嘆口氣道:“現在中原大戰不利,長淵縣後勤重地被隋軍偷襲,主將史大奈被俘虜,孝恭那邊又遭遇尉氏縣慘敗,雖然這兩敗都未傷及根本,但士氣卻受到打擊,連朕都感到很沮喪,更不用說軍中將士,形勢對我們很不利啊!”

“那父皇怎麼打算,是決定撤軍回來,還是繼續打下去?”李建成小心翼翼問道。

李淵沉思片刻,“你二弟和孝恭都有撤軍的想法,但朕不想就這麼放棄,如果一仗不打,就這麼放棄,朕也覺得難以向國人交代,可是又沒有取勝的把握,你二弟的意思是,希望我們能適當增兵,兩三萬即可,皇兒覺得是否可行?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李建成思考了一路,早已胸有成竹,他不能說不增兵,如果秦王失敗,會因此把責任推給他。

但他也不能一口答應,那樣他的勢力就會由此削弱,最好的辦法就是軍隊撤回,可明擺着父皇不肯撤軍,那麼他也只能用一種變通的辦法。

“父皇,兒臣其實最擔心之事,就是楊元慶把我們唐軍主力都拖在中原戰場上,然後他用數萬精兵從關內直撲長安,那時長安空虛,我們該如何抵擋?”

“這......”

李淵也猶豫了,這確實是個問題,隋軍已經在之前破壞了停戰協議,那麼他們偷襲長安也能成爲現實。

李建成又道:“就算隋軍兵少,攻不下長安,但只要他們殺入關中,這對中原唐軍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打擊,那時唐軍士氣已亂,倉惶撤退,反而被隋軍追擊,必會慘敗,若隋軍主力一路追進關中,形勢就極其危險了。”

半晌,李淵臉上露出失望之色,無奈問道:“皇兒的意思是說,支持他們撤軍?”

李建成搖了搖頭,“兒臣也不是這個意思,兒臣是說,讓增援軍隊出潼關,並不一定要參戰,主要以勢壓迫隋軍,同時增加唐軍士氣,屯兵閿鄉縣或者函谷關,一旦關中危急,便可立刻撤軍,不知父皇以爲如何?”

李淵明白了李建成的意思,他是怕自己的勢力被秦王吃掉,這時,他忽然也生出一個念頭,難道秦王要求增兵,就是在打這個主意嗎?

想通這一點,李淵的心中有些惱火了,這已經到什麼時候,事關大唐的前途安危,他們兄弟二人還在勾心鬥角,完全不顧大局。

李氏兄弟的不和,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和李淵的刻意挑撥有關,但到關鍵時刻,李淵又希望他們兄弟能夠捐棄前嫌,同心共力,這就和希望馬兒跑得快,又希望馬兒不吃草一個道理。

惱火歸惱火,李淵也無可奈何,他知道這是建成的讓步,如果自己不答應,恐怕滿朝文武都會跑來施壓,要求撤軍。

“好吧!皇兒說得也有道理,就按照你所言來辦。”

李建成隨即又道:“兒臣保奏元吉爲主將,率三萬新軍兵出潼關支援弘農唐軍。”

李建成思慮慎密,他知道如果讓羅藝帶兵前去,以二弟的狠毒果斷,極有可能會殺人奪兵權,而讓四弟前去,就不會出現這種後果。

李淵沉思良久,他沒有同意李建成的建議,“元吉去不太妥當,還是換一員主將。”

雖然援軍只是去壯聲勢,牽制隋軍,但就怕形勢危急,需要支援的時候,如果是元吉爲將,極可能會不理睬秦王,導致最後兵敗,李淵在這一點上並不糊塗,他心知肚明。

父親的反對使李建成有些無奈,他想了想,“那兒臣建議讓何常爲主將。”

。。。。。。

唐王朝增派援兵一事在一番內部的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妥協,李淵隨即任命蒲津關主將何常爲左武衛大將軍,率三萬新軍出潼關支援弘農唐軍,使中原之戰增添了幾分變數。

而與此同時,竇建德所控制的青州也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在歷城縣,一首兒歌在街坊酒肆之間廣爲流傳,‘幽州有妖道,自言伏魔神,駕雲出白海,落凡爲青帝’。

這首兒歌頗爲詭異,就像是一種讖語,在坊間流傳了數天後,終於傳到了竇建德的耳中。

中原大戰爆發,作爲旁觀者,竇建德一直在密切注視着戰局發展,他最大的期望就是隋軍戰敗,殘兵退回河東,這個時候河北空虛,他便可以重新殺回河北,重振帝業。

但竇建德已經被楊元慶殺破了膽,儘管此時河北兵力確實空虛,只有大將秦瓊率兩萬軍駐紮在東郡,他依舊不敢北渡黃河一步,除非楊元慶被唐軍大敗,那時他纔會生出膽量。

房間裡,竇建德站在沙盤前仔細地推演中原大戰可能出現的結果,但推演的結果着實令他有些沮喪,他也發現唐軍處於一種不利的局面,隋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

這時,門外有親兵稟報:“王爺,孔先生到了。”

竇建德收回了思路,他找孔德紹來,是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便點點頭,“請他進來。”

門開了,竇建德的謀主孔德紹走了進來,躬身施禮道:“卑職參見王爺!”

“先生不必多禮,請坐!”

竇建德請孔德紹坐下,又命人上了茶,這才從桌上取過一份報告,遞給孔德紹,“最近歷城縣內出現一首讖語,頗爲怪異,我百思不得其解,能否請先生替我解讀一下。”

孔德紹接過報告,只見上面寫着:幽州有妖道,自言伏魔神,駕雲出白海,落凡爲青帝’。

()

第6章 夜襲柔遠第2章 齊郡召將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34章 兩面三刀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54章 彭城兵變第11章 雪後歸程第9章 綠茶疑蹤第23章 唐廷決策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4章 太守師道第24章 添把小亂第62章 雞肋之城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1章 誰爲主將第50章 縣衙對質第45章 唐相之危第23章 楊家禍根第26章 商業繁榮第99章 意外收穫第33章 跨境剿匪第5章 敦煌布棋第18章 爾虞我詐第77章 楊氏希望第29章 豐都事件第18章 契苾助力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8章 宮亂之根第44章 被迫抉擇第7章 士信發威第18章 調兵遣將第36章 駕臨江夏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34章 夜攻太原第6章 瓦崗分家第16章 資源危機第25章 秦王心計第4章 不露聲色第5章 兩個使者第8章 元慶抉擇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62章 激戰七裡第57章 共飲合巹第24章 真假使者第5章 深藏不露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34章 卿卿我我第31章 以刀代令第34章 斷然拒絕第28章 局勢複雜第6章 梳理上谷第37章 疑兵之計第39章 齊府隱憂第68章 西域來客第4章 天下大變第22章 收穫不菲第7章 幽州之憂第14章 存心討打第4章 露出破綻第3章 蘇威密謀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113章 長安城破第30章 西路隋軍第31章 軍機決策第20章 以命威脅第12章 大事化小?第1章 戍堡聞警第21章 居安思危第6章 借兵突厥第34章 枕戈以待第22章 銀甲小將第6章 王府夜話第20章 絕戶之計第29章 側翼佈局第12章 河內對策第21章 匪夷所思第7章 世情冷暖第36章 三策選一第45章 烈火焚城第4章 緊鑼部署第21章 北原謀生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23章 奸佞之計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60章 關鍵人物第32章 千金一箭第50章 白衣渡江第33章 御房進諫第7章 義成公主第42章 人棄我用第59章 兄弟分權第10章 米酒事件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9章 陰山夜襲第21章 誰威脅誰第17章 被迫決戰第27章 壟斷漕運第14章 暗流涌動第72章 闊綽請客第38章 風起南郡
第6章 夜襲柔遠第2章 齊郡召將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34章 兩面三刀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54章 彭城兵變第11章 雪後歸程第9章 綠茶疑蹤第23章 唐廷決策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4章 太守師道第24章 添把小亂第62章 雞肋之城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1章 誰爲主將第50章 縣衙對質第45章 唐相之危第23章 楊家禍根第26章 商業繁榮第99章 意外收穫第33章 跨境剿匪第5章 敦煌布棋第18章 爾虞我詐第77章 楊氏希望第29章 豐都事件第18章 契苾助力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8章 宮亂之根第44章 被迫抉擇第7章 士信發威第18章 調兵遣將第36章 駕臨江夏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34章 夜攻太原第6章 瓦崗分家第16章 資源危機第25章 秦王心計第4章 不露聲色第5章 兩個使者第8章 元慶抉擇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62章 激戰七裡第57章 共飲合巹第24章 真假使者第5章 深藏不露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34章 卿卿我我第31章 以刀代令第34章 斷然拒絕第28章 局勢複雜第6章 梳理上谷第37章 疑兵之計第39章 齊府隱憂第68章 西域來客第4章 天下大變第22章 收穫不菲第7章 幽州之憂第14章 存心討打第4章 露出破綻第3章 蘇威密謀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113章 長安城破第30章 西路隋軍第31章 軍機決策第20章 以命威脅第12章 大事化小?第1章 戍堡聞警第21章 居安思危第6章 借兵突厥第34章 枕戈以待第22章 銀甲小將第6章 王府夜話第20章 絕戶之計第29章 側翼佈局第12章 河內對策第21章 匪夷所思第7章 世情冷暖第36章 三策選一第45章 烈火焚城第4章 緊鑼部署第21章 北原謀生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23章 奸佞之計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60章 關鍵人物第32章 千金一箭第50章 白衣渡江第33章 御房進諫第7章 義成公主第42章 人棄我用第59章 兄弟分權第10章 米酒事件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9章 陰山夜襲第21章 誰威脅誰第17章 被迫決戰第27章 壟斷漕運第14章 暗流涌動第72章 闊綽請客第38章 風起南郡